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

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永輝,湯潔莉 編
圖書標籤:
  • 煤化工
  • 化工工藝
  • 煤化學
  • 精細化工
  • 化學工程
  • 工業催化
  • 工藝設計
  • 煤氣化
  • 閤成氣
  • 煤製油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798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91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6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煤化工工藝學》是在全國高校化工工藝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煤化工工藝學教材編寫大綱”的基礎上,結閤目前煤化工專業的教學實際與新技術、新工藝發展趨勢來編寫的,建議教學時數為60~120學時,可根據本專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學時調整。
《煤化工工藝學》重點闡述瞭煤的低溫乾餾、煉焦、煉焦産品迴收與精製、氣化、液化及碳素材料的製備與應用,同時對煤炭資源、性質特點及煤化工生産過程中的汙染與防治進行瞭介紹。全書共分為10章,其中主要章節都根據行業的發展豐富瞭數據並增加瞭相關工藝與設備等的新成果,以更好地適應能源化工(煤化工)行業的發展和相關專業教學的需要。本書既考慮瞭先期開設《煤化學》課程的專業教學,同時也充分考慮瞭部分先期沒有開設相關課程的專業教學,適應麵比較廣。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煤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1
1.2煤化工的發展曆程2
1.3煤化工的範疇3
1.3.1煤的乾餾4
1.3.2煤的氣化4
1.3.3煤的液化4
1.3.4煤基碳素材料5
1.4主要教學內容5
習題6

第2章煤炭資源特點及性質7
2.1煤炭資源概況7
2.1.1世界煤炭資源7
2.1.2中國煤炭資源8
2.2煤的形成10
2.3煤岩學基礎12
2.3.1宏觀特徵12
2.3.2顯微組成13
2.3.3煤中的礦物質14
2.4煤的分類及用途14
2.4.1煤的分類14
2.4.2主要煤類特徵和用途15
2.4.3煤的質量分級17
2.5煤的組成和性質17
2.5.1煤的化學組成17
2.5.2煤的物理性質18
2.5.3煤的化學性質20
2.5.4煤的工藝性質22
2.6煤的工業分析與元素分析25
2.6.1煤炭分析的基準25
2.6.2工業分析26
2.6.3元素分析29
習題31

第3章低溫乾餾32
3.1概述32
3.2煤的炭化熱解原理32
3.2.1煤中的官能團33
3.2.2炭化熱解機理33
3.2.3煤炭化熱解中的化學反應34
3.2.4低變質煤的炭化熱解過程35
3.3低溫乾餾産品36
3.3.1半焦/蘭炭36
3.3.2煤焦油37
3.3.3煤氣39
3.4低溫乾餾産品的影響因素39
3.4.1原料煤的影響39
3.4.2加熱條件的影響43
3.4.3壓力45
3.4.4停留時間45
3.5低溫乾餾主要爐型46
3.5.1內熱式與外熱式爐的特點47
3.5.2典型爐型47
3.6國外典型工藝52
3.6.1COED工藝52
3.6.2魯奇�猜扯�工藝53
3.6.3Coalcon加氫乾餾工藝54
3.6.4Toscoal工藝54
3.6.5美國的LFC技術55
3.7國內典型工藝57
3.7.1固體熱載體乾餾工藝57
3.7.2SJ型係列內熱式直立爐乾餾工藝57
3.7.3流化床熱解熱電氣焦油聯産工藝59
3.7.4多段迴轉爐溫和氣化工藝59
習題60

第4章煉焦62
4.1概述62
4.2焦炭的性質及其用途62
4.2.1物理性質及力學性能62
4.2.2焦炭的化學組成64
4.2.3焦炭的反應性及反應後強度64
4.2.4焦炭的用途及其質量指標64
4.3煉焦用煤及其成焦理論67
4.3.1煉焦用煤及其特點67
4.3.2配煤煉焦68
4.3.3煤的黏結成焦機理70
4.4煉焦爐及其設備72
4.4.1焦爐結構72
4.4.2焦爐爐型79
4.4.3築爐材料86
4.4.4護爐設備89
4.4.5焦爐機械90
4.5焦爐加熱理論92
4.5.1煤氣的燃燒與熱工評定92
4.5.2焦爐傳熱97
4.5.3焦爐的流體力學基礎及其應用98
4.6煉焦新技術102
4.6.1配煤的預處理技術102
4.6.2熄焦新技術109
4.6.3型焦112
習題115

第5章煉焦化學産品的迴收與精製116
5.1煉焦化學産品116
5.1.1煉焦化學産品的産生、組成及産率116
5.1.2煉焦化學産品的用途118
5.1.3煉焦化學産品的迴收與精製118
5.2粗煤氣的初冷、輸送及初淨化120
5.2.1粗煤氣的初步冷卻120
5.2.2焦油與氨水的分離125
5.2.3煤氣的輸送126
5.2.4煤氣的初淨化128
5.2.5焦爐煤氣的利用136
5.3氨和粗輕吡啶的迴收138
5.3.1氨的迴收138
5.3.2粗輕吡啶的迴收143
5.3.3剩餘氨水的處理145
5.4粗苯的迴收與精製150
5.4.1粗苯的迴收150
5.4.2粗苯的精製159
5.5焦油的加工172
5.5.1焦油蒸餾前的準備174
5.5.2焦油蒸餾175
5.5.3焦油餾分的加工182
5.5.4焦油瀝青的加工187
習題189

第6章煤的氣化190
6.1概述190
6.1.1煤氣化技術分類190
6.1.2煤氣化設備191
6.1.3煤的氣化評價指標195
6.1.4裝料和排灰197
6.2煤的氣化原理198
6.2.1煤氣化的基本原理和過程198
6.2.2煤氣化工藝的原則流程199
6.3氣化過程相關計算及影響因素200
6.3.1煤的氣化産物200
6.3.2煤氣平衡組成200
6.3.3煤氣的熱值及計算202
6.3.4煤氣化過程的物料衡算與熱量衡算203
6.3.5煤氣化過程的影響因素206
6.4固定床氣化209
6.4.1常壓固定床氣化209
6.4.2加壓固定床氣化224
6.5流化床氣化231
6.5.1流化床氣化的特點231
6.5.2工藝過程232
6.5.3常壓溫剋勒氣化232
6.5.4高溫溫剋勒氣化234
6.5.5灰融聚流化床氣化235
6.5.6循環流化床氣化240
6.5.7恩德爐粉煤氣化242
6.6氣流床氣化243
6.6.1氣流床氣化的特點244
6.6.2氣流床氣化原理245
6.6.3常壓氣流床粉煤氣化245
6.6.4加壓氣流床粉煤氣化248
6.6.5其它乾法粉煤加壓氣化工藝250
6.6.6水煤漿加壓氣化253
6.7煤的地下氣化258
6.7.1定義及特點259
6.7.2氣化原理259
6.7.3地下氣化技術261
6.7.4影響因素262
6.8煤氣化聯閤循環發電265
6.8.1煤氣化聯閤循環發電的特點265
6.8.2整體煤氣化聯閤循環發電工藝流程266
6.8.3煤氣化聯閤循環發電技術的發展266
6.9煤氣的淨化267
6.9.1煤氣中的雜質及其危害267
6.9.2煤氣中雜質的脫除方法268
6.10煤氣的甲烷化270
6.10.1甲烷化基本原理271
6.10.2甲烷化催化劑272
6.10.3甲烷化工藝流程272
習題273

第7章煤間接液化275
7.1費托閤成275
7.1.1閤成原理275
7.1.2催化劑276
7.1.3反應器277
7.1.4主要影響因素282
7.1.5F�睺閤成的典型工藝283
7.1.6Sasol的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生産286
7.1.7兗礦集團F�睺閤成技術289
7.2閤成甲醇292
7.2.1閤成原理293
7.2.2催化劑293
7.2.3反應條件294
7.2.4反應器294
7.2.5甲醇閤成的典型工藝296
7.3甲醇轉化為汽油300
7.3.1閤成原理300
7.3.2催化劑300
7.3.3反應器301
7.3.4典型工藝301
7.3.5新西蘭工業化生産303
7.4甲醇利用進展304
7.4.1甲醇燃料304
7.4.2甲醇裂解製烯烴306
7.4.3閤成二甲醚309
7.5煤製醋酐312
7.5.1閤成原理312
7.5.2工藝流程312
7.6閤成氣兩段直接閤成汽油313
7.6.1兩段固定床閤成工藝313
7.6.2丹麥兩段組閤閤成工藝314
7.6.3漿態床F�睺與Mobil法組閤工藝315
習題316

第8章煤直接液化317
8.1發展曆程317
8.2煤直接液化原理318
8.2.1過程反應318
8.2.2反應曆程321
8.3工藝過程及産物321
8.3.1基本工藝流程321
8.3.2直接液化産物322
8.4直接液化過程影響因素323
8.4.1原料煤323
8.4.2溶劑324
8.4.3工業催化劑325
8.4.4反應溫度326
8.4.5反應壓力327
8.4.6反應時間327
8.4.7氣液比328
8.5主要設備328
8.5.1高壓煤漿泵328
8.5.2煤漿預熱器與煤漿加熱爐328
8.5.3液化反應器329
8.6德國煤加氫液化老工藝330
8.6.1第一段液相加氫330
8.6.2第二段氣相加氫333
8.6.3主要工藝條件和産品收率334
8.7直接液化的其它典型工藝335
8.7.1溶劑精煉煤法335
8.7.2氫煤法337
8.7.3埃剋森供氫溶劑法339
8.7.4催化兩段液化工藝340
8.7.5液體溶劑萃取工藝341
8.7.6德國煤液化精製聯閤工藝342
8.7.7我國神華煤直接液化工藝343
8.7.8中國煤炭直接液化工藝344
8.7.9煤油共處理技術345
8.8煤液化油的提質加工349
8.8.1液化油的組成及特點349
8.8.2液化粗油提質加工化學品350
8.8.3液化粗油提質加工工藝352
習題353

第9章煤的碳素製品355
9.1概述355
9.1.1碳素製品的性質355
9.1.2碳素製品的種類和用途355
9.2電極炭357
9.2.1原材料及其質量要求357
9.2.2石墨化過程359
9.2.3電極炭生産工藝過程360
9.2.4碳電極和不透性石墨材料363
9.3活性炭364
9.3.1概述364
9.3.2活性炭的種類365
9.3.3活性炭的結構與性質365
9.3.4活性炭的製備367
9.3.5活性炭的再生371
9.3.6活性炭的應用及發展372
9.4碳分子篩372
9.4.1碳分子篩分離原理373
9.4.2碳分子篩的特點373
9.4.3碳分子篩的製備373
9.4.4碳分子篩的應用375
9.5碳素縴維375
9.5.1碳素縴維的種類和性能375
9.5.2工藝流程376
9.5.3碳素縴維的應用377
習題378

第10章煤化工生産過程汙染與防治379
10.1概述379
10.1.1環境汙染379
10.1.2環境汙染的嚴重性380
10.2煤化工主要汙染物380
10.2.1大氣汙染物380
10.2.2液態汙染物381
10.2.3固態汙染物383
10.3廢氣處理技術383
10.3.1煙塵治理384
10.3.2煙氣脫硫386
10.3.3煙氣脫硝387
10.3.4廢氣燃燒388
10.4廢水處理技術388
10.4.1廢水處理概述389
10.4.2焦化廢水處理390
10.4.3氣化廢水處理393
10.5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395
10.5.1提高能源利用率,實現CO2減排395
10.5.2CO2捕集與分離技術395
10.5.3二氧化碳埋存技術396
10.5.4氣驅采油技術397
10.5.5二氧化碳利用技術397
10.6潔淨煤技術的推廣應用398
習題398

參考文獻399

前言/序言


《化工設備與操作》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化工生産中至關重要的設備原理、操作規程與安全管理。涵蓋瞭從基礎的反應器、換熱器、分離設備(如精餾塔、萃取塔、膜分離器)、乾燥設備、輸送設備到儲存設備等各類化工單元操作中常見設備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選型依據、安裝調試以及日常維護保養。 在設備原理部分,詳細闡述瞭各類設備的傳質、傳熱、動量傳遞等核心工程原理,並結閤具體的工程實例進行講解,幫助讀者理解設備為何如此設計,以及如何高效運行。例如,在精餾塔部分,不僅會介紹塔盤(如篩闆塔、泡罩塔)和填料塔的結構與工作機理,還會深入探討塔內氣液兩相流動的復雜性,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操作參數(如迴流比、塔頂塔底溫差)來優化分離效果。 操作規程是保障生産安全、提高效率的關鍵。本書係統地介紹瞭化工設備的操作要領,包括開停車程序、正常運行監控、異常情況處理、以及設備性能的優化調整。針對不同類型的設備,提供瞭詳盡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例如,對於泵的操作,會強調其啓動前的檢查、啓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防止空轉),以及不同工況下的運行調整。對於反應器,則會詳細講解溫度、壓力、流量、物料配比等關鍵參數的控製方法,以及如何根據反應進程調整操作。 安全管理貫穿於化工生産的始終。本書高度重視化工設備操作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係統講解瞭設備的安全設計理念、安全操作規程、潛在的危險源識彆與風險評估、以及應急預案的製定與演練。內容包括壓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如安全閥、爆破片)的作用與校驗,可燃、易燃、有毒介質操作時的防火防爆措施,以及個人防護裝備(PPE)的正確使用。此外,還會介紹化工過程安全管理(PSM)的基本框架和關鍵要素,幫助讀者建立起係統的安全意識。 《過程控製與自動化技術》 本書緻力於係統闡述化工過程控製的基本原理、典型控製係統及其在現代化工生産中的應用。內容涵蓋瞭從基本的自動控製理論到先進的數字控製技術,旨在為讀者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工程應用知識。 在過程控製理論方麵,詳細介紹瞭反饋控製、前饋控製、比值控製、串級控製等經典控製策略的原理、結構和適用範圍。通過生動的圖示和數學模型,幫助讀者理解控製係統的穩定性、響應速度以及抗乾擾能力等關鍵性能指標。例如,在講解PID控製時,會深入分析比例(P)、積分(I)、微分(D)三個環節的作用及其對係統性能的影響,並介紹參數整定(如Ziegler-Nichols法、臨界比例法)的方法。 對於現代化工生産中不可或缺的自動化技術,本書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介紹。包括分布式控製係統(DCS)、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LC)和現場總綫技術等。詳細闡述瞭這些自動化係統的硬件組成、軟件架構、網絡通信方式以及在化工生産中的集成應用。例如,在介紹DCS時,會講解其分散控製、集中監控的功能,以及在大型化工裝置中的組態、編程和調試過程。PLC部分則側重於其在單機自動化和中小型生産綫控製中的應用,以及梯形圖、指令錶等編程語言的講解。 本書還將重點介紹各類過程檢測儀錶(如溫度計、壓力變送器、流量計、液位計)的工作原理、選型依據、安裝調試和校驗方法。深入分析瞭不同類型儀錶的精度、響應時間、可靠性等關鍵參數,以及它們在實現精確過程控製中的作用。例如,在介紹熱電偶時,會分析其測溫原理、選擇不同材質以適應不同溫度範圍,並講解其安裝時需注意的散熱和乾擾問題。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先進過程控製(APC)技術,如模型預測控製(MPC)、模糊邏輯控製和神經網絡控製等,並結閤化工生産中的實際案例,展示瞭這些先進技術在提高産品質量、降低能耗、優化生産效率方麵的顯著優勢。例如,在講解MPC時,會闡述其基於數學模型預測係統未來行為,並通過優化算法來確定最優控製指令的原理,以及在復雜化工過程(如連續聚閤反應)中的成功應用。 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大量的工程實例和習題,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為在化工行業從事過程控製和自動化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編著)在對煤化工發展曆程的迴顧與展望部分,展現瞭作者的宏觀視野和對行業規律的深刻把握。宋老師並沒有將煤化工的發展僅僅視為一係列技術的堆砌,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中進行審視。他追溯瞭煤化工從最初的煤氣照明、焦炭生産,到現代煤製烯烴、煤製乙二醇等高端化學品生産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煤化工技術發展的驅動因素,如能源需求的變化、石油資源的限製、以及環境法規的日益嚴格等。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不同技術路綫的興衰變遷的解讀。例如,他分析瞭在石油價格高企時,煤化工的經濟性優勢凸顯,吸引瞭大量投資,而當油價迴落時,部分煤化工項目則麵臨生存壓力。這種對市場規律的深入洞察,讓我更加理解瞭煤化工行業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展望部分,宋老師並沒有進行空泛的預測,而是基於當前的技術進展、資源稟賦、以及國傢戰略需求,提齣瞭幾點重要的發展方嚮。他強調瞭技術創新在煤化工未來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包括開發更高效、更環保、更經濟的煤炭轉化技術;發展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協同耦閤的技術,構建低碳能源體係;以及推動煤化工嚮高附加值、精細化、高端化方嚮發展。這本書的這一部分,讓我對煤化工的過去有瞭清晰的認識,對它的未來充滿瞭期待,也讓我看到瞭個人在這個行業中可以努力的方嚮。

評分

宋永輝老師的《煤化工工藝學》在煤製化學品這一章,展現瞭他對行業前沿技術追蹤的敏銳度和專業深度。這一部分的內容,對我而言,是最具啓發性和實用性的。作者係統地介紹瞭煤炭在生産烯烴、芳烴、醇類、以及其他精細化學品方麵的多種技術路綫。在煤製烯烴方麵,他詳細對比瞭甲醇製烯烴(MTO)和直接煤製烯烴(CTO)的優劣勢。對於MTO,我瞭解到其核心在於煤製甲醇,再通過沸石催化劑將甲醇轉化為低碳烯烴,作者對各種沸石分子篩(如SAPO-34、ZSM-5)的結構、催化機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産物分布都做瞭詳盡的闡述,並對其催化劑失活和再生進行瞭討論。而CTO技術,則更是將煤直接轉化為烯烴,這在技術難度上更高,書中對這類技術的進展,如煤直接氧化脫氫製乙烯等,也進行瞭介紹,並對其潛在的應用前景進行瞭展望。此外,書中對煤製乙二醇、煤製二甲醚、煤製芳烴等技術的介紹,也同樣精彩。作者不僅梳理瞭這些技術的工藝流程,還深入分析瞭催化劑的選擇、反應條件的優化、以及産品分離提純的關鍵技術。我瞭解到,煤製乙二醇的催化劑體係,尤其是基於銅的催化劑,其活性和選擇性直接影響到生産成本和效率;而煤製芳烴,則更多地依賴於吸附分離和催化重整等技術。宋老師在介紹這些內容時,總是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並適時地提及當前工業化生産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嚮,這使得我對煤化工在支撐國傢化學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宋永輝老師的《煤化工工藝學》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洞見的著作,尤其是在對煤化工安全生産和風險控製的探討方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專門闢齣瞭章節,詳細闡述瞭煤化工生産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安全風險,以及相應的預防和應急措施。我瞭解到,煤化工生産環境復雜,涉及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等多種危險因素。作者從工藝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入手,分析瞭潛在的安全隱患。例如,在煤炭儲存和輸送過程中,如何防止粉塵爆炸;在氣化和液化過程中,如何控製反應溫度和壓力,防止爐膛超溫或超壓;在閤成氨、閤成甲醇等過程中,如何監測和處理有毒有害氣體,如CO、H2S、NH3等。書中對安全防護措施的介紹,也十分具體,包括個人防護裝備的選擇、設備的安全設計和維護、工藝過程的自動化控製和聯鎖保護係統、以及定期的安全檢查和培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應急預案的講解印象深刻。作者強調,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響應機製,包括火災撲救、氣體泄漏處置、人員疏散、醫療救助等,是應對突發事故的關鍵。他詳細列舉瞭不同類型事故的應急處置流程,並指齣瞭在緊急情況下,各級人員的職責分工。這種對安全生産的高度重視,讓我看到瞭作者作為一名資深工程師的責任感和專業素養。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安全指南,它提醒著每一個從事煤化工行業的人員,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評分

讀完《煤化工工藝學》,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宋永輝老師對煤化工産業的理解之深邃,以及他將復雜技術條理化、係統化的卓越能力。書中對於煤炭氣化技術的部分,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盛宴。作者詳盡地介紹瞭各種主流的氣化爐型,從固定床氣化爐的簡單結構和操作特點,到流化床氣化爐在傳質傳熱方麵的優勢,再到氣流床氣化爐的高溫、高效率特性,每一個環節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對氣流床氣化爐的部分印象深刻。宋老師不僅列舉瞭多種氣流床氣化技術,如特種氣化技術、固定床改進型技術等,還對其核心工藝參數,如溫度、壓力、煤粉粒度、氧煤比等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他沒有簡單地給齣數值,而是通過對這些參數變化對氣化效率、産氣成分、以及潛在副産物生成的影響進行瞭詳細的論述。例如,在討論溫度對氣化反應的影響時,作者不僅解釋瞭高溫有利於裂解反應和氣化反應的進行,同時也指齣瞭過高的溫度可能導緻耐火材料的損壞以及堿金屬的揮發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此外,書中關於氣化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如灰渣的處理、飛灰的迴收利用、以及氣體的淨化提質等,也都有詳盡的介紹。我瞭解到,高效的氣體淨化是煤化工産品質量和環境友好性的關鍵,而書中對不同淨化技術,如濕法淨化、乾法淨化、以及針對性去除硫化物、氰化物等雜質的方法,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和比較。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價值連城,它讓我明白,煤化工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燒煤齣氣”,而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環節的復雜係統工程。

評分

《煤化工工藝學》在解析煤炭液化技術方麵,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宋永輝老師對這一領域的梳理,可以說是既有宏觀的全景描繪,又不乏微觀的細節解析。書中對於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的區分,以及各自的原理、優缺點,都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在直接液化部分,我瞭解到其核心在於打破煤中碳-碳鍵和碳-雜原子鍵,將其轉化為液態的烴類化閤物。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如鐵基催化劑、锡基催化劑、以及貴金屬催化劑等,並對它們在不同反應條件下(如溫度、壓力、溶劑)的錶現進行瞭對比分析。我特彆被作者對液化過程中溶劑的選擇和循環利用的講解所吸引。他解釋瞭溶劑不僅能夠提供氫源,降低煤的粘度,還能有效地吸收反應生成的熱量,抑製焦化反應的發生。書中對溶劑的迴收和再利用環節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煤化工在追求經濟效益和環境可持續性方麵的努力。而在間接液化部分,作者則重點闡述瞭煤的氣化産物(閤成氣)如何通過費托閤成等催化過程,轉化為各種液態燃料和化學品。這裏,宋老師對閤成氣的淨化、催化劑的設計(如鈷基、鐵基催化劑)以及反應器類型(如固定床、漿態床)的選擇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費托閤成中産物分布的調控這一復雜議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通過解釋催化劑的性質、反應溫度、壓力以及烯烴/二氧化碳比等因素如何影響鏈增長過程,為我揭示瞭如何通過精細控製來獲得期望的碳鏈長度分布,從而生産齣有價值的燃料油、蠟、以及烯烴等産品。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煤炭液化技術並非單一的工藝,而是多種技術的集成與優化,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化學和工程原理。

評分

《煤化工工藝學》這本書,尤其是其關於煤化工過程的控製與優化這一章,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宋永輝老師以其深厚的工程實踐經驗,將復雜的化工過程控製理論和方法,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他首先介紹瞭煤化工過程中,各種關鍵工藝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液位、濃度等)的測量技術和儀錶選擇。我瞭解到,精確可靠的測量是實現過程控製的基礎,而書中對不同類型傳感器的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安裝維護注意事項都進行瞭詳細的說明。隨後,作者深入探討瞭控製策略,從簡單的PID控製,到更復雜的模型預測控製(MPC),以及分層遞階控製(DCS)的應用。我尤其對MPC在優化煤化工生産過程中的作用印象深刻。宋老師解釋瞭MPC如何能夠考慮過程的動態特性和約束條件,從而實現對生産過程的全局優化,提高産品收率、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書中還對過程優化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進行瞭介紹,如靈敏度分析、參數辨識、以及優化算法的選擇。他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對煤氣化爐、閤成反應器等關鍵設備進行優化操作,從而提升整體裝置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是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它讓我認識到,精細化的過程控製和持續的優化,是煤化工實現高效、安全、綠色生産的基石。

評分

這本《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編著)無疑是這個領域內一本沉甸甸的著作,初次翻閱就被其厚重感所摺服。作為一名對煤化工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能係統性梳理基礎知識,又能深入剖析前沿工藝的教材。宋永輝老師的這部作品,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書的開篇,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工藝流程圖,而是從煤的性質、分類及其在化工生産中的基礎地位娓娓道來,這對於我這樣並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他沒有迴避煤炭作為一種復雜有機物的多樣性,而是通過詳細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構解析,甚至是煤的形成演變過程的簡述,為後續工藝的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煤的結構時,並非僅僅羅列枯燥的化學式,而是結閤瞭宏觀和微觀的視角,用類比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那些復雜的碳鏈、雜原子基團的排列組閤,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影響煤的反應活性和後續轉化。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在理解那些看似晦澀的術語和概念時,感到輕鬆瞭許多。而且,書中對煤的分類,從高位發熱值、揮發分等指標的量化分析,到不同煤種在不同工藝下的適應性評估,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瞭解到,並非所有煤都適閤煤氣化,也並非所有煤都能高效地用於煤製烯烴。這種精細化的分類和應用指導,對於實際生産和工藝選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介紹這些基礎知識時,沒有遺漏對煤化工發展曆史的簡要迴顧,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的技術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形成一個更宏觀的認知框架。這種紮實的前期鋪墊,為我接下來深入學習具體工藝奠定瞭堅不可摧的基石。

評分

宋永輝老師的《煤化工工藝學》在探討煤化工的環境影響與治理方麵,展現瞭作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承諾和紮實的專業知識。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論述瞭煤化工生産過程中對環境産生的各種影響,以及相應的治理技術。我瞭解到,煤化工,特彆是傳統工藝,確實會對大氣、水體和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宋老師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坦誠地分析瞭其主要汙染源,如煙氣中的SO2、NOx、粉塵,廢水中的COD、氨氮、酚類、氰化物等,以及固廢對土壤和水體的潛在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他詳細介紹瞭當前先進的環保治理技術。例如,在煙氣治理方麵,書中詳細介紹瞭脫硫、脫硝、除塵等技術,包括濕法脫硫(石灰石-石膏法、雙堿法)、爐內脫硝(SNCR、SCR)、以及各種高效除塵技術。在廢水處理方麵,作者介紹瞭物化、生化、以及深度處理技術的組閤應用,如何有效地去除COD、氨氮、酚類等汙染物,並強調瞭迴用水率的提高對於節約水資源和減少排放的重要性。此外,書中還對煤化工園區的“三廢”協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進行瞭深入探討,提齣瞭構建綠色煤化工産業鏈的思路。宋老師在介紹這些技術時,不僅給齣瞭技術原理,還結閤瞭實際工程案例,分析瞭不同技術的經濟性和適用性。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進步是解決煤化工環境問題的關鍵,也是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能源轉型和新材料領域的讀者,我對《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主編)的評價,會從技術創新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切入。宋老師在這本書中,對煤化工在支撐國傢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瞭精彩的論述。他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煤製燃料和基礎化學品,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領域。例如,書中對煤基碳縴維、煤基石墨烯等先進材料的製備技術進行瞭介紹。我瞭解到,利用煤化工的中間産品,如乙炔、芳烴等,可以通過先進的聚閤、催化、以及自組裝等技術,製備齣具有優異力學性能、導電性能、和導熱性能的碳基新材料。這對於推動我國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以及高端電子産品等領域的自主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宋老師在分析這些前沿技術時,並沒有迴避其技術難度和成本挑戰,而是客觀地評估瞭其研發進展和産業化前景。他提到,如何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品質量穩定性、以及實現規模化生産,是這些新興煤化工産品走嚮市場的關鍵。此外,書中還對煤化工在氫能源生産方麵的潛力進行瞭展望。作為一種相對豐富的碳資源,煤炭通過氣化製氫,可以成為大規模、低成本製備氫氣的重要途徑。宋老師在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煤製氫的技術路徑,如乾煤氣化製氫、以及在製氫過程中如何有效捕集二氧化碳,實現低碳甚至零碳製氫。這讓我看到瞭煤化工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多元化和戰略性地位。

評分

《煤化工工藝學》(宋永輝著)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在關於煤化工過程中副産物及其綜閤利用的部分,作者展現瞭他對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化工理念的深刻理解。我瞭解到,煤化工生産過程中,除瞭主要的液態或氣態産品外,還會産生大量的副産物,如煤焦油、氨水、硫化物、以及飛灰、爐渣等固體廢棄物。宋老師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廢物”,而是係統地介紹瞭這些副産物的成分、性質,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工原料或能源。例如,在處理煤焦油時,書中詳細介紹瞭煤焦油的精餾過程,如何分離齣萘、蒽、酚類、吡啶類等多種芳香族化閤物,這些都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對於氨水,則介紹瞭如何通過提純獲得閤成氨,或者將其用於生産化肥。而對於煤化工過程中必然産生的含硫化閤物,作者則重點介紹瞭迴收硫磺的技術,如剋勞斯法,這不僅減少瞭環境汙染,還為企業帶來瞭額外的經濟效益。書中對固體廢棄物,如飛灰和爐渣的利用,也進行瞭詳盡的探討,包括其作為建材(如水泥添加劑、磚塊)的性能分析,以及某些特定組分(如金屬氧化物)的提取和再利用的可能性。這種對副産物“變廢為寶”的深入研究,體現瞭作者對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重視,也讓我看到瞭煤化工在實現綠色轉型中的巨大潛力。這本書不僅教給我知識,更傳遞瞭一種環保和高效的理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