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

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永辉,汤洁莉 编
图书标签:
  • 煤化工
  • 化工工艺
  • 煤化学
  • 精细化工
  • 化学工程
  • 工业催化
  • 工艺设计
  • 煤气化
  • 合成气
  • 煤制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7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9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6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煤化工工艺学》是在全国高校化工工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煤化工工艺学教材编写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煤化工专业的教学实际与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趋势来编写的,建议教学时数为60~120学时,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学时调整。
《煤化工工艺学》重点阐述了煤的低温干馏、炼焦、炼焦产品回收与精制、气化、液化及碳素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同时对煤炭资源、性质特点及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与防治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为10章,其中主要章节都根据行业的发展丰富了数据并增加了相关工艺与设备等的新成果,以更好地适应能源化工(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相关专业教学的需要。本书既考虑了先期开设《煤化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部分先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学,适应面比较广。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煤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
1.2煤化工的发展历程2
1.3煤化工的范畴3
1.3.1煤的干馏4
1.3.2煤的气化4
1.3.3煤的液化4
1.3.4煤基碳素材料5
1.4主要教学内容5
习题6

第2章煤炭资源特点及性质7
2.1煤炭资源概况7
2.1.1世界煤炭资源7
2.1.2中国煤炭资源8
2.2煤的形成10
2.3煤岩学基础12
2.3.1宏观特征12
2.3.2显微组成13
2.3.3煤中的矿物质14
2.4煤的分类及用途14
2.4.1煤的分类14
2.4.2主要煤类特征和用途15
2.4.3煤的质量分级17
2.5煤的组成和性质17
2.5.1煤的化学组成17
2.5.2煤的物理性质18
2.5.3煤的化学性质20
2.5.4煤的工艺性质22
2.6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25
2.6.1煤炭分析的基准25
2.6.2工业分析26
2.6.3元素分析29
习题31

第3章低温干馏32
3.1概述32
3.2煤的炭化热解原理32
3.2.1煤中的官能团33
3.2.2炭化热解机理33
3.2.3煤炭化热解中的化学反应34
3.2.4低变质煤的炭化热解过程35
3.3低温干馏产品36
3.3.1半焦/兰炭36
3.3.2煤焦油37
3.3.3煤气39
3.4低温干馏产品的影响因素39
3.4.1原料煤的影响39
3.4.2加热条件的影响43
3.4.3压力45
3.4.4停留时间45
3.5低温干馏主要炉型46
3.5.1内热式与外热式炉的特点47
3.5.2典型炉型47
3.6国外典型工艺52
3.6.1COED工艺52
3.6.2鲁奇�猜扯�工艺53
3.6.3Coalcon加氢干馏工艺54
3.6.4Toscoal工艺54
3.6.5美国的LFC技术55
3.7国内典型工艺57
3.7.1固体热载体干馏工艺57
3.7.2SJ型系列内热式直立炉干馏工艺57
3.7.3流化床热解热电气焦油联产工艺59
3.7.4多段回转炉温和气化工艺59
习题60

第4章炼焦62
4.1概述62
4.2焦炭的性质及其用途62
4.2.1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62
4.2.2焦炭的化学组成64
4.2.3焦炭的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64
4.2.4焦炭的用途及其质量指标64
4.3炼焦用煤及其成焦理论67
4.3.1炼焦用煤及其特点67
4.3.2配煤炼焦68
4.3.3煤的黏结成焦机理70
4.4炼焦炉及其设备72
4.4.1焦炉结构72
4.4.2焦炉炉型79
4.4.3筑炉材料86
4.4.4护炉设备89
4.4.5焦炉机械90
4.5焦炉加热理论92
4.5.1煤气的燃烧与热工评定92
4.5.2焦炉传热97
4.5.3焦炉的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应用98
4.6炼焦新技术102
4.6.1配煤的预处理技术102
4.6.2熄焦新技术109
4.6.3型焦112
习题115

第5章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116
5.1炼焦化学产品116
5.1.1炼焦化学产品的产生、组成及产率116
5.1.2炼焦化学产品的用途118
5.1.3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118
5.2粗煤气的初冷、输送及初净化120
5.2.1粗煤气的初步冷却120
5.2.2焦油与氨水的分离125
5.2.3煤气的输送126
5.2.4煤气的初净化128
5.2.5焦炉煤气的利用136
5.3氨和粗轻吡啶的回收138
5.3.1氨的回收138
5.3.2粗轻吡啶的回收143
5.3.3剩余氨水的处理145
5.4粗苯的回收与精制150
5.4.1粗苯的回收150
5.4.2粗苯的精制159
5.5焦油的加工172
5.5.1焦油蒸馏前的准备174
5.5.2焦油蒸馏175
5.5.3焦油馏分的加工182
5.5.4焦油沥青的加工187
习题189

第6章煤的气化190
6.1概述190
6.1.1煤气化技术分类190
6.1.2煤气化设备191
6.1.3煤的气化评价指标195
6.1.4装料和排灰197
6.2煤的气化原理198
6.2.1煤气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198
6.2.2煤气化工艺的原则流程199
6.3气化过程相关计算及影响因素200
6.3.1煤的气化产物200
6.3.2煤气平衡组成200
6.3.3煤气的热值及计算202
6.3.4煤气化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03
6.3.5煤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206
6.4固定床气化209
6.4.1常压固定床气化209
6.4.2加压固定床气化224
6.5流化床气化231
6.5.1流化床气化的特点231
6.5.2工艺过程232
6.5.3常压温克勒气化232
6.5.4高温温克勒气化234
6.5.5灰融聚流化床气化235
6.5.6循环流化床气化240
6.5.7恩德炉粉煤气化242
6.6气流床气化243
6.6.1气流床气化的特点244
6.6.2气流床气化原理245
6.6.3常压气流床粉煤气化245
6.6.4加压气流床粉煤气化248
6.6.5其它干法粉煤加压气化工艺250
6.6.6水煤浆加压气化253
6.7煤的地下气化258
6.7.1定义及特点259
6.7.2气化原理259
6.7.3地下气化技术261
6.7.4影响因素262
6.8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265
6.8.1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特点265
6.8.2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工艺流程266
6.8.3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266
6.9煤气的净化267
6.9.1煤气中的杂质及其危害267
6.9.2煤气中杂质的脱除方法268
6.10煤气的甲烷化270
6.10.1甲烷化基本原理271
6.10.2甲烷化催化剂272
6.10.3甲烷化工艺流程272
习题273

第7章煤间接液化275
7.1费托合成275
7.1.1合成原理275
7.1.2催化剂276
7.1.3反应器277
7.1.4主要影响因素282
7.1.5F�睺合成的典型工艺283
7.1.6Sasol的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生产286
7.1.7兖矿集团F�睺合成技术289
7.2合成甲醇292
7.2.1合成原理293
7.2.2催化剂293
7.2.3反应条件294
7.2.4反应器294
7.2.5甲醇合成的典型工艺296
7.3甲醇转化为汽油300
7.3.1合成原理300
7.3.2催化剂300
7.3.3反应器301
7.3.4典型工艺301
7.3.5新西兰工业化生产303
7.4甲醇利用进展304
7.4.1甲醇燃料304
7.4.2甲醇裂解制烯烃306
7.4.3合成二甲醚309
7.5煤制醋酐312
7.5.1合成原理312
7.5.2工艺流程312
7.6合成气两段直接合成汽油313
7.6.1两段固定床合成工艺313
7.6.2丹麦两段组合合成工艺314
7.6.3浆态床F�睺与Mobil法组合工艺315
习题316

第8章煤直接液化317
8.1发展历程317
8.2煤直接液化原理318
8.2.1过程反应318
8.2.2反应历程321
8.3工艺过程及产物321
8.3.1基本工艺流程321
8.3.2直接液化产物322
8.4直接液化过程影响因素323
8.4.1原料煤323
8.4.2溶剂324
8.4.3工业催化剂325
8.4.4反应温度326
8.4.5反应压力327
8.4.6反应时间327
8.4.7气液比328
8.5主要设备328
8.5.1高压煤浆泵328
8.5.2煤浆预热器与煤浆加热炉328
8.5.3液化反应器329
8.6德国煤加氢液化老工艺330
8.6.1第一段液相加氢330
8.6.2第二段气相加氢333
8.6.3主要工艺条件和产品收率334
8.7直接液化的其它典型工艺335
8.7.1溶剂精炼煤法335
8.7.2氢煤法337
8.7.3埃克森供氢溶剂法339
8.7.4催化两段液化工艺340
8.7.5液体溶剂萃取工艺341
8.7.6德国煤液化精制联合工艺342
8.7.7我国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343
8.7.8中国煤炭直接液化工艺344
8.7.9煤油共处理技术345
8.8煤液化油的提质加工349
8.8.1液化油的组成及特点349
8.8.2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化学品350
8.8.3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352
习题353

第9章煤的碳素制品355
9.1概述355
9.1.1碳素制品的性质355
9.1.2碳素制品的种类和用途355
9.2电极炭357
9.2.1原材料及其质量要求357
9.2.2石墨化过程359
9.2.3电极炭生产工艺过程360
9.2.4碳电极和不透性石墨材料363
9.3活性炭364
9.3.1概述364
9.3.2活性炭的种类365
9.3.3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365
9.3.4活性炭的制备367
9.3.5活性炭的再生371
9.3.6活性炭的应用及发展372
9.4碳分子筛372
9.4.1碳分子筛分离原理373
9.4.2碳分子筛的特点373
9.4.3碳分子筛的制备373
9.4.4碳分子筛的应用375
9.5碳素纤维375
9.5.1碳素纤维的种类和性能375
9.5.2工艺流程376
9.5.3碳素纤维的应用377
习题378

第10章煤化工生产过程污染与防治379
10.1概述379
10.1.1环境污染379
10.1.2环境污染的严重性380
10.2煤化工主要污染物380
10.2.1大气污染物380
10.2.2液态污染物381
10.2.3固态污染物383
10.3废气处理技术383
10.3.1烟尘治理384
10.3.2烟气脱硫386
10.3.3烟气脱硝387
10.3.4废气燃烧388
10.4废水处理技术388
10.4.1废水处理概述389
10.4.2焦化废水处理390
10.4.3气化废水处理393
10.5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395
10.5.1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CO2减排395
10.5.2CO2捕集与分离技术395
10.5.3二氧化碳埋存技术396
10.5.4气驱采油技术397
10.5.5二氧化碳利用技术397
10.6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398
习题398

参考文献399

前言/序言


《化工设备与操作》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化工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原理、操作规程与安全管理。涵盖了从基础的反应器、换热器、分离设备(如精馏塔、萃取塔、膜分离器)、干燥设备、输送设备到储存设备等各类化工单元操作中常见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选型依据、安装调试以及日常维护保养。 在设备原理部分,详细阐述了各类设备的传质、传热、动量传递等核心工程原理,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设备为何如此设计,以及如何高效运行。例如,在精馏塔部分,不仅会介绍塔盘(如筛板塔、泡罩塔)和填料塔的结构与工作机理,还会深入探讨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操作参数(如回流比、塔顶塔底温差)来优化分离效果。 操作规程是保障生产安全、提高效率的关键。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化工设备的操作要领,包括开停车程序、正常运行监控、异常情况处理、以及设备性能的优化调整。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泵的操作,会强调其启动前的检查、启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防止空转),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运行调整。对于反应器,则会详细讲解温度、压力、流量、物料配比等关键参数的控制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反应进程调整操作。 安全管理贯穿于化工生产的始终。本书高度重视化工设备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系统讲解了设备的安全设计理念、安全操作规程、潜在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内容包括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如安全阀、爆破片)的作用与校验,可燃、易燃、有毒介质操作时的防火防爆措施,以及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使用。此外,还会介绍化工过程安全管理(PSM)的基本框架和关键要素,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意识。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 本书致力于系统阐述化工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典型控制系统及其在现代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本的自动控制理论到先进的数字控制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程应用知识。 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详细介绍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比值控制、串级控制等经典控制策略的原理、结构和适用范围。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数学模型,帮助读者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以及抗干扰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例如,在讲解PID控制时,会深入分析比例(P)、积分(I)、微分(D)三个环节的作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参数整定(如Ziegler-Nichols法、临界比例法)的方法。 对于现代化工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自动化技术,本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现场总线技术等。详细阐述了这些自动化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架构、网络通信方式以及在化工生产中的集成应用。例如,在介绍DCS时,会讲解其分散控制、集中监控的功能,以及在大型化工装置中的组态、编程和调试过程。PLC部分则侧重于其在单机自动化和中小型生产线控制中的应用,以及梯形图、指令表等编程语言的讲解。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各类过程检测仪表(如温度计、压力变送器、流量计、液位计)的工作原理、选型依据、安装调试和校验方法。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仪表的精度、响应时间、可靠性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在实现精确过程控制中的作用。例如,在介绍热电偶时,会分析其测温原理、选择不同材质以适应不同温度范围,并讲解其安装时需注意的散热和干扰问题。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如模型预测控制(MPC)、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并结合化工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先进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优化生产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例如,在讲解MPC时,会阐述其基于数学模型预测系统未来行为,并通过优化算法来确定最优控制指令的原理,以及在复杂化工过程(如连续聚合反应)中的成功应用。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在化工行业从事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编著)在对煤化工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部分,展现了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把握。宋老师并没有将煤化工的发展仅仅视为一系列技术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审视。他追溯了煤化工从最初的煤气照明、焦炭生产,到现代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高端化学品生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煤化工技术发展的驱动因素,如能源需求的变化、石油资源的限制、以及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等。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兴衰变迁的解读。例如,他分析了在石油价格高企时,煤化工的经济性优势凸显,吸引了大量投资,而当油价回落时,部分煤化工项目则面临生存压力。这种对市场规律的深入洞察,让我更加理解了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展望部分,宋老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预测,而是基于当前的技术进展、资源禀赋、以及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几点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强调了技术创新在煤化工未来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开发更高效、更环保、更经济的煤炭转化技术;发展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协同耦合的技术,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以及推动煤化工向高附加值、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这本书的这一部分,让我对煤化工的过去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个人在这个行业中可以努力的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能源转型和新材料领域的读者,我对《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主编)的评价,会从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切入。宋老师在这本书中,对煤化工在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煤制燃料和基础化学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书中对煤基碳纤维、煤基石墨烯等先进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了介绍。我了解到,利用煤化工的中间产品,如乙炔、芳烃等,可以通过先进的聚合、催化、以及自组装等技术,制备出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的碳基新材料。这对于推动我国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电子产品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宋老师在分析这些前沿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挑战,而是客观地评估了其研发进展和产业化前景。他提到,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实现规模化生产,是这些新兴煤化工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此外,书中还对煤化工在氢能源生产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展望。作为一种相对丰富的碳资源,煤炭通过气化制氢,可以成为大规模、低成本制备氢气的重要途径。宋老师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煤制氢的技术路径,如干煤气化制氢、以及在制氢过程中如何有效捕集二氧化碳,实现低碳甚至零碳制氢。这让我看到了煤化工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多元化和战略性地位。

评分

《煤化工工艺学》这本书,尤其是其关于煤化工过程的控制与优化这一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宋永辉老师以其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将复杂的化工过程控制理论和方法,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他首先介绍了煤化工过程中,各种关键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浓度等)的测量技术和仪表选择。我了解到,精确可靠的测量是实现过程控制的基础,而书中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安装维护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随后,作者深入探讨了控制策略,从简单的PID控制,到更复杂的模型预测控制(MPC),以及分层递阶控制(DCS)的应用。我尤其对MPC在优化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印象深刻。宋老师解释了MPC如何能够考虑过程的动态特性和约束条件,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局优化,提高产品收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书中还对过程优化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如灵敏度分析、参数辨识、以及优化算法的选择。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对煤气化炉、合成反应器等关键设备进行优化操作,从而提升整体装置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认识到,精细化的过程控制和持续的优化,是煤化工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生产的基石。

评分

宋永辉老师的《煤化工工艺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著作,尤其是在对煤化工安全生产和风险控制的探讨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专门辟出了章节,详细阐述了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我了解到,煤化工生产环境复杂,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等多种危险因素。作者从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分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煤炭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如何防止粉尘爆炸;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如何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防止炉膛超温或超压;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等过程中,如何监测和处理有毒有害气体,如CO、H2S、NH3等。书中对安全防护措施的介绍,也十分具体,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设备的安全设计和维护、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联锁保护系统、以及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培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应急预案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强调,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火灾扑救、气体泄漏处置、人员疏散、医疗救助等,是应对突发事故的关键。他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事故的应急处置流程,并指出了在紧急情况下,各级人员的职责分工。这种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让我看到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安全指南,它提醒着每一个从事煤化工行业的人员,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评分

《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关于煤化工过程中副产物及其综合利用的部分,作者展现了他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化工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了解到,煤化工生产过程中,除了主要的液态或气态产品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煤焦油、氨水、硫化物、以及飞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宋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废物”,而是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副产物的成分、性质,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工原料或能源。例如,在处理煤焦油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煤焦油的精馏过程,如何分离出萘、蒽、酚类、吡啶类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这些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对于氨水,则介绍了如何通过提纯获得合成氨,或者将其用于生产化肥。而对于煤化工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含硫化合物,作者则重点介绍了回收硫磺的技术,如克劳斯法,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书中对固体废弃物,如飞灰和炉渣的利用,也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包括其作为建材(如水泥添加剂、砖块)的性能分析,以及某些特定组分(如金属氧化物)的提取和再利用的可能性。这种对副产物“变废为宝”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作者对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视,也让我看到了煤化工在实现绿色转型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教给我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环保和高效的理念。

评分

《煤化工工艺学》在解析煤炭液化技术方面,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宋永辉老师对这一领域的梳理,可以说是既有宏观的全景描绘,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解析。书中对于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区分,以及各自的原理、优缺点,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直接液化部分,我了解到其核心在于打破煤中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将其转化为液态的烃类化合物。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如铁基催化剂、锡基催化剂、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并对它们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溶剂)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我特别被作者对液化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和循环利用的讲解所吸引。他解释了溶剂不仅能够提供氢源,降低煤的粘度,还能有效地吸收反应生成的热量,抑制焦化反应的发生。书中对溶剂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努力。而在间接液化部分,作者则重点阐述了煤的气化产物(合成气)如何通过费托合成等催化过程,转化为各种液态燃料和化学品。这里,宋老师对合成气的净化、催化剂的设计(如钴基、铁基催化剂)以及反应器类型(如固定床、浆态床)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费托合成中产物分布的调控这一复杂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通过解释催化剂的性质、反应温度、压力以及烯烃/二氧化碳比等因素如何影响链增长过程,为我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细控制来获得期望的碳链长度分布,从而生产出有价值的燃料油、蜡、以及烯烃等产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煤炭液化技术并非单一的工艺,而是多种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化学和工程原理。

评分

读完《煤化工工艺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宋永辉老师对煤化工产业的理解之深邃,以及他将复杂技术条理化、系统化的卓越能力。书中对于煤炭气化技术的部分,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各种主流的气化炉型,从固定床气化炉的简单结构和操作特点,到流化床气化炉在传质传热方面的优势,再到气流床气化炉的高温、高效率特性,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气流床气化炉的部分印象深刻。宋老师不仅列举了多种气流床气化技术,如特种气化技术、固定床改进型技术等,还对其核心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煤粉粒度、氧煤比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没有简单地给出数值,而是通过对这些参数变化对气化效率、产气成分、以及潜在副产物生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例如,在讨论温度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时,作者不仅解释了高温有利于裂解反应和气化反应的进行,同时也指出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耐火材料的损坏以及碱金属的挥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书中关于气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灰渣的处理、飞灰的回收利用、以及气体的净化提质等,也都有详尽的介绍。我了解到,高效的气体净化是煤化工产品质量和环境友好性的关键,而书中对不同净化技术,如湿法净化、干法净化、以及针对性去除硫化物、氰化物等杂质的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比较。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价值连城,它让我明白,煤化工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烧煤出气”,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

评分

这本《煤化工工艺学》(宋永辉编著)无疑是这个领域内一本沉甸甸的著作,初次翻阅就被其厚重感所折服。作为一名对煤化工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能系统性梳理基础知识,又能深入剖析前沿工艺的教材。宋永辉老师的这部作品,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工艺流程图,而是从煤的性质、分类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娓娓道来,这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他没有回避煤炭作为一种复杂有机物的多样性,而是通过详细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构解析,甚至是煤的形成演变过程的简述,为后续工艺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煤的结构时,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化学式,而是结合了宏观和微观的视角,用类比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那些复杂的碳链、杂原子基团的排列组合,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煤的反应活性和后续转化。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术语和概念时,感到轻松了许多。而且,书中对煤的分类,从高位发热值、挥发分等指标的量化分析,到不同煤种在不同工艺下的适应性评估,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煤都适合煤气化,也并非所有煤都能高效地用于煤制烯烃。这种精细化的分类和应用指导,对于实际生产和工艺选择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基础知识时,没有遗漏对煤化工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一个更宏观的认知框架。这种扎实的前期铺垫,为我接下来深入学习具体工艺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评分

宋永辉老师的《煤化工工艺学》在探讨煤化工的环境影响与治理方面,展现了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承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论述了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技术。我了解到,煤化工,特别是传统工艺,确实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宋老师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其主要污染源,如烟气中的SO2、NOx、粉尘,废水中的COD、氨氮、酚类、氰化物等,以及固废对土壤和水体的潜在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详细介绍了当前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例如,在烟气治理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包括湿法脱硫(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炉内脱硝(SNCR、SCR)、以及各种高效除尘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作者介绍了物化、生化、以及深度处理技术的组合应用,如何有效地去除COD、氨氮、酚类等污染物,并强调了回用水率的提高对于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排放的重要性。此外,书中还对煤化工园区的“三废”协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构建绿色煤化工产业链的思路。宋老师在介绍这些技术时,不仅给出了技术原理,还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技术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进步是解决煤化工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评分

宋永辉老师的《煤化工工艺学》在煤制化学品这一章,展现了他对行业前沿技术追踪的敏锐度和专业深度。这一部分的内容,对我而言,是最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煤炭在生产烯烃、芳烃、醇类、以及其他精细化学品方面的多种技术路线。在煤制烯烃方面,他详细对比了甲醇制烯烃(MTO)和直接煤制烯烃(CTO)的优劣势。对于MTO,我了解到其核心在于煤制甲醇,再通过沸石催化剂将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作者对各种沸石分子筛(如SAPO-34、ZSM-5)的结构、催化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产物分布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对其催化剂失活和再生进行了讨论。而CTO技术,则更是将煤直接转化为烯烃,这在技术难度上更高,书中对这类技术的进展,如煤直接氧化脱氢制乙烯等,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此外,书中对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煤制芳烃等技术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作者不仅梳理了这些技术的工艺流程,还深入分析了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产品分离提纯的关键技术。我了解到,煤制乙二醇的催化剂体系,尤其是基于铜的催化剂,其活性和选择性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效率;而煤制芳烃,则更多地依赖于吸附分离和催化重整等技术。宋老师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总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适时地提及当前工业化生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使得我对煤化工在支撑国家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