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文章雄壮开阔,媒体称之为“史诗风格的政治学者”。于文字外,擅长演讲辩论,长期担任中山大学辩论队总教练,并率队获得第六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总冠军,有“有演讲魅力的教授”之美誉。其风格被概括为:立意,高远独特;立论,纵横捭阖;立言,沉郁顿挫。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与报纸杂志编辑记者和同道朋友的访谈对话辑录。作者自谓“这类议论,无关国家政策制定、不涉个人升迁,仅仅是一个公民、一个教书匠关切国家前途的书斋议论”。全书充满思辨的魅力、激情的光芒和实践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富有深刻的启迪。
任剑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和中国政治的研究。近著有:《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2014)、《除旧布新:中国政治发展侧记》(2014)、《重思胡适》(主编,2015)。
001绪论
021孤芳自赏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
——答共识网记者问
040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耐心与智慧
——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
046破除改革预设,迎接变革时代
——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
079改革是共产党的宿命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099中国如何凝聚人心:国家哲学的重建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问
116愚昧的爱国主义容易土崩瓦解
——答凤凰网记者问
126民族国家的建国道路
——与刘苏里的对谈
141留学精英对现代政治的误解
——答《看历史》编辑问
148社会结构断裂与价值迷失
——与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的对话
177对策研究必须超越古今、左右之争
——答凤凰网记者问
185家事、国事、天下事
——与独立制片人杨伟东的对话
225引导利益集团参与民主博弈
——答《南方》杂志记者问
230今天该如何反“官僚主义”
——答《新京报》记者问
239消除基层腐败的社会土壤
——答《南风窗》记者问
248企业公民、慈善行为与政企关系
——答多家媒体记者问
261行政三分改革:合理性与可能性
——答《羊城晚报》记者问
266行政体制改革破局:深圳公务员改革的战略价值
——答《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问
281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解读深圳经验
——答《晶报》记者问
296提供公平政策,构建包容文化
——答《东莞日报》记者问
312十字路口的观望:教育状况、人生经历与学术品评
——答《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问
357后记
孤芳自赏是在降低全民族的智力水平
共识网:由于这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改革成就,很多国人产生这样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觉得中国现在已经很好了。不少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虽然现在我们出现了诸如腐败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体制范围内都能解决,小修小补就可以了。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任剑涛:小满即止,这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一个很大的、文化基因上的缺陷。衡诸历史与现实,国人有一点小小的满足,往往就会止步不前,而且孤芳自赏。这可以说属于井底之蛙的心态,完全显现不出追求卓越的民族雄心和国家雄心。
对于我们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来讲,占到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有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跃进,当然足以让人兴奋、让人狂喜,甚至让人狂躁而不知所谓。但对一个清醒的民族和理性的国家来讲,作为这么一个历史悠久和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你不能采取一个向下类比的取向,你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否则,这个民族何以证明其历史悠久且文化辉煌呢?何以证明三十五年有着伟大的跃进而不是偶尔的碰巧呢?
我们知道,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瞎猫撞到死老鼠”。中国的发展如果止步不前,就很可能被人认为是瞎猫撞到死老鼠。中国的崛起,确实也有历史机运的因素。但在历史机运之外,执政党的领导与国人坚韧不拔的努力,才是中国人把握机运,促使国家迅速崛起的真正动力。众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狠斗了将近半个世纪,难分高下,因而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缓和过程。恰当此时,我们适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愿意与苏联和美国同时修好,愿意放弃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这样的贫困社会主义的遗产,由此,我们营造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内外有利的环境。邓小平等领导人设计的改革开放蓝图,所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在三十五年间促使中国的GDP跃升为世界第二。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甚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令世界称羡的发展成就。
但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成就是否足够呢?我们必须狠心一问,才能够透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假如我们很肤浅地认为,这样的成就已经足以让我们夸耀于世,那我们只有承认自己民族的理性精神不足,自我反省能力太低,国家发展的立意不高,所以才对一个单一指标呈现的国家实力如此满足,止步不前。
如果稍稍对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类使命有所领悟,对我们这个国家的雄心有所表达,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状态有一个更高的预期,我们就应该继续努力,顽强上进,真正促使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并且对人类有所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领域,虽然我们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以购买力计算甚至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人均GDP还很低,排位在世界第一百位左右,就此而言,我们还是一个较为贫困的国家。而且,在财富的分配上,中国面临着两极写照的尴尬。一极写照是国富民穷,国家所占的改革开放的好处过多,民众分享的好处过少。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国家在GDP总量里所占据的分配比例已经明显失调。改革成就的肤浅认识者不愿意正视的,正是国家发展不充分的显著体现。另一极写照,是贫富的严重分化。体现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官方公布的数据是0.47,民间说已经达到了0.63。无论是0.47还是0.63,都是在危险和极端危险之间徘徊。这证明,在经济领域里,从创造财富到分配财富,中国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之多、非常严峻。
放眼经济领域,生产成本高企而绩效低下,环境破坏严重而所获有限,这些问题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由跟我们经济领域相关的行政领域的问题所导致的。政府独大,政府控制社会,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政府可以无所不为。几任中央领导人都力图在任期内解决大政府的问题,但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足以规范政府作为的法规,需要花大力气才有望实施:“大宪法”的严格执行,构成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小宪法”(《预算法》)的修改与执行,还需要坚韧的努力才能付诸有效实施。依法治国不能沦为国人所谓“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而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落实。
在边际关系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各级政府的有限权力如何实施,也是一大问题。一方面,政府权力要不要去限制呢?要不要做小政府呢?中国现有七百多万公务员,加上雇佣的准公务员,共计九百来万人,另外有四千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也是吃财政饭的。总的来说,中国吃财政饭的人数接近甚至超过五千万人。一些人还在夸夸其谈,中国公务员人数不算多,应该模仿美国那样的公务员比例,提高人口的公务员比例。在中国,公务员问题岂是一个人口比的问题?对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转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权力有没有受到限制的问题。控制国家权力,需不需要以依法治国的方式去加以解决?答案是肯定的。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分享了基本保证全民族生存的物质财富的情况下,如何去进一步解决人的发展权问题,已经凸显在国人面前。中国必须超越早期人权报告所说的人权就是生存权的阶段,进入一个现代人权的发展阶段。现代人权强调的是发展权。发展权就是向社会领域里延伸的人的尊严、人的能力的权利形态。公民要参与,要行使权力。不能说权力当然属于国家,公民只是权力作用的对象。人民作为国家的主权者,既监督权力,同时也要分享权力。但是目前,这个问题不仅社会领域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使在党内,分享权力的机会也不公平。这正是几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大力提倡党内民主最重要的原因。要免除分享权力的幕布机制,让权力分享能够透光、全面公开,既让当选者知道自己何以被选拔出来,也让落选者知道自己何以落败,权力的依法运作才有可能,腐败才能有效杜绝。
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心态,只会降低全民族的智力水平。我们的民族长期受到皇权专制的统治。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从此要自己行使权力。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读书的人、读书的机会、读书的习惯都受到限制,按照日本著名的比较管理学专家大前研一的读书指数说法,全国居民年均读书不足一本的社会,还是个心智不发达的社会。我们必须开放国家的前途讨论,放开权力分享和个人发展的广阔空间,提升国民的心智,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动心忍性,认真面对,理性思考,求得解决。而孤芳自赏,是极端有害的,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
……
我对《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的兴趣,源于我对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强烈好奇。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保持专注和深度思考变得尤为不易。任剑涛先生的名字,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沉稳和远见,是一位能够穿越时代迷雾,抵达深刻洞见的思想者。这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呈现,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聆听他的声音,感受他的思想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他是如何看待历史的走向,又是如何理解社会的发展的。他的“静”究竟是一种内在的修为,还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回应?这种“静”又是如何帮助他孕育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的?我设想,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问答,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跟随任先生的讲述,一同穿越他的学术生涯,理解他的学术旨趣,以及他对于中国思想史和当下社会问题的独特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思考,也为我在个人成长和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喧嚣”似乎无处不在,而“静”则成了一种奢侈品。任剑涛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淀和智慧的 aura。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社会脉络、并能提出独特见解的思想家充满敬意。这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世界,感受他的人生智慧。我非常期待从中了解,他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那份难能可贵的“静”,以及这份“静”是如何帮助他孕育出深刻的学术洞察和人生体悟的。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思想,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的指南。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启发,学会在生活的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并以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评分《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是一个对历史人物和思想家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总觉得透过他们的视角,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脉络,也能窥见人性的复杂与光辉。《静对喧嚣》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对抗时代的浮躁与喧哗。我常常在想,像任剑涛先生这样一位学者,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术研究和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的。这本书的访谈形式,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场深入的对话,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充满思想的碰撞和真诚的分享。我期待从中了解任先生的学术历程,他那些重要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我也很好奇,在那些“喧嚣”的时代,他是如何找到自己那份“静”的,这份“静”又赋予了他怎样的力量去思考和行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思想演进的镜子。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启迪,让我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静”,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式的韵味,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静”的推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与之抗衡的挑战。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引领我进入更深层思考的书籍所吸引。任剑涛先生在学界的声名,以及他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史的深刻理解,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他在学术研究之外,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访谈的形式,更增添了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仿佛我正坐在任先生的对面,听他娓娓道来。我好奇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下心来做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静对喧嚣”,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学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评分《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这本书,从书名就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信息,吸引着我这样渴望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深度和沉淀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时代变迁、并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抱有浓厚的兴趣。任剑涛先生,在我印象中,便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学者。这本书以访谈对话录的形式呈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他的思想世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了解到他学术上的成就和思考,更能窥探到他如何在喧嚣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并在这种宁静中孕育出深刻的见解。我很好奇,他对于“静”的理解,以及这种“静”如何能够成为对抗时代浮躁和浅薄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位智者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超然,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践行这份“静对喧嚣”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