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

自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布封 著,陈筱卿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历史
  • 博物学
  • 科学
  • 生物学
  • 地球科学
  • 环境科学
  • 动植物
  • 科普
  • 博物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0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00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字数:1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家著作、名家翻译,一本书读懂博物史

  观点独特、文笔细腻,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一部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并影响全球的经典读物

内容简介

  《自然史》全书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作者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富有远见的观点。在书中,布封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以有力的打击,被达尔文称为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进化问题的人。不但科学界注意到了这部巨著,文学界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自然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描绘动物活动形态的部分十分富有艺术性。作者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一幅幅细致活泼的动物肖像,引得无数文学爱好者也沉醉其中。

  本书精选了《自然史》中经典的部分,并且按照作者写作的年代顺序进行了编排,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既保留了其精华之处,又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书末还收录了埃罗·德·塞歇尔的《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在文中埃罗幽默地描述了布封在居所的生活和两人之间的对话,既揭示了布封在科学和文学领域的超人天赋,又坦言其弱点和缺陷。


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亦作布丰。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和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一起被称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四位巨人。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陈筱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法国16、18、19、20世纪名家名著多部,达七八百万字。计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悔录[、《新爱洛伊丝》;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4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纪德的《梵蒂冈地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6部;法布尔的《昆虫记》;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第三部;雅克·洛朗的《蠢事》;莫迪亚诺的《往事如烟》等。

精彩书评

  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人。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

  只有布封给自然情感赋予了全部深刻的含义,将它变成了一种哲学情感。

  ——《法国文学史》

  布封拥有他的世纪美丽的文笔。

  ——法国思想家 卢梭

目录

论研究与论述自然史的方法

·一般自然史和特殊自然史,第一次宣读 (1749 年 ) / 001

动 物

·动物与世界 / 008

动物与植物的比较 (1749 年 ) / 008

·人与动物 / 012

家畜 (1753 年 ) / 012

野兽 (1756 年 ) / 014

食肉动物 (1758 年 ) / 018

论 人

·童年 (1749 年 )/ 022

·青春期 (1749 年 ) /030

·论壮年 (1749 年 ) / 042

对人的描绘 / 042

女性之美 / 046

·老年与死亡 (1749 年 ) / 048

老年人的幸福 (1777 年 ) / 050

·人的本性 (1749 年 ) / 054

人的感觉 (1749 年 ) / 057

神经系统,大脑 (1758 年 ) / 062

·情绪 (1753 年 ) / 066

快乐,痛苦;智者的幸福 / 066

梦和想象 / 069

人的双重性 / 072

·人种的多样性 / 078

黑人 (1749 年 ) / 078

野蛮人与社会 (1749 年 ) / 080

飞虫社会 (1753 年 ) / 082

自然状态 (1758 年 ) / 087

前文补遗 (1777 年 ) / 091

塔希提人 (1777 年 ) / 093

白种黑人 (1777 年 ) / 094

方法与理论 (1749 年 )

·一种方法 / 098

种种困难 / 098

评论 / 099

结论 / 102

·一个理论 / 103

关于总的繁殖 / 103

概述 / 109

从一个种属到另一个种属

·从原型到变种 / 114

马 (1753 年 ) / 114

驴 (1753 年 ) / 115

山羊 (1755 年 ) / 121

鼠 (1758 年 ) / 123

狮子 (1761 年 ) / 124

虎 (1761 年 ) / 126

结论 (1761 年 ) / 127

羱羊、岩羚羊和其他的山羊 (1764 年 ) / 130

·从变种到“物种的亲缘关系” / 132

猴子的归类 (1766 年 ) / 132

论动物的退化 (1766 年 ) / 140

各目间的差异 (1770 年 ) / 148

种属的亲族关系 (1776 年 ) / 150

世界史 (1778 年 )

·贝壳和獠牙 / 154

关于菊石和一些陆生动物的骸骨 / 154

·大自然的时期 / 157

·地区地质:朗格勒山脉 / 166

·人类出现后,发现并改造着大自然 / 172

·伊壁鸠鲁派之死 (1777 年至 1778 年 ) / 181

·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 183

·布封生平创作年表 / 196

·附录:生物分类小知识 / 198

精彩书摘

  一般自然史和特殊自然史,第一次宣读(1749年)

  纵观自然史就会看出它是一部涉及面极广的历史,囊括着宇宙向我们展示的所有事物。四足兽、鸟类、鱼类、昆虫、植物、矿物等为好奇的人类思想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这幅画巨大无比,好像而且确实是内容丰富至极。自然史的一个部分,比如昆虫史或植物史,就足以让好多人去研究,而最优秀的观察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也只能提供一些粗浅的介绍,何况他们还只是研究自然史的一个支脉而已。不过,他们倒也是尽其所能了,我们不会去责怪这些观察者,不会责怪他们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太少,相反我们会感谢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工作和耐心,我们甚至会盛赞他们的高贵品质和才能,因为在这众多而繁复的事物中能够静下心来去研究大自然,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弄明白,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一种天才的力量、一种勇敢的精神,而且要怀有一种兴趣去喜爱它们,这种兴趣要大于只关注一些个别事物的兴趣才行。我们可以说,对研究大自然的热爱在思想上要具有两种似乎相互对立的精神,即一眼看尽所有事物的伟大天才的宏观观念,和只关注一点的勤奋本能的细致入微。

  在研究自然史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第一个障碍源于世间万物种类繁多。但是,这些相同的事物的不同种类以及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产品”聚集在一起的难度,给我们的认识设置了又一个障碍,尽管我们的认识能力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光靠工作又确实难以克服这一障碍。只有假以时日,细心观察研究,大量付出,而且往往还得机缘巧合,我们才会获得每一个动物品种、植物品种或矿物品种,把大自然的所有“杰作”分门别类地收藏在一起。

  但是,当人们终于把世间万物的一些样品聚拢在一起的时候,当人们经过千辛万苦把散布在大地上的所有事物的模型放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当人们第一次向这个装满了各种不同的、新颖的和陌生的事物的“仓库”看上一眼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第一个感觉是夹杂着赞叹的惊诧,而随之而来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们对自身深感羞辱。我们想象不出我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认识所有的这些各不相同的事物,想象不出我们不仅最终能够从形状上认识它们,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与它们的出生、繁殖、组织结构、用途,总之与每个个体的历史相关的所有一切。然而,由于与这些事物朝夕相处,经常看见它们,而且是不怀有任何目的地去观看它们,熟悉它们,渐渐地,它们便形成了一些持久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很快便在我们的头脑里,通过一些固定不变的关系,形成关联。因此,我们的观念进步了,视野也开阔了,我们可以同时把好多各不相同的事物聚拢在一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有序地进行研究,富有成果地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开辟出一些道路,获得一些有益的发现。

  我们应该从多看、反复地看开始。尽管关注一切是必要的,但是,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别太仔细地去观察。我说的是别观察得细致入微,毫发不漏,当然,如果我们掌握得多了之后,仔细观察总是有益的,但是这样做对刚开始学习的人,反而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重要的是要用一些观点和事实去武装初始者的头脑,如果可能的话,要阻止他们过早地从中得出一些推理和关系,因为他们往往会因不了解某些事实,而且观点也不完备,而被一些虚假的组合搅得晕头转向,脑子里塞满了空泛的、违背真理的结果,而这些结果随后将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些偏见,很难抹去。

  正因为如此,我才说从多看开始。还必须几乎是不带任何目的地去看,因为如果你决定只带着某种观点,只按照某种程序和顺序去观察事物的话,即使你观察的路子是最佳的,你也永远达不到你所想达到的认识高度,而如果你能够在开始时任随你的思想自由驰骋,自己去辨识,自己独自去确定,自己独自去组织思维顺序的初始链条,那么,你的认识就会既广阔又深邃。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辰的低语》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任何关于“自然史”的内容,力求自然流畅: --- 《星辰的低语》 一本关于时间、遗忘与人类在宇宙边缘的探索史诗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那些由青铜与泥土铸就的王朝更迭,以及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潮起潮落。然而,当我们仰望头顶那片无垠的深空时,我们所面对的,是远超我们想象的尺度——时间和距离的绝对鸿沟,以及文明在星海中可能面临的终极孤独。 《星辰的低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它更像是一份来自未来的“编年史残片”,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试图跨越自身界限、在浩瀚宇宙中寻找新家园的史诗性记录。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先驱者计划”——一项启动于地球资源枯竭前夕,旨在将人类火种播撒至比邻星系外围的宏大工程。 第一部:方舟的诞生与摇篮的告别 本书的开篇,描绘了一个被过度开发和环境剧变所困扰的地球。这不是一个灾难片的开端,而是一个缓慢而必然的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方舟一号”——一艘搭载着数万名休眠人类、承载着地球全部知识与艺术的巨型星际飞船——的建造过程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作者深入探讨了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社会结构如何重塑,道德边界如何被推移,以及“希望”这一概念如何在紧迫的现实面前被重新定义。 读者将跟随首席工程师艾拉·文森特(Ayla Vincent)的视角,体验在地球引力井中打造出这艘能够进行数百年星际航行的“人造世界”的艰辛。书中详述了生命维持系统、基因库的维护机制,以及为应对漫长航行中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而设计的“记忆碎片”系统。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工程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伦理学交叉领域的深刻思考,它探讨了“家园”的本质——究竟是那颗行星,还是承载着我们集体记忆的容器。 第二部:深空中的寂静与回响 “方舟一号”脱离地球引力后,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而异化。船上的人们面临着世代传承的挑战:第一代是建造者与希望的守护者;第二代是漫长航程的继承者,他们从未见过真正的太阳;而第三代,则开始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重塑出新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休眠间歇期”的描绘。船员并非一直清醒,他们以数十年为单位进行轮换,以节省能源和延长船体寿命。这种间歇性的生活模式,催生了独特的“间歇性历史观”。当一代人醒来时,他们面对的是前一代人留下的、充满谜团的遗嘱和不断进化的船上文明。他们如何理解那些已经逝去、却在他们基因中留有印记的“祖先”? 作者通过记录“守夜人”——那些在漫长航行中保持清醒的观察者——的日志,揭示了宇宙的真实面貌:无尽的虚空、偶尔掠过的微弱信号,以及对“生命之熵”的深刻恐惧。其中一章,详细描述了飞船遭遇一次未知的暗物质扰动,船上的AI“奥德赛”如何以近乎哲学的逻辑,在逻辑与生存之间进行权衡,以保护船上数万个沉睡的生命。 第三部:遥远的彼岸与身份的重构 经过近三百年的航行,“方舟一号”终于抵达了预定星系——“伊卡洛斯星团”。然而,抵达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目标行星“新伊甸”——一颗拥有宜居环境的类地行星——并非空旷无人。 书中描绘了船员们与土著生态系统,以及可能存在的,由早期失败的无人探测器孕育出的、高度演化的微生物群落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远比单纯的殖民更复杂。它迫使“方舟人”——他们现在已经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新物种——重新审视他们的使命:他们是为了延续“人类”的定义,还是为了在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中寻找“共存”的可能?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关于“记忆的遗失与重铸”。在漫长的旅途中,关于地球的文化记忆逐渐被航行日志、生态报告和基因优化所取代。当新一代人踏上“新伊甸”的土壤时,他们发现自己对“雨水”、“风声”和“四季更迭”的理解,已经完全依赖于虚拟模拟。他们是地球的继承者,但他们也是这颗新星球的第一个原住民。 主题深度与风格 《星辰的低语》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著称。它探讨了“进步”的真正含义——进步是否必然意味着对过去的抛弃?它深入剖析了在极端环境下,语言、信仰和艺术如何演化出新的形态,以支撑一个在时间上被拉伸的文明。 本书的文字风格内敛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科学事实的尊重与对哲学命题的敬畏。它避免了廉价的太空歌剧式冲突,转而专注于个体在面对无限尺度时的精神挣扎与发现。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当我们最终抵达遥远的彼岸时,我们带走的,究竟是我们的本质,还是仅仅是我们曾经居住的那个摇篮的影子?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长期沉浸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读者来说,《自然史》就像一股清流,将我从钢筋水泥的樊笼中解放出来,带回了那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宇宙诞生到生命演化的每一个环节,但他的叙述方式却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对生命奇迹的赞叹。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生物的细致描写,比如那些勤劳的昆虫,它们在授粉、分解等过程中默默奉献,却支撑起了整个生态的运转。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生命形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书中关于环境变化和物种灭绝的章节,更是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作者用翔实的证据和清晰的逻辑,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峻挑战。阅读这些章节,让我对人类自身的行为有了更为审慎的反思,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与自然连接的感觉,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责任感。

评分

读完《自然史》,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穿梭于宇宙每一个角落的壮丽旅程。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时,大脑中会涌现出无数瑰丽的画面,仿佛亲身经历了亿万年前的原始洪荒,或是目睹了冰川时代巨兽的迁徙。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时所运用的那种生动形象的比喻,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通过精巧的比喻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当他描述亚马逊雨林那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毒箭蛙在潮湿的落叶间跳跃,美洲豹在密林中悄无声息地潜行,古老的树木支撑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对自然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对自然认知和利用的篇章,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从古代文明对星辰的崇拜,到不同民族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出的独特生活方式,都让我看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非是独立于自然而存在的,而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生活,都深深地烙印着自然的痕迹。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杰作,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为震撼的方式,打开了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全新认知。在我拿到《自然史》之前,我以为我所了解的世界已经足够广阔,但阅读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知。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地球亿万年的演变娓娓道来,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生命诞生的最初萌芽,再到如今五彩斑斓的物种多样性,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和深刻的洞见。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部分,那些板块漂移、山脉隆起、海洋扩张的故事,仿佛将我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空尺度中,亲眼见证着这个星球如何被塑造、重塑。书中对各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式的描述,更是挑战了我原有的生物学认知,那些深海的奇特生物、沙漠中的顽强植物,它们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生存繁衍,这种生命力的韧性让我不禁肃然起敬。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科学事实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类在整个自然史中的位置,它审慎地探讨了人类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地球生态的影响,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自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我们与这个星球关系的深刻反思。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殿堂,让我对宇宙、对生命、对我们自身,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自然史》这本书,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邃的洞察力,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自然界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自然界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所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画卷。从星球诞生的原始火花,到生命在海洋中悄然萌发,再到陆地生物的蓬勃发展,最后到人类文明的崛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不同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变的阐述,比如关于珊瑚礁如何成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或者关于沙漠如何孕育出独特而坚韧的生命。作者的描述不仅仅是科学的陈述,更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对于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对人类探索自然的艰辛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凭借着执着的好奇心和严谨的推理,一点点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这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然界是如此的浩瀚无垠,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也充满了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守护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自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激励着我去拥抱未知,去热爱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伟大冒险,而我,就是那位勇敢的探险者。《自然史》以其独有的魅力,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作者并非用枯燥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讲述着地球亿万年的生命故事。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演化,再到人类的出现,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奇特生物的描绘,那些生活在黑暗深渊的怪异鱼类,或者那些在极端高温下依然顽强生长的细菌,它们的存在,无不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形态的固有认知。作者对于这些生命现象的解释,清晰而富有逻辑,让我不仅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生存的,更能体会到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从古代文明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政策,都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我对人类自身与地球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的杰作。

评分

很不错,快递员小刘总是阳光的声音和笑脸,感受舒服。

评分

很不错,快递员小刘总是阳光的声音和笑脸,感受舒服。

评分

质量不错,是正版,性价比高。

评分

re

评分

书到的快,品相很好。

评分

送货数度快, 服务很好 书也是正版的

评分

很不错,快递员小刘总是阳光的声音和笑脸,感受舒服。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