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慈欣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硬科幻
  • 末日
  • 灾难
  • 未来
  • 太空
  • 地球
  • 流浪
  • 中国科幻
  • 生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0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302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 改编自《流浪地球》的同名科幻电影正在筹备,即将被搬上银幕!

★ 刘慈欣2016年重磅作品,正版授权。人类科幻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绽放“中国想象力”。

★ 蝉联九届银河奖,拿下亚洲首座“雨果奖”;《三体》作者,刘慈欣代表作品。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将膨胀为一颗巨大红星,期间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将毁灭殆尽,于是他们试图建造能将地球发射到其他星球的巨大引擎,以保证人类长远生存。……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美国总统奥巴马等海内外名人都在阅读刘慈欣的小说。走进刘慈欣的脑洞世界,领略中国科幻的强悍!


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独特的趣味。

——莫言


科幻渐渐由一种文学体裁,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刘慈欣


内容简介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作品,改编自《流浪地球》的同名科幻电影正在筹备,即将被搬上银幕!

  

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将膨胀为一颗巨大红星,期间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将毁灭殆尽,于是他们计划建造能将地球发射到其他星球的巨大引擎,以保证人类长远生存。

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事物从人类身边消失,疑惑和猜忌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道德和伦理不复存在。

在太阳灭亡的瞬间,一切都平息了,每个人怀揣着恐惧和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

  

刘慈欣的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富有人文情怀。代表作《三体》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幻小说,凭借它,大刘拿到了世界科幻小说“雨果奖”,这是亚洲人首获这项“科幻诺贝尔”殊荣。


“在遥远的未来,如果人类文明在宇宙间生存繁衍的话,人类必需创造超乎寻常的科技奇迹。”


作者简介

刘慈欣

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富有人文情怀。代表作《三体》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幻小说,并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目录

目录


信使

2018年4月1日

微观尽头

带上她的眼睛

朝闻道

混沌蝴蝶

地球大炮

流浪地球

微纪元

命运

中国太阳

全频带阻塞干扰


精彩书摘

流浪地球

刹车时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42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其实这样描述还不是太准确,是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刹住了地球的自转,因此地球发动机的喷射必须有一定的角度,这样天空中的那些巨型光柱是倾斜的,我们处在一个将要倾倒的巨殿中!南半球的人来到北半球后突然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有许多人会精神失常的。比这景象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噩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由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的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热,把他身上烫起了一层皮。

  但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半球出生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就如同对刹车时代以前的人们来说,太阳、星星和月亮那么自然,我们把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作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让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

  在我小学入学时,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带我们班的30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个行星的这种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所以在从我三岁到六岁这三年中,光柱的光度大为减弱,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这次旅行中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我们首先在近距离见到了地球发动机,是在石家庄附近的太行山出口处看到它的,那是一座金属的高山,在我们面前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山脉如同一串小土丘。有的孩子惊叹它如珠峰一样高。我们的班主任小星老师是一位漂亮姑娘,她笑着告诉我们,这座发动机的高度是一万一千米,比珠峰还要高两千多米,人们管它们叫“上帝的喷灯”。我们站在它巨大的阴影中,感受着它通过大地转来的振动。

  地球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我们登上了“华北794号山”。登“山”比登“峰”花的时间长,因为“峰”是靠巨型电梯上下的,上“山”则要坐汽车沿盘“山”公路走。我们的汽车混在不见首尾的长车队中,沿着光滑的钢铁公路向上爬行。我们的左边是青色的金属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车队由50吨的巨型自卸卡车组成,车上满载着从太行山上挖下的岩石。汽车很快升到了五千米以上,下面的大地已看不清细节,只能看到反射的地球发动机的一片青光。小星老师让我们戴上氧气面罩。随着我们距喷口越来越近,光度和温度都在剧增,面罩的颜色渐渐变深,冷却服中的微型压缩机也大功率地忙碌起来。在六千米处,我们见到了进料口,一车车的大石块倒进那闪着幽幽红光的大洞中,一点声音都没传出来。我问小星老师地球发动机是如何把岩石做成燃料的。

  “重元素聚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给你们还讲不明白。你们只需要知道,地球发动机是人类建造的力量最大的机器,比如我们所在的华北794号,全功率运行时能向大地产生150亿吨的推力。”

  我们的汽车终于登上了顶峰,喷口就在我们头顶上。由于光柱的直径太大,我们现在抬头看到的是一堵发着蓝光的等离子体巨墙,这巨墙向上伸延到无限高处。这时,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堂哲学课,那个憔悴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她默默地看了我几秒钟,突然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我从她的肩上极目望去,迷蒙的大地上,耸立着一片金属的巨峰,从我们周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巨峰吐出的光柱,如一片倾斜的宇宙森林,刺破我们摇摇欲坠的天空。

  我们很快到达了海边,看到城市摩天大楼的尖顶伸出海面,退潮时白花花的海水从大楼无数的窗子中流出,形成一道道瀑布……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使这大洪水雪上加霜,波及南半球。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他现在讲这事的时候眼还直勾勾的。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我们乘上一种叫船的古老的交通工具在海面上航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在后面越来越远,一天以后就完全看不见了。这时,大海处在两片霞光之间,一片是西面地球发动机的光柱产生的青蓝色霞光,一片是东方海平面下的太阳产生的粉红色霞光,它们在海面上的反射使大海也分成了闪耀着两色光芒的两部分,我们的船就行驶在这两部分的分界处,这景色真是奇妙。但随着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甲板上见不到孩子们了,他们都躲在船舱里不出来,舷窗的帘子也被紧紧拉上。一天后,我们最害怕的那一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作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

  “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

  没有人动,我们目光呆滞,像突然冻住一样僵在那儿。小星老师又催了几次,还是没人动地方。她的一位男同事说:

  “我早就提过,环球体验课应该放在近代史课前面,学生在心理上就比较容易适应了。”

  “没那么简单,在近代史课前,他们早就从社会知道一切了。”小星老师说,她接着对几位班干部说,“你们先走,孩子们,不要怕,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日出也很紧张的,但看过一次就好了。”

  孩子们终于一个个站了起来,朝着舱门挪动脚步。这时,我感到一只湿湿的小手抓住了我的手,回头一看,是灵儿。

  “我怕……”她嘤嘤地说。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太阳,反正都一样的。”我安慰她说。

  “怎么会一样呢,你在电视上看蛇和看真蛇一样吗?”

  “……反正我们得上去,要不这门课会扣分的!”

  我和灵儿紧紧拉着手,和其他孩子一起战战兢兢地朝甲板走去,去面对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日出。

  “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小星老师站在船头对我们说。海风吹动着她的长发,在她身后,海天连线处射出几道光芒,好像海面下的一头大得无法想象的怪兽喷出的鼻息。

  终于,我们看到了那令人胆寒的火焰,开始时只是天水连线上的一个亮点,很快增大,渐渐显示出了圆弧的形状。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喉咙被什么东西掐住了,恐惧使我窒息,脚下的甲板仿佛突然消失,我在向海的深渊坠下去,坠下去……和我一起下坠的还有灵儿,她那蛛丝般柔弱的小身躯紧贴着我颤抖着;还有其他孩子,其他的所有人;整个世界,都在下坠。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谜语,我曾问过哲学老师,那堵墙是什么颜色的,他说应该是黑色的。我觉得不对,我想象中的死亡之墙应该是雪亮的,这就是为什么那道等离子体墙让我想起了它。这个时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闪电的颜色,当那最后的闪电到来时,世界将在瞬间变成蒸汽。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这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个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气化了。

  这一切将在400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380年。

  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自第一次氦闪后,随着重元素在太阳中心的反复聚集,太阳氦闪将在一段时间反复发生,这“一段时间”是相对于恒星演化来说的,其长度可能相当于上千个人类历史。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3光年的路程。以上看法人们已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在移民方式上。

  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我们的船在太平洋上折返了两次,又给我们制造了两次日出。现在我们已完全适应了,也相信了南半球那些每天面对太阳的孩子确实能活下去。

  之后我们就在太阳下航行了,太阳在空中越升越高,这几天凉爽下来的天气又热了起来。我正在自己的舱里昏昏欲睡,听到外面有骚乱的人声。灵儿推开门探进头来。

  “嗨,飞船派和地球派又打起来了!”

  我对这事儿不感兴趣,他们已经打了四个世纪了,但我还是到外面看了看。在那儿打成一团的几个男孩儿中,我一眼就看出了挑事儿的是阿东,他爸爸是个顽固的飞船派,因参加一次反联合政府的暴动,现在还被关监狱里,有其父必有其子。

  小星老师和几名粗壮的船员好不容易才拉开架,阿东鼻子血乎乎的,振臂高呼:“把地球派扔到海里去!”

  “我也是地球派,也要扔到海里去?”小星老师问。

  “地球派都扔到海里去!”阿东毫不示弱,现在,在全世界飞船派情绪又呈上升趋势,所以他们又狂起来了。

  “为什么这么恨我们?”小星老师问,其他几个飞船派小子接着喊了起来。

  “我们不和地球派傻瓜在地球上等死!”

  “我们要坐飞船走!飞船万岁!”

  ……

  小星老师按了一下手腕上的全息显示器,我们面前的空中立刻显示出一幅全息图像,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它吸引过去,暂时安静下来。那是一个晶莹透明的密封玻璃球,直径大约有10厘米,球里有三分之二充满了水,水中有一只小虾、一小枝珊瑚和一些绿色的藻类植物,小虾在水中悠然地游动着。小星老师说:“这是阿东自然课设计的一件作业,小球中除了这几样东西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细菌。它们在密封的玻璃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小虾以海藻为食,从水中摄取氧气,然后排出含有机物质的粪便和二氧化碳废气,细菌将这些东西分解成无机物质和二氧化碳,然后海藻利用了这些无机物质与人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放出氧气供小虾呼吸。这样的生态循环应该能使玻璃球中的生物在只有阳光供应的情况下生生不息。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课程设计,我知道,这里面凝聚了阿东和所有飞船派孩子的梦想,这就是你们梦中飞船的缩影啊!阿东告诉我,他按照计算机中严格的数学模型,对球中每一样生物进行了基因设计,使他们的新陈代谢正好达到平衡。他坚信,球中的生命世界会长期活下去,直到小虾寿命的终点。老师们都很钟爱这件作业,我们把它放到所要求强度的人造阳光下,也坚信阿东的预测,默默地祝福他创造的这个小小的世界。但现在,时间只过去了十几天……”

  小星老师从随身带来的一个小箱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那个玻璃球,死去的小虾漂浮在水面上,水已混浊不堪,腐烂的藻类植物已失去了绿色,变成一团没有生命的毛状物覆盖在珊瑚上。

  “这个小世界死了。孩子们,谁能说出为什么?”小星老师把那个死亡的世界举到孩子们面前。

  “它太小了!”

  “说得对,太小了,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也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想象中的飞船也一样。”

  “我们的飞船可以造得像上海或纽约那么大。”阿东说,声音比刚才低了许多。

  “是的,按人类目前的技术也只能造这么大,同地球相比,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是太小了,太小了。”

  “我们会找到新的行星。”

  “这连你们自己也不相信。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850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0.5%,这样就需要17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孩子们,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可……老师,我们来不及的,地球来不及的,它还来不及加速到足够快,航到足够远,太阳就爆炸了!”

  “时间是够的,要相信联合政府!这话我说了多少遍,如果你们还不相信,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探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唯有那个星星是不动的,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

  在回家的航程中,我们看到了起航的第一个信号: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月球上的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慧尾使大海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群星看不见了。月球移动产生的引力潮汐使大海巨浪冲天,我们改乘飞机向南半球的家飞去。

  起航的日子终于到了!

  我们一下飞机,就被地球发动机的光柱照得睁不开眼,这些光柱比以前亮了几倍,而且所有光柱都由倾斜变成笔直。地球发动机开到了最大功率,加速产生的百米巨浪轰鸣着滚上每个大陆,灼热的飓风夹着滚烫的水沫,在林立的顶天立地的等离子光柱间疯狂呼啸,拔起了陆地上所有的大树……这时从宇宙空间看,我们的星球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彗星,蓝色的慧尾刺破了黑暗的太空。

  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

  就在起航时,爷爷去世了,他身上的烫伤已经感染。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

  着一句话: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


(以上文字为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节选试读内容)


前言/序言


《星际漂流》 楔子 冰冷的太空,无垠的黑暗,星辰遥不可及。在这样一片死寂的画布上,一艘孤零零的星舰,名为“寻星者”,正以一种近乎绝望的速度,划破虚无。船员们早已习惯了无边际的寂静,习惯了从舷窗望出去,那永远不变的、冰冷而遥远的光点。他们并非探险家,也不是殖民者,他们是逃亡者。 第一章:昔日的回响 地球,那颗曾经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如今只存在于老一辈船员模糊的记忆和古老的影像资料中。那是一段不愿回首的过去,一段充满了傲慢、短视和最终无可挽回的毁灭。他们的祖先,在一次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的全球性危机面前,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放弃母星,将文明的火种,寄托在一艘承载着人类希望的星舰之上。 “寻星者”并非专门设计的星际移民船。它曾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研究平台,承载着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技术,却在最后的时刻,被临时改造,装载了数量有限的休眠舱、生物种子库、以及足以支撑他们漫长旅途的资源。每一个踏上“寻星者”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个体,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渺茫希望,也带着对过去的深深遗憾。 艾莉亚,是“寻星者”上的历史记录员。她的工作,就是整理和保存那些关于地球的点滴信息。每天,她都要在泛黄的纸张和闪烁的屏幕之间穿梭,感受着那个早已消失的世界。她常常会想象,当年的地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高楼林立,灯火辉煌,还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历史资料中充斥着战争、污染、以及一次次濒临绝境的环保运动,但最后,一切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为什么要离开?” 年幼的卡尔,艾莉亚的弟弟,总是问这个问题。他出生在这艘冰冷的星舰上,从未见过真正的天空,未曾感受过阳光的温暖,更不知道什么是“土地”。 艾莉亚总是耐心解释,关于大气层的崩塌,关于地表的毒化,关于所有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她用最平静的语气,讲述着最残酷的事实,仿佛那是一则遥远的神话。但卡尔的眼中,却总是流露出不解,甚至带着一丝责备,仿佛大人总是要为孩子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 第二章:漫漫征途 “寻星者”的航程,并非一条直线。他们的目标,是遥远的“新希望”星系,那里被认为可能存在着宜居的行星。然而,星际旅行是枯燥且充满未知的。每一次跳跃,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数。能源的损耗,设备的故障,甚至是遭遇未知的宇宙现象,都可能让他们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迷失方向。 船上的生活,被严格的条例和规律所支配。食物是合成的,空气是循环的,每一滴水都经过精密的过滤。休眠舱是常态,只有少数必要人员负责值守和维护。艾莉亚的工作,除了记录历史,还要负责维护休眠舱的运行数据,确保每一位“沉睡的乘客”都能安全抵达。 舰长索伦,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屈的光芒。他曾是地球时代最后一代的宇航员,亲眼目睹了地球最后的辉煌与衰败。他的肩上,承载着无数人的命运,也承载着最后的文明火种。 “艾莉亚,” 索伦舰长常常在深夜找到她,两人会坐在舷窗前,静静地看着星海。“你觉得,我们还有希望吗?” 艾莉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手中的历史资料,记录着太多失败的探索,太多无望的等待。但她知道,索伦舰长需要一个答案,船员们也需要一个答案。 “舰长,” 她会轻声说,“只要我们还在前进,希望就还在。” “前进……” 索伦舰长低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前进的代价,是我们永远无法回头的过去。” 第三章:星尘中的秘密 一次例行的空间探测任务,让“寻星者”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异常的星云。它散发着一种奇特的能量波动,与已知的任何宇宙现象都不符。出于科学家的本能,索伦舰长下令进行近距离探测。 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这个星云,并非天然形成,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古老的遗迹。其中蕴含着一种未知的能量,其效率远超他们所知的任何能源技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些微弱的信号,这些信号,似乎是某种……语言。 “这不可能!” 资深工程师李强惊呼,“我们可能发现了外星文明的遗迹。” 这个发现,在“寻星者”沉闷的生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开始重新燃起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和恐惧。这个遗迹是谁建造的?他们去了哪里?他们留下的能量,对他们来说是礼物,还是陷阱? 艾莉亚的记录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外星文明的猜测。她查阅了所有关于宇宙生物学的资料,却找不到任何相关的线索。她甚至开始怀疑,这个遗迹,是否与他们离开地球的原因,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在深入分析星云的能量数据时,艾莉亚意外地发现,其中的一种能量模式,竟然与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早已被遗忘的古代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是一种关于“空间折叠”的理论,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科幻设想,却在如今,成为了解开星云秘密的关键。 第四章:抉择的十字路口 随着对星云的进一步研究,他们逐渐揭开了遗迹的神秘面纱。那是一个早已灭绝的古老文明留下的“星门”系统,能够瞬间跨越巨大的宇宙距离。而这个星云,正是这个星门系统的能量核心。 然而,这个发现也带来了新的困境。星门系统的启动需要极其庞大的能量,远超“寻星者”的现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确定,这个星门连接的目的地是哪里,是否安全,是否意味着新的希望,抑或是更加可怕的深渊。 船员们开始出现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冒险启动星门,认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逃生机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风险太大,应该继续按照原计划,缓慢地前往“新希望”星系。 索伦舰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知道,每一次重大的决定,都可能将船员们推向无法挽回的境地。他想起了地球上的历史,那些因为恐惧和贪婪而做出的错误选择,导致了最终的毁灭。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索伦舰长在一次全体会议上说道,“但我们也无法永远躲藏在星海之中。我们需要勇气,去面对未知,也需要智慧,去辨别风险。” 在对星云信号进行更深入的破译过程中,艾莉亚发现了一段被隐藏在核心数据中的信息。那段信息,并非任何已知的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数学和物理定律的表达。通过对这段信息的解析,她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关于“稳定穿越”的算法。 这个算法,能够精确地计算出穿越星门的能量需求和所需的精确坐标,从而大大降低了穿越的风险。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算法中还包含了一个“返航”的坐标,指向了他们来时的方向,但其计算出的能量需求,却是微乎其微。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个古老文明,是故意留下这个算法,还是无意中触发了某种机制? 第五章:远征的终点? 最终,在索伦舰长的权衡和船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决定冒险启动星门。他们利用“寻星者”上储备的珍贵资源,以及从星云中汲取的部分能量,小心翼翼地启动了这台古老的机器。 巨大的能量汇聚,星云的光芒变得更加耀眼。一道巨大的、 shimmering 的光幕在星舰前方展开,如同宇宙中打开了一扇神秘的门。 “做好准备。” 索伦舰长低沉的声音在通讯器中响起。 “寻星者”缓缓地驶入了那片未知的门扉。 当光芒散去,“寻星者”并未出现在预期的“新希望”星系。他们发现自己身处一片熟悉的星域,但一切又显得如此陌生。舷窗外,并不是预想中的荒凉行星,而是一个……更加庞大,也更加耀眼,但却并非他们母星的……一颗巨大的星体。 那颗星体,散发着温和的光芒,其表面,隐约可以看到巨大的、如同城市般的结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他们所知的任何环境都截然不同的气息,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熟悉感。 “我们……回来了?” 一位船员喃喃自语。 艾莉亚紧盯着主控台的屏幕,她看到了那段“返航”坐标的计算结果。她明白了,那个古老文明留下的,并非仅仅是一个星门,而是一个循环的“交通网络”。而那个“返航”的坐标,指向的并非他们离开的地球,而是……另一个,能够支撑文明延续的,新的“家园”。 他们的旅程,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他们将如何与这个未知的星体建立联系?他们能否在这里,找到新的生存之地,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 《星际漂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无法预知的宇宙深处,关于生存,关于希望,关于那些永远在追寻的,遥远的星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压抑但又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希望。它将人类文明的终极危机,具象化成了一个需要耗费几代人去完成的、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象一下,你的祖辈就是为了让你能活下去而献出一切,这种历史的重量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我欣赏作者笔下那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没有廉价的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基于概率和物理法则的残酷计算。每一次发动机的重启,每一次危机处理,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感让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而且,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的史诗感。那些为了维护“地核灯塔”而牺牲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故事比那些高层决策者的更让我动容。他们不是为了名垂青千古,仅仅是为了明天能继续呼吸地球上的空气。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延续”,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科技,更是无尽的韧性和对共同目标的信仰。

评分

坦白说,初读的时候,我差点被那些硬核的科学设定劝退,各种轨道力学、行星发动机的参数,感觉像是在啃一本复杂的教科书。但是,一旦适应了那种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底极强,他知道如何将枯燥的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紧张刺激的生存挑战之中。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让“科幻”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想象。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家园”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当地球不再是那个固定的蓝色港湾,而是变成了一个必须被推动、被保护的巨大载体时,那种情感的投射是双重的:既有对失去宁静生活的哀叹,更有对共同命运的认同。我尤其关注其中几个人物群体的命运,他们代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哲学,他们的选择,在当时那种极端的环境下,几乎都是没有最优解的,只有两难。这种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描摹,让这部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太空冒险故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部作品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科幻作品的范畴。它巧妙地将“逃离”与“固守”这两种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反应,放在了同一个宏大框架下进行辩证。那种“带着家园一起走”的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极致的浪漫和悲壮。读到那些关于“地下城”生活的细节时,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金属味和循环空气的沉闷感,作者在细节营造上的功力令人称道。特别是关于决策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差和信任危机,处理得极为细腻和写实。它揭示了,即使在全人类共同面对生存危机时,权力、偏见和信息不对等依然是最大的内部敌人。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没有将人类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本能的多面性和脆弱性,这才是它最引人入胜,也最发人深省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跨度非常大胆,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人类史诗,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线,讲述了同一个文明面对的同一个挑战。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方式,一开始有点考验读者的耐心,需要读者主动去拼凑历史的碎片。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跳跃感,就会发现其妙处所在——它能让你清晰地看到,纵然时代更迭,社会结构变化,人类面对生存危机时的核心驱动力是恒定不变的。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其中对“集体记忆”和“历史修正”的探讨。当记忆本身都成为一种需要被精心维护的资源时,我们如何保证下一代能理解父辈的牺牲?作者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引人深思的伏笔,让读者在故事结束后,依然在思考历史的重量与传承的艰巨性。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其深意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情节推进。

评分

这部小说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那种将人类命运与整个太阳系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宏大叙事,一下子就把我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直面宇宙尺度的孤独与绝望。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带着地球一起跑”的疯狂计划,初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不得不佩服其逻辑的严密性和想象力的磅礴。我尤其喜欢他对群体心理的刻画,在面对灭顶之灾时,人性的光辉、自私、牺牲、愚昧,都被放大到了极致。电影里或许能呈现视觉奇观,但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深入骨髓地挖掘出那种深入骨髓的、刻在基因里的求生欲和集体无意识的挣扎。每一次看到那些工程师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或是那些为了集体利益而选择沉默的个体,都让我久久无法平静。它不仅仅是科幻,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定义自身的史诗,那种面对绝对力量时的无力感和反抗的决心,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读完合上书本,我抬头望向夜空,感觉星星似乎都比以往更加遥远和冰冷。

评分

包装好,书没问题,是正品

评分

这次买来收藏,重温,放书架里

评分

拜服大刘的三体,期待即将上映的流浪地球

评分

太阳即将毁灭,过去无数岁月中做为人类精神支柱存在太阳变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的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评分

买了很多书,在京东买书感觉不错,书保护的很好,还经常搞活动,很划算,以后慢慢看,先囤起来。

评分

为儿子购买的,最近他喜欢看科幻作品

评分

支持刘大神,三体上瘾。流浪地球在床头每天看看。期待今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评分

买书就到京东,很不错!

评分

这次买来收藏,重温,放书架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