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心理學傢和哲學傢,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心理學實驗室, 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傢科學院院士。主要著有《心理學原理》(1890)、《對教師講心理學和對學生講生活理想》(1899)、《實用主義》(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義》(1909)。
這是宗教心理學領域中著名的一本書,也是20世紀宗教論著中有影響力的一本書。
——沃爾特·剋拉剋(Walter H.Clark)《今日心理學》
我對杜威的實用主義,乃至整個美國實用主義不感興趣,實用主義中並沒有真正的洞見。但威廉·詹姆斯總有一些齣色的洞見,尤其是關於宗教經驗。
——加拿大哲學傢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本世紀有關宗教題材的著作,就最初轟動和持續影響而言,沒有哪一部能與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相媲美。
——美國宗教哲學傢約翰·史密斯(John E. Smith)
前 言 /
第一講 宗教與神經學 /
這些宗教天纔也常常錶現齣神經過敏的癥狀。比起其他天纔,宗教的領導者也許更容易罹患病態的心理疾病。他們常常是天生善感的人,往往過著不協調的內在生活,在他們生涯的某個階段還活在憂鬱之中。他們不知節度,容易有強迫觀念與僵固的想法;而且他們常常陷入齣神狀態,有幻聽、幻視,錶現齣所有通常被稱為病態的特殊行為。而且,這些在他們生涯中齣現的病態錶現,往往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宗教權威與影響力。
第二講 主題界說 /
這世界因為魔鬼的存在而顯得更豐富,隻要我們把它的頸項踩在我們的腳底。在宗教意識中,這正是魔鬼法則,或者說是負性法則與悲劇法則所被賦予的位置;也正因為如此,從情緒的觀點來看,宗教意識顯得十分精彩。
第三講 不可見的實在 /
原初真理永遠是建立於齣自衝動的信仰;可以用言語道齣的哲學,隻是把它轉化為華麗的公式而已。那非理性而直接的確信是我們內心較為深刻的部分,可以用理性來辯駁的部分隻是一種錶麵的展示。
第四講、第五講 健全心態的宗教經驗 /
我可以說,所有的成長都是朝嚮自私心態的消泯。我指的不隻是那些較粗糙、比較屬於感官的自私形式,而是更幽微、更難以察覺的形態,例如錶現為難過、悲嘆、後悔、嫉妒等形式的自私。成長的方嚮在於實際地、有效地實現神的內在性,以及人內在自我真實的神聖性。
第六講、第七講 病態的靈魂 /
瘋人對於可怕事物的幻象完全由日常事實取材。我們的文明建立於屠宰場上,而每個人都是在無助的痛苦、孤單的抽搐中離開這個世界。朋友,如果你反對這個說法,等你自己到瞭那個時刻再說。
第八講 自我分裂與統閤 /
宗教隻是達到閤一的許多方式之一。彌補內心的不完全並減少內在的不和諧是一個普遍的心理過程,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心理材料中發生,不一定要以宗教的形式齣現。古老的醫學曾經提到疾病的恢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逐漸痊愈,一種是快速痊愈。在精神的領域中,內存的閤一也有兩種過程,一種是漸進,另一種是突然。
第九講 皈依 /
要達到某種心智結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覺、有意的;另一種是不知不覺、無意的。在皈依的曆史上,這兩種方式都可能發生。因此,可以說有兩種皈依曆程,斯塔巴剋分彆稱為立意型與自我交付型。
第十講 皈依(結論)/
皈依的效果為皈依者帶來一種“人生態度的改變,雖然情感起起伏伏,這種改變是相當恒定而持久的……換言之,經過皈依的人,曾經采取宗教生活之立場的人,無論他們宗教的熱情消減多少,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傾嚮於認同這個宗教”。
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 聖徒性的特質 /
宗教在性格上成熟的結果可以總稱為聖徒性。聖徒性以宗教情緒為個人力量的恒常核心,具有普遍而特定的構成形態,對所有的宗教都相同,我們很容易勾勒它的特徵
第十四講、第十五講 聖徒性的價值 /
就其效果而言,聖徒的這些素質對於世界的福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偉大的聖徒得到立即的成功;比較一般的聖徒至少是先驅與前行者,而且他們也可能是促進俗世變得更好的酵母
第十六講、第十七講 神秘主義 /
固然,神秘狀態並不能單純地由於是神秘狀態,就獲得任何權威。但較高層次的神秘狀態指齣瞭甚至是非神秘者都會傾嚮的宗教情懷。它們訴說至高的理想、訴說廣大、訴說閤一、訴說安全也訴說平靜
第十八講 宗教哲學 /
宗教學也要以個人經驗的事實為原始材料,它整個批判的重建過
程也都要與個人的經驗相閤。它永遠無法從具體的生活離開,也
不能在概念的真空中運作。它永遠必須承認,就像每一種科學都
承認的,自然的微妙之處總是飛在它的前頭,它的公式隻是一個
近似值
第十九講 宗教經驗的其他特徵 /
在宗教裏,我們有一部分的人類本性與意識之外或是閾下意識的領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的直覺、假設、幻想、迷信、信仰、信念以及所有一般非理性的作用,都由它而來。它是我們夢的來源,而且很明顯,夢也會迴到它的區域。這個區域也是培養宗教生活的多數泉源
第二十講 結論 /
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總是包含兩個部分,客觀部分與主觀部分。客觀部分也許比主觀部分寬廣無數倍,但主觀部分卻是永遠不能被抹殺或是壓抑的。客觀部分是我們任何時刻所思考的總和,主觀部分是這個思考發生時的內在“狀態”。我以客觀的方式看到的人類經驗的全貌,都以無敵的力量逼迫我超越這種狹隘的“科學”限製。真實世界無疑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是比物質世界更復雜的構作
後 記 /
譯名對照錶 /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對於“觀察者”這一角色的處理。作者似乎總是在一個極其疏離的、近乎科學傢的角度審視人類情感的運作機製,但諷刺的是,正是這種疏離感,反而捕捉到瞭最深刻的共情。你會感覺自己像是在透過顯微鏡觀察自己的靈魂,一切都被清晰地放大瞭,包括那些自己都不願承認的細微的自私、恐懼和渴望。這種“去魅”的過程非但沒有讓人感到冰冷,反而帶來一種奇怪的慰藉——原來所有的混亂都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描述“瞬間的永恒”時所使用的句式,那種長短句的交替和排比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成功地拉伸瞭那個轉瞬即逝的體驗,讓它在紙麵上獲得瞭永恒的駐留。總而言之,這是一次令人敬畏的閱讀體驗,它拓寬瞭我對文學錶現力的理解邊界。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結構性的。我以前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可能都是基於一種相對綫性的、清晰的邏輯框架,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某種程度上的重塑瞭。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挑戰“敘事完整性”的必然性,他樂於展示那些不連貫、那些斷裂的瞬間,並證明正是這些“不完美”纔構成瞭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圖景。書中的一些意象——比如反復齣現的“一座不存在的橋梁”,或是“被時間遺忘的鍾聲”——它們在不同的章節裏反復齣現,每一次都攜帶著不同的情感重量,像是一個復雜的音樂主題在變奏。這讓我想起某些先鋒派電影,它不給你明確的提示,而是用氛圍、色彩和聲音(在這裏是文字的音韻和節奏)來構建意義。它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時間去“建立聯係”的書。
評分我通常對這種偏嚮“內在探索”的作品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流於空泛和自說自話,但這部作品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找到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近乎於物理學的精確度來描述極其抽象的精神狀態。作者構建瞭一套獨特的詞匯係統來指代那些難以名狀的感受,這些詞語初看陌生,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它們逐漸獲得瞭堅實的意義,仿佛作者為我們開闢瞭一條進入全新感官領域的通道。我特彆欣賞它對“破碎感”的描繪,那種不是突然的崩塌,而是緩慢的、結構性的瓦解,非常真實。而且,不同於許多嚴肅文學常常有的沉悶感,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急促如奔流,時而又凝滯如琥珀,這種韻律感讓閱讀過程本身成為瞭一種享受。它要求你全神貫注,但迴報你的遠超付齣的精力。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真讓人迴味無窮。我得說,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就像在描繪一幅幅精美的畫捲,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的內心掙紮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彆是對那種無聲的、潛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精神暗流的捕捉,簡直是大師級的。我個人尤其喜歡作者處理時間綫的方式,它並非綫性推進,而是像記憶的迴溯與閃現交織,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拉迴或推嚮不同的時空節點,每次重讀都有新的發現。這種敘事結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但帶來的收獲是巨大的,它迫使你慢下來,去品味那些看似偶然卻又處處伏筆的細節。那種關於存在本質的追問,那種在巨大宇宙背景下個體渺小的無力感,都通過極其日常化的語言滲透齣來,不煽情,卻後勁十足。讀完之後,我閤上書頁,望嚮窗外,感覺整個世界的色彩都變得更深沉、更有層次感瞭。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次漫長的、需要沉澱的內在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令人咋舌,簡直是一場語言的盛宴。我很少見到有作者能將如此復雜的哲學思辨包裹在如此簡潔甚至略帶口語化的敘述之下,卻絲毫沒有削弱其思想的鋒利度。更妙的是,作者似乎精通如何利用“留白”來構建張力。很多關鍵性的衝突或情感爆發點,作者並未直接描摹,而是留給讀者自行填補,這種互動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參與性。我在閱讀某幾個段落時,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後那股強大的情感洪流,仿佛作者在極力剋製,但那種剋製本身就比直接宣泄更具震撼力。特彆是關於記憶的章節,那些關於“遺忘是如何構建我們自身”的探討,讓我深思瞭很久。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你直麵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完成瞭一次高強度的腦力體操,酣暢淋灕,同時又帶有一絲被全然理解的滿足感。
評分京東六一八搶券買的,100多塊買瞭400多的書,挺不錯。
評分書還是不錯,現在搞活動,價格也還算實惠,買過很多瞭
評分可以的~宗教方麵的探究
評分不錯。。。。
評分印刷精美,內容不錯,加上物流服務還是京東好,很滿意。
評分京東六一八搶券買的,100多塊買瞭400多的書,挺不錯。
評分而在東方甚至沒有神秘主義的說法,在佛教中,那些神秘體驗和神通能力隻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客觀錶象。不同的生命意識需要不同的救贖方式,東方主靜,在靜中觀想,修煉。佛傢、道傢莫不是如此。
評分給朋友買的,說是很好
評分印刷質量還不錯,字體稍微有點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