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设计

内燃机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翼,苏铁熊 著
图书标签:
  • 内燃机
  • 发动机
  • 机械工程
  • 汽车工程
  • 动力机械
  • 设计
  • 热力学
  • 燃烧
  • 汽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422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3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内燃机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介绍内燃机的开发流程,然后从内燃机的工作情况、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入手,讲述内燃机的总体设计方法;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获取机构零部件运动状态和载荷,并阐述曲柄连杆机构零部件及机体组零部件的设计;讲述配气机构的形式、动力学分析方法及零件设计;介绍包括涡轮增压系统的进排气系、冷却系、润滑系和启动系统的选型设计。在系统和零部件的设计过程中,穿插介绍传统分析校核方法和现代分析校核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内燃机方向的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的同学及从事内燃机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内燃机的开发流程、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 1

1.1 内燃机的开发流程…………………………………………………………… 1

1.1.1 产品规划阶段………………………………………………………… 1

1.1.2 样机方案设计和先期研究阶段……………………………………… 2

1.1.3 样机施工设计和试制阶段…………………………………………… 3

1.1.4 投产阶段……………………………………………………………… 3

1.2 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3

1.2.1 车用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4

1.2.2 船用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4

1.2.3 工程机械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5

1.2.4 农用内燃机的设计要求……………………………………………… 5

1.3 内燃机的设计指标…………………………………………………………… 6

1.3.1 动力性指标…………………………………………………………… 6

1.3.2 经济性指标…………………………………………………………… 8

1.3.3 结构紧凑性指标……………………………………………………… 10

1.3.4 运转性指标…………………………………………………………… 11

1.3.5 适应性指标…………………………………………………………… 12

1.3.6 强化指标……………………………………………………………… 12

思考题……………………………………………………………………………… 13

第2章 内燃机的总体设计………………………………………………………… 14

2.1 总体设计的任务与方法……………………………………………………… 14

2.2 内燃机的选型………………………………………………………………… 16

2.2.1 汽油机、柴油机与多燃料内燃机…………………………………… 16

2.2.2 二冲程与四冲程内燃机……………………………………………… 17

2.2.3 增压与非增压内燃机………………………………………………… 18

2.2.4 风冷式与水冷式内燃机……………………………………………… 19

2.2.5 气缸数及气缸排列形式……………………………………………… 20

2.3 内燃机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 22

2.3.1 活塞行程S 与气缸直径D 的比值………………………………… 23

2.3.2 曲柄半径R 与连杆长度L 的比值λ ……………………………… 23

2.3.3 气缸中心距L0 与气缸直径D 的比值……………………………… 24

2.4 总体布置……………………………………………………………………… 24

思考题……………………………………………………………………………… 28

第3章 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 29

3.1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29

3.1.1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29

3.1.2 主副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31

3.2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35

3.2.1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件的质量换算…………………………………… 35

3.2.2 中心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37

3.2.3 主副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41

思考题……………………………………………………………………………… 43

第4章 活塞组设计………………………………………………………………… 44

4.1 活塞设计……………………………………………………………………… 45

4.1.1 活塞的基本结构……………………………………………………… 45

4.1.2 活塞材料及制造工艺………………………………………………… 47

4.1.3 活塞各部位结构的确定……………………………………………… 49

4.1.4 活塞的计算…………………………………………………………… 60

4.2 活塞销设计…………………………………………………………………… 68

4.2.1 结构设计……………………………………………………………… 68

4.2.2 材料与强化工艺……………………………………………………… 69

4.2.3 活塞销的计算………………………………………………………… 70

4.3 活塞环设计…………………………………………………………………… 72

4.3.1 活塞环的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72

4.3.2 活塞环的结构………………………………………………………… 73

4.3.3 活塞环的材料、表面处理及成形方法……………………………… 78

4.3.4 活塞环强度计算……………………………………………………… 80

思考题……………………………………………………………………………… 80

第5章 连杆组设计………………………………………………………………… 82

5.1 连杆的结构设计……………………………………………………………… 83

5.1.1 连杆小头……………………………………………………………… 83

5.1.2 连杆杆身……………………………………………………………… 85

5.1.3 连杆大头……………………………………………………………… 85

5.1.4 V 形内燃机的连杆大头结构……………………………………… 87

5.1.5 连杆的毛坯成形与材料……………………………………………… 88

5.2 连杆强度计算………………………………………………………………… 88

5.2.1 采用公式计算………………………………………………………… 88

5.2.2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 92

5.3 连杆螺栓设计………………………………………………………………… 96

5.3.1 基本结构与材料……………………………………………………… 96

5.3.2 连杆螺栓的载荷……………………………………………………… 96

5.3.3 连杆螺栓的直径和预紧……………………………………………… 98

5.3.4 提高连杆螺栓疲劳强度的措施……………………………………… 98

5.3.5 连杆螺栓的校核……………………………………………………… 98

思考题……………………………………………………………………………… 99

第6章 曲轴组与轴承……………………………………………………………… 100

6.1 曲轴的结构设计…………………………………………………………… 101

6.1.1 曲拐单元结构……………………………………………………… 102

6.1.2 曲拐单元的排列与发火次序……………………………………… 106

6.1.3 曲轴的前后端与密封……………………………………………… 109

6.1.4 曲轴的轴向止推…………………………………………………… 110

6.1.5 曲轴的平衡及平衡重……………………………………………… 111

6.1.6 飞 轮……………………………………………………………… 112

6.1.7 曲轴的材料………………………………………………………… 114

6.1.8 提高曲轴疲劳强度的工艺措施…………………………………… 115

6.2 曲轴的疲劳强度计算……………………………………………………… 116

6.2.1 采用公式计算……………………………………………………… 116

6.2.2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 122

6.3 曲轴滑动轴承设计………………………………………………………… 125

6.3.1 曲轴轴承的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125

6.3.2 曲轴轴承的结构…………………………………………………… 125

6.3.3 曲轴轴承的材料…………………………………………………… 127

6.3.4 薄壁轴瓦过盈量的确定…………………………………………… 128

6.3.5 轴承的轴心轨迹…………………………………………………… 130

思考题……………………………………………………………………………… 134

第7章 机体组……………………………………………………………………… 135

7.1 机体设计…………………………………………………………………… 135

7.1.1 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135

7.1.2 机体的结构设计…………………………………………………… 136

7.1.3 主轴承盖…………………………………………………………… 146

7.1.4 机体支座…………………………………………………………… 147

7.1.5 机体的材料………………………………………………………… 147

7.2 气缸套设计………………………………………………………………… 148

7.2.1 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148

7.2.2 气缸套的结构设计………………………………………………… 149

7.2.3 提高气缸套使用寿命的措施……………………………………… 153

7.2.4 气缸套的材料和表面处理………………………………………… 154

7.3 气缸盖设计………………………………………………………………… 155

7.3.1 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155

7.3.2 气缸盖的结构设计………………………………………………… 156

7.3.3 气缸盖的材料……………………………………………………… 168

7.4 气缸垫设计………………………………………………………………… 168

7.4.1 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168

7.4.2 气缸垫的结构和材料……………………………………………… 169

7.5 气缸盖罩和下曲轴箱设计………………………………………………… 170

7.5.1 工作条件和设计要求……………………………………………… 170

7.5.2 基本结构和材料…………………………………………………… 171

7.6 机体组的计算……………………………………………………………… 173

7.6.1 气缸套的校核估算………………………………………………… 173

7.6.2 机体组的有限元计算……………………………………………… 174

7.6.3 计算结果…………………………………………………………… 178

思考题……………………………………………………………………………… 179

第8章 配气机构与驱动机构……………………………………………………… 180

8.1 配气机构的形式…………………………………………………………… 182

8.1.1 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 182

8.1.2 凸轮轴中置式配气机构…………………………………………… 183

8.1.3 凸轮轴顶置式配气机构…………………………………………… 183

8.2 凸轮型线设计……………………………………………………………… 185

8.2.1 凸轮过渡段………………………………………………………… 186

8.2.2 圆弧凸轮工作段…………………………………………………… 188

8.2.3 复合摆线凸轮工作段……………………………………………… 191

8.2.4 高次多项式凸轮工作段…………………………………………… 193

8.2.5 凸轮的校核………………………………………………………… 195

8.3 配气机构动力学…………………………………………………………… 196

8.3.1 刚体假设理论升程与实际升程…………………………………… 196

8.3.2 单质量动力学计算模型…………………………………………… 197

8.3.3 原始数据的确定…………………………………………………… 198

8.3.4 计算及结果分析…………………………………………………… 201

8.3.5 多项动力凸轮……………………………………………………… 202

8.4 配气机构零件结构设计…………………………………………………… 202

8.4.1 气 门……………………………………………………………… 202

8.4.2 气门座圈…………………………………………………………… 205

8.4.3 气门导管…………………………………………………………… 205

8.4.4 气门弹簧…………………………………………………………… 206

8.4.5 凸轮轴……………………………………………………………… 210

8.4.6 挺 柱……………………………………………………………… 212

8.4.7 推 杆……………………………………………………………… 215

8.4.8 摇 臂……………………………………………………………… 216

8.4.9 可变配气机构……………………………………………………… 216

8.5 驱动机构…………………………………………………………………… 222

8.5.1 工作情况与设计要求……………………………………………… 222

8.5.2 驱动机构结构……………………………………………………… 223

思考题……………………………………………………………………………… 226

第9章 进、排气系统与增压……………………………………………………… 227

9.1 进、排气系与增压器的布置………………………………………………… 227

9.2 进、排气系主要部件的选择………………………………………………… 230

9.2.1 空气滤清器………………………………………………………… 230

9.2.2 进气管……………………………………………………………… 231

9.2.3 排气管……………………………………………………………… 235

9.2.4 消声器……………………………………………………………… 236

9.2.5 排气净化装置……………………………………………………… 237

9.3 增压系统…………………………………………………………………… 240

9.3.1 增压系统的形式…………………………………………………… 240

9.3.2 涡轮增压器………………………………………………………… 243

思考题……………………………………………………………………………… 253

第10章 冷却系…………………………………………………………………… 254

10.1 冷却系的形式与布置……………………………………………………… 254

10.1.1 水冷系统…………………………………………………………… 254

10.1.2 风冷系统…………………………………………………………… 256

10.2 冷却系主要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258

10.2.1 水散热器…………………………………………………………… 258

10.2.2 水 泵……………………………………………………………… 259

10.2.3 风 扇……………………………………………………………… 260

10.2.4 导流罩……………………………………………………………… 262

10.2.5 冷却系温度调节装置……………………………………………… 263

思考题……………………………………………………………………………… 263

第11章 润滑系…………………………………………………………………… 264

11.1 润滑系的形式与布置……………………………………………………… 264

11.2 润滑系主要机件的选择与设计…………………………………………… 268

11.2.1 机油泵……………………………………………………………… 268

11.2.2 机油滤清器………………………………………………………… 269

11.2.3 机油散热器与机油恒温装置……………………………………… 270

11.2.4 储油量……………………………………………………………… 270

思考题……………………………………………………………………………… 271

第12章 启动系统………………………………………………………………… 272

12.1 启动系形式的选择与设计参数…………………………………………… 272

12.1.1 启动系的形式……………………………………………………… 272

12.1.2 启动系的设计参数………………………………………………… 274

12.2 辅助启动装置……………………………………………………………… 276

12.2.1 减小启动阻力矩的方法…………………………………………… 276

12.2.2 改善启动工作条件的方法………………………………………… 277

思考题……………………………………………………………………………… 278

参考文献……………………………………………………………………………… 279


《铁马奔腾:百年汽车工业的辉煌与挑战》 本书并非聚焦于汽车心脏——内燃机的技术细节,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回溯汽车工业自诞生之初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探索驱动人类社会变革的这一伟大发明,如何从最初的蒸汽马车演变为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并在此过程中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格局乃至全球经济。 第一章:曙光初现——机械的梦想与早期的探索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机械革新热情与浪漫主义的时代。我们将追溯蒸汽动力、内燃机雏形等关键技术萌芽的土壤,以及那些怀揣着“不用马拉的马车”梦想的先驱者们。从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划时代发明,到早期汽车的笨拙尝试与一次次失败,展现出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试错与坚持的结晶。我们会深入探讨当时社会对这种“陆地游艇”的态度,以及汽车如何逐渐从贵族的玩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第二章:工业的狂潮——流水线的革命与大众时代的来临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彻底改变了汽车工业的面貌。本章将重点剖析这一革命性变革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使得曾经遥不可及的汽车成为普通大众能够拥有的商品,更催生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组件等现代工业的核心理念。我们将回顾福特T型车如何成为“国民车”,以及这一模式如何被全球汽车巨头所借鉴和发展,开启了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这种大规模生产对社会结构、劳动者权益以及城市规划带来的初步影响。 第三章:战争的催化剂与技术的飞跃 两次世界大战为汽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战争如何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催化剂。军用车辆的需求,如越野车、卡车、坦克等,极大地推动了发动机性能、悬挂系统、轮胎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进步。战后的和平时期,这些军事技术往往能转化应用于民用汽车,从而加速了汽车性能的提升和设计的演进。同时,战争的阴影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汽车的战略意义和在社会动荡中的作用。 第四章:风格的竞逐与多样化的崛起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成为个性的表达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本章将聚焦于汽车设计风格的百花齐放。从流线型的轿车到肌肉车,从紧凑型经济车到豪华SUV,汽车制造商们在外观、内饰、舒适性和性能上展开激烈竞争。我们会回顾不同时代标志性的汽车设计,探讨设计师们如何捕捉时代精神,以及汽车文化如何融入时尚、电影和音乐之中。多样化的车型涌现,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也让汽车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章:经济的引擎与全球化的浪潮 汽车工业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本章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汽车产业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钢铁、橡胶、电子、玻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审视跨国汽车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以及全球化进程如何重塑汽车产业的格局。同时,本章也会探讨汽车经济周期性波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汽车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挑战与变革——环保、安全与未来的方向 进入21世纪,汽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紧迫的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促使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更清洁的动力系统,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而排放法规的不断收紧则成为推动技术变革的重要外部压力。同时,对行车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伤亡率。此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对汽车的认知,预示着汽车产业即将迎来又一次颠覆性的变革。本章将展望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可持续发展、智慧出行等概念的实现路径。 《铁马奔腾:百年汽车工业的辉煌与挑战》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工业力量、社会变迁以及未来畅想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尘埃,感受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脉搏,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并一起眺望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如何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厚实的纸页和精美的排版就给人一种专业书籍的质感。我一直对内燃机的热力学性能优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从燃料中提取能量。我设想书中会对各种热力学循环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模型,更会结合实际发动机的设计,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缸径、行程、压缩比、膨胀比等几何参数,以及优化进排气系统,来提高热效率。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燃烧室形状的设计,比如球形、楔形、屋脊形等,以及它们对火焰传播速度、燃烧均匀性和放热速率的影响,并且解释如何根据不同的燃料类型和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燃烧室设计。另外,关于内燃机的声学设计,也一直是我比较好奇的一个领域。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指标。我猜想这本书会包含关于声源识别、噪声传播路径分析以及降噪减振措施的设计方法,比如如何优化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以降低排气噪音,如何设计发动机的整体结构以减少机械噪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如何应用隔音材料和减震技术来进一步降低整体噪音水平。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工程师们如何成功地解决实际中的声学设计难题。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工程图纸和计算公式,这让我立刻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一个严谨而专业的学术世界。我一直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燃烧阶段,那一瞬间的能量释放和转化过程,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原本以为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燃料(汽油、柴油、天然气,甚至是氢能)在不同工况下的燃烧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喷射策略、点火时间和空燃比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我曾经设想过,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火焰传播、爆震等复杂燃烧现象的机理,并介绍如何通过改变燃烧室结构、湍流强度等因素来抑制或利用这些现象,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经济性。另外,对于冷却系统,我一直觉得它在内燃机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保证发动机在最佳工作温度下运行,又要避免过热甚至损坏。因此,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水冷、风冷等不同冷却方式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散热器、风扇、水泵等组件的参数来达到高效的散热效果。我还对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很感兴趣,想象着书中会讲解不同润滑方式(压力润滑、飞溅润滑)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和设计合理的油路,来降低摩擦损耗、延长发动机寿命。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深邃、专业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所展示的内燃机剖面图,其精细程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想象。我一直对内燃机的冷却系统设计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方面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各种冷却元件,如水泵、节温器、散热器、风扇等的作用和优化方法。我期待能够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来模拟冷却液在发动机内部的流动路径和温度分布,从而设计出高效的冷却水道,保证发动机关键部位的温度得到有效控制,避免过热。同时,我也对内燃机的润滑系统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精密的润滑不仅能减少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延长发动机寿命,还能帮助散热,并起到清洁作用。我猜想书中会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润滑油,如矿物油、半合成油、全合成油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发动机的设计和工作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润滑油。我还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润滑系统设计的内容,比如油底壳的容积、油泵的排量、油道的布置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设计来保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润滑。此外,我一直对发动机在冷启动时的表现很关注,想象着书中会解释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预润滑系统或改进机油的流动性,来减小冷启动时的磨损,并缩短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温度所需的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我感觉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内燃机技术的深厚情感和严谨态度。序言通常会概括书籍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写作初衷,我预设了这里会提到内燃机在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设计内燃机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如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等等。我期待在序言中能看到作者对未来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新能源技术的融合、智能化控制的应用、新型燃烧方式的探索等等。我一直对内燃机的可靠性设计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工艺以及严格的测试验证来提高内燃机的可靠性,减少故障率。例如,如何设计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配合间隙,如何选择合适的轴承材料,如何进行高低温、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测试。此外,我也对内燃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表现很关注,比如冷启动、怠速、加速、满负荷运行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这些不同工况下,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热负荷、机械负荷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调整设计参数来优化各个工况下的性能表现,确保发动机在任何时候都能稳定、高效地工作。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它的分量就给我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我一直对内燃机在动力输出方面的控制和优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如何让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佳的动力表现。我原本以为书中会详细介绍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传感器(如曲轴位置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等)采集发动机运行数据,再由ECU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判断,最终精确控制喷油量、点火提前角、怠速转速等参数,以实现最优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可变气门正时(VVT)和可变气门升程(VVL)等技术在提升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作用。我设想书中会详细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通过改变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以及开启的高度,来优化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的进气和排气效率,从而显著提高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扭矩输出,同时也能改善低转速时的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另外,对于发动机的启动和熄火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很想了解。我猜想书中会介绍如何设计合理的启动程序,如何保证发动机能够快速、平稳地启动,以及在熄火时如何避免回火等现象。我还对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很关注,比如在高原地区或寒冷地区,发动机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针对这些特殊工况下的设计调整和优化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很简洁,但上面印制的字体和书名,总让我联想到精密机械的齿轮咬合,以及发动机工作时那种澎湃而有序的动力。我一直对内燃机的结构组成部分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承受巨大压力和高温的部件,比如气缸、活塞、曲轴等。我曾设想过,书中会对这些关键部件的材料选择、强度计算、疲劳寿命分析等进行详尽的论述。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FEA)等现代计算方法,来预测这些部件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并据此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也对内燃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设计非常感兴趣。例如,用于赛车的发动机和用于重型卡车的发动机,它们在设计理念和技术侧重点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应用领域对内燃机设计的特殊要求,比如功率密度、燃油经济性、耐久性、排放标准等,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调整设计参数和采用特定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我还想知道,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功率、效率、排放和成本这几方面的因素,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工程问题,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内燃机设计”就给我一种权威和专业的印象,让我联想到其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我一直对内燃机的排放控制技术非常着迷,觉得这是现代发动机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我预设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排放控制技术,比如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空燃比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催化剂的转化效率,从而减少HC、CO和NOx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颗粒捕集器(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后处理技术在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和集成这些系统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此外,我对内燃机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也抱有很大的兴趣,比如混合动力技术。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并联式、串联式、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巧妙地设计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协同工作,来实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和更低的排放。我还对内燃机在轻量化设计方面的努力很感兴趣,因为这不仅能提高燃油经济性,也能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比如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减轻发动机的整体重量,同时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一部涵盖了内燃机设计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极具参考价值的工程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智慧的感觉。封面上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烫金的“内燃机设计”几个大字,以及一幅精美的内燃机剖面图,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机械工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强大机器,而内燃机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想象着里面会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内燃机,比如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旋转活塞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独特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我预设了书里会有关于不同燃烧室形状设计、进排气系统优化、冷却系统布置、润滑系统策略等方面的深入探讨,甚至可能还会涉及材料科学在内燃机制造中的应用,比如高温合金、陶瓷材料的选用等等。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提高内燃机效率、降低排放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比如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涡轮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系统等等。同时,作为一名对工程实践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也渴望了解内燃机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理论计算、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充实,我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我的视野,甚至能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些启发。总而言之,在阅读之前,我对我将要获得的知识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图表也能一目了然。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认真研读的冲动。我个人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曲线和扭矩特性非常着迷,一直想深入了解是什么样的设计能够造就如此不同的性能表现。我以为这本书会详细解析不同曲轴、连杆、活塞组件的几何形状对惯性力和受力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产生平稳而强劲的动力。我也曾设想过书中会讲解不同气门正时和升程设计对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和燃烧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来优化功率输出和燃油经济性。此外,我一直对内燃机的热力学循环很感兴趣,想象着书里会有对奥托循环、迪赛尔循环、混合循环等各种循环过程进行详细的数学建模和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提高压缩比、优化燃烧室设计)来提高热效率。我还有个期待,就是书中能够涵盖关于振动和噪声控制的设计方法,因为这是现代汽车和机械设备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减震降震技术的应用来降低内燃机的运行噪音和振动,从而提升产品的整体品质。当然,我对发动机控制系统,比如ECU(发动机控制单元)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它如何与传感器和执行器协同工作来管理发动机的运行,也抱有很大的兴趣,期待书中能有相关的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页就让我眼前一亮,条目清晰,层层递进,仿佛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呈现在眼前。我一直对内燃机的结构强度和材料力学方面的知识非常着迷,特别是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零件。我预设书中会详细讲解气缸盖、气缸体、曲轴、连杆等主要受力部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设计。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如何运用材料力学原理,计算这些部件在燃烧压力、惯性力、热负荷等作用下的最大应力、应变以及疲劳寿命。我也对现代设计工具在内燃机设计中的应用充满好奇,比如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我猜想书中会介绍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模拟发动机内部复杂的流动、燃烧和热传递过程,从而优化设计参数,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例如,如何通过CFD模拟优化进气道和排气道的流体动力学性能,提高气缸内的充气和排气效率;如何通过FEA分析评估曲轴在承受高扭矩时的应力分布,并进行结构优化以防止断裂。我还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和寿命预测方面的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表面强化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关键部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寿命预测模型和测试方法,以便在设计阶段就能有效评估发动机的长期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