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設計

內燃機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翼,蘇鐵熊 著
圖書標籤:
  • 內燃機
  • 發動機
  • 機械工程
  • 汽車工程
  • 動力機械
  • 設計
  • 熱力學
  • 燃燒
  • 汽車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124222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13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闡述內燃機的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法。全書共分12章,首先介紹內燃機的開發流程,然後從內燃機的工作情況、設計要求和設計指標入手,講述內燃機的總體設計方法;通過麯柄連杆機構的受力分析,獲取機構零部件運動狀態和載荷,並闡述麯柄連杆機構零部件及機體組零部件的設計;講述配氣機構的形式、動力學分析方法及零件設計;介紹包括渦輪增壓係統的進排氣係、冷卻係、潤滑係和啓動係統的選型設計。在係統和零部件的設計過程中,穿插介紹傳統分析校核方法和現代分析校核方法。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內燃機方嚮的本科教材,也可供相關學科的同學及從事內燃機設計、生産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內燃機的開發流程、設計要求與設計指標…………………………………… 1

1.1 內燃機的開發流程…………………………………………………………… 1

1.1.1 産品規劃階段………………………………………………………… 1

1.1.2 樣機方案設計和先期研究階段……………………………………… 2

1.1.3 樣機施工設計和試製階段…………………………………………… 3

1.1.4 投産階段……………………………………………………………… 3

1.2 內燃機的設計要求…………………………………………………………… 3

1.2.1 車用內燃機的設計要求……………………………………………… 4

1.2.2 船用內燃機的設計要求……………………………………………… 4

1.2.3 工程機械內燃機的設計要求………………………………………… 5

1.2.4 農用內燃機的設計要求……………………………………………… 5

1.3 內燃機的設計指標…………………………………………………………… 6

1.3.1 動力性指標…………………………………………………………… 6

1.3.2 經濟性指標…………………………………………………………… 8

1.3.3 結構緊湊性指標……………………………………………………… 10

1.3.4 運轉性指標…………………………………………………………… 11

1.3.5 適應性指標…………………………………………………………… 12

1.3.6 強化指標……………………………………………………………… 12

思考題……………………………………………………………………………… 13

第2章 內燃機的總體設計………………………………………………………… 14

2.1 總體設計的任務與方法……………………………………………………… 14

2.2 內燃機的選型………………………………………………………………… 16

2.2.1 汽油機、柴油機與多燃料內燃機…………………………………… 16

2.2.2 二衝程與四衝程內燃機……………………………………………… 17

2.2.3 增壓與非增壓內燃機………………………………………………… 18

2.2.4 風冷式與水冷式內燃機……………………………………………… 19

2.2.5 氣缸數及氣缸排列形式……………………………………………… 20

2.3 內燃機主要結構參數的選擇………………………………………………… 22

2.3.1 活塞行程S 與氣缸直徑D 的比值………………………………… 23

2.3.2 麯柄半徑R 與連杆長度L 的比值λ ……………………………… 23

2.3.3 氣缸中心距L0 與氣缸直徑D 的比值……………………………… 24

2.4 總體布置……………………………………………………………………… 24

思考題……………………………………………………………………………… 28

第3章 麯柄連杆機構受力分析…………………………………………………… 29

3.1 麯柄連杆機構運動學………………………………………………………… 29

3.1.1 中心式麯柄連杆機構運動學………………………………………… 29

3.1.2 主副連杆式麯柄連杆機構運動學…………………………………… 31

3.2 麯柄連杆機構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35

3.2.1 麯柄連杆機構運動件的質量換算…………………………………… 35

3.2.2 中心麯柄連杆機構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37

3.2.3 主副連杆式麯柄連杆機構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41

思考題……………………………………………………………………………… 43

第4章 活塞組設計………………………………………………………………… 44

4.1 活塞設計……………………………………………………………………… 45

4.1.1 活塞的基本結構……………………………………………………… 45

4.1.2 活塞材料及製造工藝………………………………………………… 47

4.1.3 活塞各部位結構的確定……………………………………………… 49

4.1.4 活塞的計算…………………………………………………………… 60

4.2 活塞銷設計…………………………………………………………………… 68

4.2.1 結構設計……………………………………………………………… 68

4.2.2 材料與強化工藝……………………………………………………… 69

4.2.3 活塞銷的計算………………………………………………………… 70

4.3 活塞環設計…………………………………………………………………… 72

4.3.1 活塞環的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72

4.3.2 活塞環的結構………………………………………………………… 73

4.3.3 活塞環的材料、錶麵處理及成形方法……………………………… 78

4.3.4 活塞環強度計算……………………………………………………… 80

思考題……………………………………………………………………………… 80

第5章 連杆組設計………………………………………………………………… 82

5.1 連杆的結構設計……………………………………………………………… 83

5.1.1 連杆小頭……………………………………………………………… 83

5.1.2 連杆杆身……………………………………………………………… 85

5.1.3 連杆大頭……………………………………………………………… 85

5.1.4 V 形內燃機的連杆大頭結構……………………………………… 87

5.1.5 連杆的毛坯成形與材料……………………………………………… 88

5.2 連杆強度計算………………………………………………………………… 88

5.2.1 采用公式計算………………………………………………………… 88

5.2.2 采用有限元法計算…………………………………………………… 92

5.3 連杆螺栓設計………………………………………………………………… 96

5.3.1 基本結構與材料……………………………………………………… 96

5.3.2 連杆螺栓的載荷……………………………………………………… 96

5.3.3 連杆螺栓的直徑和預緊……………………………………………… 98

5.3.4 提高連杆螺栓疲勞強度的措施……………………………………… 98

5.3.5 連杆螺栓的校核……………………………………………………… 98

思考題……………………………………………………………………………… 99

第6章 麯軸組與軸承……………………………………………………………… 100

6.1 麯軸的結構設計…………………………………………………………… 101

6.1.1 麯拐單元結構……………………………………………………… 102

6.1.2 麯拐單元的排列與發火次序……………………………………… 106

6.1.3 麯軸的前後端與密封……………………………………………… 109

6.1.4 麯軸的軸嚮止推…………………………………………………… 110

6.1.5 麯軸的平衡及平衡重……………………………………………… 111

6.1.6 飛 輪……………………………………………………………… 112

6.1.7 麯軸的材料………………………………………………………… 114

6.1.8 提高麯軸疲勞強度的工藝措施…………………………………… 115

6.2 麯軸的疲勞強度計算……………………………………………………… 116

6.2.1 采用公式計算……………………………………………………… 116

6.2.2 采用有限元法計算………………………………………………… 122

6.3 麯軸滑動軸承設計………………………………………………………… 125

6.3.1 麯軸軸承的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125

6.3.2 麯軸軸承的結構…………………………………………………… 125

6.3.3 麯軸軸承的材料…………………………………………………… 127

6.3.4 薄壁軸瓦過盈量的確定…………………………………………… 128

6.3.5 軸承的軸心軌跡…………………………………………………… 130

思考題……………………………………………………………………………… 134

第7章 機體組……………………………………………………………………… 135

7.1 機體設計…………………………………………………………………… 135

7.1.1 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135

7.1.2 機體的結構設計…………………………………………………… 136

7.1.3 主軸承蓋…………………………………………………………… 146

7.1.4 機體支座…………………………………………………………… 147

7.1.5 機體的材料………………………………………………………… 147

7.2 氣缸套設計………………………………………………………………… 148

7.2.1 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148

7.2.2 氣缸套的結構設計………………………………………………… 149

7.2.3 提高氣缸套使用壽命的措施……………………………………… 153

7.2.4 氣缸套的材料和錶麵處理………………………………………… 154

7.3 氣缸蓋設計………………………………………………………………… 155

7.3.1 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155

7.3.2 氣缸蓋的結構設計………………………………………………… 156

7.3.3 氣缸蓋的材料……………………………………………………… 168

7.4 氣缸墊設計………………………………………………………………… 168

7.4.1 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168

7.4.2 氣缸墊的結構和材料……………………………………………… 169

7.5 氣缸蓋罩和下麯軸箱設計………………………………………………… 170

7.5.1 工作條件和設計要求……………………………………………… 170

7.5.2 基本結構和材料…………………………………………………… 171

7.6 機體組的計算……………………………………………………………… 173

7.6.1 氣缸套的校核估算………………………………………………… 173

7.6.2 機體組的有限元計算……………………………………………… 174

7.6.3 計算結果…………………………………………………………… 178

思考題……………………………………………………………………………… 179

第8章 配氣機構與驅動機構……………………………………………………… 180

8.1 配氣機構的形式…………………………………………………………… 182

8.1.1 凸輪軸下置式配氣機構…………………………………………… 182

8.1.2 凸輪軸中置式配氣機構…………………………………………… 183

8.1.3 凸輪軸頂置式配氣機構…………………………………………… 183

8.2 凸輪型綫設計……………………………………………………………… 185

8.2.1 凸輪過渡段………………………………………………………… 186

8.2.2 圓弧凸輪工作段…………………………………………………… 188

8.2.3 復閤擺綫凸輪工作段……………………………………………… 191

8.2.4 高次多項式凸輪工作段…………………………………………… 193

8.2.5 凸輪的校核………………………………………………………… 195

8.3 配氣機構動力學…………………………………………………………… 196

8.3.1 剛體假設理論升程與實際升程…………………………………… 196

8.3.2 單質量動力學計算模型…………………………………………… 197

8.3.3 原始數據的確定…………………………………………………… 198

8.3.4 計算及結果分析…………………………………………………… 201

8.3.5 多項動力凸輪……………………………………………………… 202

8.4 配氣機構零件結構設計…………………………………………………… 202

8.4.1 氣 門……………………………………………………………… 202

8.4.2 氣門座圈…………………………………………………………… 205

8.4.3 氣門導管…………………………………………………………… 205

8.4.4 氣門彈簧…………………………………………………………… 206

8.4.5 凸輪軸……………………………………………………………… 210

8.4.6 挺 柱……………………………………………………………… 212

8.4.7 推 杆……………………………………………………………… 215

8.4.8 搖 臂……………………………………………………………… 216

8.4.9 可變配氣機構……………………………………………………… 216

8.5 驅動機構…………………………………………………………………… 222

8.5.1 工作情況與設計要求……………………………………………… 222

8.5.2 驅動機構結構……………………………………………………… 223

思考題……………………………………………………………………………… 226

第9章 進、排氣係統與增壓……………………………………………………… 227

9.1 進、排氣係與增壓器的布置………………………………………………… 227

9.2 進、排氣係主要部件的選擇………………………………………………… 230

9.2.1 空氣濾清器………………………………………………………… 230

9.2.2 進氣管……………………………………………………………… 231

9.2.3 排氣管……………………………………………………………… 235

9.2.4 消聲器……………………………………………………………… 236

9.2.5 排氣淨化裝置……………………………………………………… 237

9.3 增壓係統…………………………………………………………………… 240

9.3.1 增壓係統的形式…………………………………………………… 240

9.3.2 渦輪增壓器………………………………………………………… 243

思考題……………………………………………………………………………… 253

第10章 冷卻係…………………………………………………………………… 254

10.1 冷卻係的形式與布置……………………………………………………… 254

10.1.1 水冷係統…………………………………………………………… 254

10.1.2 風冷係統…………………………………………………………… 256

10.2 冷卻係主要部件的選擇與設計…………………………………………… 258

10.2.1 水散熱器…………………………………………………………… 258

10.2.2 水 泵……………………………………………………………… 259

10.2.3 風 扇……………………………………………………………… 260

10.2.4 導流罩……………………………………………………………… 262

10.2.5 冷卻係溫度調節裝置……………………………………………… 263

思考題……………………………………………………………………………… 263

第11章 潤滑係…………………………………………………………………… 264

11.1 潤滑係的形式與布置……………………………………………………… 264

11.2 潤滑係主要機件的選擇與設計…………………………………………… 268

11.2.1 機油泵……………………………………………………………… 268

11.2.2 機油濾清器………………………………………………………… 269

11.2.3 機油散熱器與機油恒溫裝置……………………………………… 270

11.2.4 儲油量……………………………………………………………… 270

思考題……………………………………………………………………………… 271

第12章 啓動係統………………………………………………………………… 272

12.1 啓動係形式的選擇與設計參數…………………………………………… 272

12.1.1 啓動係的形式……………………………………………………… 272

12.1.2 啓動係的設計參數………………………………………………… 274

12.2 輔助啓動裝置……………………………………………………………… 276

12.2.1 減小啓動阻力矩的方法…………………………………………… 276

12.2.2 改善啓動工作條件的方法………………………………………… 277

思考題……………………………………………………………………………… 278

參考文獻……………………………………………………………………………… 279


《鐵馬奔騰:百年汽車工業的輝煌與挑戰》 本書並非聚焦於汽車心髒——內燃機的技術細節,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迴溯汽車工業自誕生之初至今的百年發展曆程。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探索驅動人類社會變革的這一偉大發明,如何從最初的蒸汽馬車演變為風馳電掣的現代交通工具,並在此過程中深刻影響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城市格局乃至全球經濟。 第一章:曙光初現——機械的夢想與早期的探索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充滿機械革新熱情與浪漫主義的時代。我們將追溯蒸汽動力、內燃機雛形等關鍵技術萌芽的土壤,以及那些懷揣著“不用馬拉的馬車”夢想的先驅者們。從卡爾·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劃時代發明,到早期汽車的笨拙嘗試與一次次失敗,展現齣技術突破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試錯與堅持的結晶。我們會深入探討當時社會對這種“陸地遊艇”的態度,以及汽車如何逐漸從貴族的玩物,走嚮更廣闊的市場。 第二章:工業的狂潮——流水綫的革命與大眾時代的來臨 進入20世紀,特彆是亨利·福特的流水綫生産模式,徹底改變瞭汽車工業的麵貌。本章將重點剖析這一革命性變革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極大地降低瞭汽車的生産成本,使得曾經遙不可及的汽車成為普通大眾能夠擁有的商品,更催生瞭大規模生産、標準化組件等現代工業的核心理念。我們將迴顧福特T型車如何成為“國民車”,以及這一模式如何被全球汽車巨頭所藉鑒和發展,開啓瞭汽車工業的黃金時代。同時,我們也會審視這種大規模生産對社會結構、勞動者權益以及城市規劃帶來的初步影響。 第三章:戰爭的催化劑與技術的飛躍 兩次世界大戰為汽車工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戰爭如何成為技術創新的強大催化劑。軍用車輛的需求,如越野車、卡車、坦剋等,極大地推動瞭發動機性能、懸掛係統、輪胎技術以及材料科學的進步。戰後的和平時期,這些軍事技術往往能轉化應用於民用汽車,從而加速瞭汽車性能的提升和設計的演進。同時,戰爭的陰影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汽車的戰略意義和在社會動蕩中的作用。 第四章:風格的競逐與多樣化的崛起 二戰後,隨著經濟的復蘇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不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成為個性的錶達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本章將聚焦於汽車設計風格的百花齊放。從流綫型的轎車到肌肉車,從緊湊型經濟車到豪華SUV,汽車製造商們在外觀、內飾、舒適性和性能上展開激烈競爭。我們會迴顧不同時代標誌性的汽車設計,探討設計師們如何捕捉時代精神,以及汽車文化如何融入時尚、電影和音樂之中。多樣化的車型湧現,滿足瞭不同消費者的細分需求,也讓汽車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五章:經濟的引擎與全球化的浪潮 汽車工業一直是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本章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汽車産業的巨大影響力。它不僅創造瞭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瞭鋼鐵、橡膠、電子、玻璃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更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審視跨國汽車公司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生産基地、研發中心和銷售網絡,以及全球化進程如何重塑汽車産業的格局。同時,本章也會探討汽車經濟周期性波動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汽車産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挑戰與變革——環保、安全與未來的方嚮 進入21世紀,汽車工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緊迫的議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促使汽車製造商不得不將目光轉嚮更清潔的動力係統,如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等,而排放法規的不斷收緊則成為推動技術變革的重要外部壓力。同時,對行車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降低瞭交通事故的傷亡率。此外,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新興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對汽車的認知,預示著汽車産業即將迎來又一次顛覆性的變革。本章將展望汽車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嚮,探討可持續發展、智慧齣行等概念的實現路徑。 《鐵馬奔騰:百年汽車工業的輝煌與挑戰》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工業力量、社會變遷以及未來暢想的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塵埃,感受汽車工業蓬勃發展的脈搏,理解它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並一起眺望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如何繼續書寫輝煌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它的分量就給我一種內容充實的感覺。我一直對內燃機在動力輸齣方麵的控製和優化很感興趣,特彆是如何讓發動機在各種工況下都能達到最佳的動力錶現。我原本以為書中會詳細介紹電子控製單元(ECU)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傳感器(如麯軸位置傳感器、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氧傳感器等)采集發動機運行數據,再由ECU進行復雜的計算和判斷,最終精確控製噴油量、點火提前角、怠速轉速等參數,以實現最優的動力輸齣和燃油經濟性。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可變氣門正時(VVT)和可變氣門升程(VVL)等技術在提升發動機性能方麵的作用。我設想書中會詳細解釋這些技術是如何通過改變氣門開啓和關閉的時間以及開啓的高度,來優化發動機在不同轉速下的進氣和排氣效率,從而顯著提高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和扭矩輸齣,同時也能改善低轉速時的平順性和燃油經濟性。另外,對於發動機的啓動和熄火過程,以及在這些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一些問題,我也很想瞭解。我猜想書中會介紹如何設計閤理的啓動程序,如何保證發動機能夠快速、平穩地啓動,以及在熄火時如何避免迴火等現象。我還對發動機在極端工況下的性能錶現很關注,比如在高原地區或寒冷地區,發動機的性能可能會受到影響,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針對這些特殊工況下的設計調整和優化建議。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所展示的內燃機剖麵圖,其精細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想象。我一直對內燃機的冷卻係統設計非常感興趣,覺得這是一個在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方麵至關重要的環節。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水冷係統和風冷係統的設計原理,以及各種冷卻元件,如水泵、節溫器、散熱器、風扇等的作用和優化方法。我期待能夠瞭解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CFD)來模擬冷卻液在發動機內部的流動路徑和溫度分布,從而設計齣高效的冷卻水道,保證發動機關鍵部位的溫度得到有效控製,避免過熱。同時,我也對內燃機的潤滑係統很感興趣。我一直覺得,精密的潤滑不僅能減少運動部件之間的摩擦,延長發動機壽命,還能幫助散熱,並起到清潔作用。我猜想書中會深入講解不同類型的潤滑油,如礦物油、半閤成油、全閤成油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據發動機的設計和工作條件選擇最閤適的潤滑油。我還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潤滑係統設計的內容,比如油底殼的容積、油泵的排量、油道的布置等,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設計來保證發動機在各種工況下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潤滑。此外,我一直對發動機在冷啓動時的錶現很關注,想象著書中會解釋如何通過設計閤理的預潤滑係統或改進機油的流動性,來減小冷啓動時的磨損,並縮短發動機達到最佳工作溫度所需的時間。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令人驚嘆的工程圖紙和計算公式,這讓我立刻感覺到自己置身於一個嚴謹而專業的學術世界。我一直對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充滿好奇,尤其是在燃燒階段,那一瞬間的能量釋放和轉化過程,簡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原本以為書中會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燃料(汽油、柴油、天然氣,甚至是氫能)在不同工況下的燃燒特性,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噴射策略、點火時間和空燃比來提高燃燒效率和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我曾經設想過,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火焰傳播、爆震等復雜燃燒現象的機理,並介紹如何通過改變燃燒室結構、湍流強度等因素來抑製或利用這些現象,以達到最佳的性能和經濟性。另外,對於冷卻係統,我一直覺得它在內燃機設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既要保證發動機在最佳工作溫度下運行,又要避免過熱甚至損壞。因此,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水冷、風冷等不同冷卻方式的設計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散熱器、風扇、水泵等組件的參數來達到高效的散熱效果。我還對發動機的潤滑係統很感興趣,想象著書中會講解不同潤滑方式(壓力潤滑、飛濺潤滑)的設計,以及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潤滑油和設計閤理的油路,來降低摩擦損耗、延長發動機壽命。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一種深邃、專業的印象,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內燃機設計”就給我一種權威和專業的印象,讓我聯想到其中一定包含瞭大量的工程理論、計算方法和實際應用案例。我一直對內燃機的排放控製技術非常著迷,覺得這是現代發動機設計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挑戰。我預設書中會詳細介紹各種排放控製技術,比如三元催化轉化器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精確控製空燃比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催化劑的轉化效率,從而減少HC、CO和NOx等有害物質的排放。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顆粒捕集器(DPF)和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等後處理技術在柴油發動機排放控製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設計和集成這些係統以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此外,我對內燃機與新能源技術的結閤也抱有很大的興趣,比如混閤動力技術。我設想書中可能會介紹並聯式、串聯式、混聯式混閤動力係統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巧妙地設計內燃機和電動機的協同工作,來實現更高的燃油經濟性和更低的排放。我還對內燃機在輕量化設計方麵的努力很感興趣,因為這不僅能提高燃油經濟性,也能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能。我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輕量化材料的應用,比如鋁閤金、鎂閤金、碳縴維復閤材料等,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結構設計來減輕發動機的整體重量,同時保證其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看來,一定是一部涵蓋瞭內燃機設計方方麵麵、內容豐富、極具參考價值的工程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量相當不錯,紙張的觸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即使是一些復雜的圖錶也能一目瞭然。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有一種認真研讀的衝動。我個人對發動機的動力輸齣麯綫和扭矩特性非常著迷,一直想深入瞭解是什麼樣的設計能夠造就如此不同的性能錶現。我以為這本書會詳細解析不同麯軸、連杆、活塞組件的幾何形狀對慣性力和受力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來産生平穩而強勁的動力。我也曾設想過書中會講解不同氣門正時和升程設計對發動機的進氣效率和燃燒過程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這些參數來優化功率輸齣和燃油經濟性。此外,我一直對內燃機的熱力學循環很感興趣,想象著書裏會有對奧托循環、迪賽爾循環、混閤循環等各種循環過程進行詳細的數學建模和分析,並探討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例如提高壓縮比、優化燃燒室設計)來提高熱效率。我還有個期待,就是書中能夠涵蓋關於振動和噪聲控製的設計方法,因為這是現代汽車和機械設備用戶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設計、材料選擇以及減震降震技術的應用來降低內燃機的運行噪音和振動,從而提升産品的整體品質。當然,我對發動機控製係統,比如ECU(發動機控製單元)的硬件和軟件設計,以及它如何與傳感器和執行器協同工作來管理發動機的運行,也抱有很大的興趣,期待書中能有相關的介紹。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厚實的紙頁和精美的排版就給人一種專業書籍的質感。我一直對內燃機的熱力學性能優化非常感興趣,特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從燃料中提取能量。我設想書中會對各種熱力學循環進行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是理論模型,更會結閤實際發動機的設計,探討如何通過改變缸徑、行程、壓縮比、膨脹比等幾何參數,以及優化進排氣係統,來提高熱效率。我也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燃燒室形狀的設計,比如球形、楔形、屋脊形等,以及它們對火焰傳播速度、燃燒均勻性和放熱速率的影響,並且解釋如何根據不同的燃料類型和應用場景選擇最閤適的燃燒室設計。另外,關於內燃機的聲學設計,也一直是我比較好奇的一個領域。發動機工作時産生的噪音,不僅影響用戶體驗,也是一項重要的環保指標。我猜想這本書會包含關於聲源識彆、噪聲傳播路徑分析以及降噪減振措施的設計方法,比如如何優化發動機的排氣係統以降低排氣噪音,如何設計發動機的整體結構以減少機械噪音的産生和傳播,以及如何應用隔音材料和減震技術來進一步降低整體噪音水平。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工程師們如何成功地解決實際中的聲學設計難題。

評分

這本書的序言部分,我感覺到瞭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內燃機技術的深厚情感和嚴謹態度。序言通常會概括書籍的核心內容和作者的寫作初衷,我預設瞭這裏會提到內燃機在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設計內燃機所麵臨的諸多挑戰,比如如何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如何減少環境汙染、如何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等等。我期待在序言中能看到作者對未來內燃機技術發展趨勢的展望,比如新能源技術的融閤、智能化控製的應用、新型燃燒方式的探索等等。我一直對內燃機的可靠性設計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産品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工藝以及嚴格的測試驗證來提高內燃機的可靠性,減少故障率。例如,如何設計活塞環和氣缸壁之間的配閤間隙,如何選擇閤適的軸承材料,如何進行高低溫、高海拔等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測試。此外,我也對內燃機在不同工作狀態下的性能錶現很關注,比如冷啓動、怠速、加速、滿負荷運行等。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這些不同工況下,內燃機的燃燒過程、熱負荷、機械負荷等的變化規律,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調整設計參數來優化各個工況下的性能錶現,確保發動機在任何時候都能穩定、高效地工作。

評分

這本書的書脊設計很簡潔,但上麵印製的字體和書名,總讓我聯想到精密機械的齒輪咬閤,以及發動機工作時那種澎湃而有序的動力。我一直對內燃機的結構組成部分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承受巨大壓力和高溫的部件,比如氣缸、活塞、麯軸等。我曾設想過,書中會對這些關鍵部件的材料選擇、強度計算、疲勞壽命分析等進行詳盡的論述。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有限元分析(FEA)等現代計算方法,來預測這些部件在各種載荷下的應力分布和變形情況,並據此進行優化設計,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我也對內燃機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應性設計非常感興趣。例如,用於賽車的發動機和用於重型卡車的發動機,它們在設計理念和技術側重點上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我期待書中能夠對比分析不同應用領域對內燃機設計的特殊要求,比如功率密度、燃油經濟性、耐久性、排放標準等,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調整設計參數和采用特定技術來滿足這些需求的。我還想知道,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平衡功率、效率、排放和成本這幾方麵的因素,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問題,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見解和解決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目錄頁就讓我眼前一亮,條目清晰,層層遞進,仿佛一條清晰的知識脈絡呈現在眼前。我一直對內燃機的結構強度和材料力學方麵的知識非常著迷,特彆是那些在極端條件下工作的零件。我預設書中會詳細講解氣缸蓋、氣缸體、麯軸、連杆等主要受力部件的應力分析和強度設計。我期待能夠看到關於如何運用材料力學原理,計算這些部件在燃燒壓力、慣性力、熱負荷等作用下的最大應力、應變以及疲勞壽命。我也對現代設計工具在內燃機設計中的應用充滿好奇,比如有限元分析(FEA)和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我猜想書中會介紹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模擬發動機內部復雜的流動、燃燒和熱傳遞過程,從而優化設計參數,提高發動機的性能和效率。例如,如何通過CFD模擬優化進氣道和排氣道的流體動力學性能,提高氣缸內的充氣和排氣效率;如何通過FEA分析評估麯軸在承受高扭矩時的應力分布,並進行結構優化以防止斷裂。我還對發動機的可靠性設計和壽命預測方麵的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通過材料選擇、熱處理工藝、錶麵強化技術等手段來提高關鍵部件的耐磨性、耐腐蝕性和抗疲勞性,並介紹一些常用的壽命預測模型和測試方法,以便在設計階段就能有效評估發動機的長期可靠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充滿智慧的感覺。封麵上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燙金的“內燃機設計”幾個大字,以及一幅精美的內燃機剖麵圖,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機械工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強大機器,而內燃機無疑是其中的翹楚。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內心充滿瞭期待,想象著裏麵會詳細介紹各種類型的內燃機,比如往復式活塞發動機、鏇轉活塞發動機、燃氣輪機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獨特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我預設瞭書裏會有關於不同燃燒室形狀設計、進排氣係統優化、冷卻係統布置、潤滑係統策略等方麵的深入探討,甚至可能還會涉及材料科學在內燃機製造中的應用,比如高溫閤金、陶瓷材料的選用等等。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提高內燃機效率、降低排放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比如缸內直噴技術、可變氣門正時係統、渦輪增壓技術、廢氣再循環係統等等。同時,作為一名對工程實踐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也渴望瞭解內燃機設計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挑戰,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理論計算、模擬仿真和實驗驗證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覺得內容一定非常充實,我期待著能夠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拓寬我的視野,甚至能夠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一些啓發。總而言之,在閱讀之前,我對我將要獲得的知識充滿瞭美好的憧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