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 孝經

人物誌 孝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三國] 劉劭 等 著,劉少影 注
圖書標籤:
  • 孝道
  • 傳統文化
  • 儒傢經典
  • 人物故事
  • 道德修養
  • 國學
  • 經典
  • 教育
  • 啓濛
  • 傢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工人齣版社
ISBN:97875008647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38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普及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3
字數:1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物誌 孝經》收錄兩部國學經典著作。《人物誌》全書共三捲十八篇,三國魏劉劭所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曾為之作注。書中講述的識鑒人纔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人物誌》是一部係統品鑒人物纔性的玄學著作,也是—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孝經》是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瞭儒傢的倫理思想,指齣孝是諸德之本。

目錄

齣版說明
人物誌

捲上
捲中
捲下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纔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廣要道章第十二

精彩書摘

  《人物誌 孝經》:
  【譯文】 因此耿直剛正不阿的人,爭強好勝而不能平和。
  他如果不注意戒除剛強則會有冒犯唐突他人的缺點,他會把柔順當作軟弱屈服,從而使其爭強好勝之心更加強烈。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執法用來建立法律的權威,很難用他從事細緻入微的工作。柔韌而順從、寬以待人的人,他心性平緩,處事寬鬆。他不是力求戒除缺乏穩固持久的缺點,而是把手段強硬看作昏暗愚昧的處事方法,認為會傷及無辜。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按照規章製度處理一般性的事情,很難讓他權衡決斷疑難的問題。雄健有力、強悍傑齣的人,氣勢亢奮而勇猛果敢。他不是力求戒除奮勇會帶來挫摺和失敗的缺點,而是把順應時勢看成膽小怕事,從而把可能會帶來挫摺失敗的逞強奮勇的氣勢發揮到極緻。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經曆危難,很難讓他服從約束、遵守約定。膽小謹慎的人,恐懼憂慮而瞻前顧後有很多忌諱,他不是力求戒除害怕行義的缺點,而是把勇敢看作對人的親近和拉攏,從而進一步增加疑慮恐懼心理以緻變得畏首畏尾。所以這種人可以全身自保,很難要求他樹立正氣。嚴峻剛直的人,堅持自己立場而剛勁特行。他如果不改正自己固執己見的缺點,反而是把變化視為浮誇虛僞,從而會一意孤行。所以他可以守持正道,卻很難讓眾人感到心服口服。能言善辯、知識廣博的人,論事說理能夠豐富周延。他如果不注意言辭空泛而無遮攔的缺點,反而會把規矩視為束縛,則促使其言論不加節製。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泛泛地議論,很難讓他對自己有所約束。交際廣博能與各種人相處的人,普遍地對人施予仁愛之意。他不是力求戒除結交混雜的缺點,而是把耿直有節的行為視為拘謹保守,從而擴大自己清濁不辨的毛病,而這會讓他交友不慎,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安撫眾人,很難讓他整飭社會風俗。清正耿直、廉潔自持的人,針砭抨擊世事的清濁。他不是力求戒除個人處世方法狹隘的缺點,而是把結交廣泛視為同流閤汙,從而更加心胸狹窄。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堅守節操,很難與他謀劃變通之事。行為善美光明磊落的人,欽慕高超遠大的誌嚮。他不是力求戒除自我貪大求多的缺點,而是把安穩沉靜視為保守滯後,從而堅定更加銳意進取並急於求成。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開拓前行,很難讓他處理善後。深沉平靜的人,循規蹈矩而反反復復考慮其中的道理。他不是力求戒除由於平靜帶來的遲緩滯後的缺點,而是認為積極的活動必然導緻疏漏不密,他以怯懦為美德。所以這種人可以讓他深思熟慮,很難讓他做到快速判斷。質樸率直全部顯露的人,把心中的疑惑錶現齣來。他不是力求戒除由於實在帶來的坦直無拘束的缺點,而是把計謀視為怪誕不經之論,更加袒露自己的內心。所以這種人可以和他講信義,但很難讓他隨情況的變化與時俱進。足智多謀隱匿真情的人,推測揣度彆人的實際情況而確立形象。他不是力求戒除權術可能會脫離正道的毛病,而是把胸中無計謀當成愚昧不化、笨拙無用,會更加虛浮。這種人可以讓他贊美頌揚善美,很難讓他糾正違規杜絕邪惡。
  ……
孝經:中華韆古孝道之源 《孝經》,這部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倫理道德的經典,猶如一麵古鏡,映照齣“孝”這一核心價值的深遠影響。它並非一本詳盡的史書,也非一部人物傳記的匯編,而是一部以“孝”為綱,闡釋父子、君臣、天地之道,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倫理著作。理解《孝經》,需要剝離其外在的禮法形式,深入其內在的哲學思考,感受其中蘊含的深沉情感與人文關懷。 孝,非為孝而孝,而是順應天道,體認人倫的根本。 《孝經》開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這一句話,便為我們揭示瞭“孝”的本質。它並非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供養或恭順服從,而是“仁”的起點,是教化萬民的根本。“孝”是發自內心深處對父母養育之恩的迴報,是對生命延續的感恩,是對傢庭血脈傳承的珍視。這種迴報與珍視,自然而然地會延伸到社會層麵,成為一個人安身立命、服務君王、效忠國傢的基石。 從傢庭的“孝”,到國傢的“忠”,再到萬民的“仁”。 《孝經》的智慧在於,它將個人道德的起點——孝,巧妙地與傢國天下的責任相連接。書中詳細論述瞭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如何踐行孝道,並以此為基礎,逐步推衍至更廣闊的社會倫理。 為人子者,孝於親。 這是孝道的起點。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身體發膚之敬,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的事業成就之孝,書中層層遞進,闡釋瞭孝的多個層麵。父母生養子女,賦予生命,子女的健康平安,便是對父母最大的迴報。而當子女能夠憑藉自身努力,在社會上有所建樹,成就一番事業,更是能光耀門楣,讓父母感到無上的榮耀,這便是孝的最高境界。《孝經》並非教導子女一味愚孝,而是強調在尊重父母的基礎上,積極進取,成就自我,從而實現對父母的終極孝道。 君臣之道,亦源於孝。 《孝經》將君臣關係比擬為父子關係,認為臣對君的忠誠,如同子對父的孝順。君主如同“父”,臣子如同“子”。君主愛民,如同父親疼愛子女;臣子忠君,如同子女孝敬父親。“非天子不能治天下,非三綱五常,天下不能治。” 天子作為天下之共主,承擔著治理國傢的重任,而臣子則需要效忠於天子,輔佐其治理,如同子女需要孝順父親,聽從教誨。《孝經》的這一論述,深刻體現瞭中國古代“傢國同構”的思想,將傢庭倫理的範式,成功地推廣到政治領域,以此維係國傢的穩定與秩序。 天地與人,共生一體的孝道。 《孝經》的視野遠不止於傢庭與國傢,它更將孝的理念升華至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層麵。《曾子》篇中提到:“立愛於子女,則民親之。” “立敬於師長,則民思之。” “立忠於君,則民敬之。” 這些都說明瞭,當個體在小範圍內踐行瞭愛的原則,這種愛便會如同漣漪般擴散開去,影響到更廣泛的群體。而《孝經》所追求的,正是這種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境界。它倡導的“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更是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愛護。我們應當感恩大地賜予的食物,感恩陽光雨露的滋養,感恩自然的恩賜,這種感恩之心,便是廣義的“孝”。 《孝經》的哲學深度:體認自我,認識生命。 《孝經》並非一本枯燥的說教文本,其字裏行間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它引導人們認識自我,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仁”的實踐。 《孝經》認為,“孝”是“仁”的起點和核心。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孝順父母,那麼他自然而然地會推己及人,關愛他人,從而踐行“仁”的品德。這種“仁”,是發自內心的慈悲與關懷,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精神紐帶。 “道”的顯現。 《孝經》所言的“道”,並非抽象玄虛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君主的恩賜,自然的饋贈,這些都是“道”的不同顯現。而“孝”便是順應和體認這些“道”的方式。當我們感恩父母,便是感恩生命之“道”;當我們忠於君王,便是忠於治國之“道”;當我們敬畏自然,便是敬畏天地運行之“道”。 “禮”的規範。 《孝經》提倡的“禮”,並非僵化的規章製度,而是為瞭更好地實現“孝”、“仁”、“道”而設定的行為規範。通過遵循“禮”,人們能夠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過失,從而達到和諧有序的社會狀態。 《孝經》的現代意義:超越時空的精神財富。 盡管《孝經》誕生於古代社會,但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傢庭倫理的基石。 在現代社會,傢庭結構日益多元化,但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係和責任擔當,依然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孝經》所倡導的孝道,提醒我們關注傢庭,珍視親情,理解父母的辛勞,承擔子女的責任,構建和睦溫馨的傢庭氛圍。 社會責任的擔當。 《孝經》將孝道延伸至傢國天下,強調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孝經》所蘊含的“忠”的精神,可以轉化為現代公民的愛國情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激勵我們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人文關懷的傳承。 《孝經》所倡導的“仁”的品德,是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在日益物質化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愈發需要溫暖與關懷。《孝經》提醒我們,要以同理心對待他人,關愛弱勢群體,傳遞善良與友愛,構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 《孝經》並非一本簡單的教科書,它是一部浸潤著中華民族韆年智慧與情感的經典。它教導我們,從最親近的父母開始,將愛與責任逐步擴展,最終達至天下一傢的和諧境界。理解《孝經》,便是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便是認識我們與傢庭、社會、乃至天地萬物的深刻聯係。它是一條通往道德修養的坦途,一條通往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一條通往人生真諦的啓迪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孝經》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課本上那種比較刻闆的印象,直到我讀瞭《人物誌·孝經》,我纔真正領略到“孝”的魅力所在。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孝”作為一種僵化的道德綁架,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人生圖景中去解讀。書中對於“行孝”的實踐性指導,讓我覺得非常貼近生活,比如書中提到的“祭而弗敬,吾祭之;食而弗供,吾食之”,這句話讓我深思,原來真正的孝,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付齣,更在於內心的敬意和真誠。這一點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而這本書卻提醒我們要迴歸“心”。書中還探討瞭“孝”與“忠”的關係,將孝順父母的品德延伸到對國傢的忠誠,這種傢國情懷的連接,讓我看到瞭“孝”作為一種社會責任的延伸。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讀瞭一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導師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他用他的人生哲學,點亮瞭我對“孝”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堅定的方嚮。

評分

拿到《人物誌·孝經》這本書,我原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以一種令人驚喜的平實與真摯打動瞭我。書中並沒有用過於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樸素的語言,講述瞭許多關於孝道的故事,這些故事觸及到瞭人性的最深處,也最容易引發共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順親”的論述,它並非要求一味地盲從,而是強調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們的感受,甚至在某些時候,需要以一種智慧的方式去引導和規勸。這種“勸諫”的智慧,讓我看到瞭“孝”中蘊含的獨立思考和人格尊重。書中的一些篇章,還涉及到如何處理傢庭關係,如何在傢族傳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些對於當下許多麵臨傢庭挑戰的人來說,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傢庭課堂,老師循循善誘,同學們積極互動,大傢一起探討著關於愛、關於責任、關於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傢人的關係,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親情。

評分

《人物誌·孝經》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人智慧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孝”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情世故、關於道德修養的教科書。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聞過則喜”的闡釋,將其與“孝”的精神緊密結閤,認為一個真正孝順的人,應該能夠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建議,並將其視為自我完善的機會。這種“聞過則喜”的態度,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書中對“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讀,讓我重新思考瞭對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對父母,更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它讓我明白,愛自己,也是一種孝的體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古籍的莊重,又不失人情味,讀起來絲毫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常在閱讀時,被書中的某個觀點所觸動,然後會停下來,反復思考,甚至會拿來與自己的生活經曆對照。它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的人生智慧,悄悄地引導著我,讓我不斷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求更深刻的意義。

評分

最近讀完《人物誌·孝經》真是讓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智慧寶典,將古人對於“孝”的理解和實踐,以一種極為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它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將“孝”這種看似樸素的情感,升華為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和處世之道。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感人至深的孝行,體會到瞭親情的力量是如何超越時空的限製,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最堅固的紐帶。書中對“孝”的剖析,不僅僅局限於對父母的順從,更深入到如何理解父母的心意,如何盡力去彌補他們的遺憾,如何在尊重長輩的同時,又能保持獨立的思考和人格。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對“孝”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義務,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一種對生命傳承的尊重,一種對傢風延續的責任。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心中充滿瞭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更加堅定瞭要將這份“孝”的精神傳承下去的決心。它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依然能夠靜下心來,用真誠和耐心去迴應這份沉甸甸的親情。

評分

《人物誌·孝經》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近乎哲學層麵的震撼。它並沒有停留在對“孝”的淺層理解,而是將其與個體品德的塑造、社會關係的構建,乃至國傢治理的理念聯係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孝”與“仁”之間關係的探討,將孝順視為“仁”的基礎,認為一個人若能孝敬父母,便能將這份愛推己及人,從而形成更廣闊的仁愛之心。這種由內而外的道德升華,讓我看到瞭“孝”的普適性和深刻性。書中還涉及瞭許多關於如何“養誌”的論述,提醒我們不僅僅要滿足父母物質上的需求,更要關注他們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忙於工作,忽略瞭與父母心靈的溝通,而這本書恰恰點醒瞭我們這一點。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通過對曆史典故和人物事跡的解讀,揭示瞭“孝”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豐富內涵和實踐方式。這讓我認識到,“孝”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需要我們根據時代和社會背景,不斷去理解和踐行的活態的道德準則。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一場關於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