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法理學

讀懂法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雷濛德·瓦剋斯 著,楊天江 譯
圖書標籤:
  • 法理學
  • 法律哲學
  • 法律理論
  • 法學概論
  • 法學基礎
  • 法律思維
  • 法治
  • 法學研究
  • 法律教育
  • 法學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10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112
品牌:新民說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8
字數:6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非常清晰、極有幫助的作品,堪稱這個難以對付的學科的引路之作。作者淵博的學識、優美的文筆盡顯無遺,足以成為每位法理學學生的必備讀物。

——斯蒂芬•蓋斯特,倫敦大學學院法哲學教授


本書堪稱法理學的一部精品之作,閃爍著真知灼見,清晰透徹躍然紙上,行文流暢易懂,闡明瞭無數極具挑戰性的主題。無論之於學生還是學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而且還是一本讀起來酣暢淋灕的學術文獻。

——威廉•麥剋尼爾,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


無論何時、無論何處隻要我能對法理學課程的參考書目說得上話,我都務求把瓦剋斯教授的這本齣色的著作列入其中。

——卡爾.弗雷德裏剋•科勒,瑞典厄勒布魯大學法學教員


內容簡介

法律是什麼?它有一個目標嗎?它與正義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有守法的道德義務嗎?這些都是法理學以及一般法學研究的基礎問題,為實體法的每一分支學科都提供著彌足珍貴的語境,觸及侵權法到刑法的廣泛領域。

無論是從體例還是從內容來看,本書都是一部兼具法律思想史和法律理論特質的作品,也是一部兼具視野寬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雷濛德•瓦剋斯著重描述的不是法律思想史的那些人物、事件的脈絡(這是稍稍用心就能很快入門的,誰還不知道自然法學、法律實證主義、法律社會學以及批判法學呢?),而是如何把“正義”、“權利”、“守法”和“懲罰”這樣的主題與法律思想史進行無縫對接,真正做到把法律理論與法律思想史融閤起來。

本書具有一種清晰、迷人、不拘形式的寫作風格,不同於一般教科書的枯燥乏味,瓦剋斯避免瞭晦澀難懂、繁冗拖遝之辭,為這些可能剛剛接觸法律理論的學生,也為這一精彩的學科提供瞭一份必不可少而又足以激發興趣的導讀,堪稱學生們的完美指南。


作者簡介

雷濛德•瓦剋斯(Raymond Wacks),香港大學榮休教授。1986—1993年擔任香港大學法律學係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理論和人權理論,尤其精於隱私保護理論研究,是該領域的國際著名權wei。

瓦剋斯教授著作等身,三部牛津通識讀本更是齣類拔萃:《法哲學》(2014年)、《隱私簡論》(2010年)和《法律簡論》(2008年)。《讀懂法理學》(2012年)作為瓦剋斯教授齣色的作品之一,是整個普通法世界學生的必備讀物。



楊天江,北京大學法律史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法理學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特彆緻力托馬斯主義自然法理論研究。


目錄

1 導論

1.1一劑止痛藥?

1.2 閱讀文獻

1.3 為什麼研究法理學?

1.4 描述的、規範的和批判的法律理論

1.5 吃人有錯嗎?

1.6 法律理論的意義


2 自然法與道德

2.1 經典自然法理論

2.2 現代自然法理論

2.3 政治哲學中的自然法理論

2.4 自然法理論的式微

2.5 自然法理論的復蘇

2.6 菲尼斯

2.7 強 硬 的 與 溫 和 的 自 然 法 理 論?

2.8 道德實在論

2.9 批判

2.10 法律與道德

2.11 司法的道德性:個案研究

3 傳統法律實證主義

3.1 什麼是法律實證主義?

3.2 邊沁:法理學的路德?

3.3 奧斯丁:輕率的經驗論者?

3.4 邊沁與奧斯丁之比較

4 現代法律實證主義

4.1 奠基

4.2 哈特

4.3 凱爾森

4.4 拉茲

4.5 強硬的與溫和的實證主義

5 德沃金與法律的道德整全性

5.1 概述

5.2 攻擊法律實證主義

5.3 平等

5.4 好生活與活得好

5.5 攻擊德沃金

6 法律現實主義

6.1 法律現實主義者對什麼持現實態度?

6.2 美國法律現實主義

6.3 斯堪的納維亞的法律現實主義者

6.4 現實主義與心理學

7 法律與社會理論

7.1 何謂社會學視角?

7.2 龐德

7.3 埃利希

7.4 塗爾乾

7.5 韋伯

7.6 馬剋思

7.7 福柯

7.8 哈貝馬斯

7.9 自創生係統論

7.10 法律社會學嚮何處去?

8 曆史法學與法人類學

8.1 法律製度為何與眾不同?

8.2 曆史法學派

8.3 梅因

8.4 人類學法理學

8.5 法律多元主義

9 正義理論

9.1 功利主義

9.2 法律的經濟分析

9.3 羅爾斯

9.4 諾齊剋

10 權利

10.1 權利是什麼?

10.2 權利理論

10.3 人權

10.4 人權的未來

10.5 動物權

10.6 言論自由:個案研究

11 為什麼要守法?

11.1 爭論的關鍵詞

12 為什麼要懲罰?

12.1 對懲罰的證成

12.2 報應論

12.3 結果

12.4 批判

12.5 恢復性司法

12.6 批判

12.7 社會化

12.8 批判

13 批判法律理論

13.1 批判法律研究

13.2 後現代法律理論

14 女性主義與批判種族理論

14.1 女性主義法律理論 503

14.2 女性主義的起源 505

14. 14.4 批判 518

14.5 批判種族理論3 法律女性主義


15 被理解的法理學?

詞匯錶

索引

《讀懂法理學》譯後記



前言/序言

掩捲思之,自本書雛形初具業已二十五載有餘,這著實令人難以置信。盡管篇幅陡增一倍,但目標依舊:為一門經常給學生帶來睏惑甚至焦慮的學科提供清晰的嚮導。遙想當年,該學科迫切需要某種“急救”,當前狀況依然如故。時光荏苒,作為法理學教師,我從業已有三十載之久,其間輾轉於三個不同的法域任教。有鑒於此,遂生自信:可以撫平這一重要學科所帶來的某些痛苦。於是,我在書中特彆挑齣瞭那些似乎最令人痛苦的理論或其構成要素,並盡可能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澄清它們。這是本書矢誌不渝的目標。因此,我將根據具體問題的難易程度,或者它在其他文獻中得到研究的充分程度,為其分配相應的篇幅。

這是一個關鍵點。大傢手中的這部作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我也不打算用它取代它的腳注和章後擴展閱讀部分所頻繁援引的那些原始材料。正如我在本書第一版中所宣布的:把學生引到正確的方嚮,避免不必要的模糊、睏惑和彎路,這是高於一切的目標。而且,書中選取的論題通常反映著各所法學院和大學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涉及普通法法域,當然還有某些民法法係的國傢。

令我倍感榮幸的是,來自眾多法學院的傑齣法理學教師群體為本書提齣瞭周詳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精細的評論之於本書新版的準備極具價值。我認真地思考瞭他們的所有建議,並且采納瞭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可以肯定地說,這極大地提升瞭這部作品的質量。我希望記錄下對他們的感謝之情,另外,還需要嚮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斯蒂芬•蓋斯特(Stephen Guest)和斯科特•夏皮羅(Scott Shapiro)緻以特彆的謝意!最後,文責自負,自不待言。

許多讀者都對本書不吝溢美之詞,唯願這份過譽能順理成章地延續到那些對本版投注精力的學生和老師身上。

最後,我要深深地感謝牛津大學齣版社的艾比•奈爾姆斯(Abbey Nelms)和基茲•泰勒-黎塞留(Kizzy Taylor-Richelieu),還有喬伊•拉斯金-湯普金斯(JoyRuskin-Tompkins)和林恩•艾奇遜(Lynn Aitchison),正是他們的嫻熟工作幫助並促進瞭本項事業的成就!



第一版序

本書的寫作過程不乏生趣,莉莉和威利常常透過書房的窗戶朝我張望。這些鴿子充滿靈性,它們極為好奇地盯著電腦屏幕上閃過的字符。而在花園深處,每當我坐下來進行校對時,那些大膽的母雞就會對已經修正的頁碼錶現齣同樣明顯的關注。一天下午,魯比跳上書桌,在“德沃金”上留下瞭一個吻痕,而“科爾曼”卻得到瞭兩個。雖不知道她這是在告訴我什麼,但我敢說這種鳥類的熱情遠遠超齣瞭許多抱持實用主義態度的法學院學生,當然這些學生也許是對的,因為嚴格來說,法理學是為鳥類準備的。

然而,我並不希望如此。法律的概念位於我們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核心。法理學闡明這一概念以及它與正義、權利和道德等普遍問題之間的關係,並且分析我們法律體係的目的和性質,以及法庭、律師和法官所作的實踐。我也是這麼告訴學生的。然而,通常隻有當他們已經學完瞭法理學,甚至連那些最為倒黴的學生都開始意識到的時候纔會知道它的迴報是多麼的豐厚!他們就是這麼告訴我的。顯然,毫不誇張地說,在擁擠的課程設置當中,法理學是難得的能夠對法律和法律體係進行係統思考和批判分析的科目。如果得到恰當的引導和鼓勵,即使是最頑劣、最關注職業問題的學生也會培養起對法理學的真正興趣,甚至愛上法理學!

但是,這卻誘發瞭一個值得注意的難題。除瞭職業的法學傢,或者某些天賦異稟又心無旁騖的學生,法理學的很多文獻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過於厚重和晦澀。因此,既要提供這種引導和鼓勵,同時又不失法律理論的隱微和精妙,將是本書的主要目標。在寫作這些內容的時候,那些常年纍月飽受摺磨的學生的一張張充滿疑惑的,甚至間或流露齣迷茫的麵孔,在我的腦海中不時浮現。

法理學的教師們對於這門學科在學生心目之中的地位,或者它在法學院課程當中的等級,已經不抱什麼希望瞭!它在許多普通法法域曾經一度位居必修課的序列,然而在我們這個反權威的時代它已經淪為寒磣的選修課瞭。但令人費解的是,美國的許多大學生並未從他們的教授所擅長的學科中受益。這是對哲學犯下的罪過!如果本書所采取的方法能夠為扭轉這種惡性趨勢略盡綿薄之力,吾願足矣!

毋庸置疑,法理學是一門要求很高的學科。要是坐等那些庸人去竭力提煉或者闡明它的主要問題,可能潛藏著若乾危險。其實一開始從事這項不那麼明智的工作,我就對這些危險有所覺察。但是,同事和朋友們熱切的鼓勵和指導讓我變得異常堅定。他們都足夠寬容,盡力剋製著對我本項工作的疑慮,期待我識彆並解開那些被我挑選齣來進行分析的神秘之物。當我害怕自己所承擔的工作難以應付從而變得毫無希望時,正是這點一直支撐著我繼續前行。

在創作過程中,我不可避免地會藉用這項研究的早期作品以及其他已經齣版的作品(在後麵“緻謝”部分列舉)。就前者而言,我很榮幸地得到瞭羅傑•科特瑞爾(Roger Cotterrell)、德沃金、約翰•菲尼斯(John Finnis)、尤金•卡門卡(Eugene Kamenka)、凱瑟琳•奧多諾萬(Katerine O’Donovan)、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和已故的愛麗絲•泰伊(Alice Tay)不辭辛勞的寶貴意見。就後者而言,我也因此正當地欠下瞭其他的債。我的朋友和同事們一直以來都如此寬容,縱容我利用那些關於法律理論和隱私的作品,以試圖講清我在本書之中所思考的問題。他們經年如此,不斷地提供著慷慨的鼓勵和幫助,或者暗示齣我犯下的許多錯誤(大多數都是閤理的)。對此我受惠頗深,這裏最應該感謝米剋•貝爾森(Mick Belson)、 柯林•班尼特(Colin Bennett)、皮特•博剋斯(Peter Birks)、邁剋爾•布萊恩(Michael Bryan)、湯姆•坎貝爾(Tom Campbell)、安•卡沃基安(Ann Cavoukian)、陳弘毅(Albert Chen)、約翰•杜加特(John Dugard)、大衛•戴岑豪斯(David Dyzenhaus)、約翰•伊科拉爾(John Eekelaar)、大衛•弗萊厄蒂(David Flaherty)、邁剋爾•弗裏曼(Michael Freeman)、吉姆•哈裏斯(Jim Harris)、邁剋爾•海耶斯(Michael Hayes)、阿蘭•亨特(Alan Hunt)、埃裏森•卡恩(Ellison Kahn)、邁剋爾•柯爾比(Michael Kirby)、李莫尼(Monnie Lee)、埃迪•萊翁(Eddie Leung)、尼爾•麥考密剋(Neil McCormick)、阿裏斯泰•麥奎因(Alistair MacQueen)、大衛•麥闊伊德-梅森(David McQuoid-Mason)、羅達•莫什卡特(Roda Mushkat)、斯蒂夫•內桑森(Steve Nathanson)、查爾斯•拉布(Charles Raab)、梅根•理查德森(Megan Richardson)、邁剋爾•羅伯遜(Michael Robertson)、沃伊切赫•薩德斯基(Wojciech Sadurski)、希瑟•薩沃德(Heather Saward)、斯科特•夏皮羅、傑米•史密斯(Jamie Smith)、尼科•斯泰特勒(Nico Steytler)、皮特•韋斯利-史密斯(Peter Wesley-Smith)、大衛•伍德(David Wood)。如果我有所過犯,他們都不構成共犯,這自不待言。

齣版社負責召集瞭一個獨立小組審閱我的書稿,其成員都是來自大西洋兩岸著名的法律學者。不用說,我當然迅速采納瞭他們的許多寶貴建議。而且,由於並不知曉他們的具體身份,我完全可以毫無顧慮地讓這些匿名的個人單獨或者共同為後文承擔責任。

在每個章節的結尾處我都提齣瞭一些問題,這麼做主要是想達到三個目標:第一,歸納齣前麵所分析的每個領域的核心難題;第二,為研討會或學習小組的討論和思考提供素材;第三,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考試成績或者其他形式的評估成績。其中大多數問題都是從我在香港大學的學生所必須忍受的課堂材料、問答題和考試捲中“藉”來的。感謝香港大學法學院授權我在此處使用它們。

感謝牛津大學齣版社的工作人員,是他們幫助我把這項工程從我的頭腦中通過電腦屏幕轉移到紙麵上。在此也需要特彆感謝安吉拉•格裏芬(Angela Griffin)、薩拉•海蘭(Sarah Hyland)、梅蘭妮•傑剋遜(Melanie Jackson)、凱瑟琳•科諾特(Catherine Kernot)、薩拉•納特拉斯(Sarah Nattrass)、尼古拉•雷恩博(Nicola Rainbow)和佩內洛普•沃爾夫(Penelope Woolf)(他們嚮我施壓承擔這項工程)。

如果沒有我的夫人佩內洛普•瓦剋斯(Penelope Wacks)的愛護、耐心和支持,我是無法完成它的(她曾勸我不要承擔這項工程)。我對她萬分感激,因為她的付齣無以言錶。

這是一部無愧於學生的作品。然而,它並不是一部教科書。在選擇主題時,我的考慮非常簡單,它需要反映齣普通法世界大多數法理學課程可能教授的內容。毫無疑問,很多主題都不得不予以省略,因此,本書既不可能全麵也不可能詳盡無遺。我從未打算用它取代書中通篇援引的那些著作和文章,那是所有認真的同學都願意翻閱的對象。我的主要原則是把學習法理學的同學引到正確的方嚮上,避開不必要的彎路、睏惑和阻礙——這與我的那些目光敏銳的鴿子並無二緻。





探尋法律的根基與脈絡:《法理學原理與當代思辨》 書籍名稱: 《法理學原理與當代思辨》 作者: 蕭 遠 齣版社: 宏圖文化齣版社 裝幀形式: 精裝,附贈核心概念圖譜 頁數: 780頁 --- 【內容提要】 《法理學原理與當代思辨》並非一部旨在解答“什麼是法律”的入門指南,而是一部深植於法律哲學核心,並以前瞻性視角審視法律在復雜現代社會中角色的深度學術專著。本書跨越瞭傳統法理學對自然法與實在法二元對立的僵化框架,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法律理論體係。 本書的核心任務,在於對法學思維的底層邏輯進行徹底的解構與重建。作者蕭遠教授憑藉其深厚的哲學功底和多年跨國法律實務經驗,將法理學從單純的教條闡釋提升至對法律現象的本體論、認識論及價值論的全麵關照。全書分為四個宏大闆塊,邏輯嚴密,論證層層遞進,旨在為法律學者、高級司法人員以及對社會結構有深刻關切的讀者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思想坐標。 --- 【詳細內容介紹】 第一篇:法律本體論的重構——從規範到存在的審視 本篇聚焦於法律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作者首先對霍姆斯“惡漢視角”下的法律實在主義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指齣法律的實踐場域遠比純粹的規則集閤更為復雜。隨後,引入瞭係統論和復雜性科學的視角來理解法律係統,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自組織的社會子係統。 “規範有效性”的邊界探究: 探討瞭法律規則的效力來源,不再局限於國傢意誌或被承認的淵源,而是深入分析瞭社會接納度、道德共識與強製力三者之間的張力平衡。特彆之處在於,本書引入瞭“潛規則的顯性化”理論,分析那些影響判決但未被明確成文的社會預期是如何形塑法律實踐的。 法律的“非預期後果”分析: 運用社會學方法,深入剖析瞭法律條文在社會層麵的擴散與變異。本章大量引用瞭對特定環境法規(如環境正義、數據主權法)的案例研究,揭示瞭法律設計者意圖與實際社會效果之間的係統性偏差。 法律實在的“時間性”: 探討瞭法律在曆史連續性中的變遷邏輯。如何處理“曆史遺留法”與“未來需求”的衝突?本書提齣瞭“彈性約束理論”,主張法律結構必須預留足夠的“認知空間”來吸納尚未齣現的社會形態。 第二篇:認識論的轉嚮——法律知識的獲取與局限 認識論的探討是本書的精髓之一,它挑戰瞭傳統法學對“客觀性”的盲目自信。作者認為,所有法律認知都受限於觀察者的立場、語言工具和文化預設。 “文本性”的陷阱與超越: 詳細剖析瞭法律文本的闡釋學睏境。從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擴散到德裏達的解構主義對法律文本的衝擊,本書清晰地指齣瞭過度依賴文本精確性的局限。作者倡導一種“情境嵌入式闡釋”,即任何法律概念的理解都必須迴溯到其生成時的社會、政治及經濟背景中去。 法官的“認知圖式”研究: 本章是一次大膽的跨學科嘗試,它藉用瞭認知心理學對決策偏見的分析方法,探討瞭法官在麵對模糊案件時,其既有的世界觀、教育背景如何無意識地影響瞭對證據的采信和法律原則的選擇。 “可辯護性”而非“真理性”: 本篇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現代法律實踐追求的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在特定法律共同體內可被辯護和接受的閤理性”。這為理解不同法域之間裁判標準的差異提供瞭理論基礎。 第三篇:價值論的張力——正義、效率與倫理的三角博弈 本篇直麵法理學的核心價值衝突,重點審視瞭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結構中,傳統價值的權重如何變化。 “程序正義”的當代修正: 重新評估瞭程序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在麵對大規模的、非麵對麵的電子化審判或行政裁決時,傳統的“聽證權”和“參與感”如何被量化和替代?本書對“算法正義”的興起提齣瞭深刻的倫理警示。 功利主義在風險社會的應用: 探討瞭公共政策製定中,如何平衡個體權利與整體社會風險控製。特彆關注瞭在公共衛生危機和國傢安全領域,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對基本權利進行的“臨時性”限製,並從價值倫理角度審視瞭這些限製的“恢復機製”是否存在? 法律的“倫理最低標準”: 區彆於宏大的自然法訴求,本書聚焦於法律作為社會組織底綫所必須堅守的倫理共識。它探討瞭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法律如何處理宗教、習俗與普遍人權之間的衝突點,提齣“最低限度的人類尊嚴保障原則”的實踐路徑。 第四篇:法律的未來視野——跨領域整閤與全球治理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視野投嚮瞭未來,探討瞭技術進步和全球化對傳統國傢中心主義法律理論的衝擊。 非國傢行為體的法律角色: 深入分析瞭跨國公司、大型科技平颱(如互聯網巨頭)在製定事實上的“私人規則”時,其權力對國傢主權法律體係的侵蝕與重塑。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法理學的工具,對這些“影子權力”進行閤法性約束。 “網絡空間主權”的理論構建: 針對數字刑法、數據跨境流動等新興領域,本書嘗試構建一套既承認國傢管轄權,又尊重信息自由流動的“分層管轄理論”。 法律理論的“工具箱”: 總結瞭本書提齣的分析框架,強調法理學不應是封閉的理論殿堂,而應是一個開放的“工具箱”,為法律人提供識彆時代挑戰、構建新規則的思維武器。 --- 【本書特色與讀者對象】 《法理學原理與當代思辨》的顯著特點在於其罕見的理論深度與實踐關懷的結閤。它避免瞭學院派的空泛說教,也超越瞭實務界的經驗主義局限。全書語言精準、邏輯縝密,大量引用瞭當代歐陸哲學、分析哲學以及新興的法律經濟學、行為科學的最新成果,展現齣極強的跨學科視野。 本書適閤: 1. 法學研究生及青年學者: 作為研究法理學前沿問題的必備參考書,提供深入的理論突破口。 2. 高級司法人員及立法機構成員: 幫助理解法律背後的價值權衡,提升裁判的理論自覺性。 3. 對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有深刻思考的讀者: 為理解現代社會復雜性提供一把堅實的哲學利刃。 本書承諾,它將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廣闊、更具挑戰性的法學思考領域,而非簡單地重復已被論證成熟的基礎知識。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讀懂法理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法理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望而生畏。然而,閱讀過程中,我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作者的纔華所摺服。他以一種近乎藝術的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法理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書中對法律的起源、演進以及不同法學思潮的梳理,都顯得格外清晰而有條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法律問題時,所展現齣的中立和客觀。他並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力求全麵地展現不同觀點的閤理性,並引導讀者自己去做齣判斷。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性有瞭很高的評價。同時,書中穿插的不少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也為法理學的講解增添瞭人文色彩,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和思想的殿堂。它讓我明白,法理學不僅僅是冰冷的理論,更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關於秩序、正義與自由的深刻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主動去思考,去探索,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法律見解。

評分

閱讀《讀懂法理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智識上的探險。作者並沒有試圖將一套固定的理論強加於讀者,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引領我們走進法理學的世界。他巧妙地將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社會學理論與現代法律實踐相結閤,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廣闊的視野。我發現,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其實都可以追溯到法理學深處。例如,關於“權利”的概念,書中就從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等不同角度進行瞭闡釋,讓我們看到,權利並非簡單的“我想要什麼”,而是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社會建構。作者對不同法律思想傢的觀點進行比較分析,更是讓我在理解的深度上更上一層樓。他善於抓住不同學派的核心論點,並通過清晰的比對,展現齣思想的碰撞與演進。更難得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法理學中存在的爭議和分歧,反而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真正參與到一場關於法律的思考之中。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學習興趣,也讓我對未來的法律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有特色,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一開始就充斥著大量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法理學概念娓娓道來。作者在處理每一個問題時,都力求做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我特彆喜歡他在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法律原則時,所運用的類比和舉例。比如,在講到“法律的解釋”時,他用瞭一個“解開係扣”的比喻,形象地說明瞭法律解釋的過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睏難和變數。這種生動形象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法律門外漢也能夠輕鬆理解,並且産生深刻的共鳴。書中關於“法律的價值”的討論,也讓我頗受啓發。它讓我們意識到,法律不僅僅是為瞭維護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承載著我們對於公平、正義、人道等核心價值的追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法律背後的人文關懷,也讓我對法律産生瞭一種更親近、更認同的感覺。它讓我明白,法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追求美好社會的重要工具。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法理學一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法學院學生纔需要鑽研的學科,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瞭解一些基本法律條文就已經足夠應對生活瞭。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讓我意識到,法理學不僅僅是理論,更是我們理解社會運行邏輯、構建個體權利意識的基石。作者在書中對“法律是什麼”、“法律為什麼會存在”等根本性問題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他並沒有給齣一個單一的、絕對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法律的權威性”的討論。我們常常習慣於服從法律,但很少去思考這種服從的根源是什麼。這本書通過對不同法學流派的介紹,讓我們看到,法律的權威並非天生,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共識、曆史演進和價值追求之上。這種理性的分析,讓我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能夠主動去審視法律的閤理性,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更自覺的法律意識。書中對法律與道德、法律與政治的關係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揭示瞭法律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於社會土壤之中,並與社會的其他 G.U.O.N.G.T.I.N.G. 相互影響。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對法律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體會到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個體自由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拿到這本《讀懂法理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畢竟“法理學”這三個字本身就自帶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拗口的理論概念,而是從一個生動的案例切入,娓娓道來。故事的主人公,一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睏境,引齣瞭關於正義、公平、權利的根本性問題。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這些抽象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書中穿插的不少曆史典故和哲學傢思想,也並非為瞭賣弄學識,而是巧妙地串聯起法理學發展的脈絡,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尤其是一些關於法律的起源和演變的探討,讓我對“法律”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冰冷僵硬的條文,而是一個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演進的有機體。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的進步與麯摺,也摺射齣我們對理想社會的不懈追求。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某些復雜理論時,運用到的形象比喻,那些生動的描繪,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這個法律領域的“小白”也能樂在其中,甚至開始主動去探索更多的相關知識。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次購物體驗,東西質量好,價格低,我信賴京東,以後還會來買

評分

好書,搞活動屯起來。

評分

楊天江,北京大學法律史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法理學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特彆緻力托馬斯主義自然法理論研究。

評分

很好,送貨很快,質量不錯,價格很便宜

評分

嗯還行一次很不錯的購物體驗

評分

京東活動時購入,三摺以內吧,三本書四十塊左右,很劃算。屯書還是每年大活動時買就夠瞭,感覺不錯的書,豆瓣評分也好,收藏一個。

評分

2013年甫一上市,引發持續熱議:

評分

一本纔華橫溢的書

評分

給單位買的,速度很快,質量不錯,希望做一些全套書的鏈接方便一套一套地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