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for Loess Soils]

黄土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for Loess Soi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定义,邢义川 著
图书标签:
  • 土力学
  • 黄土
  • 地基工程
  • 岩土工程
  • 工程地质
  • 边坡稳定
  • 地质灾害
  • 粉土力学
  • 工程力学
  • 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57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21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il Mechanics for Loess Soil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土土力学是土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对象黄土不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由水敏性、大孔性、结构性所造成的湿陷性),而且覆盖着我国约6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覆盖广,厚度大。《黄土土力学》对黄土土力学涉及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包括黄土的地质特性,物理、水理特性,湿陷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动力特性及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也包括黄土土体的地基工程、边坡工程、洞室工程等的稳定特点、设计施工与增稳措施等,力图反映半个世纪以来黄土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作者简介

谢定义,男,汉族,1931年1月8日生,甘肃省甘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4.16—)。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岩土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86-)。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62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和后来的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任教,从事土力学、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担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名誉委员,《中国公路学报》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社会工作。先后编著了《土动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特性与机理分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高等土力学》、《岩土工程学》、《试验土工学》、《土动力学》、《应用土动力学》、《非饱和土土力学》和《黄土土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5),《土力学教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也参编出版了其他一些专业书籍,共计15本。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水利电力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等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名。先后在美国纽约州伦色勒工学院、德国卡斯鲁尔大学以及日本、波兰等国有关大学与科研院所进行访问与学术交流。为我国 《黄文熙讲座》(2001)撰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1),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2000),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5,排名第二),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励,还获得了国家机械委员会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87)、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1985)、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89)、陕西省委科教系统优秀党员(1981)等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1.3 黄土及其工程问题的研究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
1.5 黄土土力学问题研究的发展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土的地质特性
2.1 黄土的生成
2.2 黄土的分类
2.3 黄土的分布
2.4 黄土的地貌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土的物理、水理特性
3.1 概述
3.2 黄土的粒度、密度、湿度特性
3.3 黄土的水理特性
3.4 黄土的结构特性
3.4.1 概述
3.4.2 黄土结构颗粒排列的几何特征
3.4.3 黄土结构颗粒联结的力学特征
3.4.4 黄土结构性研究的主要途径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黄土的湿陷特性
4.1 概述
4.2 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2.1 侧限试验条件下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2.2 三轴试验条件下黄土的饱水湿陷特性
4.3 黄土的增湿湿陷特性
4.3.1 黄土的增湿湿陷系数
4.3.2 黄土在增(减)湿与应力作用不同变化路径下的变形过程
4.4 黄土湿陷与增湿等效压力
4.4.1 湿陷与增湿等效压力的概念
4.4.2 湿陷性黄土的增湿等效压力与湿陷量及抗剪强度的分析
4.5 黄土湿陷特性研究的现场浸水试验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黄土的强度特性
5.1 概述
5.2 黄土的增湿抗剪特性
5.2.1 黄土的增湿剪切试验
5.2.2 增湿等效剪应力概念与抗剪强度分析
5.3 黄土的应力抗剪特性
5.3.1 总应力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3.2 有效应力单应力变量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3.3 双应力变量途径的黄土抗剪强度
5.4 黄土的抗剪强度准则
5.4.1 黄土的抗剪强度准则的表达形式
5.4.2 对几种主要抗剪强度准则的比较
5.4.3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结构性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5.5 黄土的抗拉强度与断裂强度
5.5.1 概述
5.5.2 黄土的抗拉强度
5.5.3 黄土的断裂强度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黄土的变形特性
6.1 概述
6.2 黄土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
6.2.1 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曲线
6.2.2 黄土应力-应变特性曲线的数学模式
6.3 黄土的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
6.3.1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基本关系式
6.3.2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章 黄土的动力特性
第8章 黄土的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
第9章 黄土地基工程问题
第10章 黄土边坡工程问题
第11章 黄土洞室工程问题
中英文对照名词索引
编后的话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黄土土力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土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黄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即由水敏性、大孔性、结构性所造成的湿陷性;也因为黄土覆盖着我国西起新疆伊犁,东至山东胶东,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西藏、云南的约达6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具有覆盖广、厚度大的特点,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还因为黄土作为地质土体的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早,且已卓有成效,而黄土作为工程土体的研究仍然比较年轻,还需要针对黄土地基工程、黄土边坡工程、黄土洞室工程,甚至黄土环境工程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做多侧面、多理论、多方法的深化研究工作,以推动人们用黄土土力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复杂黄土工程问题。
  在我国,刘祖典教授编著的《黄土力学与工程》(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一书对黄土土力学涉及的众多问题曾做过较为系统的讨论。本书的作者将在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的有关成果,突出黄土的特点和黄土土力学与黄土工程的结合点,面对黄土由于它的水敏性、结构性、强度特性、本构特性和动力特性等而在黄土土体的地基工程、边坡工程、洞室工程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分析计算和多种病害的处治,进一步做简要的考察,并力图反映半个世纪以来黄土土力学基本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本书内容包括了黄土的基本特性与黄土工程的主要问题,分为黄土的地质特性,黄土的物理、水理特性,黄土的湿陷特性,黄土的强度特性,黄土的变形特性,黄土的动力特性,黄土的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以及黄土地基工程问题、黄土边坡工程问题、黄土洞室工程问题等共计11章。
  本书主要由西安理工大学谢定义教授编著,第5.4.1节、第5.4.2节、第5.5节和第6.4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邢义川教授编著。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了长安大学谢永利教授、刘保健教授和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众多老师与研究生的帮助,西安地区一些勘察、设计、施工、教学、研究院所许多专家也给予了关怀与鼓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作者曾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学习、选择和收集了大量关于黄土土力学研究的资料,但毕竟受条件、精力和水平的限制,挂一漏万或认识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有关文献的作者或读者批评指正。
黄土土力学:深入解析黄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 《黄土土力学》一书,聚焦于中国黄土地区特有的地质环境,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黄土的土力学特性。本书不涉及对非黄土地区土体性质的广泛论述,而是将重点放在黄土这一特殊土体在工程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上,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精炼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指导。 第一章:黄土的形成、分类与基本物理性质 本章首先追溯黄土的形成历史,阐述其独特的物质组成和成因机理。我们将详细介绍风成黄土的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以及在不同地区因成因差异而表现出的细微差别。随后,本书将依据国际和国内通用的土工分类体系,对黄土进行科学分类,并重点分析黄土与普通土体在颗粒级配、塑性指标、比重、孔隙比等基本物理性质上的显著不同。这些基础性研究是理解黄土行为的前提,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数据,揭示这些差异对黄土宏观性质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黄土的结构特征与微观力学 黄土之所以表现出独特的力学行为,与其特殊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胶结密切相关。本章将深入解析黄土的架空结构、柱状结构以及不同成因黄土的特有结构特征。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质(如碳酸钙、氧化铁等)的作用机理,以及这些胶结物如何影响黄土的强度和变形。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微观分析技术,我们将直观展示黄土的微观形态,并结合微观力学理论,解释宏观力学性质的来源。特别地,本书将侧重于讨论微观结构对黄土在饱和、干燥、冻融循环等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影响。 第三章: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应力-应变关系是土力学的核心内容,对于黄土而言,其非线性和应变依赖性尤为突出。本章将系统介绍黄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单轴、三轴、剪切)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我们将重点分析黄土的初始切线模量、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以及剪胀/剪缩现象。本书将结合不同应力路径下的试验结果,阐述黄土的应力路径依赖性和应变软化行为。对于非线性本构模型的选择,我们将提供基于不同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分析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例如考虑黄土屈服特性和强化/弱化效应的模型。 第四章:黄土的强度理论与评价 黄土的强度是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本章将回顾并重点阐述适用于黄土的强度理论,包括经典的莫尔-库仑准则,以及针对黄土特性的改进理论。我们将详细讨论黄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确定方法,并分析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如含水量、密度、胶结程度、应力历史等。本书将通过大量室内试验数据,展示不同类型黄土的强度参数取值范围,并强调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强度参数。对于湿陷性黄土,本章还将特别关注其在浸水条件下的强度突降现象,并探讨相应的强度评价方法。 第五章:黄土的压缩性与沉降 黄土的压缩性和沉降特性是工程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本章将深入分析黄土的压缩机理,包括骨架压缩、孔隙水排出以及微观结构破坏引起的压缩。我们将介绍测定黄土压缩性的主要试验方法,如室内压缩试验,并重点解析其压缩曲线特征,如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等。本书将详细阐述影响黄土压缩性的因素,如固结压力、含水量、应力历史、成因类型等。特别地,我们将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在浸水或受荷载作用下的湿陷现象,分析其发生机理、预测方法以及沉降计算的特殊性。 第六章:黄土的渗透性与地下水影响 渗透性是影响黄土边坡稳定、基坑开挖以及地下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本章将研究黄土的渗透特性,包括其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我们将分析黄土的宏观结构(如裂隙、孔洞)和微观孔隙对渗透性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成因黄土的渗透性差异。本书将重点分析地下水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例如饱和度变化引起的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累积以及潜在的流塑化风险。对于特殊情况,如地下水流对边坡的冲刷作用,也将进行详细分析。 第七章:黄土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 地震作用下,黄土的动力响应与一般土体存在显著差异。本章将聚焦于黄土的动力特性,包括其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以及场地土的动力放大效应。我们将讨论黄土在不同应变幅值下的动本构关系,以及循环荷载对其强度和刚度的影响。本书将重点分析黄土的动力液化势,特别关注湿陷性黄土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退化和潜在的动力湿陷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黄土场地在地震中的破坏模式,并提供相关的场地抗震评价和加固建议。 第八章: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勘察 本章将结合前几章的理论基础,聚焦于黄土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湿陷、塌陷、边坡失稳、地面沉降等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与规律。本书将详细介绍针对黄土地区特点的工程勘察方法,包括物探、钻探、室内外试验等,并强调如何通过勘察准确评价黄土的工程特性。我们将讨论不同勘察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以及如何根据勘察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九章: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与加固措施 本章将结合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探讨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在黄土地区进行基础工程(如桩基、浅基础)、边坡工程(如路堤、挡土墙)、隧道工程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本书将重点介绍针对黄土特殊性质的加固措施,如强夯、换填、注浆、预应力锚固、生态护坡等,并分析不同加固方法的适用性、效果及经济性。对于湿陷性黄土,将重点介绍地基处理技术,如预浸水、强夯、换填、注浆等,以消除或减弱其湿陷性。 第十章:黄土土力学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展望 在对黄土土力学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本章将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挑战,如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联性、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模型、长时效应的影响、多场耦合作用(如水-力-热-化耦合)等。本书将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如智能化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新型加固材料与施工技术、以及考虑气候变化对黄土工程影响的评估等。我们希望通过对黄土土力学前沿问题的探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黄土土力学》一书,力求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详实的试验数据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黄土土力学知识体系,以期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者,我深切体会到地基土的性质是决定结构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而言,其地基土体的特殊性,尤其是湿陷性,往往是设计和施工中最棘手的问题。我希望《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来帮助工程师们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黄土的湿陷机理,包括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法。对于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书中是否会给出具体的处理方案,例如改良技术、桩基设计、换填或夯实等,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此外,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可能出现的沉降变形,我希望书中能提供预测模型和监测手段,以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这本书能否成为我在黄土地区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可靠参考,将是我评判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和评价土体的性质至关重要。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不同层位的黄土其性质可能差异很大,这给勘察工作带来了挑战。我希望《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勘察评价方法,来帮助我更准确地认识黄土。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钻孔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黄土,并评价其关键的力学指标?我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典型的黄土剖面图和相关的土体力学参数,以便我进行对比和参考。此外,对于那些埋藏较深或难以直接取样的黄土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间接的勘察评价技术,例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黄土地区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在黄土地区进行地质勘察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评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值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黄土这种特殊的土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值模拟工具来分析和预测其力学行为,将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我希望《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深入的指导。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如FLAC, ABAQUS等)在黄土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我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针对黄土的特性(如湿陷性、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和边界条件?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技术方法,更能提供一些经典的黄土工程算例,例如边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沉降预测、地下车站的变形分析等,从而帮助我理解数值模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评分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地下工程在黄土地区的建设量也日益增大。然而,黄土的独特性质,例如其良好的透水性、洞穴发育的可能性以及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都给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期待《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黄土地区地下工程相关的土力学问题。例如,在隧道掘进、地下车站修建或基坑开挖时,黄土的应力释放和变形规律是如何的?书中是否会提供针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和试验技术,来分析和预测这些变形,并给出相应的支护和加固措施?对于黄土地区可能存在的古河道、冲沟等地质构造,以及由此引发的土体不均匀性,书中是否会给出勘察和处理的经验和建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包含一些前沿的工程技术和解决方案,例如盾构法在黄土中的应用、特殊地质条件下基坑的防渗与支护技术等,从而为我从事相关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不仅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知识的实践性和前沿性。对于《黄土土力学》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兼顾这两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的案例,例如在黄土地区进行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高铁、大型桥梁、水利工程等)中,如何成功应用黄土土力学的理论来解决复杂问题。我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黄土改良技术、新型的监测设备,或者在黄土地区进行的创新性工程实践。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反映当前黄土土力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例如在考虑动力作用下黄土的力学行为、地震对黄土边坡的影响、以及黄土地区环境水文地质与土体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将是我对其价值的重要判断。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土力学理论往往需要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工程案例来加深理解。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体,其试验测试方法和结果的解释,可能与普通土体存在差异。因此,我非常期待《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详细的指导。我希望书中会系统介绍各种适用于黄土的土工试验方法,例如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固结试验、渗透试验以及专门用于评价黄土湿陷性的试验。同时,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如何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并将其与黄土的宏观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经典的黄土土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以及在不同工程条件下如何通过室内外试验来确定更精确的参数?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问题,书中是否会给出如何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结合来分析和解决的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那沉甸甸的黄色调,仿佛诉说着黄土地与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曾翻阅便已让人心生敬意。当我第一眼看到《黄土土力学》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国广袤的黄土高原,那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同时也承载着无数工程建设的挑战。作为一名对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基础工程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土壤”概念抱有极大的好奇。土壤,作为万物之基,其力学特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边坡的安全,乃至整个工程的成败。而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体,其独特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湿陷性、渗透性等,更是给工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难题。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黄土这种独特的材料,学习如何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它,从而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看到了一个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可能。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与作者一同探索黄土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封面设计传递出的质朴与厚重感,我预感这本书并非一本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真正沉淀着研究者心血的学术专著,它所蕴含的知识将是扎实而可靠的。

评分

在我看来,土力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黄土这种复杂且应用广泛的土体,如何科学地理解和应用其土力学原理,是每一个土木工程师都需要掌握的技能。我希望《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深刻的见解。我关注书中是否会从微观层面,例如黄土颗粒的胶结结构、胶体化学性质等方面,来解释其宏观力学表现,从而帮助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黄土的抗剪强度,除了传统的Mohr-Coulomb模型,书中是否会探讨更适合描述黄土特性的本构模型,例如考虑其非线性和应变硬化特性?我期望书中不仅能介绍理论模型,更要强调这些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如何根据土体性质选择最合适的工程处理方法。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套融会贯通的理论体系,并引导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是我的重要考量。

评分

我对于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在特殊地质条件下进行的工程项目,往往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精彩的解决方案。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交通和农业基地,其工程建设规模宏大,但同时面临着黄土特有的湿陷性、洞穴发育等复杂地质问题。在我看来,任何一项成功的黄土地区工程,都离不开对黄土土力学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黄土土力学问题的绝佳平台。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阐述黄土的形成、分布、分类,以及其在不同应力、应变、含水量和固结状态下的力学响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分析黄土土体力学性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无论是理论模型、试验技术,还是数值模拟,都能有所涵盖。同时,对于黄土地区常见的工程病害,如边坡失稳、地基沉降、地下工程变形等,书中能否提供相应的勘察、评价和防治措施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案例,也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深信,一本优秀的土力学专著,不仅要教会我们“是什么”,更要教会我们“怎么做”,并且能够启发我们“为什么”。

评分

从我个人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土体中的水分变化对土的力学性能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尤其是在黄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渗透特性,水分的渗透和分布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工程问题。在许多项目中,我们都曾遇到过因地下水位变化、降雨侵蚀或灌溉导致黄土发生湿陷、沉降,甚至失稳的情况。因此,对于黄土土体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力学行为的深入研究,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我希望《黄土土力学》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详尽的论述。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黄土的含水量、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黄土的剪切强度、压缩性和变形模量。对于黄土的渗透性,我特别关注其在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下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工程中的具体体现。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试验方法和理论模型,来量化描述水分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工程建议,比如在设计灌溉系统、排水系统或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如何充分考虑水分因素对土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

是本好书!要好好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