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對古建築領域的施工操作人員、技術管理人員、設計研究人員等有較大的參考作用。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來自於作者本人的40餘年的經驗體會,是對他本人所掌握的技術總結,因此內容和數據可信度高。本書又是對眾多前輩匠師木作技藝的傳承,在專業上具有一定深度,無論是對初學者或是已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來說,都值得一讀。本書記錄瞭許多流傳於工匠中的技術口訣,例如指導木檁製作安裝的“曬公不曬母”,又如關於大木編號的“由中人工大,天夫井羊非”等等。正是本書的這方麵內容,得以使現在的人能知曉過去工匠間流傳的的行話術語,感受得到舊時的營造業文化。本書更側重於實際操作,更注重於對手藝的記述,因此對“怎麼乾活”更有指導意義。對於古建築的研究,如果沒有“做法”為基礎,其研究往往是蒼白無力的。而本書的核心內容就是“做法”,因此,本書既適閤於操作人員學習,也適閤於理論研究人員學習。書中還配有大量的實景圖片,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建築類型風格的圖片頗有“圖說木構建築史”的意味,而涉及技術的圖片則將木作行業的手工工具和製作安裝過程等錶現得一清二楚,將古建木結構的構造奧秘揭示得一目瞭然。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瞭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基礎知識,之後以北京地區清官式建築為對象,重點介紹瞭木結構和鬥栱的基礎知識。除瞭必要的文字敘述外,書中還附有大量古建築實物圖、工程圖和權衡尺寸錶,並在圖片上加上瞭詳細的圖解,以求盡量直觀,通俗易懂。  
本書圖片豐富清晰,標注明確,對古建築領域的施工操作人員、技術管理人員、設計研究人員等有較大的參考作用。     
作者簡介
   湯崇平,北京同興古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園林古建技術名師,第三分公司經理,古建木作技師,工作經曆:1974年9月~1997年12月 北京房修二公司——班組工人、班組長、技術員、技術組長、項目設計負責人、項目技術負責人  
1997年12月~現在 北京同興古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副經理、技術質檢部負責人、木作技術顧問、項目經理、分公司經理  
2009年至今陸續在北京建設大學古建築藝術係、北京西城區房地中心職業技術學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古建營造師培訓”主講古建築木作技術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基礎知識 1  
第一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起源 / 2  
第二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 4  
第三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特點和構成 / 8  
第四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結構形式 / 15  
第五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 / 18  
第六節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模數與權衡製度 / 37  
第七節 地方作法與官式作法,大式建築與小式建築、雜式建築的區分 / 57   
第二章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木結構的基礎知識 63  
第一節 抬梁式木結構的構成、組閤方式及應用 / 64  
第二節 構件加工製作及安裝的技術要點 / 84   
第三章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鬥栱的基礎知識 129  
第一節 鬥栱的起源 / 130  
第二節 鬥栱的發展與演變 / 132  
第三節 鬥栱的構成、功能與作用 / 141  
第四節 鬥栱的種類與區分 / 151  
第五節 權衡尺寸 / 162  
第六節 昂翹鬥栱及其構造 / 180  
第七節 構件的加工製作及安裝 / 230   
參考文獻 235   
編寫後記 236      
前言/序言
   本書稿是在忐忑的心情下倉促編製而成。如果不是機緣巧閤,各種因素的積纍,成稿的時間不會是現在,也許到那時會成熟一些。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文物建築修繕、仿古建築新建項目發展很快,讓我們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備感知識匱乏,人纔奇缺,幸有業內先行者——馬炳堅老師、劉大可老師齣版瞭《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和《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兩本書,他們精心梳理與悉心總結,實現瞭對梁思成等營造學社先哲們事業的繼承發展,給古建的瓦、木行當提供瞭一本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教科書”,造福瞭我們這一代古建人。  
傳統建築是一門在時空上距現實較遠的學問,在本人十多年的行業內部培訓及各類院校授課中發現,各種水平的同行和人員對許多專業的術語、名稱不知所雲。所以,本書力求以淺顯的語言、豐富的圖錶來普及木作行當的“入門”知識,為讀者學習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本人從事古建工作40餘年,體會到古建築對於初學者來講,難度不在於有什麼特彆高深的學問,主要難在其繁多的術語,韆變萬化的構造種類,看似並無規律的裝飾作法和韆差萬彆的建築實體,這些都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手。所以學習木作應先從名詞、術語下手,認識瞭這些構件名稱,就掌握瞭20%;多看實物,多體會構造原理,多記載各種“見景生情、造型各異”的例子,又掌握瞭30%;各種細部作法、榫卯、規矩占30%,剩下的20%就是書籍中能找到的各種尺寸、作法。這是本人在學藝過程中總結齣的經驗。所以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除瞭必要的文字描述外,還附上瞭大量的實物照片,並在照片中加上瞭詳細的圖解,以求盡量直觀,通俗易懂。  
本書是對本人十年來在各類培訓、授課中的講稿的簡單的整閤,並未對“大木”“鬥栱”等細分章節做齣非常統一連貫性的編排,以緻各章節之間的銜接略顯生澀;同時由於各章節的原始講稿是在不同時間編寫的,當時的編寫背景和本人的知識積纍都製約瞭講稿的整體水平,加上多年來工作繁忙,無暇對講稿仔細推敲,這次編寫中發現也有些該寫的內容尚未提及……這裏真心希望各位業界大師、同行們對本書進行評點、指教。  
本人1974年從插隊的延慶農村來到北京房修二公司古建處工作,轉年當瞭木匠。在房修二公司這所“古建軍校”中直接受教於張海青、王德宸、程萬裏、孫永林、張平安等古建名傢,更為有幸的是,在房修二公司期間,從工作中、生活中,從經典書著中拜識瞭馬炳堅、劉大可老師,還有房管局職工大學博學多識、多纔多藝的校長王希富老師,他們無私地把積纍多年的知識精華傳授給我,還教給我做人、做事……特彆是馬炳堅老師,他和他的《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讓我有瞭今天,我永遠感謝他們!在這裏,我還要感謝故宮的趙崇茂老師(已故)、戴季鞦老師(已故)和李永革老師,我聽過他們的課,至今還得益於他們的傳授。  
感謝我的師弟相炳哲、甄智勇、王建平,我的朋友萬彩林、祝小明、陳來寶、趙鳳新、陳海流、郝明和、郭美婷、蔡煥初、田勝在本書編寫中給予的各種幫助、指正!  
感謝我的同事周彬、李影、劉虹、王忠友、瀋鵬扶、崔誌強……是他(她)們提供的照片讓本書更加豐滿!  
感謝我的同事董麗娜、劉永勝、周彬還有我的團隊,是他(她)們的鼎力相助讓我有瞭更多的時間……  
感謝故宮工程管理處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提供的各類幫助!  
感謝婷婷、文宇在本書圖片、文法上的幫助、修改及指教!   
湯崇平     
二零一六年四月     
				
 
				
				
					韆年匠心,木韻流芳: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的奧秘  中國傳統建築,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世界建築史中獨樹一幟。而在這宏偉的建築體係背後,凝聚著一代代工匠的智慧與汗水,其中,木作無疑是最具代錶性、也最能體現精湛技藝的部分。本書並非直接為您剖析某一部特定時代的建築範例,亦非局限於某一地區的特定規製,而是旨在為有誌於探究中國傳統建築木作之美的讀者,構建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知識框架。我們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隧道,深入瞭解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發展的脈絡,掌握其基本構成原理,並進一步窺探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審美情趣。  一、 建築的骨骼:中國傳統建築木結構體係的精髓  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獨特的木結構體係上。不同於西方建築普遍采用的石材或磚砌承重牆,中國傳統建築主要依賴木構架來承載和傳遞荷載。這套體係以柱、梁、枋、檁、椽等構件為基本單元,通過巧妙的榫卯連接,形成穩定而富有彈性的整體。     柱: 作為建築的垂直支撐,柱的選用與布置是結構安全的關鍵。我們不局限於某個具體朝代的柱式,而是會介紹不同時期、不同等級建築中柱的尺寸、比例、以及地麵處理方式(如柱礎的形態與作用),使其能夠承受來自上部結構的巨大壓力,並與地麵進行有效的力學傳遞。    梁與枋: 梁是連接柱與柱,承托上部荷載的水平構件;枋則通常起到連接、加固的作用。我們將探討梁與枋的尺寸配比、承重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屋頂形式下的具體應用。例如,在坡屋頂結構中,梁架的布置直接影響著屋麵的麯度與排水;而在平屋頂結構中,梁架則需承受更集中的荷載。    檁與椽: 檁是置於梁上的水平木材,用於支撐椽;椽則是直接承托瓦片或屋麵的細長木條。我們將深入分析檁條的排列密度、間距與尺寸,以及椽條的搭接方式,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屋頂的整體穩定性和防水性能。不同屋頂形式,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對檁椽的布置方式都有著獨特的要求,本書將為您梳理這些差異化的構造邏輯。    榫卯連接: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結構中最具智慧的連接方式,它不使用釘子,而是依靠木材自身的卯口和榫頭相互咬閤。這將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內容之一。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常見的榫卯類型,如格肩榫、燕尾榫、掛銷榫、穿銷等,並闡述它們各自的受力特點、連接強度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巧妙之處。您將瞭解到,榫卯不僅是物理連接,更是體現瞭“陰陽相濟”、“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使得木結構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能夠通過構件的微小變形和相對滑動來吸收能量,展現齣驚人的韌性。  二、 建築的錦綉: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的裝飾藝術  除瞭結構功能,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在裝飾方麵也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成就。精美的雕刻、考究的彩繪、以及巧妙的構件組閤,共同營造齣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的建築風貌。     雕刻藝術: 木雕是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中最常見的錶現形式之一。我們將從材料選擇、雕刻技法、題材內容等方麵進行闡述。您將瞭解到,不同地區的木雕風格各具特色,或粗獷寫意,或細膩逼真,但都離不開對自然萬物、神話傳說、吉祥紋樣的描繪。我們會介紹梁枋雕刻、雀替雕刻、花窗雕刻、欄杆雕刻等不同部位的雕飾特點,以及其在烘托建築氣氛、寄寓美好願望方麵的作用。    彩繪藝術: 彩繪是賦予木結構生命與色彩的重要手段。我們將探討傳統建築彩繪的顔料配製、繪製技法、以及常見的彩繪題材,如龍鳳、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不同等級的建築,其彩繪的規製和等級也有所不同,我們將為您介紹這些差異,並分析彩繪在保護木材、增強視覺效果方麵的雙重意義。    鬥栱體係的初步認識: 鬥栱,作為中國古建築特有的構件,是連接柱頂與屋簷的橋梁,也是建築結構與裝飾的完美結閤。我們將在此部分對鬥栱體係進行基礎性的介紹,而非深入到某一特定官式鬥栱的復雜結構。我們將解釋鬥、栱、昂等基本構件的名稱與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層層疊疊、巧妙組閤,最終形成鬥栱的整體形態。您將瞭解到,鬥栱不僅能夠將屋簷的荷載有效地分散傳遞到柱上,更是建築等級與身份的象徵。它以其獨特的造型,體現瞭中國傳統建築在力學與美學上的高度統一,是構成建築宏偉氣勢的重要元素。  三、 建築的精神:中國傳統木作背後的文化意蘊  中國傳統建築木作並非單純的技術實踐,它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承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宇宙觀念與倫理道德。     天人閤一的思想: 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體現。木材作為自然的産物,在建築中的運用,本身就蘊含著順應自然的理念。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建築的選址、布局、以及木材的自然紋理與色彩的運用,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陰陽五行與建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滲透到建築的方方麵麵,包括木作的選擇與組閤。我們將嘗試解讀某些構件的命名、組閤方式,以及色彩的運用,是否與陰陽五行學說存在聯係。    等級製度與建築象徵: 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等級製度的重要載體。木材的種類、構件的尺寸、雕刻的精細程度、以及彩繪的圖案,都可能反映齣建築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我們將為您梳理這些象徵意義,幫助您理解建築如何成為社會秩序的直觀體現。    匠人精神與傳承: 傳統木作的精湛技藝,離不開一代代匠人的默默付齣與傳承。我們將簡要提及傳統師徒製的傳承方式,以及匠人們在實踐中積纍的寶貴經驗,這種“擇善而從,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中國傳統工藝得以綿延至今的重要保障。  四、 視野的拓展: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  本書的編寫,並非將您局限於某一具體的建築實例,而是力求為您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     宏觀發展脈絡: 我們將簡要迴顧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從早期萌芽到唐宋的成熟,再到明清的程式化發展,為您勾勒齣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普遍性原則: 盡管地域、朝代、建築類型存在差異,但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的核心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本書將側重於揭示這些普遍性的原則,讓您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跨越地域的理解: 我們不局限於某一地區的特定官式做法,而是將介紹普遍適用的木結構原理和裝飾手法。這有助於您在麵對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傳統建築時,都能建立起基本的認知框架。  本書旨在成為您探索中國傳統建築木作世界的引路人。通過對木結構基本原理的解析,對裝飾藝術的介紹,以及對文化意蘊的挖掘,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所在,體會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與審美情趣。這並非一次詳盡的工藝手冊,而是一次關於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木材與文明交織的哲學思考。翻開本書,您將開啓一段穿越古今的匠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