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设计研究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作者本人的40余年的经验体会,是对他本人所掌握的技术总结,因此内容和数据可信度高。本书又是对众多前辈匠师木作技艺的传承,在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无论是对初学者或是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本书记录了许多流传于工匠中的技术口诀,例如指导木檩制作安装的“晒公不晒母”,又如关于大木编号的“由中人工大,天夫井羊非”等等。正是本书的这方面内容,得以使现在的人能知晓过去工匠间流传的的行话术语,感受得到旧时的营造业文化。本书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更注重于对手艺的记述,因此对“怎么干活”更有指导意义。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如果没有“做法”为基础,其研究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做法”,因此,本书既适合于操作人员学习,也适合于理论研究人员学习。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实景图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建筑类型风格的图片颇有“图说木构建筑史”的意味,而涉及技术的图片则将木作行业的手工工具和制作安装过程等表现得一清二楚,将古建木结构的构造奥秘揭示得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之后以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为对象,重点介绍了木结构和斗栱的基础知识。除了必要的文字叙述外,书中还附有大量古建筑实物图、工程图和权衡尺寸表,并在图片上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  
本书图片丰富清晰,标注明确,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设计研究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汤崇平,北京同兴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园林古建技术名师,第三分公司经理,古建木作技师,工作经历:1974年9月~1997年12月 北京房修二公司——班组工人、班组长、技术员、技术组长、项目设计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  
1997年12月~现在 北京同兴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经理、技术质检部负责人、木作技术顾问、项目经理、分公司经理  
2009年至今陆续在北京建设大学古建筑艺术系、北京西城区房地中心职业技术学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古建营造师培训”主讲古建筑木作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起源 / 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 4  
第三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和构成 / 8  
第四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 / 15  
第五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 18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模数与权衡制度 / 37  
第七节 地方作法与官式作法,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杂式建筑的区分 / 57   
第二章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木结构的基础知识 63  
第一节 抬梁式木结构的构成、组合方式及应用 / 64  
第二节 构件加工制作及安装的技术要点 / 84   
第三章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斗栱的基础知识 129  
第一节 斗栱的起源 / 130  
第二节 斗栱的发展与演变 / 132  
第三节 斗栱的构成、功能与作用 / 141  
第四节 斗栱的种类与区分 / 151  
第五节 权衡尺寸 / 162  
第六节 昂翘斗栱及其构造 / 180  
第七节 构件的加工制作及安装 / 230   
参考文献 235   
编写后记 236      
前言/序言
   本书稿是在忐忑的心情下仓促编制而成。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各种因素的积累,成稿的时间不会是现在,也许到那时会成熟一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文物建筑修缮、仿古建筑新建项目发展很快,让我们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备感知识匮乏,人才奇缺,幸有业内先行者——马炳坚老师、刘大可老师出版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和《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两本书,他们精心梳理与悉心总结,实现了对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哲们事业的继承发展,给古建的瓦、木行当提供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教科书”,造福了我们这一代古建人。  
传统建筑是一门在时空上距现实较远的学问,在本人十多年的行业内部培训及各类院校授课中发现,各种水平的同行和人员对许多专业的术语、名称不知所云。所以,本书力求以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表来普及木作行当的“入门”知识,为读者学习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本人从事古建工作40余年,体会到古建筑对于初学者来讲,难度不在于有什么特别高深的学问,主要难在其繁多的术语,千变万化的构造种类,看似并无规律的装饰作法和千差万别的建筑实体,这些都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所以学习木作应先从名词、术语下手,认识了这些构件名称,就掌握了20%;多看实物,多体会构造原理,多记载各种“见景生情、造型各异”的例子,又掌握了30%;各种细部作法、榫卯、规矩占30%,剩下的20%就是书籍中能找到的各种尺寸、作法。这是本人在学艺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所以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文字描述外,还附上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并在照片中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  
本书是对本人十年来在各类培训、授课中的讲稿的简单的整合,并未对“大木”“斗栱”等细分章节做出非常统一连贯性的编排,以致各章节之间的衔接略显生涩;同时由于各章节的原始讲稿是在不同时间编写的,当时的编写背景和本人的知识积累都制约了讲稿的整体水平,加上多年来工作繁忙,无暇对讲稿仔细推敲,这次编写中发现也有些该写的内容尚未提及……这里真心希望各位业界大师、同行们对本书进行评点、指教。  
本人1974年从插队的延庆农村来到北京房修二公司古建处工作,转年当了木匠。在房修二公司这所“古建军校”中直接受教于张海青、王德宸、程万里、孙永林、张平安等古建名家,更为有幸的是,在房修二公司期间,从工作中、生活中,从经典书著中拜识了马炳坚、刘大可老师,还有房管局职工大学博学多识、多才多艺的校长王希富老师,他们无私地把积累多年的知识精华传授给我,还教给我做人、做事……特别是马炳坚老师,他和他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让我有了今天,我永远感谢他们!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故宫的赵崇茂老师(已故)、戴季秋老师(已故)和李永革老师,我听过他们的课,至今还得益于他们的传授。  
感谢我的师弟相炳哲、甄智勇、王建平,我的朋友万彩林、祝小明、陈来宝、赵凤新、陈海流、郝明和、郭美婷、蔡焕初、田胜在本书编写中给予的各种帮助、指正!  
感谢我的同事周彬、李影、刘虹、王忠友、沈鹏扶、崔志强……是他(她)们提供的照片让本书更加丰满!  
感谢我的同事董丽娜、刘永胜、周彬还有我的团队,是他(她)们的鼎力相助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  
感谢故宫工程管理处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各类帮助!  
感谢婷婷、文宇在本书图片、文法上的帮助、修改及指教!   
汤崇平     
二零一六年四月     
				
 
				
				
					千年匠心,木韵流芳: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奥秘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而在这宏伟的建筑体系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其中,木作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精湛技艺的部分。本书并非直接为您剖析某一部特定时代的建筑范例,亦非局限于某一地区的特定规制,而是旨在为有志于探究中国传统建筑木作之美的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知识框架。我们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发展的脉络,掌握其基本构成原理,并进一步窥探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  一、 建筑的骨骼: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体系的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木结构体系上。不同于西方建筑普遍采用的石材或砖砌承重墙,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依赖木构架来承载和传递荷载。这套体系以柱、梁、枋、檩、椽等构件为基本单元,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形成稳定而富有弹性的整体。     柱: 作为建筑的垂直支撑,柱的选用与布置是结构安全的关键。我们不局限于某个具体朝代的柱式,而是会介绍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建筑中柱的尺寸、比例、以及地面处理方式(如柱础的形态与作用),使其能够承受来自上部结构的巨大压力,并与地面进行有效的力学传递。    梁与枋: 梁是连接柱与柱,承托上部荷载的水平构件;枋则通常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我们将探讨梁与枋的尺寸配比、承重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屋顶形式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坡屋顶结构中,梁架的布置直接影响着屋面的曲度与排水;而在平屋顶结构中,梁架则需承受更集中的荷载。    檩与椽: 檩是置于梁上的水平木材,用于支撑椽;椽则是直接承托瓦片或屋面的细长木条。我们将深入分析檩条的排列密度、间距与尺寸,以及椽条的搭接方式,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屋顶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水性能。不同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对檩椽的布置方式都有着独特的要求,本书将为您梳理这些差异化的构造逻辑。    榫卯连接: 榫卯是中国传统木结构中最具智慧的连接方式,它不使用钉子,而是依靠木材自身的卯口和榫头相互咬合。这将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榫卯类型,如格肩榫、燕尾榫、挂销榫、穿销等,并阐述它们各自的受力特点、连接强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巧妙之处。您将了解到,榫卯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体现了“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木结构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能够通过构件的微小变形和相对滑动来吸收能量,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二、 建筑的锦绣: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装饰艺术  除了结构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在装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精美的雕刻、考究的彩绘、以及巧妙的构件组合,共同营造出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     雕刻艺术: 木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将从材料选择、雕刻技法、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您将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木雕风格各具特色,或粗犷写意,或细腻逼真,但都离不开对自然万物、神话传说、吉祥纹样的描绘。我们会介绍梁枋雕刻、雀替雕刻、花窗雕刻、栏杆雕刻等不同部位的雕饰特点,以及其在烘托建筑气氛、寄寓美好愿望方面的作用。    彩绘艺术: 彩绘是赋予木结构生命与色彩的重要手段。我们将探讨传统建筑彩绘的颜料配制、绘制技法、以及常见的彩绘题材,如龙凤、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不同等级的建筑,其彩绘的规制和等级也有所不同,我们将为您介绍这些差异,并分析彩绘在保护木材、增强视觉效果方面的双重意义。    斗栱体系的初步认识: 斗栱,作为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是连接柱顶与屋檐的桥梁,也是建筑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结合。我们将在此部分对斗栱体系进行基础性的介绍,而非深入到某一特定官式斗栱的复杂结构。我们将解释斗、栱、昂等基本构件的名称与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层层叠叠、巧妙组合,最终形成斗栱的整体形态。您将了解到,斗栱不仅能够将屋檐的荷载有效地分散传递到柱上,更是建筑等级与身份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力学与美学上的高度统一,是构成建筑宏伟气势的重要元素。  三、 建筑的精神:中国传统木作背后的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并非单纯的技术实践,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与伦理道德。     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体现。木材作为自然的产物,在建筑中的运用,本身就蕴含着顺应自然的理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选址、布局、以及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彩的运用,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阴阳五行与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渗透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木作的选择与组合。我们将尝试解读某些构件的命名、组合方式,以及色彩的运用,是否与阴阳五行学说存在联系。    等级制度与建筑象征: 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载体。木材的种类、构件的尺寸、雕刻的精细程度、以及彩绘的图案,都可能反映出建筑主人的身份与地位。我们将为您梳理这些象征意义,帮助您理解建筑如何成为社会秩序的直观体现。    匠人精神与传承: 传统木作的精湛技艺,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默默付出与传承。我们将简要提及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以及匠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种“择善而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中国传统工艺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保障。  四、 视野的拓展: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  本书的编写,并非将您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建筑实例,而是力求为您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宏观发展脉络: 我们将简要回顾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早期萌芽到唐宋的成熟,再到明清的程式化发展,为您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普遍性原则: 尽管地域、朝代、建筑类型存在差异,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核心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本书将侧重于揭示这些普遍性的原则,让您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跨越地域的理解: 我们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特定官式做法,而是将介绍普遍适用的木结构原理和装饰手法。这有助于您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传统建筑时,都能建立起基本的认知框架。  本书旨在成为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木作世界的引路人。通过对木结构基本原理的解析,对装饰艺术的介绍,以及对文化意蕴的挖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体会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审美情趣。这并非一次详尽的工艺手册,而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木材与文明交织的哲学思考。翻开本书,您将开启一段穿越古今的匠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