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裏希文集:敬獻集 西方文化傳統的解釋者

貢布裏希文集:敬獻集 西方文化傳統的解釋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E.H.貢布裏希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西方文化
  • 文化史
  • 貢布裏希
  • 藝術理論
  • 思想史
  • 文化傳統
  • 曆史
  • 學術著作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94146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64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貢布裏希文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27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收入本書的十一位學者都是世界有名的人文學者,作者把他們置於人類文明的大背景下來討論,不僅為我們解讀瞭這些學者的觀點、成就和研究方法,而且還簡潔生動地描述瞭每位學者的氣質和習性,讓讀者看到瞭他們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本熱愛人文科學的學者們不得不讀的書,也是一本探索人類文化傳統的好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社《貢布裏希文集》的第七本,介紹瞭黑格爾、博厄斯、瑞恰慈、耶茨夫人、剋裏斯、庫爾茨等十一位世界著名學者的藝術思想,並以期通過對他們的介紹達到振興目前處於衰退的人文學科的目的。作者認為,人文學科是人類的記憶官能,人文學科需要受控的想象力,人文學科不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客觀標準為標準,因為這會導緻它的非人性化。人文科學者必須掌握外語、把握史料的藝術訣竅,培養感受力和理解力,並且尊重價值。這說明振興人文學科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取決於今天的人文學者以及有誌於人文學科的年輕讀者。如果我們剋服自卑自傲情緒,以前輩大師為榜樣,發奮努力,復興人文學科就成為可能。本書有很高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貢布裏希教授,恩斯特爵士,獲得的榮譽有:功勛團成員(O.M),高級英帝國勛爵士(C.B.E),英國學術院院士(F.B.A.),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6年進入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任教職,並從1959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古典傳統曆史教授及院長,直至1976年退休。他於1972年受封爵士,並於1988年受封勛章。他有許多享譽世界的奬項及榮譽,其中包括:歌德奬(1994年)和維也納金質奬章(1994年)。他的主要著作有《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960年),《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1979年),《敬獻集——西方文化傳統的解釋者》(1984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序 / 7
序 言 / 16
藝術與人文科學的交匯 / 19
藝術的多樣性
《拉奧孔》在 G. E. 萊辛(1729 —1781)生平和創作中的位置 / 37
“藝術史之父”
讀 G.W.F. 黑格爾(1770 —1831)的《美學講演錄》 / 59
作為心靈需求的自然與藝術
萊弗爾梅勛爵(1851—1925)的慈善理想 / 77
言語機智作為一種藝術範式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1856 —1939)的美學理論 / 99
古典傳統的雙重性
阿比·瓦爾堡(1866 —1929)的文化心理學 / 121
遊戲的高度嚴肅性
約翰·赫伊津哈(1872 —1945)《遊戲的人》隨感 / 141
觀念的曆史
我個人對喬治·博厄斯(1891—1980)的贊譽 / 167
論傳統的必要性
對 I. A. 瑞恰慈(1893 —1979)詩學的闡釋 / 187
對密教思潮的評估
迴憶弗朗西斯·A. 耶茨(1899 —1981)的工作 / 213
藝術的研究和人的研究
與恩斯特·剋裏斯(1900 —1957)閤作的迴憶 / 223
東西方文化接觸的探索
奧托·庫爾茨(1908 —1975)對學術事業的貢獻 / 237
注 釋 / 252
文章齣處 / 261
圖片齣處 / 263
索 引 / 264

前言/序言


曆史的肖像與心靈的迴響:一部探索西方思想史的深度導覽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者的文集進行編纂或解讀,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思想史梳理,聚焦於西方文明賴以建構的核心概念、關鍵轉摺點及其背後的精神動力。它從古典時代的理性精神之源,追溯至中世紀的信仰構建,橫跨文藝復興的人性覺醒、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直至現代社會對意義的重構與挑戰。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觀的深層文化脈絡。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秩序、美與城邦的理念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古希臘文明對西方思想的結構性影響。我們首先考察瞭古希臘哲學的兩大流派——以巴門尼德和赫拉剋利特為代錶的本體論之爭,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對真理、美德和知識的界定。重點闡述瞭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如何提供瞭一種超越感官經驗的形而上學基礎,而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對經驗世界的係統觀察,則奠定瞭西方科學思維的雛形。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的政治實踐。城邦(Polis)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公民參與、道德實踐和政治倫理的載體。通過對伯裏剋利時代雅典民主的分析,我們探討瞭公民權、法律與公共話語的早期形態,以及悲劇文學(如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作品)如何反映瞭個體命運與城邦命運之間的永恒張力。這一時期的探索,確立瞭西方文化中對“理性秩序”與“理想城邦”的持續追求。 第二部分:信仰的轉嚮——神權、真理與中世紀的整閤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基督教的興起,西方思想的重心發生瞭一次深刻的轉移。本部分著重考察瞭早期教父思想傢(如奧古斯丁)如何成功地將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主義)熔鑄進基督教神學框架內。這不僅僅是宗教的勝利,更是對“時間性”與“永恒性”概念的重新定義。 中世紀的學術中心轉移至修道院和新興的大學,其中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發展是關鍵。我們詳細分析瞭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基督教化”過程。阿奎那通過區分“理性”與“啓示”的領域,試圖建立一套兼容並包的知識體係,使得信仰成為理解世界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時也為後來的科學探究留下瞭理性操作的空間。這一時期的思想遺産,在於它構建瞭一個普世的、等級森嚴的宇宙觀,將人類的道德、知識和政治秩序都錨定在一個超驗的權威之下。 第三部分:重塑人類——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覺醒 文藝復興時期標誌著西方文化對“人”的關注重返舞颱中心。本書不再將人文主義視為對古典的簡單復興,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文化介入。學者們不再僅僅是模仿古人,而是通過對古典文本的細緻考證(Philology),重新發掘瞭人類在現世中實現潛能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探討彼特拉剋、馬基雅維利以及尼德蘭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謨)的思想差異。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挑戰瞭傳統的道德政治觀,將政治行動的有效性與其倫理正當性進行瞭分離,預示瞭現代政治學的實用主義傾嚮。同時,新興的藝術和科學實踐,如透視法和對人體的精確解剖,共同構建瞭一種以人為尺度的世界觀,打破瞭中世紀的禁錮,為科學革命埋下瞭種子。 第四部分:光明的洪流與理性的邊界——啓濛運動的遺産與反思 啓濛運動被譽為西方文明的“齣走”——人類運用自身的理性,擺脫不成熟的監護狀態。本部分聚焦於洛剋、休謨、盧梭和康德的貢獻。我們分析瞭經驗主義(Empiricism)對知識來源的質疑,如何削弱瞭絕對的教條權威,並催生瞭以“自然權利”為基礎的政治哲學。 康德的“三大批判”被視為對啓濛理性進行自我審視的巔峰之作。康德劃定瞭知識的界限——我們能認識現象世界,但無法把握自在之物,這既是對理性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其僭越的警示。然而,啓濛運動的內在矛盾也在同步醞釀:自由的理想與社會秩序的需要、普遍理性與個體差異之間的衝突,為浪漫主義和隨後的批判思潮提供瞭反思的起點。 第五部分:現代性的重構——曆史的深度與文化的主體性 進入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思想麵臨著深刻的自我懷疑。本部分關注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如何將曆史視為精神自我實現的過程,以及馬剋思如何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解構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將階級鬥爭提升為曆史演進的主要驅動力。 隨後,我們考察瞭尼采對西方形而上學和基督教道德的“重估”。尼采對“上帝之死”的宣告,揭示瞭現代人麵對意義真空時的虛無主義睏境,並提齣瞭“權力意誌”作為一種生存動力。此外,現象學(如鬍塞爾)和存在主義(如薩特)的興起,則將焦點從宏大的曆史敘事拉迴到個體的主觀經驗和生存焦慮上,標誌著對客觀真理信仰的進一步瓦解,以及對文化解釋學(Hermeneutics)重要性的強調。 結語:在連續性與斷裂性之間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描繪一幅復雜交織的文化地圖。本書強調,西方文化傳統的解釋者們並非孤立地發言,他們的思想總是在迴應前人的論斷和時代的危機。理解這一漫長而麯摺的曆程,要求我們既看到古典理性如何鑄就瞭科學精神,又看到信仰如何提供瞭道德的嚮度,同時也要警惕啓濛理性在遭遇非理性力量時的脆弱性。這是一部關於觀念如何誕生、演變、相互衝突並最終塑造我們集體潛意識的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西方文化”的導論,而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專著。作者的論證過程嚴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之上,邏輯鏈條清晰可見,讓人心悅誠服。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如何將看似不相乾的藝術流派聯係起來,揭示齣一條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精神脈絡。整本書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魅力,它不是追逐時髦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需要沉澱和迴味的作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理解”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敬畏心——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對曆史復雜性的尊重之上的。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燈塔,照亮瞭通往更深層文化理解的道路。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某些段落,初讀時頗有些挑戰性,因為它涉及瞭大量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從神學到政治哲學,都有所涉獵。然而,正是這種廣博性,使得它區彆於市麵上那些僅僅停留在圖像分析層麵的藝術讀物。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曆史學傢的嚴謹和哲學傢般的穿透力,他將藝術品視為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文本”,需要被仔細地“解碼”。我個人最受啓發的是他對藝術史敘事結構本身的批判性反思。他巧妙地揭示瞭“標準敘事”是如何被構建和維護的,這促使我開始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藝術史定論。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變化多端,時而如散文般流暢,時而又像論文般縝密,這種風格上的多樣性恰好適應瞭其主題的復雜性,確保瞭讀者在保持投入感的同時,也能獲得知識的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酣暢淋灕”來形容都不為過,它就像一劑強效的清醒劑,讓我立刻從對藝術的膚淺認知中抽離齣來,直麵其復雜和深刻的本質。我尤其被其中探討的“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永恒張力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藝術史視為一條綫性的進步之路,而是充滿斷裂、繼承和激進反叛的辯證過程。他對某些關鍵轉摺點的剖析,比如從中世紀嚮巴洛剋的過渡,其力度和洞察力令人震撼。他不僅僅是在描述風格的變化,更是在解構這些風格背後的權力結構和精神需求。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似乎都蘊含著厚重的思想負載,因此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掃完”的書,它要求讀者拿齣百分之百的專注和思考,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可以讓你在其中自由徜徉的思維迷宮。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成功地將那些遙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大師”和他們的作品,拉迴到具體的人間煙火之中。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仿佛擁有一個時間機器,能精確地捕捉到藝術傢創作那一刻的猶豫、掙紮與最終的突破。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接受史”的探討,即一件作品在它誕生的時代、後世的解讀中,乃至今天的博物館裏,究竟承載瞭多少層不同的意義。這種多義性的揭示,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藝術品生命力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它不炫技,但措辭精準有力,常常能用一句精煉的總結,點破一個睏擾我很久的藝術現象。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欣賞者”,而是一個積極參與到文化對話中的“思考者”。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經典藝術和文化史有強烈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一下子被重新梳理和拓寬瞭。作者對西方藝術史的脈絡把握得非常精準,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驅動不同時代藝術風格演變的深層文化、哲學和社會動力。尤其是他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如何滲透到繪畫和雕塑中的分析,簡直是洞若觀火。他能把復雜的概念用一種非常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錶達齣來,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理論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觀看方式”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看待藝術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曆史建構,這極大地改變瞭我日後欣賞畫作時的視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西方文明精神內核的強大工具。

評分

裏夏爾·勒華,酒農,50歲之前從未讀過一本漫畫。

評分

對於學美術史的人來說,貢布裏希的書還是必讀的。

評分

再說排版,頁麵不夠寬統一把注釋放在頁下就可,現在倒好,有頁邊注(不是指原書英文版的在頁碼標注,而是指正文的注釋)也有腳注,奇瞭怪的。

評分

京東物流配送體係優質高效 速度真的快 昨天晚上下單 今天中午就到瞭 五星好評 貢布裏希神一般的藝術史論傢 這套貢布裏希文集終於收全瞭 喜歡 開心

評分

非常好的書,值得推薦購買,他的藝術的故事絕對是經典之作!

評分

書還可以,紙張也不錯,大師作品,值得收藏

評分

正版書籍,價格便宜,包裝完好,物流快捷。

評分

不錯不錯啊!

評分

經典專業書籍。印得好。就是價格略貴瞭。。期待活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