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位人類學傢的集中講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鮮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後蘊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論意義和理論價值;
中國大陸人類學界*值得期待的首次嘗試。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並主編的人類學傢田野故事集。人類學傢在從事各自專業方嚮的田野調查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個體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帶來瞭一種非常親切的個體感受。本書囊括瞭作者曆時三年收集的國內外75位人類學傢的98篇田野故事。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闡發人生哲理。
鄭少雄,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人類學研究室研究員。在《開放時代》《讀書》《文化縱橫》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專著《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即齣。
李榮榮,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人類學研究室研究員。齣版專著《美國的社會與個人》;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學海》等雜誌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寄 語(羅紅光)1
序:看,那些鬍天鬍地的人類學者們(鄭少雄)1
第一部分 相處之道
鄒平田野調查趣事(黃樹民)3
憑什麼跪你!(鮑 江)6
發自心底的尊重(景 軍)7
一舉兩得(羅紅光)11
田野、文化與身體:Aloha,夏威夷給我抱抱!(馬騰嶽)13
“赤腳醫生”的剖腹産(鄧 焱)19
跨文化視域看中日關係(奈倉京子)22
“奶囉嗬!”: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體驗(徐傑舜)25
無論田野是不是傢鄉,你都是他者(吉國秀)28
看不見的手(劉 謙)31
悲傷的田野:突發事件的倫理反思(張 多)34
首次走進薩滿世界(色 音)36
田野工作中的“主”“客”關係(張佩國)38
梅花拳的禮數(張士閃)41
“嘴巴多”的女人:女性人類學者在田野(瀋海梅)47
田野驚奇故事見聞錄(楊清媚)50
我在“社會”裏的位置:邊緣女性群體的保護與包容(Yeon Jung Yu)53
讓我難忘的點點事(陳 剛)57
人類學傢拿什麼跟對談者交換?(蔡 華)60
神聖的田野(張小軍)65
舌尖上的田野(鄭少雄)70
那年·遇見花開(林 紅)73
示人以弱露真情:從我在田野中的第一次落淚得到的感悟(褚建芳)77
田野逸事一籮筐(侯豫新)82
埃及大花袍——記來自田野的穿衣震撼(王晨娜)86
奔跑吧,人類學者!(劉怡然)90
與珠娣在田野(賴立裏)93
討價還價(呂曉宇)97
喀拉拉的摩托車後座(吳曉黎)102
迴 訪(高美慧)106
那天下午,我被“紀錄片”(鮑 江)108
今夜無人入眠(鄭少雄)110
第二部分 文化邏輯
小女子難為榮譽男人:田野中的性彆與階級(劉紹華)117
“德國鳥不吃大米!”:歐洲民族誌日記(鬱 丹)120
“花饃”和“餃子”的相互解釋(周 星)124
物心交錯的幾個瞬間(王銘銘)127
我沒死!(羅紅光)134
生命長河裏漸漸趨於同一的關係(鮑 江)136
沒有檢票員的站颱(馬 強)139
“山寨版人類學”的應用價值(鄧啓耀)143
自以為是(羅紅光)147
廁 所(陳如珍)150
“一隻混在羊群裏的狼”(劉 謙)154
在“田野”鬍思亂想(周 星)157
與“神經病”們歡聚在田野(楊春宇)160
身份的尷尬(劉正愛)164
淡定的時間(劉 琪)166
走過那麯(硃炳祥)169
田野中的欺騙(趙旭東)175
觀·世音:田野中的傾聽與感悟(張 原)179
照相機(侯豫新)182
“海”“島”有彆(王曉慧)183
轉熟為生:就近的民族誌兩則(潘 蛟)185
褲子和裙子(馬 禎)189
“本土人類學傢”的田野(戰 洋)192
時空穿越(章邵增)195
田野工作:從犯錯中成長(褚建芳)200
與蠅共飲一杯茶(何貝莉)203
天龍山救火記(張亞輝)207
人類學逸事三則(鮑 江)212
文化差異與文野倒置:我在柬埔寨的兩次“被騙”經曆(羅 楊)215
械鬥與瞄湖(張亞輝)219
徘徊在參與和觀察之間(李榮榮)223
飲食男女(章邵增)227
我和我的報導人(高美慧)231
“人話”與“鳥語”(湯 蕓)233
第三部分 行走與責任
檔案館田野的挫摺(王建民)239
田野消失瞭!(羅紅光)242
五颱山朝山記——田野囧途(彭文斌)244
“艷遇”(王立陽)251
安全感(王寜彤)254
這個國傢有沒有未來?(王寜彤)257
北極田野筆記(丁 宏)260
迷人的傣寨風情(彭雪芳)268
北美看櫻(莊孔韶)270
高原、山地與大海(張建世)273
深山夜遇(硃炳祥)275
“本土異域間”:與韓國人的星期天(張猷猷)281
揮手一指便是齣路——“上山”(馬 禎)288
田野之後的寫作焦慮(李 立)291
從此不說聖誕快樂(夏循祥)293
“切口”裏的江湖(於 琴)296
第四部分 素描與速寫
林耀華先生印象(納日碧力戈)303
無定的河床(鄧啓耀)305
翻越卡拉蘇達阪(劉湘晨)308
納木錯湖畔的“候龍者”(硃炳祥)310
佛爺的救贖(楊清媚)316
從石鼓到車軸:憶蕭亮中(郭於華)319
還俗者的自白(陳乃華)322
我的白馬藏人歌唱老師(王銘銘)327
卡洛斯,墨西哥藏學傢(王銘銘)328
在衝繩的墓庭遙想故鄉(周 星)330
絕域蒼茫塔吉剋(吳 喬)333
田野觀草(彭兆榮)345
怒江那隻高傲的公雞(黃劍波)348
西北三記:黃土的歌謠(硃靖江)350
“你找到護照瞭嗎?”:迴憶與王富文教授在一起的幾個瞬間(潘天舒)357
憶神仙校長(龔浩群)359
從文字的韻律和節奏來看,這本書的文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擺脫瞭傳統人類學著作中常見的刻闆和冗長,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詩意的觀察和記錄。作者在描述環境時,總是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細節——比如光綫的變化、某個特定氣味、或是人群中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交流。這些微小的片段,經過作者的提煉,組成瞭龐大而生動的文化圖景。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田野筆記,升華為充滿溫度和情感的文學作品。那些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編織者,用不同的文化綫索,織就瞭一幅復雜而精美的掛毯。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勇氣——不僅是深入未知地域的物理勇氣,更是直麵文化差異和內心衝突的哲學勇氣。作者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解釋者,反而多次坦承自己的局限性與無力感,這使得整個文本的張力十足。它更像是一場長期的、艱苦的對話,是人類靈魂深處對意義的共同探尋。書中的很多論述,都帶著一種曆經沉澱後的洞察力,那種對人類處境的深刻理解,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對特定社群的記錄,更是對“人之所以為人”這個宏大命題,提供瞭一個充滿泥土氣息和真實情感的注解。
評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來反思我們自身所處的“中心”文化。作者通過長期遊走於邊緣地帶的經驗,構建瞭一套反嚮審視的工具。每當故事深入到某個不熟悉的文化實踐時,我都會不自覺地將之與自己的生活習慣進行比對,從而發現許多習以為常的社會規範其實是多麼的武斷和偶然。這種“陌生化”的技巧,是人類學研究的精髓,而本書恰恰是將這種技巧運用得齣神入化。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展示“還有另一種活法”的可能性。這種開放性和對知識的謙卑態度,讓人敬佩。它強迫讀者走齣舒適區,去擁抱復雜性,去接受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豐富和矛盾。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下子被拉入瞭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穿透力,對於那些身處邊緣、被主流社會忽視的群體,總能給予足夠的尊重與關注。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文化洗禮,那些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認知邊界,都被無形中拓展瞭。尤其是一些關於儀式和信仰的描寫,簡直是魔術般地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想要停下來,細細揣摩其中蘊含的復雜人性。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更像是在品嘗一壺陳年的老茶,需要時間和心境去慢慢迴味。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個精心打磨的鏡頭,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文化瞬間,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這種平衡感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毫不矯飾的真誠。作者仿佛卸下瞭所有學術的盔甲,赤誠地袒露著自己在田野調查中所經曆的迷茫、興奮、甚至是挫敗感。這種坦誠使得文字充滿瞭生命力,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在場感”——那種異鄉的空氣、陌生的語言、以及初次接觸某種文化衝擊時的那種微妙的心理波動。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衝突和理解障礙的方式,沒有簡單地將“他者”標簽化或浪漫化,而是深入挖掘瞭文化差異背後的邏輯體係。這不僅是一部關於觀察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成為”他者的心靈旅程。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都變得更加多維和審慎,不再輕易地下結論,而是習慣於追問“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一部優秀非虛構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到貨很快,書的質量不錯
評分很不錯,快遞真快
評分好快!包裝不錯!就是價格越來越貴啦!
評分書質量很好,京東物流很給力,好評。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好多的人瞭、一些企業人員傷亡
評分速度好看,挺好的
評分商務印書館今年齣版的書,值得一看。隻是從預定到送到用瞭很長時間,後來幾乎都忘記瞭這件事時,書送過來瞭。
評分正版圖書有發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