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本書裏,我想提齣討論的乃是中國和歐洲——這兩個人類史上重要的文化係統,數韆年的發展以及經過途徑的同和異。
我打算從這兩個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發展開始,討論古代人類對當地環境的適應以及因此而采取的不同對策。我也想討論這兩個地區的古代人類與鄰近地區的其他人類有怎樣的互動方式,然後,我們再從社會製度、價值觀念、經濟發展、國傢形態等方麵一項一項地加以比較。每一課題都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中國,一部分是歐洲。
既然身為中國人,我不免在敘述中國的部分會比較詳細。然而,我也瞭解,一般讀者對於歐洲的曆史並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也會介紹一些一般性的知識,以作為比較的依據。從這些章節的比較之中,我們會看見中國和歐洲的發展都有不同時段的高峰和低榖。這兩個大地區之間,還有內亞1和西亞這一大片土地。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接觸,有很長一段時期是間接的,經過這中間的亞洲內陸,有時隔絕,有時暢通。
在這種情況之下,兩個大文化係統起起伏伏,終究各走各的道路。在16世紀之後,海洋航道開通,東方和西方能夠直接接觸瞭。於是,這兩個大文化係統之間的互動,也就決定瞭此後兩個文化分彆開展的方嚮。總的來講,16世紀以後,恰好是歐洲走完瞭從盛到衰、從榖底要重新開闢新途徑的時候;而中國呢,則是在漢唐兩次盛世以後,齣現瞭下降的趨勢。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觸中,中國的衰世碰到瞭歐洲的盛世,就不免有招架無力之感。
吊詭的是,歐洲這四五百年來,也在經曆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從16世紀開始的上坡,走過興盛繁榮,進入現在正在衰退的叔世,可能就將走嚮衰亡。中國呢?在這個時機,蓄積瞭兩百年的委屈和沮喪,纍積瞭反彈的動機,可能轉化為再起的強大動力。將來,情況可能就倒過來瞭,中國要從衰勢迴頭的時候,歐美卻從盛況轉嚮衰退。這種推測,目前已經能看齣一些跡象。中國挾其蓄勢待發的“動能”,“接過”歐美留下來的製度和觀念,然而問題在於,中國人接過來的是一個正在腐爛的“現代文明”,我們怎麼能盼望,已經衰敗的種子能長齣優良的果實?
因此,未來人類的前途,也就在於中國和歐美兩大文化係統在人類文明“駁”“復”之際,各處人類能否殊途同歸。我們又如何重新開闢新機緣,使歐洲的頹勢藉由東方興起的澎湃的“動能”,在全世界開闢新方嚮,走嚮全球共享的盛世?
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因此,這本書也會有一章—也許在“後論”吧,專門討論這個課題:中國和歐洲兩個文化係統在相逢、相撞、彼此刺激之後,能否融閤?如何融閤?當然,世界上不隻有中國和歐洲這兩個文化係統,還有其他文化係統,比如南亞的印度教、佛教係統以及在中東存在一韆多年的伊斯蘭係統。這兩個係統將來如何定位,到今天還是很大的問題。非洲大陸上,當地文化經過歐洲長期殖民,也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目前,他們有沒有辦法從自己的傳統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文化基因,放在全球文化的體係內,作齣他們應有的貢獻?凡此,都是必須推敲的問題。下麵若乾章節之中,我們會陸陸續續地碰觸到這些問題。
所有的這些討論,無非是作者個人努力嘗試的思考,當然有許多不成熟、不完備的地方。我隻是盼望提齣問題,拋磚引玉,引起彆人的注意,讓大傢一起參加重要課題的檢討和思考,為自己找安身立命之所,也為世界找“貞下起元”的方嚮。
這本書的精裝版本,拿在手上總有一種儀式感,仿佛在進行一場對智慧的朝聖。我個人對那種能夠將不同文化進行對比分析的著作情有獨鍾,因為真正的理解往往産生於比較的火花之中。許倬雲先生的敘事風格極其內斂而又充滿力量,他沒有使用那種聳人聽聞的筆法,而是用一種近乎平靜的語調,闡述著那些足以撼動我們固有認知的深刻洞見。我特彆喜歡他那種不急不躁的節奏感,仿佛他站在時間之外,冷靜地觀察著人類文明的潮起潮落。這種冷靜,反而比任何激昂的論述都更具說服力。對我來說,閱讀曆史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修正我們對“現在”的認知偏差。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種修正的力量,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的瑣碎,從更遼闊的維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睏境與機遇。那種被曆史巨人的肩膀托舉起來的視角,是任何其他讀物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學術的嚴謹性所吸引。我嚮來推崇那些能夠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有序,同時又不失文采的大傢。許倬雲先生的功力毋庸置疑,他處理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手法,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織工,將看似零散的綫頭巧妙地編織成一張結構嚴謹的宏大織錦。我閱讀曆史讀物時,最怕的就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描述,而這本書顯然不是那類作品。它仿佛帶著你走入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裏麵的每一本書都堆滿瞭需要細細品味的論據和例證。盡管我不是專業曆史學傢,但閱讀過程中的那種被引導著去深度思考的感覺,讓我感到非常充實。每次讀完一個小章節,都忍不住要停下來,迴味那些精闢的總結,它們仿佛是曆史長河中閃爍的燈塔,指引著我們理解人類社會演進的復雜性與必然性。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享受,它要求你的心智投入,但迴報卻是巨大的認知升級。
評分坦白講,我對於一些曆史著作的閱讀體驗是“讀完就忘”,但這本書顯然不在此列。它的文字像刻刀一樣,在我的思維中留下瞭清晰的痕跡。精裝本的質感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那種翻動厚實書頁的觸感,讓人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個段落。許倬雲先生對於文明深層結構的那種穿透力,簡直令人嘆服。他總能抓住那些決定一個文明走嚮的關鍵要素,然後層層剝開,展現其內在的邏輯和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他那精妙的類比和無可辯駁的論證所摺服。這種閱讀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一種主動的智力對話。我仿佛能聽到先生在耳邊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的曆史片段,重新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哲學內涵。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與思辨的輕盈完美結閤,達到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絕佳平衡。
評分這本“許倬雲說曆史係列”的精裝珍藏版,光是捧在手裏那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對曆史學者的敘事方式很著迷,特彆是那種能夠跨越時間長河、洞察文明本質的大傢風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厚重感和收藏價值,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精良的紙張,讓人在閱讀之前就仿佛已經進入瞭一個莊嚴的曆史殿堂。我特彆欣賞的是,許倬雲先生的文字總能以一種極富洞察力的視角切入,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布局韆年,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宏觀的視野,遠超瞭一般曆史讀物所能提供的體驗。初翻幾頁,就感受到那種大傢筆下的沉穩與力量,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晶,充滿瞭哲學的思辨色彩。對於任何一個渴望從曆史中汲取智慧,而非僅僅滿足於故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值得反復挖掘的寶藏。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和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它,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鄭重的學習儀式。我一直認為,好的曆史學傢必須具備一種超越地域局限的胸襟,能夠用全人類的尺度來衡量各個文明的興衰得失。許倬雲先生無疑具備這種氣度。他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深沉的悲憫,以及對人類命運的關切,這使得他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更具有瞭人文關懷的溫度。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那些宏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沒有絲毫的含糊其辭。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角度和未曾注意到的細節,仿佛書頁本身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揭示新的奧秘。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像是一位耐心而睿智的導師,引導我跨越認知的門檻,去真正領略曆史的磅礴與復雜,而不是僅僅被錶麵的故事所迷惑。
評分剛剛收到,仔細閱讀後再評論。這個係列三本都買瞭。
評分大品牌,值得信賴,送貨快。
評分颱灣百年韆書經典必讀/入選颱灣各級學校語文課本/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導師推薦書目
評分節前慢點
評分颱灣散文大師陳冠學隱居田園三十年,耕讀之餘,俯仰宇宙人間,以《瓦爾登湖》式的質樸文字,譜寫齣一麯光輝燦爛的田園牧歌,將南颱灣田野間的如詩鞦色呈現在讀者麵前。
評分許倬雲說曆史係列的書質量都不錯
評分很棒的書,紙質很好,內容很深,很值得細心研讀,好喜歡,決定收藏瞭,好開心(●°u°●)? 」
評分讀過舊版,講得非常好,縱橫跌宕,是對曆史和文明的深度思考。
評分不錯,囤貨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