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去年底,工信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以内容结合应用案例深入讲解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对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值得行业、企业借鉴参考。
本书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的**官方 解读。本书基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 工作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相关标 委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经验, 阐述了“指南全文和编制说明”、“智能制造体系架 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重 点行业标准”、“智能制造的展望”等内容,从相关 技术、产业现状、标准化现状与需求3个方面全面深 入地解读了《建设指南》。
本书的出版,旨在促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智能制造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为我国各地 开展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帮助企业用户及科 研院所的专家对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有较为系统、 清晰的认识,辅助各地用户应对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智能工厂建设、互联互通等问题,便于全国各行各 业的读者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
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丛书》适合智能制造从业人员、研究院所相关研究 人员参考学习。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二、建设思路
三、建设内容
四、组织实施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二、编制原则
三、编制过程
四、重点问题说明
**篇 体系架构篇
**章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介绍
1.1 引子
1.2 背景
1.3 德国和美国的系统架构
1.4 如何构建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1.5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特点
1.6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标准化
第2篇 基础共性标准篇
第2章 基础
2.1 术语
2.2 参考模型
2.3 元数据
2.4 数据字典
2.5 标识
第3章 安全
3.1 功能安全
3.2 信息安全
第4章 管理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第5章 检测评价
5.1 产业现状
5.2 相关技术
5.3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6章 可靠性
6.1 相关技术
6.2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3篇 关键技术标准篇
第7章 智能装备
7.1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
7.2 嵌入式系统
7.3 控制系统
7.4 人工交互系统
7.5 增材制造
7.6 工业机器人
第8章 智能工厂
8.1 智能工厂产业现状
8.2 智能工厂涉及的相关技术
8.3 智能工厂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9章 智能服务
9.1 智能服务产业现状
9.2 智能服务的相关技术
9.3 智能服务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0章 工业软件与大数据
10.1 工业软件
10.2 工业大数据
**1章 工业互联网
11.1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架构
11.2 整体网络架构
11.3 网联技术
11.4 资源管理
11.5 网络设备
第4篇 重点行业标准篇
**2章 航空
12.1 航空产业现状分析
12.2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
12.3 航空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3章 船舶
13.1 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13.2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13.3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4章 **数控机床
14.1 产业现状
14.2 **数控机床相关技术
14.3 标准现状与需求
第5篇 展望篇
**5章 智能制造的展望
15.1 智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
15.2 智能制造的标准国际化
15.3 组织建设
15.4 总结
附录A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A.1 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
A.2 智能制造相关国内标准化组织
附录B 问题解答
B.1 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关系
B.2 信息物理系统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作为一名对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研究者,我对任何能够系统性梳理和阐述新兴产业标准体系的书籍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智能制造”这个关键词,直接触及了当前工业4.0浪潮的核心。我期待在这本“解读”中,能够看到对2015年智能制造概念的深度剖析,以及当时国家层面是如何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来引导和规范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例如它如何体现了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核心理念。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标准是如何支撑智能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比如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个性化定制,那将非常有价值。我也希望它能为我们理解智能制造的演进逻辑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视角,帮助我们思考未来标准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尤其是“解读”二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标准的罗列,更是一种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的解读部分,是如何将庞杂、零散的标准汇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是按照技术领域进行分类,还是按照产业链的环节进行梳理?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展现智能制造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标准在其中扮演的“粘合剂”和“驱动器”的角色。此外,我也好奇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行业是如何运用这些标准来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哪怕只是简要的提及,都会极大地增强我对这本书实用性的信心。我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指导的内容总是充满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更能告诉我们“怎么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系统性的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充满了深度和专业性的内容。拿到手里,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立刻让人感到安心,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等待我去挖掘。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从目录和章节标题的排列,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和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这个复杂概念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层层递进、脉络分明的结构,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框架,更是一种方法论的传递,它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些标准,标准之间又如何相互关联,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撑起整个智能制造的发展。这种“指南”式的定位,也意味着它会非常实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指导。
评分从一个产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关于“标准体系建设”的书,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帮助我们理清行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这本书的名称和年份(2015年版)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时间点,智能制造的概念刚刚兴起,标准的建设必定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因此,这本书的解读部分,我最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当时关于智能制造的宏观设想,以及标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我希望它能够揭示出当时决策者们的考量,以及在制定这些标准时,所面临的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标准体系更新和演进的思路,或者分析2015年版标准体系在后续发展中的一些局限性,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毕竟,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逻辑,对于我们当下制定和实施更具前瞻性的标准至关重要。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标准体系建设”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它们枯燥乏味,充满了官方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条文。然而,这本《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却意外地让我产生了一些好奇。它的副标题“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暗示了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书籍,而是一个更大体系的一部分,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遐想。我猜想,这本书的解读部分,或许会用一些更贴近实际的案例或者比喻,来阐释那些复杂的标准条文,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领悟。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挑战和权衡的讨论,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在标准体系的构建中达成共识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用现有标准的实用技巧,甚至是如何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标准定制的思路,那将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