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收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刻思考的科学研究作风,值得我们体悟。
2.《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中,季羡林先生所发表的一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学风建设、学习态度等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如季羡林先生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对聘请外国教授的建议、对外语教学方法的见解等,都可以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3.《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是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的诗意人生”系列中的一本,读者可配合其他几本,了解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季羡林。本系列包含的单册如下:
《莫问他乡与故乡》(精装)
《月下清荷檐下猫》(精装)
《忆着烟村旧风景》(精装)
《寸草丹心万里程》(精装)
《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
《一蓑烟雨任平生》(彩插精装)
《沧桑阅尽话爱国》(彩插精装)
4.《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内含精美彩插,呈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墨宝及知名书画家齐白石等赠给季羡林先生的书画礼品,这些礼品都是珍贵的。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第一辑为“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部分书评、读后感;第二辑为“一语天然万古新”,是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的阐释;第三辑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对治学态度和学术研究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就能够明白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成为“学界泰斗”的原因。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您(季羡林)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温家宝
目录
第一辑 坐拥书城意未足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坐拥书城意未足
藏书与读书
我的书斋
我最喜爱的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开卷有益
跨世纪的中国人该读什么书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 序
就像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
丢书
读朱自清《背影》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推荐十种书
推荐《学人》杂志
一九九四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
寅恪诗集》
我和东坡词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推荐黄宝生译作《摩诃婆罗多》
推荐《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科技与人类文明》读后感
读《敬宜笔记》有感
观潘维明摄影集《中国农家》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读马元材著《秦史纲要》
第二辑 一语天然万古新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的处女作
救救小品文
漫谈散文写文章
文章的题目
作文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翻译要有点功利目的
翻译的危机
封笔问题
《季羨林选集》 跋
《季羨林散文集》自序
第三辑 宝剑锋从磨砺出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重视文化交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满招损,谦受益
我的考证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精彩书摘
《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古老的事情,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越积越多,而禽兽似乎没有这种本领。
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还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人出来了,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
……
前言/序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古老的事情,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越积越多,而禽兽似乎没有这种本领。
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还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人出来了,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的“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年4月8日
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包装好,送货快。
评分
☆☆☆☆☆
季大师的书,引人深思。
评分
☆☆☆☆☆
刚认识的时候,大家都是单身,风花雪月的说着憧憬,好像钻石香奈儿都在眼前,尽管白马王子还远在天边。只过了一两年,就都变了。谁也不会再问,那个爱我如生命的人在哪里。谁也不会再去想,此去经年,还能一直摆着那个公主范儿,十指不沾阳春水。
评分
☆☆☆☆☆
终于可以装斯文,把书柜挤满了。
评分
☆☆☆☆☆
————泪眼婆娑地读到七十几页,我这灵魂深处思想的共鸣啊。
评分
☆☆☆☆☆
这次有点发疯了,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书!而且很多都是关于抗日战争的,我就想仔细全面地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之前所有信息一直就是来源于当初的课本。我还买了鸡汤类的,还有小说,还有名人传记,等等。够我看好久了!京东自营!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优惠就好了!
评分
☆☆☆☆☆
季大师的书非常值得阅读,书绝对是正版,纸张也很好,发货速度快,价格便宜。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
封面也很漂亮,但与前3本设计不统一。4本一套今年终于凑齐了!
评分
☆☆☆☆☆
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