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你所困惑的,王阳明也曾经困惑过;
你所迷茫的,王阳明也曾经迷茫过。
王阳明:中国人的心灵导师
他会告诉你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
修好这颗心、做好一个人。
曾国藩 孙中山 蒋介石 李光耀
钱穆 冯友兰 杜维明
他们改变历史,但他们都推崇王阳明;
他们影响思想,但他们都推崇王阳明。
当全世界都崩坏的时候,你还能固守人类的一道良知吗?
◆内容简介◆
明代大智者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人生大智慧的一生,是成功运用人生大智慧的一生,是学做圣贤的一生,是成就圣贤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
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全书约108万字,分《学做圣贤》《龙场悟道》和《我心良知》三部,从王阳明在浙江余姚出生写起,以其五十八岁在江西大余青龙铺逝世为终。全书依据王阳明传弟子钱德洪等人编排的王阳明年谱,依照《王阳明全集》所提供的诗赋、奏疏、文章等资料,参照多种史籍以及各种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儒学和佛学修行实践,以求学人生大智慧和运用人生大智慧为核心,力图描述作为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的王阳明的一生。
《学做圣贤》,描述了少年王阳明的各处求学,青年王阳明的格竹得病、浚县出差、刑部监狱陋习改革,壮年王阳明的谏君入狱等;
《龙场悟道》,描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庐陵知县生涯,及其与北京僚友之间的讲学、滁州做太仆寺少卿时的收徒讲学、南京做鸿胪寺卿时的宣讲心学等在官场江湖的经历。
《我心良知》,描述了王阳明在良知光明的指引下,剿匪平叛屡立奇功、兴教易俗仁政安民的大智慧人生。比如南赣剿匪屡出奇谋,南昌平叛心兵百万,尤其是人生暮年,借力使力,百日之内,平定了广西八寨和断藤峡两处百年匪巢。在赣州,《传习录》成书;在南昌,良知学说成熟;在绍兴,宣讲良知学说,良知学说传扬天下。
全书依据情节需要,穿插有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识仁篇》《定性书》《道德经》等经典的讲解,对儒家的核心“仁”字,对道家的天人合一,对佛家的“空”,有实修体验性的描述。
◆媒体评论◆
故处今之世,欲学圣贤,孔孟而外,当首推阳明。——蒋庆 阳明精舍舍长
我们这些研究东方哲学思想的人,如果不去了解先哲们的生涯,不去体验他们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东方哲学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思想的特点,所做的学问也就无法变成“活学”。 ——(日)冈田武彦
◆图书卖点◆
关于王阳明,人们可能关心的几个问题是:知和行如何做到统一?在物欲横流的喧嚣红尘,致良知又如何成为可能?带着这些疑问,在六年多的时间里,本书作者翻遍了所有能查阅的王阳明资料,并行程两万五千里实地考察了王阳明的足迹,采访了诸多阳明学专家学者,试图从小说的视角注解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从世俗的角度讲,王阳明也许无法成就秦皇汉武那样的事功,但是对于时间来说,俱往矣!历万载而不朽的唯有思想的光辉——阳明学,它就像宇宙之光,自诞生之刻起,便永存于天地间,气化流行,生生不息。
◆编辑推荐◆
中国读书人,自古至今都有三个永恒的人生目标:立德、立功、立言。中国历史几千年,只有两个人真正做到了这三项,并为世人视为“圣贤”。这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
在明代,思想大流变的时候,阳明先生树起了“心学”旗帜,并用响的事功,证明了所言不虚。其影响无远弗届。
知行合一,我心良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著者简介◆
王程强,1967年生,文学硕士。1985年进入河南大学,1991年参加工作,先做翻译,后到杂志社,再到出版社。读传统文化书,践行身心学问,习练原始太极拳、道家的站桩和佛家的打坐。
◆目录◆
*部:学做圣贤
序幕:余姚风水诗书传家
*章贵人语迟五岁开言
第二章八岁开蒙师从陆恒
第三章金山寺下诗惊四座
第四章订婚北京求学圣贤
第五章少年侠士塞北考察
第六章新郎十七完婚南昌
第七章拜谒娄谅学做圣贤
第八章准备乡试杭州中举
第九章格竹致病会试晕考
第十章无意圣学用心科举
第十一章考场逞能再次落第
第十二章枯坐三年研究边患
第十三章会试风波屈居二甲
第十四章工部见习督造伯坟
第十五章见习官员首上奏疏
第十六章刑部主事江北断案
第十七章九华圣地访道问僧
第十八章京师才子争名鸣高
第十九章宛委山中阳明洞天
第二十章再游西湖重访寺院
第二十一章主考山东选举德才
第二十二章遇湛若水定交终生
第二十三章弘治托孤太监密谋
第二十四章正德上位紊乱朝纲
第二十五章九卿廷议誓杀八虎
第二十六章奏疏谏君招祸入狱
第二十七章威逼利诱生死抉择
第二十八章贬谪贵州七千里外
第二十九章疑兵迷阵钱塘脱险
第三十章避祸逃难巧遇贵人
第三十一章藏身武进见贤思齐
第三十二章武夷山中再遇道长
第三十三章南京探父子团聚
第三十四章正式收徒三个弟子
第三十五章离别人谪旅宦游
第三十六章贵州城内拜访毛科
第三十七章龙场驿站一片废墟
第三十八章开荒种地土中刨食
第三十九章学做仆人照顾病友
第二部:龙场悟道
第四十章古洞玩易易道有方
第四十一章静以养气诚以安心
第四十二章功夫做足龙场悟道
第四十三章格物致知迎刃而解
第四十四章迁龙岗山得阳明洞
第四十五章山洞蒙学书声琅琅
第四十六章君子亭下小人嚣张
第四十七章龙岗书院圣贤学堂
第四十八章巡按御史来做说客
第四十九章龙岗开讲入门学问
第五十章安氏问计阳明劝善
第五十一章驿站恢复象祠重修
第五十二章知行合一三顾茅庐
第五十三章修书一封智平苗乱
第五十四章离别贵州讲学辰州
第五十五章庐陵赴任先拜城隍
第五十六章镇守太监逼征葛布
第五十七章到任伊始查问税粮
第五十八章体恤民困拒征葛布
第五十九章府学秀才贪占风水
第六十章老人劝谕调解坊里
第六十一章施政半年初显成效
第六十二章京师故地诗友相聚
第六十三章老友相逢坐而论道
第六十四章结交黄绾三人会讲
第六十五章长官拜师下级收徒
第六十六章弟子赴任临行请益
第六十七章静坐空谈受人讥讽
第六十八章道德学会人各西东
第六十九章结伴南下讲说《大学》
第七十章阳明学问命名心学
第七十一章滁州上任太仆少卿
第七十二章滁州弟子陆续拜门
第七十三章山水课堂幽谷歌声
第七十四章鸿胪寺内弟子广进
第七十五章阳明夫子宣说心学
第七十六章拜访湛母送行三弟
第七十七章天降大雪人遭诽谤
第七十八章南京饯行绍兴辞行
第七十九章南赣赴任南昌拜客
第八十章虚张声势吓退土匪
第八十一章赣州开府会商匪情
第八十二章大小校场检阅军兵
第八十三章十家牌法防堵奸邪
第八十四章疏通盐法调整商税
第八十五章巡察汀漳靠前指挥
第八十六章明言撤军暗捕战机
第八十七章子夜突袭剪灭惯匪
第八十八章平和设县上杭祈雨
第八十九章总结初战申请令牌
第九十章保护夏收六月扫荡
第九十一章筹备围剿提督军务
第九十二章仁心喊话告谕浰头
第九十三章南安誓师钢铁军纪
第九十四章疑兵惊敌计破横水
第九十五章重兵压境说客促降
第九十六章两拨贼首战降难定
第九十七章扫荡桶冈贼王落网
第九十八章制造冤狱麻痹浰头
第三部:我心良知
第九十九章劝诱贼王走拜赣州
百章贼王进城衙门磕头
百〇一章摆鸿门宴擒池仲容
百〇二章扮贼捉贼剪灭悍贼
百〇三章山洞小住县学劝俗
百〇四章痴心弟子胡子学生
百〇五章书院说教培训师资
百〇六章著《修道说》刻《传习录》
百〇七章《乡约》自律仁施民生
百〇八章宁王密使赣州拉拢
百〇九章心学弟子周旋王府
百一十章官府捕贼王府养盗
百一十一章正德惊醒驸马问责
百一十二章绕道北上赴闽公干
百一十三章拘押百官宁王反朝
百一十四章丰城遇险祈祷北风
百一十五章夜宿临江判贼动向
百一十六章心兵百万吓阻叛王
百一十七章叛王起疑龟缩南昌
百一十八章留驻吉安上疏告变
百一十九章天下尽反我辈尽忠
百二十章八旬忠臣闺门烈妇
百二十一章丰城会议部署战略
百二十二章市汊誓师激励人心
百二十三章攻占南昌预备木牌
百二十四章安庆解围回救南昌
百二十五章生擒叛王歼灭叛军
百二十六章君臣贪功将军出征
百二十七章忠心仁政不听乱命
百二十八章闯门拜访感动张永
百二十九章愁别西湖泪洒京口
百三十章以德报怨委曲求全
百三十一章以智报怨挫损凶焰
百三十二章不白之冤无缘申诉
百三十三章重登九华再坐东崖
百三十四章户部追粮赣江水患
百三十五章通天岩前揭示良知
百三十六章良知人少旧知势众
百三十七章告别江西回归家乡
百三十八章余姚收徒七十四人
百三十九章荣封伯爵老父寿终
百四十章诽谤再起智者不辩
百四十一章会试考题污蔑新学
百四十二章计收王畿浪荡书生
百四十三章知府弟子问学问政
百四十四章稽山书院略说五经
百四十五章老妻临终介绍新妇
百四十六章良知助考打蛇七寸
百四十七章心地无私满街圣人
百四十八章天泉证道四句教言
百四十九章江西道上沿途讲学
百五十章一路走访赣州调研
百五十一章梧州开府策划和解
百五十二章横州会议策划和平
百五十三章和平使者传递和声
百五十四章恩威并用思田和解
百五十五章敷文书院传布良知
百五十六章秀才师徒哭诉血债
百五十七章明处讲学暗中谋兵
百五十八章借力使力剿灭顽匪
百五十九章谒伏波庙重温旧梦
百六十章青龙铺畔落幕人生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的刻板印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充满好奇,但很多传记往往过于注重史实,缺乏人文的温度。这本书却不同,它用一种极其生动、流畅的笔触,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展现在我眼前。我感觉作者像是穿越了时空,与王阳明本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并将这份交流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阐释。“知行合一”,这个流传千古的理念,在书中被拆解、被具象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成为了指导生活的实践准则。我仿佛看到了王阳明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是如何凭借内心的坚定和对“良知”的追寻,一次次地战胜自我,超越困境。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并没有将王阳明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王阳明,一个在复杂时代中,坚持自我、勇于担当的伟大的中国人。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也能体会到他面对压力的坚韧。这种真实感,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令人敬佩。 读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王阳明的思想,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会被他传奇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优秀传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王阳明,以及他那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心学思想。
评分这本传记,怎么说呢,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灵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又像一个深情的叙述者,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我一直对明代那些风云人物颇有研究,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王阳明这个人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书里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心学”部分时,那种化繁为简的智慧。要知道,“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听过,但真正能理解透彻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将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他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来确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论述,都充满了启发性。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王阳明不仅仅是那个皓首穷经的学者,他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一位深入民间的实践者。书中对他在平定叛乱时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的描写,让我惊叹不已。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在仕途中的起伏和面临的政治压力,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对王阳明的了解,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读着他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持真理,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之对照。王阳明“致良知”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诠释,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源于内心的澄明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引人入胜的传记。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一种思想的传承。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鲜活的王阳明。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或者正在人生道路上寻找方向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简直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阵清风,拂过我疲惫的心灵。我一直对明朝那段历史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王阳明,这个名字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总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没有想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而是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将“知行合一”这个核心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仅是讲述了王阳明的生活经历,更是深入剖析了他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我仿佛能看到他当年在龙场悟道时的孤独与坚持,也能感受到他后来传播心学时的激情与智慧。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他对朝廷政治的洞察,以及他对人生困境的思考,都让我深受启发。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王阳明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灵魂。书中对他在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也有精彩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王阳明,一个既有哲思又有实践精神的伟大人物。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达到了“知行合一”。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描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刻意神化他,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王阳明,有他的辉煌,也有他的挣扎。这种真实感,反而更加打动人心。我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铺陈,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王阳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指引人生的哲学书。我会被书中王阳明的传奇经历所吸引,也会被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王阳明,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杰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那些能深刻影响人生的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当我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文字构建的生动世界,那里有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他跌宕起伏的仕途,更有他那颗不断求索、永不熄灭的心。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知行合一”这个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它不再是书本上晦涩的文字,而是通过王阳明的生活经历、军事才能、学术思想,一点点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我能看到他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如何在行动中体悟智慧。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也感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强大力量。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它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真我的励志故事。作者并没有回避王阳明在政治上的失意,他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感人。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阳明,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坚持内心信念的勇者。 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澄明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的传记。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梳理,更是对一种人生哲学的传承。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鲜活的王阳明,以及他那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心学思想。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考,或者正在人生道路上寻求启迪的读者。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明朝的那些岁月,将王阳明的一生,以一种波澜壮阔又感人至深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本就对明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王阳明,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超越时代的魅力。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深入浅出解读。不同于一些艰涩的学术著作,“知行合一”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王阳明生活、学习、实践的方方面面。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试图将那些深奥的哲学理念,转化成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书中的许多场景描写,比如王阳明在边关的戎马倥偬,他在讲学时的意气风发,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王阳明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人物。他同样展现了王阳明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他在人生低谷时的挣扎,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感,反而让王阳明这个形象更加鲜活,更加具有感染力。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灵魂。 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是在接受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持和对事物真相的洞察。我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所做之事,是否真正符合内心的良知。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历史、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的优秀传记。它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王阳明的世界,感受他传奇的一生,领悟他深刻的思想。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考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