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 编,中国钢结构协会(CSCS)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钢结构
  • 结构设计
  • 美国规范
  • 结构工程
  • 建筑标准
  • 结构安全
  • 建筑材料
  • 规范标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73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716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1
字数:7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是由世界钢结构协会之一“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批准颁发的一部“获得共识的标准(Consensus Standards)”,在钢结构设计领域内享有盛名,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钢结构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等方面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技术信息、指导和服务,已成为钢结构业界公认的规范。
  《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可供钢结构工程设计、加工制作、施工安装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我国相关规范的编制人员、钢结构技术研发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尤其对参与国外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DB)项目和海外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在钢结构设计领域内享有盛名,为钢结构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等方面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已成为钢结构业界认可的**机构。

目录

目 录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 1中译本出版前言 2AISC?2010版权声明 4原版序言 5符号 7符号 36术语表 50A 总 则 64A1. 适用范围 641.在抗震设防区域中的应用 642.在核设施中的应用 65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65A3. 材料 701. 结构用钢材 701a. ASTM 标准代号 711b. 未经认可的钢材 711c.重型轧制型材 711d.重型组合型材 722. 铸钢和锻钢 723. 螺栓、垫圈及螺母 724. 锚栓和螺杆 735. 焊接耗材 73A4. 结构设计图纸及技术说明 73B 设计要求 75B1B2. 荷载及荷载组合 75B3. 设计基础 751. 承载力要求 752. 极限状态 753. 荷载和抗力分项系数设计法(LRFD) 764. 容许应力设计法(ASD) 765. 稳定设计 766. 连接设计 766a. 简单(铰接)连接 776b. 抗弯连接 777. 梁弯矩的重分配 778. 横隔板和系杆 779.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7810. 积水设计 7811. 疲劳设计 7812. 抗火设计 7813. 抗腐蚀设计 7814. 与混凝土的锚固 78B4. 构件特性 781 用于局部屈曲的截面分类 781a. 未设加劲肋的板件 791b. 设有加劲肋的板件 792 结构用矩形钢管的设计壁厚 793. 毛截面和净截面面积确定 823a. 毛截面面积 823b. 净截面面积 82B5. 加工制作及安装 83. 一般规定 75B5. 加工制作及安装 83B6.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83B7. 对已有结构的评估 83C 稳定分析与设计 84C1. 稳定设计的一般要求 841. 直接分析设计法 842. 其它设计方法 84C2. 承载力计算 841. 一般设计要求 842. 考虑初始缺陷 852a. 缺陷的直接建模 852b. 使用假想水平荷载表示缺陷 863. 刚度调整 87C3. 有效承载力计算 88D 受拉杆件设计 89D1.长细比限制值 89D2. 抗拉承载力 89D3. 有效净截面面积 90D4. 组合构件 90D5. 销轴连接构件 921. 抗拉承载力 922. 尺寸要求 92D6. 带环拉杆(眼杆) 921. 抗拉承载力 922. 尺寸要求 93E 受压构件设计 94E1. 一般规定 94E2. 有效长度 95E3. 由非薄柔型板件组成构件的弯曲屈曲 95E4. 由非薄柔型板件组成构件的扭转和弯-扭屈曲 96E5. 单角钢受压构件 98E6. 组合构件 991. 抗压承载力 992. 尺寸要求 101E7. 由薄柔型板件组成的受压构件 1021. 未设置加劲的薄柔型板件,折减系数Qs 1032. 设置有加劲的薄柔型板件,折减系数Qa 105F 受弯构件设计 107F1. 一般规定 108F2. 绕强轴弯曲的双轴对称的厚实型工字形和槽钢截面构件 1091. 屈服 1102. 侧向扭转屈曲 110F3. 绕强轴弯曲的双轴对称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厚实型腹板、非厚实型或薄柔型翼缘) 1111. 侧向扭转屈曲 1112. 受压翼缘局部屈曲 111F4. 绕强轴弯曲的其它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厚实型或非厚实型腹板) 112受压翼缘屈服 1122. 侧向扭转屈曲 1123. 受压翼缘局部屈曲 1154. 受拉翼缘屈服 115F5. 绕1. 受压翼缘屈服 1162. 侧向扭转屈曲 1163. 受压翼缘局部屈曲 1174. 受拉翼缘屈服 117F6. 绕弱轴弯曲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及槽钢 1171.屈服 1172.翼缘局部压曲 118F7. 方形或矩形钢管截面及箱形截面构件 1181. 屈服 1182. 翼缘局部屈曲 1193. 腹板局部屈曲 119F8. 圆形空心钢管 1191. 屈服 1192. 局部屈曲 119F9. 在对称轴平面内承受荷载作用的T型钢及双角钢 1201. 屈服 1202. 侧向扭转屈曲 1203. T型钢翼缘的局部屈曲 1204. 弯曲受压的T型钢腹板的局部屈曲 121F10. 单角钢 1211. 屈服 1222. 侧向扭转屈曲 1223. 角钢肢局部屈曲 123F11. 方(矩)钢和圆钢棒材 1241. 屈服 1242. 侧向扭转屈曲 124强轴弯曲的双轴和单轴对称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薄柔型腹板) 116F12. 非对称型钢 1251. 屈服 1252. 侧向扭转屈曲 1253. 局部屈曲 125F13. 对大/小梁的设计要求 1251. 受拉翼缘上开孔构件的承载力折减 1252. 工字形截面构件的设计要求 1263. 盖板 1264. 组合梁 1275. 弯矩调幅时的无支撑长度 127G 受剪构件设计 128G1 一般规定 128G2. 腹板未设置加劲肋或设置加劲肋的构件 128抗剪承载力 1282. 横向加劲肋 130G3. 拉力场作用 1301. 拉力场作用的使用限制 1302. 考虑拉力场作用的抗剪承载力 1313. 横向加劲肋 131G4. 单角钢 132G5. 矩形钢管截面及箱形截面构件 132G6. 圆钢管截面 132G7. 沿弱轴受剪的单轴或双轴对称型钢构件 133G8. 腹板开洞的小梁和大梁 133H 受组合力及扭矩作用的构件设计 134H1. 承受弯矩及轴力作用的双轴及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1341. 承受弯矩和轴压力作用的双轴和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1342. 承受弯曲及轴向拉力作用的双轴及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1353. 承受绕单轴弯曲和轴压作用的双轴对称轧制厚实型截面构件 135H2. 承受弯矩及轴力作用的非对称及其它截面构件 136H3. 承受扭矩和扭、弯、剪和/或轴力组合作用的构件 1371. 承受扭矩作用的结构用圆形及矩形钢管 1372. 承受扭、剪、弯及轴力组合作用的结构用钢管 1393. 承受扭矩及组合应力作用的非结构用钢管(Non-HSS)构件 139H4. 带孔洞翼缘的受拉断裂 140I 組合构件设计 142I1. 一般规定 1421. 混凝土和钢筋 1422. 组合截面的承载力标准值 1422a. 塑性应力分布法 1432b. 应变协调法 1433. 材料限定条件 1434.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局部屈曲的截面分类 143I2. 轴向受力构件 1451. 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1451a. 适用条件 1451b. 抗压承载力 1451c. 抗拉承载力 1471d. 荷载传递 1471e. 构造要求 1472.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1472a. 适用条件 1472b. 抗压承载力 1472c. 抗拉承载力 1482d. 荷载传递 148I3. 受弯构件 1481. 概述 1491a. 有效宽度 1491b. 施工时的承载力 1492. 设有栓钉或槽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 1492a. 正弯矩区段抗弯承载力 1492b. 负弯矩区段的抗弯承载力 1492c. 组合梁 1502d. 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荷载传递 1503. 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1514.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1524a. 适用条件 1524b. 抗弯承载力 152I4. 受剪构件 1521. 钢管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1522. 带有冷压成形钢楼承板的组合梁 153I5. 轴力及弯矩组合作用 153I6. 荷载传递 1531. 概述 1532. 作用力分配 1532a. 外力作用于型钢上 1532b. 外力作用于混凝土上 1532c. 外力同时作用于型钢和混凝土上 1543. 传力机制 1543a. 直接承压 1543b. 抗剪连接件 1543c. 直接粘结相互作用 1544. 构造要求 1554a. 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1554b.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155I7. 组合隔板和系梁(Collector Beams) 155I8. 钢锚固件 1551. 概述 1552. 组合梁中的钢锚固件 1562a. 钢抗剪栓钉的承载力 1562b. 槽钢抗剪连接件的承载力 1572c. 钢锚固件的数量 1572d. 构造要求 1573. 组合部件中的钢锚固件 1583a. 组合部件中钢锚固件的抗剪承载力 1593b. 组合部件中钢抗剪栓钉的抗拉承载力 1593c. 组合构件中受拉剪共同作用的钢抗剪栓钉的承载力 1603d. 组合构件中槽钢抗剪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 1613e. 组合构件中的构造要求 161I9. 特殊情况 161J 连接设计 162J1. 一般规定 1621. 设计基础 1622. 简单(铰接)连接 1623. 抗弯连接 1624. 带有承压接头的受压构件 1625. 重型型钢的拼接 1636. 过焊孔 1637. 焊缝和螺栓的布置 1648. 螺栓与焊缝结合 1649. 高强度螺栓与铆钉结合 16410. 螺栓和焊接连接的适用条件 164J2. 焊缝 1641. 坡口焊缝 1651a. 有效面积 1651b. 限定条件 1662. 角焊缝 1662a. 有效面积 1662b. 限定条件 1663. 塞焊缝和槽焊缝 1683a. 有效面积 1683b. 限定条件 1684. 承载力 1695.组合焊缝 1726. 敷焊金属要求 1727. 混合焊材 173J3. 带螺纹杆件 1731. 高强度螺栓 1732. 螺栓孔尺寸和应用 1753. 最小间距 1774. 最小边距 1775. 最大间距和边距 1776. 螺栓和螺纹紧固件的抗拉及抗剪承载力 1797. 承压型连接中的拉剪组合作用 1798. 摩擦型连接中的高强度螺栓 1809. 摩擦型连接中的拉剪组合作用 18110. 螺栓孔的承压承载力 18111. 特殊紧固件 18212. 受拉紧固件 182J4. 构件连接处的部件及连接件 1821.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拉承载力 1822.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 1823. 块状剪切破裂承载力 1834.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压承载力 1835.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弯承载力 183J5. 垫板 1831. 焊接连接中的垫板 1831a. 薄垫板 1841b. 厚垫板 1842. 螺栓连接中的垫板 184J6. 拼接接头 184J7. 承压承载力 184J8. 柱脚及在混凝土上的承压 185J9. 锚栓及埋设件 185J10. 受集中荷载作用的翼缘和腹板 1861. 翼缘局部弯曲 1862. 腹板局部屈服 1873. 腹板压屈 1874. 腹板侧向屈曲 1885. 腹板受压屈曲 1896. 腹板节点域受剪 1897. 未与其它构件连接的大/小梁端部 1908. 受集中荷载作用时加劲肋设计的附加要求 1909. 受集中荷载作用时补强板设计的附加要求 191K 钢管和箱型构件连接设计 192K1. 承受集中荷载作用的钢管截面 1921. 参数定义 1922. 园钢管 1923. 矩形钢管 192K2. 钢管-钢管桁架接头 1981. 参数定义 1992. 园钢管 2003. 矩形钢管 200K3. 钢管-钢管抗弯接头 2071. 参数定义 2072. 圆钢管 2083. 矩形钢管 208K4. 钢板及支管与矩形钢管的焊缝 211L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16L1. 一般规定 216L2. 起拱 216L3. 挠度 216L4. 侧移 216L5. 振动 217L6. 风致运动 217L7. 膨胀及收缩 217L8. 连接滑移 217M制作和安装 218M1. 施工详图 218M2. 加工制作 2181. 起拱、弯曲和矫直 2182. 热切割 2183. 刨边 2194. 焊接施工 2195. 螺栓施工 2196. 受压接头 2197. 尺寸允许偏差 2198. 柱脚加工 2199. 地脚螺栓孔 22010. 排水孔 22011. 构件镀锌要求 220M3. 工厂涂装 220一般要求 220无法接触的表面 220接触表面 220机加工表面 221与现场焊缝邻近的表面 221M4. 安装 221柱脚找平 221稳定性和连接 221对准 221柱受压接头和柱基础底板安装 221现场焊接 221工地涂装 221N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22N1. 适用范围 222N2. 加工制作和安装质量控制计划 222N3. 加工制作方和安装方技术文件 223钢结构施工文件的报批(Submittals for Steel Construction) 2232. 钢结构施工的有效文件(Available Documents for Steel Construction) 223N4. 检验和无损检测人员 2241. 质量控制检验人员资格 2242. 质量保证检验人员资格 2243.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224N5. 建筑钢结构检测的最低要求 2251. 质量控制 2252. 质量保证 2253. 检验协调 2264. 焊接检验 2265.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2295a. 流程 2295b.全熔透坡口焊缝无损检测 2295c. 过焊孔的无损检测 2305d. 承受疲劳作用的焊接接头 2305e. 减少超声波探伤的检查率 2305f. 增加超声波探伤的检查率 2305g. 记录和归档 2306. 高强度螺栓连接检测 2317. 其它检验任务 233N6. 组合结构检测的最低要求 233N7. 获得认可的加工制作方和安装方 234N8. 不合格材料和工艺 234附录1 非弹性分析设计 2351.1. 一般规定 2351.2. 延性要求 2351. 材料 2352. 横截面 2353. 无支撑长度 2364. 轴向承载力 2371.3. 分析要求 2371. 材料特性和屈服准则 2382. 几何缺陷 2383. 残余应力和局部屈服效应 238附录2 积水效应设计 2392.1. 简化的积水效应设计方法 2392.2. 改进的积水效应设计方法 240附录3 疲劳设计 2433.1. 一般规定 2433.2. 最大应力及应力幅计算 2433.3. 母材和焊接接头 2443.4. 螺栓及螺杆 2463.5. 制作和安装的特殊要求 247附录4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2644.1. 一般规定 2644.1.1. 性能目标 2644.1.2. 采用工程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2644.1.3. 采用认证测试方法进行设计 2644.1.4 荷载组合及承载力 2644.2. 采用分析方法进行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2654.2.1. 设计基准火灾 2654.2.1.1. 局部火灾 2654.2.1.2. 轰燃后区域火灾 2654.2.1.3. 外部火灾 2654.2.1.4. 主动消防系统 2654.2.2. 火灾条件下结构体系的温度 2664.2.3. 高温条件下的材料强度 2664.2.3.1. 热伸长率 2664.2.3.2. 高温条件下的力学特性 2674.2.4. 结构设计要求 2684.2.4.1. 结构完整性的一般要求 2684.2.4.2. 承载力要求与变形极限 2684.2.4.3. 抗火分析方法 2684.2.4.3a. 高等抗火分析方法 2684.2.4.3b. 简化抗火分析方法 2694.2.4.4. 承载力设计值 2714.3. 采用认证测试方法进行设计 2714.3.1. 认证标准 2714.3.2. 受约束的结构构造 2714.3.3. 不受约束的结构构造 271附录5 对现有结构的评估 2725.1. 一般规定 2725.2. 材料特性 272确定要求进行的试验 272抗拉性能 272化学成分 272母材的冲击韧性 273焊材 273螺栓和铆钉 2735.3. 通过结构分析进行评估 2731. 尺寸数据 273承载力评估 273适用性评估 2735.4. 通过荷载试验进行评估 2731. 通过试验确定额定荷载 2732. 适用性评估 2745.5. 评估报告 274附录6 梁柱构件的稳定支撑 2756.1. 一般规定 2756.2. 柱支撑 2751. 相对支撑 2752. 结点支撑 2766.3. 梁支撑 2761. 侧向支撑 2761a. 相对支撑 2771b.结点支撑 2772. 抗扭支撑 2772a.结点支撑 2782b. 连续支撑 2796.4. 压弯构件支撑 279附录7 稳定设计的替代方法 2807.1. 一般稳定要求 2807.2. 有效长度法 2801. 适用条件 2802. 承载力计算 2803. 有效承载力 2807.3. 一阶分析法 2811. 适用条件 2812. 承载力计算 2813. 有效承载力 282附录8 二阶分析的近似方法 2838.1. 适用条件 2838.2. 计算方法 2831. 用于P-δ效应的B1系数 2842. 用于P-Δ效应的B2系数 284《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286条文说明 符号 287条文说明 术语 289条文说明 A 总则 291A1. 适用范围 291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292A3. 材料 2921. 结构用钢材 2921a. ASTM 标准代号 2921c. 轧制重型型材 2942. 铸钢和锻钢 2943. 螺栓、垫圈及螺母 2954. 锚栓和螺杆 2955. 焊接耗材 295A4. 结构设计图纸及技术说明 296条文说明 B 设计要求 297B1. 一般规定 297B2. 荷载及荷载组合 298B3. 设计基础 3001. 承载力要求 3002. 极限状态 3003. 荷载和抗力分项系数设计法(LRFD) 3014. 容许应力设计法(ASD) 3035. 稳定设计 3046. 连接设计 3047. 梁弯矩的重分配 3088. 横隔板和系杆 30810. 积水设计 30912. 抗火设计 30913. 抗腐蚀设计 309B4. 构件特性 310用于局部屈曲的截面分类 310结构用钢管的设计壁厚 3123. 确定毛截面和净截面面积 3123a. 毛截面面积 3123b. 净截面面积 312条文说明 C 稳定分析与设计 313C1. 稳定设计的一般要求 313C2. 承载力计算 3151. 一般分析要求 3152. 考虑初始缺陷 3203. 刚度调整 320C3. 有效承载力计算 322条文说明 D 受拉杆件设计 323D1. 长细比限值 323D2. 抗拉承载力 323D3. 有效净截面面积 323D4. 组合构件 327D5. 销轴连接构件 3271. 抗拉承载力 3282. 尺寸要求 328D6. 带环拉杆(眼杆) 3281. 抗拉承载力 3282. 尺寸要求 329条文说明 E 受压构件设计 330E1. 一般规定 330E2. 有效长度 331E3. 由非薄柔型板件组成构件的弯曲屈曲 332E4. 由非薄柔型板件组成构件的扭转和弯-扭屈曲 334E5. 单角钢受压构件 335E6. 组合构件 3361. 抗压承载力 3362. 尺寸要求 337E7. 由薄柔型板件组成的受压构件 3371. 未设置加劲的薄柔型板件,折减系数Qs 3372. 设置有加劲的薄柔型板件,折减系数Qa 339条文说明 F 受弯构件设计 341E1. 一般规定 341F2. 绕强轴弯曲的双轴对称厚实型工字形截面构件和槽钢 347F3. 绕强轴弯曲的双轴对称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厚实型腹板、非厚实型或薄柔型翼缘) 348F4. 绕强轴弯曲的其它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厚实型或非厚实型腹板) 348F5. 绕强轴弯曲的双轴和单轴对称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具有薄柔型腹板) 350F6. 绕弱轴弯曲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及槽钢 350F7. 方形或矩形钢管截面及箱形截面构件 351F8. 圆钢管 352F9. 在对称轴平面内承受荷载作用的T型钢及双角钢 352F10. 单角钢 3561. 屈服 3562. 侧向扭转屈曲 3563. 角钢肢局部屈曲 361F11. 方(矩)钢和圆钢棒材 361F12. 非对称型钢 361F13. 对大/小梁的设计要求 3611. 受拉翼缘开孔构件的承载力折减 3612. 工字形截面构件的设计要求 3623. 盖板 3625.弯矩调幅时的无支撑长度 362条文说明 G 受剪构件 364G1. 一般规定 364G2. 腹板未设置加劲肋或设置加劲肋的构件 3641. 抗剪承载力 3642. 横向加劲肋 366G3. 拉力场作用 3661. 拉力场作用的使用限制 3662. 考虑拉力场作用的抗剪承载力 3663. 横向加劲肋 367G4. 单角钢 367G5. 矩形钢管截面及箱形截面构件 368G6. 圆钢管截面 368G7. 沿弱轴受剪的单轴或双轴对称截面构件 368G8. 腹板开洞的小梁和大梁 368条文说明 H 受组合力及扭矩作用的构件设计 370H1. 承受弯矩及轴力作用的双轴及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3701. 承受弯矩和轴向压力作用的双轴和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3702. 承受弯曲及拉力作用的双轴及单轴对称截面构件 3733. 承受绕单轴弯曲和轴压作用的双轴对称轧制厚实型截面构件 374H2. 承受弯矩及轴力作用的非对称及其它截面构件 376H3. 承受扭矩和扭弯剪和/或轴力组合作用的构件 379承受扭矩作用的结构用圆形及矩形钢管 379承受扭、剪、弯及轴力组合作用的结构用钢管 3803. 承受扭矩及组合应力作用的非结构用钢管(Non-HSS)构件 380H4. 带孔洞翼缘的受拉断裂 381条文说明 I 组合构件设计 382I1. 一般规定 3821. 混凝土和钢筋 3832. 组合截面的承载力标准值 3832a. 塑性应力分布法 3832b. 应变协调法 3843. 材料限定条件 3854.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局部屈曲的截面分类 385I2. 轴向受力构件 3861. 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3871a. 适用条件 3871b. 抗压承载力 3871c. 抗拉承载力 3882.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3882a. 适用条件 3882b. 抗压承载力 388图C-I2.1 轴向承载力标准值Pno与钢管长细比关系曲线 3892c. 抗拉承载力 389I3. 受弯构件 3891. 概述 3891a. 有效宽度 3891b. 施工时的承载力 3892. 设有栓钉或槽钢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 3902a. 正弯矩区段抗弯承载力 3932b. 负弯矩区段抗弯承载力 3952c. 带有冷压成形钢楼承板的组合梁 3962d. 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荷载传递 3983. 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3994. 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 399I4. 受剪构件 4021. 钢管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 4022. 带有冷压成形钢楼承板的组合梁 402I5. 轴力及弯矩组合作用 402I6. 荷载传递 4061. 概述 4062. 作用力分配 4073. 传力机制 4073a. 直接承压 4073b. 抗剪连接件 4083c. 直接粘接相互作用 4084. 构造要求 408I7. 组合隔板和系梁 409I8. 钢锚固件 4111. 概述 4112. 组合梁中的钢锚固件 4122a. 钢抗剪栓钉的承载力 4122b. 槽钢抗剪件的承载力 4152d. 构造要求 4153. 组合部件中的钢锚固件 416I9. 特殊情况 418条文说明J连接设计 419J1. 一般规定 4191. 设计基础 4192. 简单(铰接)连接 4193. 抗弯连接 4194. 带有承压接头的受压构件 4195. 重型型钢的拼接 4206. 过焊孔 4217. 焊缝和螺栓的布置 4228. 螺栓与焊缝结合 4239. 高强度螺钉与铆钉结合 42310. 螺栓和焊接连接的适用条件 423J2. 焊缝 4231. 坡口焊缝 4241a. 有效面积 4241b. 限定条件 4242. 角焊缝 4242a. 有效面积 4242b. 限定条件 4243. 塞焊缝和槽焊缝 4313a. 有效面积 4313b. 限定条件 4314. 承载力 4315. 组合焊缝 4356. 敷焊金属要求 4357. 混合焊材 435J3. 螺栓和螺纹紧固件 4361. 高强度螺栓 4362. 螺栓孔的尺寸和应用 4363. 最小间距 4374. 最小边距 4375. 最大间距和边距 4376. 螺栓和螺纹紧固件的抗拉及抗剪承载力 4377. 承压型连接中的拉剪组合作用 4388. 摩擦型连接中的高强度螺栓 4419. 摩擦型连接中的拉剪组合作用 44410. 螺栓孔的承压承载力 44412. 受拉紧固件 445J4. 构件连接处的部件及连接件 4451.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拉承载力 4452.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 4453. 块状剪切撕裂承载力 4454. 构件连接处部件及连接件的抗压承载力 448J5. 垫板 448J7. 承压承载力 448J8. 柱脚及混凝土承压 448J9. 锚栓及埋设件 448J10. 受集中荷载作用的翼缘和腹板 4501. 翼缘局部弯曲 4512. 腹板局部屈服 4513. 腹板压屈 4524. 腹板侧向屈曲 4525. 腹板受压屈曲 4536. 腹板节点域受剪 4547. 端部无约束的大/小梁 4558. 受集中荷载作用时加劲肋设计的附加要求 4569. 受集中荷载作用时补强板设计的附加要求 459条文说明K钢管和箱型构件连接设计 460K1. 承受集中荷载作用的钢管截面 4601. 参数定义 4602. 园钢管 4603. 矩形钢管 460K2. 钢管-钢管桁架接头 4621. 参数定义 4632. 园钢管 4633. 矩形钢管 467K3. 钢管-钢管抗弯接头 470K4. 钢板及支管与矩形钢管的焊缝 470条文说明 L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472L1. 一般规定 472L2. 起拱 472L3. 挠度 473L4. 侧移 474L5. 振动 475L6. 风致运动 475L7. 膨胀及收缩 476L8. 连接滑移 476条文说明 M 制作和安装 477M1. 施工详图 477M2. 加工制作 4771. 起拱、弯曲和矫直 4772. 热切割 4774. 焊接施工 4775. 螺栓施工 47810. 排水孔 47811. 构件镀锌要求 479M3. 工厂涂装 4791. 一般要求 4793. 接触表面 4795. 与现场焊缝邻近的表面 480M4. 安装 4802. 稳定性和连接 4804. 柱受压接头和柱基础底板安装 4805. 现场焊接 480条文说明 N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481N1. 适用范围 481N2. 加工制作和安装质量控制计划 482N3. 加工制作方和安装方技术文件 4821. 钢结构施工文件的报批 4822. 钢结构施工的有效文件 483N4. 检验和无损检测人员 4831. 质量控制检验人员资格 4832. 质量保证检验人员资格 4833.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484N5. 钢结构房屋建筑检验的最低要求 4841. 质量控制 4842. 质量保证 4843. 检验协调 4854. 焊接检验 4855.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4905a. 流程 4905b. 全熔透坡口焊缝无损检测 4905c. 过焊孔的无损检测 4925d. 承受疲劳作用的焊接接头 4925e. 减少超声波探伤的检查率 4925f. 增加超声波探伤的检查率 4926. 高强度螺栓连接检测 4927. 其它检验任务 494N6. 组合结构检测的最低要求 495N7. 获得认可的加工制作方和安装方 495条文说明 附录 1 非弹性分析设计 4961.1. 一般规定 4961.2. 延性要求 4981. 材料 4982. 横截面 4983. 无支撑长度 4994. 轴向力 5001.3. 分析要求 5001. 材料特性和屈服准则 5012. 几何缺陷 5013. 残余应力和局部屈服效应 501条文说明 附录 2 积水效应设计 503条文说明 附录 3 疲劳设计 5063.1. 一般规定 5063.2. 最大应力及应力幅计算 5063.3. 母材和焊接接头 5063.4. 螺栓及螺杆 5083.5. 制作和安装的特殊要求 508条文说明 附录 4 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5114.1. 一般规定 5114.1.1. 性能目标 5114.1.2. 采用工程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5114.1.4. 荷载组合及承载力 5124.2. 使用分析方法进行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5124.2.1. 设计基准火灾 5124.2.1.1. 局部火灾 5134.2.1.2. 轰燃后区域火灾 5134.2.1.3. 外部火灾 5134.2.1.4. 主动消防系统 5134.2.2. 火灾条件下结构体系的温度 5144.2.3. 高温条件下的材料强度 5174.2.4. 结构设计要求 5174.2.4.1. 结构完整性的一般要求 5184.2.4.2. 承载力要求与变形极限 5184.2.4.3.抗火分析方法 5184.2.4.3a. 高等抗火分析方法 5184.2.4.3b. 简化抗火分析方法 5184.2.4.4. 设计承载力 5194.3. 采用认证测试方法进行设计 5194.3.1. 认证标准 5194.3.2. 有约束的结构构造 5204.3.3. 无约束的结构构造 520参考文献 520条文说明 附录 5 对现有结构的评估 5235.1 一般规定 5235.2 材料特性 5231. 确定要求进行的试验 5232. 抗拉性能 5234. 母材的冲击韧性 5245. 焊材 5246. 螺栓和铆钉 5245.3 通过结构分析进行评估 5242. 承载力评估 5245.4 通过荷载试验进行评估 5241. 通过试验确定额定荷载值 5242. 适用性评估 5255.5 评估报告 525条文说明 附录 6 梁柱构件的稳定支撑 5266.1 一般规定 5266.2. 柱支撑 5296.3. 梁支撑 5301. 侧向支撑 5302. 抗扭支撑 5316.4. 压弯构件支撑 533条文说明 附录7稳定设计的替代方法 5347.2. 有效长度法 5347.3. 一阶分析方法 542条文说明 附录8 二阶分析的近似方法 544
品味经典,探索现代建筑的骨骼:一本关于钢结构设计之美的探索 在这本关于现代建筑钢结构设计精粹的书籍中,我们并非要为您呈现一部详尽的技术手册,也不是要梳理一部枯燥的规范条文。相反,我们试图邀请您一同踏上一段融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科学的旅程,去深入理解那些构筑起我们现代城市天际线的巍峨巨构,那些轻盈却坚韧的桥梁,以及那些承载着无数生命与梦想的建筑,是如何凭借钢这一伟大的材料,得以如此雄伟地矗立。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钢结构设计理念的深刻剖析,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工程智慧与审美追求。我们将从钢这一材料的本源出发,追溯其在建筑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及它如何从最初的工业革命象征,演变为当今高性能、高效率、低环境影响的绿色建筑的基石。我们会探讨不同类型钢材的特性,理解其强度、韧性、延展性等关键指标如何影响结构的设计选择,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精妙运用,实现建筑的轻质高强,赋予结构以灵动与自由。 在本书中,您不会找到那些繁复冗长的计算公式,但您将能感受到这些公式背后所凝结的严谨逻辑和对物理规律的精准把握。我们将以一种更加宏观和直观的方式,引导您理解结构力学在钢结构设计中的核心作用。从基础的荷载传递原理,到复杂的动力学分析,您将能够清晰地看到,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对力的感知和驾驭,创造出既能抵御自然侵蚀,又能承受人类活动重压的稳定结构。我们会深入探讨梁、柱、桁架、框架等基本结构构件的设计原则,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支撑起整个建筑体系。您将了解到,每一个节点的连接,每一次受力点的考量,都凝聚着对安全、经济和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 然而,钢结构设计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坚固与安全。它同样是建筑师们实现大胆想象、塑造独特空间形态的重要载体。本书将着重展现钢结构在建筑美学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您将看到,钢的纤细、流畅和力量感,是如何被用来打破传统材料的束缚,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异形曲面、大跨度空间和通透的视野。我们会剖析一些经典的钢结构建筑案例,从它们的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到材料的运用,去感受设计师如何在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将建筑的艺术表达推向极致。您将理解,现代钢结构不仅仅是工程师的工具,更是建筑师的画笔,能够勾勒出前所未有的建筑语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您思考钢结构设计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钢材作为一种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其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潜力正日益凸显。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材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如何在结构设计中融入智能化技术,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为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您将了解到,现代的钢结构设计,正朝着更加智能、环保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它不仅仅是为了建造一座座高楼,更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 本书的叙述方式,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但又不失其深度和专业性。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激发您对钢结构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无论您是建筑专业的学生,还是对现代建筑充满好奇的爱好者,亦或是希望了解建筑背后工程智慧的专业人士,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我们将为您呈现的,是钢结构设计中那些最本质、最动人的部分:是对材料的敬畏,是对力的理解,是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探索。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建筑、敬畏工程、追求卓越的人们的。它将带领您走进钢结构设计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在冰冷金属中跳动的生命力,去品味那份在理性计算中蕴含的诗意。 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看”钢,用心去“感”结构,去发现现代建筑的骨骼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股“挑战”的意味的。毕竟,习惯了国内的设计流程和标准,突然要面对一本源自异国他乡的规范,难免会有些不适应。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它时,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和“启发”。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精雕细琢”的典范。它不仅仅关注结构的宏观整体性,更将目光聚焦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受压构件的稳定性”的章节记忆犹新。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形式的受压构件,例如轴心受压杆件、受弯构件中的受压翼缘等,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稳定性丧失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验算方法。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钢结构设计中,保证构件的稳定性,与保证其强度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为关键。我记得,在设计一个大型厂房的钢柱时,我们曾经遇到过由于柱子细长比过大,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局部失稳的情况。如果当时我们能够参考这本书中关于“长细比验算”的详细说明,或许就能在设计阶段就避免这个问题。此外,书中对于“疲劳设计”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在一些承受周期性荷载的结构中,例如桥梁、起重机梁等,疲劳破坏往往是决定结构寿命的关键因素。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截面选择和连接设计来避免疲劳损伤,这对于我日后在设计类似结构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钢结构设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设计,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建筑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拿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与其说是获得一本新的工具书,不如说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重逢。我一直坚信,理论的深度决定了实践的高度,而这本书,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书中的内容,并非那种“拿来主义”的简单罗列,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工程智慧和严谨的科学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荷载”的定义和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堆砌,而是充分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例如荷载的持续时间、组合效应、以及偶然性荷载的考虑。在书中关于“梁”的设计章节,我看到了一系列精妙的计算方法,不仅仅是满足强度要求,更注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例如,对于长细比过大的受压构件,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整体稳定性验算方法,这对于避免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失稳是非常关键的。我记得有一次,在设计一个大型厂房的钢结构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是如何精确计算屋面支撑系统的受力,以便确保屋面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我翻阅了这本书的相关章节,书中关于“屋面结构系统”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步骤,还提供了不同类型支撑系统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关键节点的设计要点。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并不晦涩,很多地方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表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门槛。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我能够随时查阅、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设计规范,更是一部钢结构工程的百科全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严谨,我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工程师,对钢结构的热情有,但要说精通,那还差得远。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密密麻麻的条文、公式、图表,一开始真的让我有点眼花缭乱,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这本书。我记得当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连接设计的章节,那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螺栓的等级、直径、间距,到焊缝的类型、尺寸、计算方法,每一个细节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尝试着对照着自己正在参与的一个小型项目,试图理解书中关于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那不是简单的套公式,而是要结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构件的截面模量,再加上各种系数的调整,每一步都要求精准。更别提后面关于整体稳定、疲劳设计、以及地震荷载下的设计要求了,每一个概念都像是一座座小山,需要我一步步去攀登。有时候,我会盯着一个公式看了很久,试图理解它背后的原理,它到底是如何反映出钢材的力学行为的。书中的一些图示,虽然简单,却极其到位,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或者某个连接构造的关键受力点。我尤其喜欢那些附录,虽然它们不像正文那样有着直接的设计条文,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信息、试验数据,以及对某些规范条文的解释和推导。这些东西,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规范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曾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了关于风荷载和雪荷载的章节,试图弄清楚这些自然力是如何作用于建筑结构,以及规范又是如何将其转化为设计荷载的。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消化,去理解。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条文,可能蕴含着工程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它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需要你反复研习,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国内的设计规范,也对钢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当我翻开《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扉页,一股强烈的“震撼”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排版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各种荷载组合的详细说明,它不仅列出了基本的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等,还考虑了各种不利的组合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荷载系数。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荷载的准确评估和合理的组合是多么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基本的轴力、弯矩、剪力,到更复杂的扭矩和组合效应,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梁柱连接的设计章节赞不绝口。它不仅提供了多种连接形式的设计验算步骤,还详细说明了各种连接形式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例如,对于高层建筑中的耗能支撑设计,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参数和验算方法,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这类复杂的连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记得当时为了理解书中关于“局部屈曲”的计算,我翻阅了好几遍,终于明白了这个概念对于确保构件整体稳定性的重要性。书中的附录部分更是让我惊喜,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表格、图例和参考数据,为我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随时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也让我对钢结构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初次拿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我心头的确泛起一丝“期待”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绪。作为一名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多年的结构工程师,深知规范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对跨国规范的解读与应用保持着审慎的态度。然而,随着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入探究,那份审慎很快被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取代。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度,是我所见过的规范中数一数二的。它并非一股脑地抛出条文,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结构体系划分,到具体的构件设计,再到精细的节点连接,每一步都衔接得恰到好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变形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在以往的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结构的强度,而这本书则将变形的控制提升到了与强度同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设计一个高层建筑时,书中对于风荷载引起的侧向变形,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计算方法和控制标准,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要“站得稳”,更要“不晃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设计一个具有特殊使用功能的展览馆时,甲方对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变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当时我们查阅了国内的规范,觉得有些地方不够细致。后来,我翻阅了这本书的“变形分析”章节,书中提供的计算模型和参数,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变形,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最终成功地满足了业主要求。此外,书中对于“疲劳设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一些承受周期性荷载的结构中,例如桥梁或大型机械设备的支撑结构,疲劳损伤往往是决定结构寿命的关键因素。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截面选择和连接设计来避免疲劳破坏,这对我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已知”的世界,步入了一个更加“未知”但充满可能性的新领域。

评分

当《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心里涌起的更多是一种“探索”的冲动。我一直相信,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工程设计智慧,而不同规范的比较,恰恰是认识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绝佳途径。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内容之丰富,涉及之广泛,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钢结构设计知识宝库之中。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地震工程”部分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地震荷载的取值方法,更是深入探讨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以及各种抗震措施的应用。例如,书中对于“耗能支撑”的设计,就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设计参数和验算流程,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记得,在设计一个位于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时,我们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耗能支撑,始终有些犹豫不决。当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的这一章节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最大化其减震效果,最终成功地提升了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此外,书中对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也给了我新的启发。在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本书提供的设计方法和计算依据,对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应用这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详细阐述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如何进行连接设计,以保证组合结构的整体性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钢结构设计领域前沿的探索和实践,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

我是一名建筑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平日里接触最多的便是国内的各项设计规范。当我收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份好奇和一丝审视的。毕竟,不同国家的设计理念和标准,总会有一些差异。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开始研读时,那份好奇便迅速被深深的敬佩所取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以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个具体的工程应用。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论述所吸引。这种将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性分开考虑的设计理念,让我对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梁”的优化设计,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关注梁的强度,还对梁的刚度、挠度以及疲劳寿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我曾经在设计一个具有大跨度空间的体育馆时,就遇到过如何优化主梁截面,以满足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变形要求的问题。当我参照这本书的相关章节进行计算时,我发现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更有效地进行梁截面的选择和优化,最终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材料的使用。此外,书中对于“节点”的设计,更是做到了极致。从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到焊缝的布置和计算,再到柱脚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我甚至发现,书中对于一些特殊的节点,例如“高强螺栓连接”、“抗剪键连接”等,都有着非常具体的计算公式和验算步骤。这对于我在实际工程中处理复杂节点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际领先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结构设计工作。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有点“不安”。毕竟,这是一本全新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规范,我担心自己能否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份不安逐渐被“惊喜”和“信赖”所取代。这本书的系统性极强,从最基础的材料性能、荷载取值,到复杂的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再到最后的施工和验收,几乎涵盖了钢结构设计的所有环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设计流程”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给出一堆计算公式,而是将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为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对于我这样刚开始接触钢结构设计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小型钢结构项目的设计时,我最感到困惑的就是如何按照规范的顺序,一步步进行设计。这本书中的“设计流程”部分,让我茅塞顿开,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设计任务。此外,书中关于“连接设计”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提供了各种连接形式的计算方法,还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连接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连接方案。我甚至发现,书中对于一些特殊的连接,例如“抗剪连接”、“抗拉连接”,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设计步骤和验算方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科学、严谨的设计体系,也为我指明了学习和进步的方向。

评分

在我接触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之前,我一直认为国内的设计规范已经足够完善,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的工程项目。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视角,阐述了钢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细节和可能性。书中关于“连接设计”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螺栓和焊缝的计算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连接形式在受力特性、施工便捷性、以及经济性方面的差异,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指南。例如,书中关于“偏心连接”的设计,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准确计算和验算偏心荷载作用下的螺栓和焊缝,这对于确保连接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记得曾经在一个高层建筑项目中,由于连接设计的疏忽,导致了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排查原因,最终才发现是连接部分的受力计算存在偏差。如果当时我们能够参考这本书,或许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还非常注重“构件细节”的设计,例如,书中对于翼缘和腹板的连接方式,以及焊缝的坡度和焊脚尺寸,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直接关系到构件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此外,书中对于“抗震设计”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地震作用的模拟方法,还对延性设计、消能减震技术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复杂的地震环境时,仅仅依靠传统的静力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钢结构设计领域无限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评分

老实说,拿到《美国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觉得无非是又一本厚的、密密麻麻的参考书。毕竟,我们平时的工作,已经习惯了使用国内的几本主流设计规范。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低估了它的价值,也低估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这本书的“实操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例,都仿佛是经过工程师们无数次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连接设计”的章节,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连接形式,并且对每一种连接的受力机制、设计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接触钢结构项目时,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连接的验算,常常感到迷茫。如果当时我能够早点接触到这本书,我的学习过程一定会更加顺畅。书中对于“腹板剪切稳定性”的计算,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一些大跨度梁的设计中,腹板的抗剪能力往往是设计的关键。这本书详细阐述了腹板屈曲的机理,并给出了多种有效的加劲措施,这对于我日后设计这类梁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我甚至发现,书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设计,例如“局部承压稳定性”、“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等,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建议。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合格的钢结构工程师,必须对结构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优秀设计的道路。

评分

美国钢结构规范,比现行的中国规范内容多很多

评分

很想买这本书很久了,中午买到了

评分

新规范原著

评分

这本书还可以,内容不错,印刷不错

评分

很好,是正品,发货很快,跟棒

评分

新规范原著

评分

感觉不错,没细看,不知道哪错了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感觉不错,没细看,不知道哪错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