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琪,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与检测;主要研究成果为主持或者参与省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包括核心期刊在内的论文10余篇。
第一部分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资料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2 园林专业教学进程 11
第二部分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标准
1“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课程标准 14
2“园林测量”课程标准 26
3“园林绘画”课程标准 48
4“园林植物”课程标准 65
5“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标准 75
6“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Ⅰ”课程标准 90
7“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Ⅱ”课程标准 107
8“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 115
9“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标准 128
10“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标准 136
11“园林施工图设计”课程标准 150
12“园林工程”课程标准 161
13“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 169
14“中外园林史”课程标准 181
15“园林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186
16“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 192
17“园林艺术”课程标准 198
18“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标准 211
第三部分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标准
1“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实训”课程标准 224
2“园林测量实训”课程标准 228
3“园林绘画实训”课程标准 233
4“园林植物认知实训”课程标准 237
5“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Ⅰ实训”课程标准 242
6“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Ⅱ实训”课程标准 246
7“园林规划设计实训”课程标准 249
8“园林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标准 253
9“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训”课程标准 256
10“园林工程实训”课程标准 259
11“园林建筑设计实训”课程标准 263
前 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经过充分的调研,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认真研究,修订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课程标准。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李仁全担任主审,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曾琪担任主编,各部分编写人员为:曾琪编写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进程表,徐春卯编写“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和“园林制图实训”等课程标准,陈果编写“园林测量”“园林测量实训”“园林绘画”“园林绘画实训”“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Ⅰ实训”等课程标准,李仁全编写“园林植物”“园林植物认知实训”“园林艺术”“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标准,谭一心编写“园林工程造价”“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施工图设计”等课程标准,陈立娅编写“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标准,陈兴帮编写“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Ⅱ”“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Ⅱ实训”等课程标准,吴毅峰编写“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训”“园林工程”“园林工程实训”等课程标准,李月琴编写“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实训”等课程标准,江华明编写“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标准。
遂宁市建筑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奕、遂宁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冯亮、遂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粟正刚、荣兴元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邹远新等行业专家也参与了编写和审定工作。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于2015年12月17日经四川职业技术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从2016年秋季开始实施。
编 者
2016年夏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课程标准”的“标准”二字所蕴含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导教学的依据,更是一种对人才能力的“衡量尺度”。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描述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的。 我理解,这些核心能力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场地规划与设计能力、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问题诊断与解决能力,甚至可能还包括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了解,对于一个合格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而言,哪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又有哪些是锦上添花的。
评分这本书的“培养方案”部分,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育才之道”的绝佳视角。我关注的是,这份方案是如何平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的。我理解,园林工程技术并非纯粹的纸上谈兵,它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和现场经验。因此,我特别好奇,这份培养方案中是否为学生设计了充分的实习、实训环节?这些环节是如何安排的?其目的是什么? 我设想,一份优秀的培养方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从“知道”走向“做到”,从“理解”走向“应用”。它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比如如何进行场地分析,如何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如何运用工程技术解决排水、边坡等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详实的指导。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园林工程技术这个专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知道,园林工程不仅仅是“绿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那么,这本书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和传递这种价值的? 我期待看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园林工程在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营造宜人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课程标准能够体现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将如何为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挑战贡献力量。这种价值导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认同感至关重要。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好奇心出发,我非常想了解,这本书在“创新”和“前沿性”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林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层出不穷。那么,这份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期待看到,书中是否融入了关于智慧园林、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前沿领域的理念和技术。在课程设置上,是否预留了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实践?例如,是否会有相关的课程或项目,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植物应用方式,或者运用新的工程技术来解决复杂的园林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它严谨、务实的风格。封面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这几个字,虽然直白,却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一直对园林工程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深入了解一些城市的绿化项目和生态修复工程时,我越发觉得背后有着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支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体系内部的窗户。 我特别关注的是人才培养方案这部分。我知道,一个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清晰、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路径。在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去想象,当一个年轻学子走进园林工程技术这个专业时,他们会经历怎样的学习旅程?他们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这本书是否能为他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我关注它在课程设置上的逻辑性,是否能层层递进,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实践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同时,我也好奇它是否能体现出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比如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园林等方面的融合和创新。
评分我对于书中关于“工程技术”这部分内容的具体体现非常感兴趣。园林工程,虽然名称中带有“园林”二字,但我知道,它绝非仅仅是审美层面的工作,而是包含着扎实的工程技术。那么,这本书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具体阐述和涵盖这些工程技术的? 我设想,这里会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的工程知识,比如测量学、土力学、结构力学,以及更具专业性的技术,比如排水系统设计、灌溉系统设计、边坡防护技术、道路工程等。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些工程技术是如何被融入到园林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并且是如何通过课程标准来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课程标准,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应该体现出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对于园林工程技术这个专业而言,我猜想,课程标准会强调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么做”。它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设计决策、每一个施工步骤,背后都有其科学依据和工程原理。 我尤其想了解,在课程标准中,是否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可持续性”和“生态性”?例如,在选择植物材料时,是否会强调乡土植物的应用,以减少病虫害和维护成本?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是否会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渗透,以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微小的课程设计,是如何汇聚成推动行业走向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理解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园林工程的“结果”——那些美轮美奂的公园、绿意盎然的街道,但往往忽视了背后庞大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无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环节,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专业人才在支撑。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园林工程技术领域的各项工作?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能力,更可能包括了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对工程技术的严谨态度、对人文美学的感知力,甚至是跨学科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对这类专业人才的立体认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个行业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课程标准,更是我这次阅读的重点。我深知,课程标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园林工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了解这些课程标准,就像是在学习一套“武功秘籍”。我试图去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课程内容是如何组织和安排的?是否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建议? 我尤其对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感到好奇,比如植物学、土壤学、工程测量、排水工程、景观设计基础等等。这些课程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它们又如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提供详尽而具有指导意义的阐述,让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评分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体现。我知道,一个专业的活力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行业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我希望在这本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书中,能够看到相关的设想和实践。 我设想,优秀的培养方案,应该能够体现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如何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如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课程标准是否也能够体现出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从而引导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