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有着温暖的底色和温情的流露。这一切,都是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他的杂文,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读来酣畅淋漓。机智的文辞间,无不体现着大师的智慧,亲切与从容。
他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佳作。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他第yi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第yi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小说创作的同时,鲁迅也以杂文为武器,以犀利、冷静的笔触表达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社会见解。除此之外鲁迅还创作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
序言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鲁迅文集:故事新编》: 
  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 
  暮霭笼罩了大宅,邻屋上都腾起浓黑的炊烟,已经是晚饭时候。家将们听得马蹄声,早已迎了出来,都在宅门外垂着手直挺挺地站着。羿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家将们便接过缰绳和鞭子去。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但到底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了;箭在壶里豁朗豁朗地响着。 
  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使女们都迎出来,给他卸了弓箭,解下网兜。他仿佛觉得她们都在苦笑。 
  “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 
  嫦娥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 
  这种情形,羿倒久已习惯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旧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 
  “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太太,”羿赶紧也站起,跟在后面,低声说,“不过今天倒还好,另外还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给你做菜的。女辛!”他大声地叫使女,“你把那一匹麻雀拿过来请太太看!” 
  野味已经拿到厨房里去了,女辛便跑去挑出来,两手捧着,送在嫦娥的眼前。 
  “哼!”她瞥了一眼,慢慢地伸手一捏,不高兴地说,“一团糟!不是全都粉碎了么?肉在那里?” 
  “是的,”羿很惶恐,“射碎的。我的弓太强,箭头太大了。” 
  “你不能用小一点的箭头的么?” 
  “我没有小的。自从我射封豕长蛇……。” 
  “这是封豕长蛇么?”她说着,一面回转头去对着女辛道,“放一碗汤罢!”便又退回房里去了。 
  只有羿杲杲地留在堂屋里,靠壁坐下,听着厨房里柴草爆炸的声音。他回忆半年的封豕是多么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坐小土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还有长蛇,也可以做羹喝……。 
  ……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还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华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刚写了《奔月》和《铸剑》——发表的那时题为《眉间尺》,——我便奔向广州,这事就又完全搁起了。后来虽然偶尔得到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向不加整理。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这部精选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尽管我个人更偏爱鲁迅先生的杂文部分,但不得不承认,这本《故事新编》的选篇眼光独到,每一篇故事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散发着独特的历史光泽与深刻的人文关怀。读完《铸剑》时,那种混合着复仇的悲壮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传统的历史叙事那样直白,而是通过神话和寓言的壳,包裹着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精准刻画。鲁迅先生的文字,永远带着一股冷峻的清醒,即使是描写古代的故事,也能让人清晰地看到现实的影子。特别是对“精神胜利法”的讽刺,在这里被处理得更为隐晦和曲折,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才能捕捉到那层层叠叠的嘲讽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炉火纯青,那些看似古朴的叙事腔调中,时不时会迸发出极其现代的、尖锐的洞察力,这种古今交错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老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对古代神话的解构与重塑,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一次勇敢的颠覆,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这本书无疑是理解鲁迅思想深度的另一把钥匙。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故事新编”这个名字有点犹豫,总觉得这类题材容易流于猎奇或者故作高深,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是另一种感受。这些篇目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对历史碎片和民间传说的精密手术式解剖。我尤其喜欢那种在叙事过程中,作者不动声色地植入现代批判视角的手法,这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瞬间鲜活且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例如,某篇涉及权力更迭的段落,那种对人情冷暖和政治权术的描摹,细腻到令人不寒而栗,完全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冷水骤泼,让人猛然惊醒。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因为你得时刻准备好去分辨作者真正想说什么,那些被刻意留白的、只可意会的部分,往往才是最有力量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读者,从中或许能读出截然不同的况味。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改造国民性”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
评分我最近在追看几部关于古代神话重述的外国作品,对比之下,这本集子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沉郁的文化底色,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还是那些半生不熟的古代典籍——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化境的程度。他不是简单地挪用,而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去审视现代性的焦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一个词语的选择,那个词放在那里,既符合古代的语境,又精准地刺中了现代的痛点,这种双重功效的语言艺术,实在是令人叹服。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极为成功,他们既是历史中的符号,又是活生生、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徒劳反抗,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唏嘘的众生相。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厚重而有回味的,它要求读者拿出耐心,去品咂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于民族命运和个体价值的宏大思考,绝非一目十行可以领略其精髓。
评分拿到这本选集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和排版,毕竟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不过,抛开外在的包装,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叙事视角的不断游走与切换。他似乎永远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历史的舞台,既不完全代入某个角色,也不完全疏离到冷漠旁观,而是在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中,进行着充满洞察力的解构。某些篇章的结尾处理得尤其高明,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去直面那个悬而未决的困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体验,它强迫我停止被动接受信息,转而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与其他一些文学作品追求完美闭合不同,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贴合现实生活的无常和复杂。这本书读完之后,不会有一种“故事讲完了”的轻松感,反而像是一场深刻的谈话刚刚结束,留下的余音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澄清。
评分每次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体会,这次阅读这本聚焦于“故事新编”的文集,更让我体会到他老人家在文学实验上的不懈追求。他的文字,即便是在处理看似陈旧的题材时,也充满了开拓精神。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对“信念”与“怀疑”这对矛盾的反复探讨,通过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古代人物,他探讨的其实是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可能面临的精神危机。那些充满了宿命感的悲剧色彩,并非简单的文学渲染,而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无奈的揭示。阅读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变化,有的段落如同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击着读者的神经,让人感到压抑和紧张;而有的地方,笔锋又突然一转,变得极其讽刺和戏谑,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是普通作家难以企及的。这本书值得反复品味,每一次细读,都会从那看似简洁的白描中,挖掘出更多关于人性和社会肌理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必读之作。
评分¥18.60
评分帮朋友买的给小孩子的投资还是很必须的,支持京东。
评分¥24.50
评分假期推荐书籍,希望看完有不一样的收获
评分自2012年起于京东购物,年均消费不低于20000元,获此结果令人寒心。
评分很不错,印刷质量好,价格合理,鲁迅的文章很好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他笔下的人物又复活了!
评分不错不错,鲁迅先生的作品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