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行走在中华大地,我们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演出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感人传奇。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萧春雷,
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人类如果卵生:萧春雷艺术随笔》、《阳光下的雕花门楼》、《嫁给大海的女人》、《风水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十余种。现居厦门。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与当下泛滥的旅游文字不同,这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在行走中对存在之意义的追问。
——于坚(著名诗人、作家)
当代中国有文化散文、历史散文、乡土散文,但很少有写得好的地理散文。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中的空间意识。这种独具深度的写作,有着驳杂的知识记忆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识更吸引我们的,是萧春雷飞扬的才情、感受和思索,以及优雅、考究的汉语之美。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书有专业的文献基础,敏锐的观察视角,优美的文字叙述,是近年文化历史散文写作的重要收获。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奇异的书:是地理书,是历史书,也是旅行书。该书不仅把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收于一体,也把作家的文采、记者的角度、学者的严谨、行者的孤寂熔为一炉。在我的编辑工作中,从未见过还有谁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
——易水(资深编辑 先后任职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杂志)
一个旅行者,如果看到不同的城市、民族,看到一切有差异的人文现象,而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时;如果看到季节轮换,晨昏更替,看到不同的地表空间也有自己相应的时间序列,而想推想其中的规律时,萧春雷的文章会是你极好的旅行手册,虽然他的初衷并非如此,但他集作家、专家和行者于一体的身份,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旅行文本。
——黄菊(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助理、微信公众号“行李”主编)
前言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001
中国春天的速度 007
北纬35度之秋 029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 059
藏东:地球最深的褶皱 069
帕米尔,破碎的亚洲心脏 103
鄂尔多斯的历史风沙 115
甘肃黑河的绿洲迁移 133
湖北五峰土家族地景 147
广西地理6个关键词 167
重庆武隆喀斯特的负地形 185
福建泰宁丹霞的花样年华 203
浙江花岙海蚀石林 217
没有鱼汛的海洋 239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261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盲点。河山这本大书,见仁见智,各人读来大不一样。
网上的帖子说,没到玉龙雪山的人不算到过丽江,如此,大旅行家徐霞客就算白跑一趟丽江了。读他的《滇游日记》,文中虽然多次提到玉龙雪山,但他住在木府的半个月里,竟一次也没有前往这座“雪幕其顶,云气郁勃”的雪山,他更感兴趣的是丽江的山川水系和纳西族文化。我不禁想到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他1922年来到丽江后,特地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雪嵩村找了个院子,推窗就可以望见皑皑雪峰。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还考察过四川的几座雪山。垂暮之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与其躺在夏威夷的床上,我更愿意在丽江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徐霞客为什么对玉龙雪山毫无兴趣?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的观点:首先,古人不欣赏极高山,古代享有盛誉的五岳、黄山,都是中低山;其次,古人不能欣赏雪山与冰川之美。他举例说,杜甫在成都住了几年,从没去看川西大雪山,只留下一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岷山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市不远,而李白似乎没兴趣提起它。两位大诗人歌咏过无数名山,但都是东部低矮的山头。
单之蔷在呼唤一种新的风景美学,他说:“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这种理论付诸行动,就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专题,评选结果是一份出人意料的名单:最美的景观多数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最美的山第一名是鲜为人知的南迦巴瓦峰。将这份名单与5批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比较就会发现,后者多分布在人烟稠密的东部地区。这两份名单体现了新旧两种审美观的巨大差异。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的确存在盲区。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从诗画中引申出来的,最好的山水是“如诗”、“入画”。中国的诗人很少歌咏荒野,画家们总要在山水图卷中安插几间茅屋、三两个隐士,他们描绘的是适合人类栖居的家园,而非自然。宋代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越来越精致,沉溺于小桥流水、园林假山、梅兰竹菊等狭隘的意境,缺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象。欧洲也一样,人们从艺术家的油画里吸收灵感,设计园林,评论风景,他们也不喜欢沼泽。1998年,美学家艾伦·卡尔松专门做过一个讲座《欣赏沼泽:湿地的艰深之美》,讨论了在西方文化中一向被认为污秽、诡异而凌乱的湿地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问题。
就是矗立在沙漠上的一个王朝。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当地近年来耗费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城——中国最著名的一座“鬼城”,也建在沙漠上。
……
前言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我出生于闽西北山区,但最吸引我的自然景观都在祖国的大西北。旅游就是感受差异,差异越大,越让我们震撼。高原、沙漠、冰川、雪山、绿洲、草原、内陆河,都让我深深迷恋。朋友问我:跑过那么多地方,哪里的景观最让你感动?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犹如母亲挑选她最疼爱的子女,但我的选择范围不出西藏、新疆和内蒙古。
第一次去西藏,我在阿里地区转了一个多月,只跑了噶尔、日土、扎达、普兰和吉隆五县,连布达拉宫都没空上去。我们寻找象雄王朝和古格王朝的废墟。难以想象,这片凛冽而荒芜的高寒之地,散落着如此众多的岩画、寺庙、佛塔、壁画、修行洞、玛尼堆、墓冢,到处是文明的碎片。有一次,我们跟着日土的牧民去看岩画,没有路,越野车在连绵起伏的荒漠上无休无止地颠簸,最后来到一个寸草不生的山谷。岩壁上镌刻着一些稚拙的简笔线条画,一个个小人背负重物,排成长列,像是描绘整个部族迁徙;还有位穿连衣裙的时尚女性,裙长及膝,与如今的藏族妇女服饰截然不同。太阳照耀着空荡荡的山谷,热气蒸腾,对面的大山仿佛变成了流体,在空气中微微摇动。高原永恒,人类来来往往。许多年前,一个部落经过这里,有人偶然在岩壁上留下一些图画,也留给我们无穷的困惑: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次去新疆,围着天山转了一个多月,整天都在路上奔波,历经40多个县市,比许多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走得都要多。我们考察天山的古道系统,不但踏勘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还寻访横穿天山山脉的夏塔、乌孙、车师、小南路、天山庙等小道。印象最深的是别迭里山口,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达坂,我相信玄奘就是从这个山口前往中亚的。这条丝绸古道已经荒废了大半个世纪,渺无人烟,山口前有座孤零零的汉唐烽燧。当地人说,前面再无居民点,只有边防军的一个哨所,守卫着无人翻越的冰雪隘口。我们沿着别迭里河又往前开了三四十公里,看到了清末民初的边卡遗迹,看到了牧民用碎石垒砌的简易围栏,河谷漫长得一如史前世纪,耳边唯闻空洞的溪声。我觉得自己行驶在地老天荒里,时光纷纷塌陷,一种混合着历史和自然的彻骨荒凉的气息,迎面扑来。
有人说沙漠上建不起城市,毛乌素沙漠里的统万城不知道应该看成一个例证还是反证。这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建造的都城,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陕西交界处,北魏后改夏州,宋代就被风沙掩埋了,直到清代被重新发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不相信赫连勃勃会把都城建在沙漠上,认为是人类活动造成土地沙化,毁了统万城。我注意到,地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最近的研究表明,古城底下就是沙漠,大夏就是矗立在沙漠上的一个王朝。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当地近年来耗费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城——中国最著名的一座“鬼城”,也建在沙漠上。
我一直对“连接”这个概念很着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常常感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连接”方式。它没有说教,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具象、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人体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的自然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书中对“自然骨魄”的解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天人合一”,而是深入到肌理、到纹路、到那些细微之处的共鸣。我读到书中将人类掌纹的“生命线”比作大地上的河流,将“智慧线”比作山峦的走向,将“感情线”比作风吹过的痕迹。这些比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开始尝试着去对照自己的掌纹,虽然我无法像作者那样专业地解读,但我能感受到那种呼应。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地震带上的人们掌纹,似乎有着特别的纹路走向时,我感到一阵莫名的震撼。这让我思考,是不是我们的身体,真的如同一个高度敏感的接收器,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以掌纹这种最私密、最个人的印记,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生命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掌纹,或许就是那个连接我们与整个宇宙的“隐形丝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生命可以如此“有声有色”。我之前总觉得,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直线,往前走,遇到一些弯路,然后到达终点。但这本书,却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多彩与复杂。它将那些无形的“气韵”、“精魂”,通过掌纹这个有形的载体,呈现出来。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掌纹”和“自然元素”之间“对话”的描绘。它不是一种单向的解释,而是一种双向的反馈。比如,书中提到,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他的掌纹可能会因为缺氧而产生一些特殊的细微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植物形态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表面的相似,而是深层次的生命力的契合。我读到书中对于“掌纹的流动感”的描述,作者将其比作流水在岩石上冲刷出的痕迹,或者风在沙丘上留下的纹理。这种流动性,让我感觉到生命力的无处不在,也让我反思,我们的人生,是否也应该像这些自然纹路一样,保持一种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姿态?书中那些精美的图文结合,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展览,每一幅掌纹图,都像是一幅微观的自然画卷,而每一段文字,都是对这幅画卷最生动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坚韧,也在于它的变化万千,在于它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生。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能够唤醒我们内在感受的东西。而《中国的掌纹:自然骨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质朴、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中那份与自然相融的“骨魄”。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观察方式。作者似乎总能从最不起眼的地方,找到最深刻的联系。比如,书中有一段对婴儿掌纹的描写,作者将其比作初生的嫩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与大自然中各种种子萌发时的生命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比,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原始能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书中对“掌纹的细节”的关注,也让我着迷。那些细小的分支、深刻的沟壑、甚至是微弱的纹路,都仿佛是生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些特定职业的人,他们的掌纹会因为长期的劳作而呈现出独特的“职业印记”,而这些印记,又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甚至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有着一种微妙的呼应。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感到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视,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摊开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书,而掌纹,就是书页上那些最动人的、关于我们与自然之间深刻连接的篇章。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的掌纹:自然骨魄》之前,我其实对“掌纹”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算命先生那里,觉得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去描绘什么前世今生,或是预测什么大富大贵。相反,它用一种极其朴实、又带着几分禅意的方式,将人体的掌纹与广阔的自然世界联系起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骨魄”这个概念的阐释。它不是那种僵硬的、冰冷的骨架,而是蕴含生命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内在支撑。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根系、山川地貌,甚至动物纹理的细致观察,找到了与人类掌纹在形态、走向、甚至“故事性”上的惊人相似之处。那些书中配的插图,虽然简单,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仿佛每一条线都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关于生长、关于风化、关于生命的韧性。我反复翻看,总能在新的线条里发现新的理解。比如,书中提到某种沙漠植物的根系,在干燥缺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扭曲、盘旋、向下深扎,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掌纹中那些曲折却坚韧的生命线,突然觉得,我们身上的每一条纹路,都可能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印记,都是我们生命历程的无声写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感觉它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整个自然界呼吸相通的存在。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我们的文化中有太多宏大叙事,讲的是朝代更迭、英雄辈出,而那些细微的、平凡的生命体验,往往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籍、名胜古迹,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掌纹,去挖掘中国文化的“自然骨魄”。 我被书中对不同地域人文风情的描绘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掌纹仅仅看作是孤立的生理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地理人文环境中去解读。比如,江南水乡的温婉,在掌纹中可能表现为柔和流畅的曲线;而北方山地的粗犷,则可能体现在更为硬朗、深刻的纹路之上。这种联系并非牵强附会,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比对,让人信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黄河流域人们掌纹的研究,作者将那些饱经风霜、布满老茧的掌纹,与黄土地的沟壑纵横、生命力的顽强搏斗联系起来。读到这里,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淳朴的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感受到他们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中国文化”,并非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或艺术瑰宝,更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血脉里,流淌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就如同这些掌纹一样,看似渺小,却蕴含着无比厚重的历史与生命的力量。
评分书很薄,只五万字,但马尔克斯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并说它无懈可击,“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评分无论纸张,排版,装帧,内容和物流都不错!趁着搞活动屯书慢慢看。
评分书很薄,只五万字,但马尔克斯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并说它无懈可击,“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评分1956年,年轻的马尔克斯还不到30岁,正在巴黎做记者,一面穷困潦倒,一面写《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本书据说改了9遍,于1961年出版,是他的第二本书,也是最不像《百年孤独》、完全没有魔幻气息的一本小说。
评分有别于泛滥的旅游文字,有文采,有深度,有情怀
评分双十一价格优惠,买太多了,凑字数一起评价吧,挺好的
评分不错
评分买买买买买不买买买买买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