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 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文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高、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斯台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是世界上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茨威格出身维也纳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还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就前往法国、比利时游学。在比利时认识了现代派著名诗人维尔哈仑,在巴黎结交了在法国文坛享有盛名的罗曼·罗兰,后来又通过罗曼·罗兰结识了高尔基,通过书信往来结识了弗洛伊德并深受影响。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
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创作反战的小说、剧本。上世纪20、30年代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蜚声世界文坛,1934年流亡英国,1940年经美国流亡巴西。在此期间创作反对暴力,反对专政,反对纳粹的小说传记和自传《昨日世界》。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译序(节选)
关于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深刻的典范。茨威格深思了。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初的中短篇小说。
他的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并不意味着突破。他的部诗剧《特西特斯》,尽管轰动一时,也只能视为这位才气横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本世纪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初的经历》的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一到白天,这阕浪漫主义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现实中只有贵族小姐,上流社会的女子。她们全都娴雅端庄,神情高傲,态度凛然。这些冷若冰霜、稳重审慎的小姐当中竟会有一人和他共度销魂荡魄的夜晚,向他揭示爱情的秘密,让他痛饮人生欢娱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琼浆!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幽静的树林里,这位谜样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骄矜的面具,露出怀春少女的本来面目,渴望着爱情的欢乐,毫不忸怩作态。然而她毕竟还是这个阶层的特殊产物,即使在恋情正浓,为销魂的瞬间,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绝不让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像精灵一样,出没于朦胧的夜色之中,来去飘忽,行踪诡秘,是娇羞?是顾虑?是视爱情为儿戏的习惯和本能?啊,这奇怪的变幻,白昼和黑夜,现实和虚幻,热烈和冷清,矫饰和纯真,像两个旋律交替出现,把这不谙世事的少年弄得目迷神眩。是他经历了一场幻梦,梦见仙女下凡,还是这些小姐善于装假,使人真伪莫辨?这扑朔迷离的昼夜变幻,给他欢乐,给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钟情,使他过早地失恋。如果说这也是伦勃朗光与影对照的技法,那么这个朦胧夜色中发生的迷人故事,则是为了衬托强光照射下白昼的现实生活业已失去纯真,变得虚伪矫饰。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那种喜欢在细腻的情感和错综复杂的人性中徜徉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主人公在面临巨大的人生转折点时的那种内心的挣扎和彷徨,作者笔下的文字仿佛有魔力,能将那些微妙的情绪丝丝缕缕地剥开,展示得淋漓尽致。你甚至能感受到角色呼吸的急促和心跳的加速。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作者就是那个角色本人,活生生地经历着这一切。特别是关于记忆和时间流逝的描写,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可奈何,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会久久地沉浸在那种氛围里,反思自己的过往。这本书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光,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侧影,非常耐人寻味。那种略带古典和诗意的叙事腔调,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不同于现在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赞叹这本书的语言功底,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的句式变化丰富多端,时而长句如河流般连绵不绝,将思绪一气呵成地倾泻而出;时而短句如利刃般精准有力,直击问题的核心。这种节奏的掌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律动感。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那些不落俗套的比喻和意象,它们不是简单的修饰,而是为文本增添了额外的维度和想象空间。比如,他将“希望”比作某种易碎的、需要小心呵护的玻璃制品,这种独特的视角,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它回馈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局,更是一场关于语言艺术和人性深度的深刻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敏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我向来偏爱那些能够挑战我思维边界的作品,而这本的魅力就在于它对道德困境的探讨。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标签,而是将人物推入一个又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初读时,你会本能地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但读到后半段,你会发现自己的立场在不断地动摇,甚至开始理解那些看似“错误”的选择背后,所承载的沉重命运。这种深层次的共情能力,是好作品的标志。更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尖锐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力,没有丝毫的煽情,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抵达情感的高潮。那些对话场景,尤其精彩,几句简短的交锋,暗流涌动,你得仔细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潜台词,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对于喜欢深度剖析人物心理和哲学思辨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无可估量。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我有点担心会因为篇幅略长而感到枯燥,毕竟现在很多长篇小说都会有注水之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的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巧,仿佛一座复杂的巴洛克式建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装饰,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一个宏伟的整体。叙事线索的穿插和交织,处理得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演奏复调乐章,高低起伏,互为映衬。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背景环境的渲染,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场景描述,而是与人物心境的深度融合。例如,描绘某个特定季节的黄昏,那种光线、温度和空气的质感,仿佛能直接透过纸张传递到读者的感官里,使得整个故事的代入感极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时空之中,感同身受角色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宿命感”,读完之后,你甚至会对生活中的巧合产生一种敬畏。它展现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人类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作者似乎对人类的“局限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无论是智力上的盲区,还是情感上的固执,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其中几处转折的设计,它们并非是突兀的“神来之笔”,而是逻辑严密地从前文的铺垫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必然结果,只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被迷雾所遮蔽,直到那一刻真相大白时,才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这种阅读体验,像是在解一个精妙的谜题,最后拼凑完整时,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我们处在相同的位置,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反思的深度,是很多表面热闹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评分书不错
评分茨威格作品,不错。
评分还不错,摸起来纸张挺舒服的。
评分严重囤积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这不,碰上活动,又是十几本十几本地往家搬,家里都堆不下了,剁手,剁手,剁手!!!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书还算新 快递给力 感谢京东
评分挺好的书,放在枕边吧
评分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别有韵味。译者张玉书在书前又写了译序和导言。对阅读茨威格更添深意。
评分书衣非常薄,很软,很有质感,个人比较喜欢,整个书的设计很干净,印刷和排版很专业。做活动挺划算。茨威格的作品真是引人入胜,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和研究。
评分质量还不错,内容还没看呢,看完以后再分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