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见店面类型提供全方位设计方案。
美观、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怦然心动!
直观的剖面图,清晰明了。
本书既能为私营店主和设计师提供参考,也能使普通读者收获智慧和灵感的启迪。
海报:
你是否也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小店?
比如氛围优雅的料理店,香甜四溢的甜点屋,悠闲的咖啡店,抑或治愈系小杂货店……看着客人们大快朵颐或流连于店内精美的陈列,自己内心也得到满足。这里不仅是出售商品和服务的地方,还是客人独享惬意时光、与三五好友小聚的轻松空间。
如何打造这样一方满载情怀和梦想的空间呢?
书中以直观的解剖图,介绍了34种店面类型的设计方案。大到选址、整体空间布局、风格打造,小到店内桌椅材质、装饰品、背景音乐等细节元素的选择,所有的设计均以打动人心为宗旨,在合理预算内打造出人气店铺。
高桥哲史
日本设计师,1960年生于千叶,曾就职于设计工场株式会社。2003年,在六本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madein。他的设计领域包罗万象,除餐饮店内装,还曾参与企业宣传设施的策划、公共资料馆和公园的设计、美国环球影业的设计、插图制作等。另外,他还涉足儿童玩具、成年人俱乐部、老年人专用设施等设计领域,并颇有建树。著有《建筑风格之书》等,也是多家室内设计杂志的撰稿人。
目录
第1章舒心店面打造法
咖啡店12
甜点屋14
西餐厅16
汉堡店18
比萨店20
印度咖喱屋22
回转寿司店24
拉面店26
共享型店面28
文字烧30
荞麦屋32
海鲜烧烤屋34
生蚝吧36
日式铁板烧38
锅料理40
和风洋食屋42
怀石料理店44
法式休闲餐厅46
高档中餐厅48
旅馆50
运动酒吧52
大众酒馆54
露天啤酒吧56
站饮式红酒吧58
传统酒吧60
屋台62
便利店64
治愈系杂货店66
眼镜店68
服装店70
家居装饰店72
LiveHouse(小型演出现场)74
怀旧小酒馆76
企业展会78
专栏改头换面Yes&No80;
第2章让客人久坐不离的尺寸法
店面的平面设计82
店内座位84
尺寸88
吧台高度90
高脚桌92
桌面94
隔断96
包间98
厨房100
红酒房102
洗手间104
与外界的连接106
对外宣传108
招牌110
专栏如何考虑层高问题?112
第3章打动人心的选材法
地板材质114
石材116
木材120
墙纸122
瓷砖124
金属材料126
仿制品128
玻璃130
镜子132
装饰品134
光线应用136
人物打光法138
室内温度140
给风和排风142
尺寸144
重新装修146
背景音乐148
创意150
专栏设计师群像152
最近拜读了一本极其小众的关于中古时期欧洲修道院音乐手稿保护与修复的专业文献,这本书的专业深度让我这个外行人也感到震撼。它主要围绕着羊皮纸的化学降解过程、墨水的腐蚀性反应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装订技术对乐谱保存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显微图像分析报告,展示了不同世纪抄写员使用的笔尖力度和羽毛笔的切口对纸张纤维造成的微观损伤,这细节程度简直令人咋舌。编辑团队似乎非常尊重原始材料,书中的插图几乎都是高分辨率的扫描件,有些残破不堪的乐谱片段,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得以部分恢复,展示了失落的音符和记号,让人对历史的“不可逆性”产生深深的敬畏。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材料科学到历史考据,再到现代修复技术,层层递进。它让我对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物”有了全新的理解,明白每一次修复工作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细科学实验,充满了对知识和历史的虔诚。
评分哇,刚翻完一本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书,真是大开眼界!它深入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公共区域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行为模式和社区凝聚力的。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的实地案例,比如重新设计的城市广场、升级改造后的老旧街区,清晰地展示了“人性化尺度”在城市肌理中的重要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绿肺”植入的章节,不仅仅是种几棵树那么简单,而是关于如何利用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在寸土寸金的CBD区域创造出微气候调节系统,这简直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必须研读的宝典。这本书的图文排版也极其考究,大量的剖面图和三维模型,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正亲自参与到每一次规划决策中去,感受着材料选择和光影布局带来的细微差别。读完之后,再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开始注意到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忽略的城市细节,比如地砖的铺设方式对行人流线的影响,或是低矮围墙在无形中划定的私人与公共界限。这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爱上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手册。
评分天呐,我刚刚读完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深度分析报告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理性决策”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汇集了近十年心理学和金融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用非常严谨的实验数据和统计模型,揭示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随机、实则可预测的认知偏差。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比如超市里的“锚定效应”、投资市场中的“损失厌恶”——来构建复杂的理论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默认选项设计”的部分,了解了为什么仅仅改变一个按钮的位置或默认勾选框的状态,就能在不侵犯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引导出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强悍,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实证支撑,同时语言表达精确而富有洞察力,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自以为是的“自由意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大脑的“捷径思维”所操控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到了一份人类心智操作手册,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市场营销、政策制定或个人理财感兴趣的人。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日本传统工艺复兴的画册,它集中展示了那些在工业化浪潮中几近失传的手艺人如何运用当代设计语言,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侧重点不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匠心”本身——那种对手工制作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每一页的特写镜头都清晰地捕捉到了木材的纹理、陶瓷釉面的光泽,甚至是编织物纤维的韧性,那些细微到肉眼难以分辨的层次感,在高清印刷下被完美还原。书中收录的访谈录也非常引人入胜,手艺人们谈论的不是商业利润,而是如何与手中的材料“对话”,如何通过上百次的失败尝试,才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力度与火候。这让我深思,在追求效率和批量生产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正在快速失去对“慢工出细活”的敬畏?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快速消费”的盲目崇拜,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坚韧且美好的反思路径,让人愿意停下来,去欣赏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体现其价值的美好事物。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厚重的纸张和简洁的留白,充满了禅意。
评分我终于找到了一本真正深入剖析当代纪录片叙事手法的理论著作,它完全避开了对著名导演作品的简单评论,而是聚焦于非虚构影像如何构建“真实感”这一核心命题。作者从符号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出发,详细拆解了诸如“固定长镜头的使用”、“背景音效的刻意缺失”、“对受访者眼神的剪辑处理”等技术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从而建立起一种“我正在目睹真相”的错觉。书中引用了大量电影理论中关于“蒙太奇”和“纪实性承诺”的讨论,但用非常易懂的语言将其应用于纪录片领域。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探讨了当代的“自我纪录”现象,即创作者如何巧妙地在镜头前暴露自身的偏见和局限性,反而以一种更诚实的方式获得了观众的信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策略。这本书的批判性非常强,它迫使我以后观看任何新闻片段或影像资料时,都要带着更警惕的眼光去审视其背后的“构建”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媒介素养。
评分还行
评分物流速度快 服务质量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内容有点过于简单了
评分不好看
评分经典书,不可错过
评分感觉没什么用还是不要买了,真的没什么用
评分很好,物流快,质量好,信赖京东
评分内容可以,都有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