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反差:火炮

对比与反差:火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E.哈斯丘 著,徐谦,许忠勇,王刚,胡雪松 译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火炮
  • 对比
  • 反差
  • 武器
  • 战争
  • 技术
  • 历史
  • 装备
  • 冷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5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89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事爱好者
  历史解密   过去100年间,火炮作为战场强大杀伤力常规武器的历史、类型和发展历程,高清大图让历史再现。   直观数据   全面展示几十种火炮的数据参数,如口径、尺寸、作战重量、射界、弹药类型、有效射程等。   对比反差   将同一时期、性能相近的火炮做双栏性能对比,优劣立判高下。   从一战时的老式野战炮,到现如今性能优异的反坦克导弹,《对比与反差:火炮》介绍近100年间加农炮、迫击炮、榴弹炮、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等“战场杀器”的实用指南,也是军迷了解火炮的科普工具书!   正如那些经典的火炮,如德国的88炮、英国的25磅炮、美国的M109等令人耳熟能详,《对比与反差:火炮》通过高清图表,展示了几十种火炮的口径、尺寸、作战重量、射界、弹药类型、有效射程等性能参数,并对多种同一时期、性能相近的“老对手”做两者之间性能对比和强弱分析,从对比角度深入了解火炮性能。书中配有200余张高清图片和火炮涂装高清彩图,在不同历史时期,火炮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尽相同。目前,在新的、复杂的战场形势下,火炮的威力势必会继续长存,本书将为您展示属于火炮的天下。

内容简介

  《对比与反差:火炮》一本让军迷了解火炮的科普工具书!书中以时间为轴,以章节为单位,通过200多张大图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描述,将从一战前火炮的发展到现代火炮的卓越性能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特殊的分栏功能还提供了某种关键武器在特定时期的对比,力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走近地面战争中的支援利器——火炮。

作者简介

  迈克尔 E.哈斯丘,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专门从事二战军事历史和军事技术研究,他出版的专著内容涵盖了从轻武器到装甲战车等各领域,主要著作包括:《对比与反差:二战经典武器》《武器识别指南——轻武器:1914—1945年》《基本武器识别指南——二战后火炮:1945年至今》《坦克探秘》等。

目录

前 言

第1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火炮
1. 现代纪元的到来
2. 残酷的美国内战
3. 死亡昭示
4. 安提耶坦之战中的吉布恩将军
5. 斯通河战役的宿命
6. 威名远播的武器
7. 普法战争
8. 钢材的发展
9. 日俄战争
10. 隐蔽的位置
11. 现代火炮的雏形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火炮
1. 法国75 毫米口径野战炮
2. 英国远征军
3. 绝望难熬的勒卡托之战
4. 对付敌人的战壕
5. 遭受加利波利的炮火
6. 据守维米岭的加拿大火炮
7. 索姆河杀戮场
8. 仓促参战的美国
9. 战争的到来
10.“大贝尔塔”臼炮
11. 克虏伯王朝
12. 高速炮弹
13. 改进版本
14. 凡尔登的恐惧
15. 东线战场
16. 铁道炮
17. 一战期间的经验教训

第3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火炮
1. 世界大战的启示
2. 与困难做斗争
3.105 毫米口径榴弹炮
4. 血岭鏖战中灼烧的炮管
5. 美军的野战炮和重型火炮
6. 争夺重炮
7. 法兰西的没落
8. 依赖固定工事
9. 红星冉冉升起
10. 斯大林格勒的黄昏
11. 条约和悲剧
12. 可怕的88 炮
13. 心理战
14. 第三帝国的雷霆之怒
15. 竞争对手的设计
16. 落入德军之手的斯柯达
17. 命运多舛的梦想
18. 沙漠中的冲突
19. 共荣圈
20. 在中国压倒性的力量
21. 战争之犬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火炮
1. 战时生产量
2. 争夺制空权
3. 钢铁大幕
4. 保卫帝国
5. 战争中最好的炮
6. 战争初期的防空武器
7.“欧瑞康”防空炮
8. 战斗混蛋
9. 欧洲堡垒
10. 铁甲猛兽
11. 库尔斯克:装甲大混战
12. 早期的反坦克炮
13. 组合武器
14. 紧跟装甲武器发展的步伐
15. 最大的自行炮
16. 斯大林的咆哮
17. 增加射程
18. 火箭技术高速发展
19. 陆地上的巨人
20. 勇敢迈向新世界

第5章 冷战时期的火炮
1. 朝鲜前线
2. 殖民主义的衰落
3. 战术核武器:原子安妮炮
4. 打了就跑
5. 苏联的自行火炮
6. 服役期超过30 年的火炮
7. 无后坐力炮
8.“丹尼斯?伯尼”无后坐力炮
9. 中国的坚持
10. 制导武器
11. 炮管发射,光学制导
12. 针锋相对:古巴导弹危机
13. 游击战
14. 火圈
15. 防空“炮弹”
16. 布里斯托尔“寻血猎犬”地空导弹
17. 防空导弹项目
18. 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

第6章 现代火炮
1.“飞毛腿”与“爱国者”
2. 弹道导弹计划
3. 风中的尘埃
4. 滚出城镇
5. 需要一种威力更大的武器
6. 一种活法
7. 保持基本原则
8. 哀哉,巴比伦
9. 最近的武器
10. 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
11. 紧凑型动能导弹
12. 目标:空军一号
13. 未来的火炮
14. 谁来替代火炮?

前言/序言

  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火炮的尺寸、耐用性以及破坏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冶金行业和军工厂得以蓬勃发展。  据军史资料记载,火炮在战争中对敌我双方造成的伤亡非常巨大,由此获得了“战场之王”的绰号。火炮在战场上帮助军队取得胜利、扭转败局、免遭毁灭等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过去的150年中,火炮凭借其战场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火炮的发展历程可能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其实,敌对双方朝对方投掷石头,就是利用石头的质量和重力给对手造成伤害。据说,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马其顿的菲利普国王已经认识到原始的火炮是军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菲利普的军队已经能使用一种特大型石弩(抛石机),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使用一张拉满的弓发射一支箭。菲利普国王的另一件致命武器是“帕林顿”石弩(palintonon),它可以将一块重达3.6千克(8磅)的石头投出274米(300码)远。  菲利普国王的这些武器可能被用于攻城战,而他的儿子——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则更加强调发挥这些武器的进攻作用。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经常会运用炮兵为其步兵提供火力掩护,进而发展出更加轻便、机动性更好的“火炮”。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火炮的尺寸、耐用性以及破坏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冶金行业和军工厂得以蓬勃发展。  在古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著述里,记载着古罗马军团围攻耶路撒冷时,曾经使用一种名为“野驴”的武器,可将45千克(100磅)的石块投出365米(400码)远。这些攻城武器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军团的制式装备。此外,还有很多种类的石弩(抛石机),其中一种便于运输并且可以将4.5千克(10磅)重的石头投出274米(300码)远,另外一种叫作“carroballista”,它可以发射直径66厘米(26英寸)的弹丸,射程为274米(300码)。  显然,在围攻战中使用大炮,目的是瓦解一个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军民士气。在开放的战场上,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对敌人的战斗意志造成显著影响。如果使用得当,火炮在双方对峙中造成的伤亡,可能比近战造成的伤亡要大得多。  据说,首次使用火药作为推进剂的火炮诞生在12世纪末中国的宋代。在15世纪中叶,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中,一种尺寸巨大的滑膛加农炮——臼炮被土耳其人使用。这些巨大的武器是由绑在一起的金属杆组成的,重达19吨(21英吨),需要60头牛和200名成年男人才能够操控。  “炮”之所以能为人们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在波西米亚的胡斯战争期间(1418—1424年),通过牲畜牵引的此种武器被捷克军队统帅扬?杰式卡运用得得心应手、声名远播。  早期的火炮有着固有的缺陷,主要是它们的机动性差、不易操作等。由于火炮自身笨重,导致射击速度较低,往往会成为战斗中非常不稳定的因素。在接下来的200年里,世界各国的陆军和海军都对其进行了创新,例如提高火药和炮弹组合效率,此外,融合式炸弹技术随着各国陆军和海军的迅速壮大而发展了起来。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在火炮的小型化、轻量化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他的部队在17世纪初的“30年战争”期间已经大规模使用“3磅炮”。  在那个年代,卡齐米日?西门诺维兹所著的《伟大的火炮艺术(第一卷)》(Great Art of Artillery, the First Part)一书中,首次将火炮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描述,自此向后的200多年里,火炮在战场上的使用方法、运用策略基本上变化不大。
对比与反差:火炮 一、引言:历史长河中的炮火交响 火炮,作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之一,其每一次的演进都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重塑了国家的力量格局,甚至影响了文明的进程。从最初简陋的投石机,到如今毁灭性的核炮弹,火炮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单纯地梳理火炮的技术演进,或是罗列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炮兵装备,或许只能触及历史的表层。《对比与反差:火炮》一书,并非简单地陈列史实,而是旨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火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战争模式下的“对比”与“反差”,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揭示火炮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技术与战略、个体与群体、毁灭与创造的复杂纽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单一维度的技术叙事,而是将火炮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战略的宏观视角之下进行审视。我们并非要讲述“哪一种火炮最先进”,而是要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火炮的出现和演进,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对比与反差,又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命运”。从冷兵器时代的弓弩与早期火器的并存,到近代大规模炮兵集群的崛起,再到现代精确制导火炮的精准打击,每一次的“对比”都揭示了技术的代差、战术的革新,而每一次的“反差”则映照出战争形态的颠覆、社会结构的重塑,乃至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从古罗马的投石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墙攻防,从拿破仑战争的炮火覆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绞杀,再到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乃至当代局部冲突中的精确火力支援。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标志性的时刻,那些由火炮轰鸣所标记的转折点,通过精细的“对比”与深刻的“反差”分析,呈现火炮作为一种力量的生成、扩散与演变,以及它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二、第一篇:从萌芽到崛起——早期火炮的时代裂痕 在早期火炮的萌芽阶段,历史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的“对比”与“反差”。一方面,是古老军事智慧与新兴技术的碰撞。曾经象征着战争最高荣耀的冷兵器,如骑兵的冲锋、长矛的密集阵型,在火药武器的出现面前,开始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地域文明对火炮接受程度的巨大“反差”。东方,特别是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源地,但火炮的应用却一度相对保守,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性武器,或是用于仪式性的象征。而西方,则以更为激进和开放的态度,迅速将火炮融入军事体系,并将其发展成为攻城略地的关键利器。 本书将详细考察早期火炮的代表——滑膛炮的诞生及其在欧洲战场上的初步应用。我们将对比研究不同类型早期火炮的性能差异,例如,管退炮与前装炮在射速、装填效率上的“对比”,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形和战术场景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分析火炮的出现如何直接改变了传统的城堡防御体系。曾经坚不可摧的城墙,在早期火炮的持续轰击下,逐渐变得脆弱不堪,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军事防御的“反差”式变化,迫使建筑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防御工事的设计理念。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早期火炮在战术层面带来的“反差”。曾经以步兵冲锋为主的战术,开始被迫引入炮兵的火力支援。炮兵的位置选择、协同作战、弹药消耗等问题,都成为新的战术考量。这种“对比”与“反差”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战争的组织方式、指挥体系乃至士兵的作战心理上。我们将分析火炮的出现如何加速了职业化军队的形成,以及炮兵作为一支独立兵种的崛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军事等级制度。 三、第二篇:革新与主宰——近代火炮的战场霸权 进入近代,火炮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其“对比”与“反差”也愈发明显,并深刻地重塑了战争的面貌。蒸汽机的发明、冶金技术的进步,为制造更强大、更精准的火炮提供了可能。这本书将重点剖析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革新,例如,膛线的发明及其带来的“对比”——相较于滑膛炮,线膛炮在射程、精度和弹道稳定性上的飞跃式提升,彻底改变了炮兵的作战效能。 我们将对比研究不同国家在火炮技术发展上的“反差”。例如,法国在拿破仑时代以其精良的炮兵装备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成为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宰,而其他国家则在借鉴和模仿中奋起直追。本书将详细分析拿破仑战争中炮兵的战术运用,例如,炮兵的集火射击、炮火侦察、以及炮兵与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这些都成为了新的战争典范。这种“对比”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更是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上的。 再者,本书将深入探讨火炮在近代战争规模和烈度上的“反差”。随着火炮技术的不断进步,炮弹的威力日益增强,射速也大幅提高。这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破坏力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我们将以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以及普奥战争等为案例,分析火炮在这些冲突中的作用。曾经的“骑兵冲锋”和“白刃格斗”的浪漫场景,在密集的炮火面前变得异常脆弱,战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也因此被放大。 本书还将分析火炮技术对国家军事工业和经济体系的“反差”式影响。火炮的大规模生产和维护,需要庞大的工业基础和稳定的资源供应。这促使各国竞相发展重工业,并开始将国家资源高度集中于军事领域,这种“对比”与“反差”是近代国家机器构建的重要推动力。 四、第三篇:绞杀与核变——现代战争中的火炮困境与重生 进入20世纪,火炮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对比”与“反差”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内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火炮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也暴露了其在某些战略环境下的“困境”。本书将详细描绘一战时期,火炮如何成为战争的主角,而其带来的“对比”与“反差”则异常鲜明。一方面,是火炮技术的巅峰——重型火炮、速射炮、榴弹炮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毁灭性的火力覆盖。另一方面,是战场环境的“反差”——堑壕战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炮兵战术面临巨大挑战,而由此产生的巨大伤亡,也让火炮的“效率”与“代价”之间形成了令人心痛的“对比”。 我们将深入分析战壕战中,炮兵的压制射击、火力侦察、以及炮火准备在突破防御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火炮的密集使用如何导致了“炮灰”现象的出现,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如何超出了以往的认知。这种“对比”与“反差”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本质,并对传统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质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推动了火炮技术的发展,例如,自行火炮的出现,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和战场适应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与早期固定阵地炮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还将探讨火箭炮的崛起,以及它在短时间内倾泻大规模弹药的能力,这与传统火炮的单发精度相比,呈现出另一种“对比”。 然而,随着核武器的诞生,火炮在战略层面似乎进入了一个“边缘化”的“反差”。然而,核武器的出现并未让火炮消亡,反而促使火炮朝着更加精确、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本书将分析精确制导炮弹、无人机侦察辅助下的火力打击等新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使得火炮的“打击精度”与“毁伤效率”之间形成了新的“对比”,从而在不升高战争烈度的情况下,实现了更高的作战目标。 五、结论:火炮的永恒命题——力量、毁灭与未来 《对比与反差:火炮》一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和战术的层面,而是旨在通过对火炮发展史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战争、技术、文明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火炮作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毁灭”与“创造”的“反差”。它既是国家力量的倍增器,也是文明冲突的催化剂。 本书将引导读者去理解,火炮的每一次“对比”与“反差”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乃至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从封建社会的瓦解,到民族国家的崛起,再到全球化的进程,火炮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当今世界,虽然面临着新的战争形态和挑战,但火炮依然是现代军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火炮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智能化、网络化、以及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这些都将继续带来新的“对比”与“反差”,并可能对未来的战争形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对比与反差:火炮》希望能够成为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著作,它将火炮这一看似冰冷的战争机器,重新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展现其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让读者在每一次的“对比”与“反差”的解读中,看到历史的演进,理解力量的运作,并思考文明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深刻。我原以为《对比与反差:火炮》会是关于战争的机械、冷冰冰的论述,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规的笔触,将“火炮”这个严肃的战争符号,置于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框架中。他通过对比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对“火炮”的认知和运用,揭示了人类在追求力量和效率的同时,所付出的隐形代价。 书中对“时间”的解读尤其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火炮的发展,而是通过“时间的压缩”和“时间的膨胀”这两个概念,来阐释火炮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节奏。早期战争可能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而火炮的出现,使得战争的进程被极大地“压缩”,短期内就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反之,火炮的强大力量,也可能使得战败一方的“时间”被彻底“膨胀”,漫长的痛苦和修复过程随之而来。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细腻捕捉,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技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初拿到《对比与反差:火炮》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军事史料,充斥着各种技术参数和战术分析。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般的笔触,将“火炮”这一冰冷的战争工具,抽离出来,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哲学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火炮的演变,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火炮的“存在方式”,揭示了人类文明在技术发展中所折射出的价值观、权力结构乃至生存哲学的变迁。 书中关于“静默的艺术”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箭雨”与近代战场上的“炮火”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的是规模的压倒性、声势的浩大,而后者则是一种更为集中、精准、且伴随巨大毁灭性力量的冲击。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映射了人类对“力量”和“恐惧”的认知方式的转变。当“炮火”的轰鸣声响起时,它不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心理上的震慑,是一种宣告绝对统治的信号。作者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也因此丧失了某种更原始、更本真的感受力,对生命、对自然,乃至对自身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不得不说,《对比与反差:火炮》带给我的冲击,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关于“武器”的书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作者在书中对“距离”的探讨尤为精妙。从弓箭的近身搏杀,到火炮将战争的距离拉远,再到如今的无人机和导弹,人类似乎一直在努力地“拉开”自己与行动的直接后果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拉远,既带来了战争的“高效”和“精确”,也带来了情感的疏离和道德的模糊。 我被书中关于“视觉的战争”的描述所吸引。作者指出,火炮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战场,也改变了人们看待战争的方式。不再是血肉横城的近距离厮杀,而是通过望远镜、通过地图,以一种更为“客观”的、疏离的视角来“指挥”和“参与”战争。这种“视觉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战争的残酷性,将其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数字化的博弈。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火炮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对比,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冲突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上的改变,又会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战争的决策和态度。

评分

《对比与反差:火炮》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漫游。作者并没有按照线性时间来讲述火炮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以“意象”为线索,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串联起来。比如,他会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笔下对“宏大”的追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巨炮的生产和使用联系起来,探讨人类对于“超越极限”的永恒渴望。这种跳跃式的结构,起初可能会让人感到些许不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书中对于“沉默”与“喧嚣”这一对概念的反复运用,堪称点睛之笔。作者指出,当火炮从战场上退去,留下的“沉默”并非真正的平静,而是充满着战争创伤的回响,是历史留下的无声呐喊。而那些被“炮火”遮蔽的,更细微、更个体化的叙事,却往往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遗忘。这种对“沉默”和“喧嚣”的深刻洞察,让我反思,我们在解读历史时,是否过于关注那些戏剧性的、充满轰鸣的事件,而忽略了那些在背景中默默发生的、同样重要的个体命运和微观变迁。这本书迫使我去审视那些被“轰鸣”所淹没的声音。

评分

《对比与反差:火炮》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边界”的跨越。它不像一本典型的历史书,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细节上。作者像一位哲学家,又像一位艺术家,用一种非常规的视角来审视“火炮”这一主体。他将火炮的出现与“文明的边界”进行关联,探讨了技术发展如何在突破地理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挑战和重塑人类的道德和伦理边界。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印记”的章节。作者将火炮轰鸣的声音,比作一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刻在战场之上,也刻在幸存者的记忆里,更刻在历史的年轮中。他对比了不同时期火炮声音的特质——从早期较为粗粝、不规则的轰鸣,到近代工业化生产下更为规则、震耳欲聋的巨响。这种声音的对比,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象征性的,它代表着人类控制自然力量的欲望,以及这种欲望所带来的代价。这本书让我深思,我们往往只关注技术本身的进步,却很少去思考这些技术所留下的“声音的印记”,它们究竟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评分

A

评分

评分

印刷装帧一般,内容配图也简单了些,性价比一般

评分

真是好好的啊真是好好的啊

评分

科普书籍,没什么价值,不建议

评分

看一看是可以的

评分

科普书籍,没什么价值,不建议

评分

不错。。。。。。。。。。。

评分

作为最重要的兵器-火炮的图书居然很少,算是填补了一些空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