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谈美/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美学
  • 艺术
  • 文化
  • 经典
  • 鉴赏
  • 修养
  • 中国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6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朱光潜语)。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较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的研究,出版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建国后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国头一部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晚年写作出版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并花费大量精力于维科《新科学》等西方美学论著的翻译和研究。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诸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国现当代较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精彩书评

  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作家、学者 朱自清 

  朱先生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西融会、古今沟通……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国人之有详赡系统美学专著,朱先生《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开风气之先。  
                ——当代学者 钱念孙 

  他的《谈美》一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时而诙谐,时而正经,有时比喻,有时引用,有时就像说故事一样,深入浅出地一层层引领读者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全书充满精妙之言,字字珠玑,可圈可点,读来如品一杯清茶,所获匪浅。
                ——语文教师 陈小爽 

目录

宋代的统一
契丹势力的南渐(上)
契丹势力的南渐(中)
契丹势力的南渐(下)
西夏的始末
女真的勃兴(上)
女真的勃兴(下)
蒙古的立国(上)
蒙古的立国(下)
蒙古领土的扩张(一)
蒙古领土的扩张(二)
蒙古领土的扩张(三)

前言/序言

朱自清先生序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的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几的例话;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朱自清先生序之中也都寓有欣赏”;(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朱自清,二十一年四月,伦敦。
蕴藉东方智慧,穿越千年风华 这是一本邀请您走进中华文明深邃殿堂的指南。它并非直接教授某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更为人文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感受、去理解、去品味那些塑造了东方民族精神内核的智慧精髓。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不急不缓地拂去历史的尘埃,为您揭示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的东方文明瑰宝。 穿越时空的对话:倾听先哲的低语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话”。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朝代、某一位先哲,而是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您将有机会“亲耳”听到孔子的仁爱与礼乐,感受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体会庄子的逍遥自在与汪洋恣肆。这些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 书中会引导您去理解,为何“仁者爱人”能够成为千古不变的道德圭臬?为何“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至今仍能启迪人们安身立命的智慧?为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非冷漠,而是更深刻的对生命本源的洞察?通过对这些经典思想的深入剖析,您将逐渐领悟到,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是如何以非凡的洞察力,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根本关系。 品味诗词之美:字里行间的风骨与情怀 除了哲学思辨,本书还将带您领略中华民族在诗歌、文学等艺术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您会与屈原一同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也会随李白一同畅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豪情。从《诗经》的质朴纯真,到唐诗的盛世华章,再到宋词的婉约缠绵,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 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诗句,更注重引导读者去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士人心境。例如,在解读王维的诗句时,会将其置于山水田园的意境之中,让读者体会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与超然;在赏析苏轼的词作时,则会展现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与韧性。通过这些赏析,您将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文字所传达的东方审美情趣。 体悟艺术之道:形而上的韵味与意境 中国古代的艺术,从来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写意”,是“神似”。本书会带领您去欣赏中国画的“虚实相生”,书法的“龙飞凤舞”,戏曲的“一招一式皆有深意”。您会了解到,一幅山水画,并非仅仅是山峦叠嶂,而是画家借景抒情,寄托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一撇一捺的汉字,也蕴含着力量、韵律和生命。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您将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比如,国画中对留白的运用,并非“空白”,而是“气韵生动”的起点,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的笔墨浓淡、线条粗细,都承载着书写者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这些艺术形式,是古人观察世界、表达情感、体悟人生最直接、最深刻的载体。 关注生活之雅:礼仪、节庆与日常的智慧 中华文明的智慧,并非仅存于高深的哲学或宏大的叙事中,它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古人的礼仪、节庆以及生活的态度中。本书会带您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了解那些看似繁琐却蕴含深意的礼仪规范,感受传统节庆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家庭温情。 例如,关于“食”的文化,会从“民以食为天”的朴素认知,延伸到古人对饮食的讲究,对食材的选择,以及“食不言”等餐桌礼仪所体现出的尊重与秩序。关于“节”,会讲述春节的团圆,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思念,这些节日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连接代际、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通过了解这些,您会发现,古人的生活充满着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汲取养分,滋养心灵:现代人应有的文化根脉 在日益西化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并非为了复古,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与呈现,帮助现代人找回文化根脉,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那些代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应对人生挑战的独特视角。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定。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与感悟,让中华文明的智慧,成为滋养我们心灵、塑造我们品格的无形力量。 结语:一场心灵的远足,一次深刻的洗礼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关于“美”的探索,但它所探讨的“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感官愉悦,而是源自于内在的和谐,源自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源自于与天地万物的连接,源自于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一场心灵的远足,一次深刻的洗礼。它邀请您放下功利,回归本真,用一颗开放而宁静的心,去感受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去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您将发现,那些古老而永恒的智慧,正以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照亮您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谈美》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国学的新视角。一直以来,国学在我眼中总是有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感觉,充满了古老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让人望而却步。但“跟大师学国学”这个副标题,以及“谈美”这个主题,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展现国学之美。我希望书中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思想和智慧融化在对“美”的探讨之中,让我明白,国学并非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渗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比如,书中是否会谈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他们是如何在饮茶、抚琴、写诗中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又或者,会从“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出发,探讨它们是如何内化为一种美的品格?我渴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国学的殿堂,让我感受到其中的博大精深,并能将这份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个人修养,让生活也多一份“美”的色彩。

评分

对于《谈美》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道器一体”的中国式智慧。很多人谈论美,往往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而这本书显然是想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我期待书中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例如“道”、“气”、“韵”等,通过具体的美学现象来阐释,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窥见一斑。比如说,当谈论到中国山水画时,它不仅仅是描绘山川的形态,更是一种“胸中丘壑”的体现,是一种“得意忘形”的境界。这本书能否将这种“意境之美”与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联系起来?又或者,在谈论书法时,不仅仅是笔画的组合,而是“力透纸背”的精气神,是“龙飞凤舞”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优美,更是内在精神的升华,是“文以载道”的体现。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和品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追求“天人合一”,为何对“意境”情有独钟,以及这些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

评分

读完《谈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美”的肤浅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美”就是外在的漂亮,是视觉上的愉悦,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它关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品格气度,乃至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解读,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谈论山水画的意境如何悠远,古诗词的韵律如何动人,更触及了“中庸之道”中的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哲学之美,甚至是为人处世时的“君子之风”所蕴含的道德之美。我尤其喜欢书中将“美”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部分,比如如何从一杯茶、一首诗、一次旅行中体悟到“美”的存在,如何让“美”成为一种滋养心灵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让人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过于忽略了精神层面的“美”,是否应该更多地去追求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更加隽永和深刻的美。

评分

《谈美》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浮躁的心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生活变得越来越功利,也越来越缺乏对“美”的感知力。而这本书,则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之中。比如,书中可能提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他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美的追求;又或者,探讨了中国哲学中关于“道”的理念,如何理解“道”的无形之美,以及如何顺应“道”来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去“看”美,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创造”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得到了“精神上的充电”,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更有信心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美”。

评分

《谈美》这本书,收到的时候真是惊艳到了。精装版的质感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书页泛着淡淡的黄,不是那种劣质纸张的泛黄,而是带着岁月沉淀的书香气息。我喜欢精装书的触感,那种厚重和一丝不苟的装帧,仿佛在告诉读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书页,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丝毫的压迫感。初略翻阅,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美”这个主题的深入思考,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喧嚣,而是内敛而深沉的智慧。我特别期待书中会如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比如山水画的意境、诗词的韵味、园林的布局,甚至是待人接物时的那种“雅”和“韵”。我相信,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从未真正领略过的事物,去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诗意和哲学,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处静谧的精神港湾,好好地与“美”对话。

评分

京东购物快捷方便,几乎所有图书都在京东购买。

评分

书很好,质量可以,送货快。推荐。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跟大师学国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次双十一便宜,感谢京东,让我藏书日丰~

评分

京东,快,好,省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跟大师学国学!

评分

京东搞活动下了几个单子,200减100,只是觉得活动之后,价格降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