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的“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扼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著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精彩书评
陈师曾的创作精神和作品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当时北京最有名望的画家。
——雕塑家 刘开渠
陈师曾这本书,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上是一本开山之作,以后同类著作在材料和见识上能超过它的极少。
——当代学者 谢泳 目录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第一节 唐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
第五节 王维
第六节 鞍马画家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
第八节 周昉与赵公祐一家
第九节 花鸟画与论画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第一节 五代绘画概论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第一节 宋朝文化总论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第一节 元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
第三节 四大家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第一节 明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
第四节 浙派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
第六节 吴派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第一节 清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
第四节 花鸟及杂画
附 录
清代山水之派别
清代花卉之派别
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
绘画原于实用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画是进步的 前言/序言
陈师曾先生(1876—1923年),名衡恪,以字行,号朽道人、槐堂,近代著名书画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近代诗人陈三立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1902年与陈寅恪、鲁迅等人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后对美术发生兴趣。1909年夏归国,曾先后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长沙第一师范学校。1913年应教育部之聘任教育部图书编审。1915年,兼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北京女子师范及女子高师博物教员。1918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画法研究会”,聘其为中国画导师。
陈师曾先生出身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能。他又一生交游广泛,与李叔同、鲁迅、梁启超、吴昌硕、李苦禅、齐白石等人相往还,相互请益,声誉日隆。陈师曾先生曾劝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后者欣然听从,“衰年变法”,终成一代艺术大师。这是中国艺术史上众所周知的一段佳话。1923年9月,陈师曾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梁启超先生致悼词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之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 而吾人之损失, 乃为精神。”梁启超先生如此说,盖因陈师曾先生不仅自己探索文人画的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从事美术教育多年,培养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如李苦禅、俞剑华、王子云、张肇铭等人。诚如他的学生刘开渠先生所言: “陈师曾的创作精神和作品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当时北京最有名望的画家。”
1922年,陈师曾先生应中华教育会邀请,赴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后由其门人俞剑华、苏吉亨两人分别整理出版,改订书名为《中国绘画史》。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此次出版,我们对字句、标点等进行了仔细的检核、勘误,对一些沿袭已久的错误予以更正。例如, “唐朝后期之绘画”一节提到“宗炳、王微之《山水论》”,经查,宗炳所著为《画山水序》,王微所著为《叙画》,疑作者因王维之《山水论》而记混。“宋朝之论画”一节提及饶自然之“《山水十二忌》”,实为《绘宗十二忌》。“清朝之绘画?花鸟及杂画” 一节说赵之谦“卒年六十余”,实际上赵生于1829年,死于1884年,享年五十六。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校读,我们参考了徐书城点校本(《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编注本(《陈师曾画论》,中国书店,2008年),在此对诸位先生一并致谢。本次再版,我们还收入陈师曾先生七篇相关文字,如《文人画之价值》、《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列为附录,供广大书画爱好者参考。
东方之韵,丹青千年——中国绘画史概览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其中,中国绘画无疑是其璀璨明珠中的一颗。它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社会生活以及审美情趣的生动载体。从远古的岩画到近现代的创新实践,中国绘画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形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艺术体系,其发展脉络清晰,风格演变丰富,技法博大精深。 一、源起与萌芽:远古的呼唤与先秦的初啼 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史前时代。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岩画,以粗犷有力的线条,描绘着先民狩猎、祭祀、舞蹈的场景,仿佛一幅幅凝固的史诗,诉说着人类早期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探索。这些朴素而充满生命力的图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曙光。 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文明的兴盛,绘画开始与工艺美术紧密结合。虽然传世的独立绘画作品极为罕见,但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上的纹饰,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已经展现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战国时期,漆画艺术异军突起,《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等帛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已经进入了以人物、龙凤等题材为主的成熟阶段,色彩运用和构图布局已初具规模,勾勒了人物的轮廓,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感。 二、魏晋风度与唐宋气象:文人画的崛起与写实精神的巅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玄学的兴起,道家思想的流传,以及佛教的传入,深刻影响了绘画的题材和风格。山水画的萌芽,人物画的深化,以及对精神气质的追求,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特征。《洛神赋图》、《步辇图》等作品,不仅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更传递出画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和艺术化的表达。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为后世的人物画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美学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自信、繁荣的盛世,其绘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人物画依然占据重要地位,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其写实逼真的造型和严谨的构图,展现了帝王的风采;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则生动地描绘了宫廷贵妇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唐代女性的丰腴之美和闲适生活。山水画开始独立发展,李思训和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精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而王维则开创了“水墨山水”的先河,以其诗意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山水画的写意精神推向极致。佛教绘画也空前繁荣,敦煌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瑰丽的色彩和丰富的题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宝库。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尤其在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宋代山水画从描绘全景转向对局部景致的写实描摹,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雄浑厚重的笔墨,描绘出巍峨的山峦和生动的泉水,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宏大气魄。郭熙的《早春图》则以其轻柔的笔触和高远的空间感,营造出春日初临的诗意氛围。全景山水和“三远法”的运用,使得宋代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花鸟画在宋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如赵佶、崔白、李迪等杰出画家。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细腻的色彩,展现了花鸟的生命力。崔白的《双喜图》则以其生动传神的构图,捕捉了鸟类瞬间的动态。宋代花鸟画注重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写实描绘,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 三、元明清的意趣与流变:文人画的深化与地域风格的形成 元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汉族文人阶层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促使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画坛的主流。赵孟頫是元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倡导复古,力图恢复晋唐绘画的古雅之风,其山水画笔法秀润,设色淡雅,注重意境的营造。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是元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不朽名作。元代画家更注重笔墨情趣和个人抒情,画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明代绘画承袭元代文人画的传统,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明四家”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最高成就。沈周的山水画沉郁苍劲,文徵明的山水画秀润雅致,唐寅的花鸟、人物画色彩明快,仇英的人物画精工典雅。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成为绘画的中心,涌现出许多承袭文人画传统的画家。同时,浙派、吴门等绘画流派也各有特色,展现出地域绘画风格的多样性。 清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继承了明代绘画的诸多优点,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对清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后世画家奉行的准则。石涛、八大山人等“新安画派”和“扬州八怪”的画家,以其个性鲜明的风格和大胆的创新,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石涛的山水画雄浑奔放,富有奇思妙想;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孤高傲世,以其简约的笔墨和独特的造型,传达出深刻的哲思。扬州八怪的画家则以其题材的广泛、笔墨的奔放、色彩的大胆运用,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 四、近现代的融合与探索:西风东渐与民族艺术的复兴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绘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部分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和透视原理,并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加以融合,如徐悲鸿、齐白石等,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文人画的雅逸完美结合,其花鸟、山水、人物作品,以其生动传神的笔墨和鲜明的色彩,赢得了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现代化和民族艺术的复兴。他们强调中国画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画家,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林风眠将中西绘画的精华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潘天寿以其雄浑壮阔的笔墨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中国画的阳刚之美;李可染则以其对山水画的深入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结语 中国绘画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它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从岩画的质朴到文人画的意趣,从唐宋的恢弘到近现代的融合,中国绘画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凝结着画家的心血,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东方故事。学习和理解中国绘画史,不仅是走进艺术的殿堂,更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绝佳途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中国绘画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