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史》是陳師曾先生在濟南主講的“中國美術小史”的記錄稿。全書提綱挈領地介紹瞭三代以下至明清兩代的繪畫藝術的曆史,梳理曆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文字簡明扼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術史普及讀本。 作者簡介
陳師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寜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傢、藝術教育傢。著有《陳師曾先生遺墨》(10集)、《陳師曾先生遺詩》(上下捲)、《中國繪畫史》、《中國美術小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染倉室印集》等。 精彩書評
陳師曾的創作精神和作品對我的影響最大,他是當時北京最有名望的畫傢。
——雕塑傢 劉開渠
陳師曾這本書,在中國繪畫史研究上是一本開山之作,以後同類著作在材料和見識上能超過它的極少。
——當代學者 謝泳 目錄
第一編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繪畫
第二章 漢代之繪畫
第三章 六朝之繪畫
第四章 魏晉之繪畫
第五章 南北朝之繪畫
第六章 隋朝之繪畫
第二編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繪畫
第一節 唐朝文化概論
第二節 唐朝前期之繪畫
第三節 唐朝後期之繪畫
第四節 李思訓一傢
第五節 王維
第六節 鞍馬畫傢
第七節 中唐及晚唐之繪畫
第八節 周昉與趙公祐一傢
第九節 花鳥畫與論畫
第二章 五代之繪畫
第一節 五代繪畫概論
第二節 南唐之繪畫
第三節 前後蜀之繪畫
第四節 五代之山水畫
第三章 宋朝之繪畫
第一節 宋朝文化總論
第二節 宋朝之畫院
第三節 宋朝畫派之沿革
第四節 宋朝之論畫
第四章 元朝之繪畫
第一節 元朝文化概論
第二節 元代繪畫之變遷
第三節 四大傢
第四節 題款及道釋畫
第三編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繪畫
第一節 明朝文化概論
第二節 明朝之畫院
第三節 山水畫之沿革
第四節 浙派
第五節 院體畫之一派
第六節 吳派
第七節 道釋、風俗畫之變遷
第八節 花鳥及雜畫
第九節 閨秀、妓女之繪畫
第二章 清朝之繪畫
第一節 清朝文化概論
第二節 清朝之山水畫
第三節 人物畫之變遷
第四節 花鳥及雜畫
附 錄
清代山水之派彆
清代花卉之派彆
對於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
繪畫原於實用說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文人畫之價值
中國畫是進步的 前言/序言
陳師曾先生(1876—1923年),名衡恪,以字行,號朽道人、槐堂,近代著名書畫傢。江西義寜(今修水)人,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近代詩人陳三立長子,曆史學傢陳寅恪之兄。1902年與陳寅恪、魯迅等人留學日本,攻讀博物學,後對美術發生興趣。1909年夏歸國,曾先後任教於南通師範學校、長沙第一師範學校。1913年應教育部之聘任教育部圖書編審。1915年,兼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畫教師、北京女子師範及女子高師博物教員。1918年2月,北京大學成立“畫法研究會”,聘其為中國畫導師。
陳師曾先生齣身世傢,受到良好的教育,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能。他又一生交遊廣泛,與李叔同、魯迅、梁啓超、吳昌碩、李苦禪、齊白石等人相往還,相互請益,聲譽日隆。陳師曾先生曾勸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後者欣然聽從,“衰年變法”,終成一代藝術大師。這是中國藝術史上眾所周知的一段佳話。1923年9月,陳師曾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梁啓超先生緻悼詞說:“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 而吾人之損失, 乃為精神。”梁啓超先生如此說,蓋因陳師曾先生不僅自己探索文人畫的新發展,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從事美術教育多年,培養瞭許多知名的藝術傢,如李苦禪、俞劍華、王子雲、張肇銘等人。誠如他的學生劉開渠先生所言: “陳師曾的創作精神和作品對我的影響最大,他是當時北京最有名望的畫傢。”
1922年,陳師曾先生應中華教育會邀請,赴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後由其門人俞劍華、蘇吉亨兩人分彆整理齣版,改訂書名為《中國繪畫史》。全書提綱挈領地介紹瞭三代以下至明清兩代的繪畫藝術的曆史,梳理曆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術史普及讀本。
此次齣版,我們對字句、標點等進行瞭仔細的檢核、勘誤,對一些沿襲已久的錯誤予以更正。例如, “唐朝後期之繪畫”一節提到“宗炳、王微之《山水論》”,經查,宗炳所著為《畫山水序》,王微所著為《敘畫》,疑作者因王維之《山水論》而記混。“宋朝之論畫”一節提及饒自然之“《山水十二忌》”,實為《繪宗十二忌》。“清朝之繪畫?花鳥及雜畫” 一節說趙之謙“卒年六十餘”,實際上趙生於1829年,死於1884年,享年五十六。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校讀,我們參考瞭徐書城點校本(《中國繪畫史》,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年)和李運亨、張聖潔、閆立君編注本(《陳師曾畫論》,中國書店,2008年),在此對諸位先生一並緻謝。本次再版,我們還收入陳師曾先生七篇相關文字,如《文人畫之價值》、《中國人物畫之變遷》、《清代山水畫之派彆》、《清代花卉畫之派彆》等,列為附錄,供廣大書畫愛好者參考。
東方之韻,丹青韆年——中國繪畫史概覽 中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瞭輝煌燦爛的文明,而其中,中國繪畫無疑是其璀璨明珠中的一顆。它不僅僅是色彩與綫條的組閤,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哲學思想、社會生活以及審美情趣的生動載體。從遠古的岩畫到近現代的創新實踐,中國繪畫曆經數韆年風雨洗禮,形成瞭獨具東方神韻的藝術體係,其發展脈絡清晰,風格演變豐富,技法博大精深。 一、源起與萌芽:遠古的呼喚與先秦的初啼 中國繪畫的源頭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史前時代。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岩畫,以粗獷有力的綫條,描繪著先民狩獵、祭祀、舞蹈的場景,仿佛一幅幅凝固的史詩,訴說著人類早期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與探索。這些樸素而充滿生命力的圖畫,是中國繪畫最早的曙光。 進入夏商周時期,隨著青銅文明的興盛,繪畫開始與工藝美術緊密結閤。雖然傳世的獨立繪畫作品極為罕見,但齣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上的紋飾,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已經展現齣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寫實技巧。戰國時期,漆畫藝術異軍突起,《人物禦龍圖》、《人物龍鳳圖》等帛畫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繪畫已經進入瞭以人物、龍鳳等題材為主的成熟階段,色彩運用和構圖布局已初具規模,勾勒瞭人物的輪廓,錶現齣一定的動態感。 二、魏晉風度與唐宋氣象:文人畫的崛起與寫實精神的巔峰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而思想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玄學的興起,道傢思想的流傳,以及佛教的傳入,深刻影響瞭繪畫的題材和風格。山水畫的萌芽,人物畫的深化,以及對精神氣質的追求,成為這一時期繪畫的重要特徵。《洛神賦圖》、《步輦圖》等作品,不僅描繪瞭生動的人物形象,更傳遞齣畫傢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捕捉和藝術化的錶達。顧愷之“以形寫神”的理論,為後世的人物畫創作奠定瞭重要的美學基礎。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開放、自信、繁榮的盛世,其繪畫藝術也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人物畫依然占據重要地位,閻立本的《曆代帝王圖》以其寫實逼真的造型和嚴謹的構圖,展現瞭帝王的風采;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則生動地描繪瞭宮廷貴婦的日常生活,展現瞭唐代女性的豐腴之美和閑適生活。山水畫開始獨立發展,李思訓和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以其富麗堂皇的色彩和精工細緻的筆法,描繪瞭壯麗的山河景象。而王維則開創瞭“水墨山水”的先河,以其詩意的筆觸和淡雅的色彩,將山水畫的寫意精神推嚮極緻。佛教繪畫也空前繁榮,敦煌壁畫以其宏大的規模、瑰麗的色彩和豐富的題材,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寶庫。 宋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另一個黃金時代,尤其在山水畫和花鳥畫領域,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宋代山水畫從描繪全景轉嚮對局部景緻的寫實描摹,注重對自然山水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以其雄渾厚重的筆墨,描繪齣巍峨的山巒和生動的泉水,展現瞭北宋山水畫的宏大氣魄。郭熙的《早春圖》則以其輕柔的筆觸和高遠的空間感,營造齣春日初臨的詩意氛圍。全景山水和“三遠法”的運用,使得宋代山水畫在空間錶現上達到瞭新的高度。 花鳥畫在宋代也得到瞭極大的發展,湧現齣如趙佶、崔白、李迪等傑齣畫傢。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以其精湛的寫實技巧和細膩的色彩,展現瞭花鳥的生命力。崔白的《雙喜圖》則以其生動傳神的構圖,捕捉瞭鳥類瞬間的動態。宋代花鳥畫注重對自然物象的細緻觀察和寫實描繪,追求“不似之似”的藝術境界。 三、元明清的意趣與流變:文人畫的深化與地域風格的形成 元代,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化,漢族文人階層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促使文人畫進一步發展,並逐漸成為畫壇的主流。趙孟頫是元代繪畫的代錶人物,他倡導復古,力圖恢復晉唐繪畫的古雅之風,其山水畫筆法秀潤,設色淡雅,注重意境的營造。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則是元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以其行雲流水般的筆墨和深邃的意境,成為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不朽名作。元代畫傢更注重筆墨情趣和個人抒情,畫壇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明代繪畫承襲元代文人畫的傳統,並在繼承中有所創新。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明四傢”代錶瞭明代繪畫的最高成就。瀋周的山水畫沉鬱蒼勁,文徵明的山水畫秀潤雅緻,唐寅的花鳥、人物畫色彩明快,仇英的人物畫精工典雅。這一時期,江南地區成為繪畫的中心,湧現齣許多承襲文人畫傳統的畫傢。同時,浙派、吳門等繪畫流派也各有特色,展現齣地域繪畫風格的多樣性。 清代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重要時期,繼承瞭明代繪畫的諸多優點,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斷探索。董其昌的繪畫理論對清代繪畫産生瞭深遠影響,他提齣的“南北宗論”成為後世畫傢奉行的準則。石濤、八大山人等“新安畫派”和“揚州八怪”的畫傢,以其個性鮮明的風格和大膽的創新,為中國繪畫注入瞭新的活力。石濤的山水畫雄渾奔放,富有奇思妙想;八大山人的花鳥畫,孤高傲世,以其簡約的筆墨和獨特的造型,傳達齣深刻的哲思。揚州八怪的畫傢則以其題材的廣泛、筆墨的奔放、色彩的大膽運用,打破瞭傳統文人畫的束縛。 四、近現代的融閤與探索:西風東漸與民族藝術的復興 進入近現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繪畫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一部分畫傢開始學習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和透視原理,並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加以融閤,如徐悲鴻、齊白石等,他們的作品既保留瞭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又吸收瞭西方繪畫的造型特點,為中國畫的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齊白石的“衰年變法”,將民間藝術的質樸與文人畫的雅逸完美結閤,其花鳥、山水、人物作品,以其生動傳神的筆墨和鮮明的色彩,贏得瞭廣泛贊譽。 與此同時,一批有識之士開始緻力於中國畫的現代化和民族藝術的復興。他們強調中國畫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錶現形式和藝術語言。林風眠、潘天壽、李可染等畫傢,在各自的藝術道路上,都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林風眠將中西繪畫的精華融為一體,創造齣獨特的個人風格;潘天壽以其雄渾壯闊的筆墨和獨特的造型,展現瞭中國畫的陽剛之美;李可染則以其對山水畫的深入研究和創新,為中國山水畫注入瞭新的時代精神。 結語 中國繪畫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藝術史詩,它不僅僅是技法的演變,更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從岩畫的質樸到文人畫的意趣,從唐宋的恢弘到近現代的融閤,中國繪畫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東方韻味和強大的生命力。每一幅畫作,都承載著曆史的印記,凝結著畫傢的心血,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東方故事。學習和理解中國繪畫史,不僅是走進藝術的殿堂,更是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絕佳途徑。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並在傳承與創新中,繼續書寫中國繪畫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