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博古圖

宣和博古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王黼 著,諸莉君 校
圖書標籤:
  • 宣和博古圖
  • 宋代文物
  • 宣和年間
  • 繪畫
  • 陶瓷
  • 青銅器
  • 金銀器
  • 玉器
  • 石雕
  • 古玩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14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730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宋元譜錄叢編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4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宣和博古圖》乃宋徽宗時皇宮宣和殿所藏三代以下彝器著錄、釋文之作,洋洋大觀,反映瞭北宋後期皇傢典藏情況,於考史、證史等方麵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所記錄的金文等先秦文字,可補《說文解字》之不足;而其對器物圖像的繪製和著錄體例,對器物的分類,斷代所用的方法,器物紋飾的定名和描述器物術語的確定,對器物的定名等內容,對現在的古器物學研究仍有著重大的藉鑒意義。因此,此譜錄的整理,將有利於宋元時期金石學、文字學、古器物學研究的深化。

作者簡介

  王黼(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將明,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纔,纔智齣眾但無學識,善於巧言獻媚。崇寜年間進士。
  本套宋元譜錄叢編主編顧宏義,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獻學。著有《宋朝方誌考》、《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細說宋太祖》、《細說蕭太後》、《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等。

目錄

總序
前言
宣和博古圖捲一
鼎鼒總說
鼎一 二十六器
商父乙鼎
商瞿父鼎
商子鼎
商庚鼎
商癸鼎
商乙毛鼎
商召夫鼎
商亞虎父丁鼎
商冊命鼎
商父己鼎
商持刀父己鼎
商父癸鼎一
商父癸鼎二
商蠆鼎
商秉仲鼎
商素腹寶鼎
商若癸鼎
商象形饕餮鼎
商魚鼎
商伯申鼎
商立戈鼎
商立戈父甲鼎
商橫戈父癸鼎
商綦鼎
商象形鼎
商公非鼎
宣和博古圖捲二
鼎二 一十八器
周文王鼎
周晉薑鼎
周伯碩父鼎
周史頙鼎
周王伯鼎
周季?鼎
周中鼎
周南宮中鼎一
周南宮中鼎二
周南宮中鼎三
周穆公鼎
周象鼎
周父己鼎
周言肇鼎
周雝公緘鼎
周�牰�
周單父乙鼎
周益鼎
宣和博古圖捲三
鼎三 二十器
周叔液鼎
周單從鼎
周舉鼎
周威君鼎
周鮮鼎
周伯 父鼎
周節鼎
周仲偁父鼎
周太叔鼎
周齊莽史鼎
周乙公鼎
周?氏鼎
周寏父鼎
周尨生鼎
周絲駒父鼎
周豐鼎
周師秦宮鼎
周子父舉鼎
周欒鼎蓋
周宋夫人鼎蓋
宣和博古圖捲四
鼎四 三十一器
周百乳方鼎一
周百乳方鼎二
周龍鼎
周蟠虯鼎一
周蟠虯鼎二
周蟠虺鼎
周蟠螭鼎一
周蟠螭鼎二
周蛟螭鼎一
周蛟螭鼎二
周蛟螭鼎三
周蟠夔鼎
周蟬紋鼎一
周蟬紋鼎二
周蟬紋小鼎
周蟠夔鼎一
周蟠夔鼎二
周蟠?平蓋鼎
周蟠?平蓋鼎蓋
周夔龍雷紋鼎
周夔龍侈口鼎
周饕餮鼎
周圜腹饕餮鼎
周盤雲饕餮鼎
周素饕餮鼎
周獸足鼎一
周獸足鼎二
周獸足鼎三
周鱗紋鼎一
周鱗紋鼎二
周獸緣素腹鼎一
周獸緣素腹鼎二
宣和博古圖捲五
鼎五 三十一器
周象簠鼎
周鏇雲鼎
周蟠虺雷紋鼎
周斜方雲雷鼎
周山紋垂花鼎
周垂花鼎一
周垂花鼎二
周花足鼎
周雷帶鼎
周鏇紋鼎
周純素鼎
漢孝成鼎
漢好畤供廚鼎
漢汾陰宮鼎
漢定陶鼎
漢李氏鼎
漢六夔鼎
漢三犧鼎一
漢三犧鼎二
漢雷紋鼎
漢篆帶鼎
漢浮雲鼎
漢輔耳鼎一
漢輔耳鼎二
漢輔耳鼎三
漢輔耳鼎四
漢百乳鼎
漢蟠螭鼎蓋
漢小鼎
唐三螭鼎
宣和博古圖捲六
尊罍總說
尊一 一十八器
商持刀父癸尊
商祖戍尊
商蜼尊
商父已尊
商辛尊
商父乙尊
商父丁尊
商立戈癸尊
商從尊
商祖丁尊
商兄丁尊
商持刀父已尊
商諫尊
商龍鳳方尊
周月星尊
周召公尊
周高剋尊
周師艅尊
宣和博古圖捲七
尊二 二十三器
周乙舉尊
周犧尊一
周犧尊二
周象尊
周鳬尊
周瓠尊
周夔龍尊
周饕餮大尊
周饕餮壺尊
周三獸饕餮尊
周饕餮尊
周著尊一
周著尊二
周壺尊一
周壺尊二
周犧首罍一
周犧首罍二
周犧首罍三
周犧首罍四
周素犧罍
周象首罍
周麟鳳百乳罍
周饕餮罍
……

前言/序言

  總序
  何謂譜錄?譜錄就是依照事物類彆或係統編撰成的書籍。《釋名》釋“譜”雲:“布也,布列其事也。”又雲:“譜,緒也,主敘人世類相繼,如統緒也。”《說文》雲“譜,籍錄也”。而錄即指按門彆類、依一定次序記載相關人之言行或事物的書籍。因此,中國古代最先齣現的譜錄,乃與傢族世係的記載密切相關,如司馬遷《史記?三代世錶》稱“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又《漢書?藝文誌》著錄的西漢秘府藏書,有《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等。因為此類譜錄著作的編纂特點,故後人也開始利用譜錄來記載不同類彆的事物,如東漢著名經學傢鄭玄即通過排比《詩經》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的資料而撰成《詩譜》,用以顯示其與時代政治、地域風土間的關係。於是後來就齣現瞭單為記載經典所載物品的譜錄,如三國吳陸璣撰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捲,進而有晉代戴凱之的《竹譜》,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陳虞荔的《鼎錄》等。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至此形成瞭一類以記物為主的書籍,專門記載某物或某一類物品的産地、形態、類彆、特性、逸聞趣事及與之相關的詩文等,間附精美插圖。至唐代陸羽撰成《茶經》三捲,“其書分十類,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齣、九之略、十之圖。其曰具者,皆采製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飲之用。故二者異部。其曰圖者,乃謂統上九類,寫以絹素張之,非彆有圖。其類十,其文實九也。言茶者莫精於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書,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一條三十八字,為他書所無,亦旁資考辨之一端矣”。由此,此類饒有趣味的圖書——譜錄的體裁趨於成熟定型,而影響後世甚巨。
  中國古代譜錄發展至宋代,各種不同類型的譜錄著述紛至遝來,捲帙繁復,蔚為大觀:與農事有關的如曾安止的《禾譜》、僧贊寜的《筍譜》、範成大的《桂海果誌》等,與日常飲食有關的如蘇軾的《東坡酒經》、竇蘋的《酒譜》、王灼的《糖霜譜》等與蔡襄的《茶錄》、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另有草木花卉譜如趙時庚的《金漳蘭譜》、範成大的《範村菊譜》、鬍元質的《牡丹譜》、陳思的《海棠譜》等,有魚蟲禽獸譜如傅肱的《蟹譜》、賈似道的《鞦蟲譜》、範成大的《桂海禽誌》等,有文房四寶譜如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歐陽修的《硯譜》、李孝美的《墨譜法式》等,有玉石古玩譜如杜綰的《雲林石譜》等,有泉幣鼎彝譜如董逌的《錢譜》、洪遵的《泉誌》、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等等。這一文化盛觀的齣現,與宋代文化尤其是與市民休閑娛樂文化的高度繁榮密切相關。
  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中指齣:“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麵,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其原因在唐、宋之際,隨著階級結構與生産關係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水平有瞭很大的提高,世人對日常娛樂休閑生活的需求達到瞭空前的程度,促進瞭城市娛樂休閑文化的多元化、平民化,使得娛樂休閑文化自貴族階層整體下移至平民社會,從而構成瞭宋代文化大異於前代漢、唐文化的一大顯著特徵。在這一社會文化背景下,宋人撰寫瞭多種專門記錄與城市休閑娛樂生活緊密相關的譜錄類書籍。與前代譜錄多與生産種植內容有關者不同,北宋時人撰寫瞭數量頗眾的園林花卉、文人清賞類譜錄,前者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瀋立《海棠記》等,而杜綰《雲林石譜》、蘇易簡《文房四譜》等顯然屬於後者。發展至南宋,更齣現瞭與市井娛樂文化密切相關的譜錄,其中著名者似當屬題名賈似道所撰的《鞦蟲譜》(也稱《促織經》)瞭。
  宋代鬥蟋蟀之風甚盛行,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載,南宋杭州人極喜養鬥蟋蟀,所謂“促織盛齣,都民好養”,街坊中闢有專門的蟋蟀市場,供愛好者選購:“每日早晨,多於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鬥者。”而且由於玩者眾多,所以城外農村裏有專門捕捉、販賣蟋蟀為生者,而城裏也齣現瞭專以馴養蟋蟀為職業的“閑漢”。賈似道為南宋末宰相,但也是一個著名的蟋蟀迷。據《宋史》載,當時濛古鐵騎大舉圍攻長江中遊重鎮襄陽城,軍情危急,但賈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颱亭榭”,與“博徒日至縱博”,甚至“與群妾踞地鬥蟋蟀”,由此被後人戲稱之為“蟋蟀宰相”。但他所撰的《鞦蟲譜》,分賦、形、色、養、鬥、病等,對蟋蟀進行瞭詳盡論述,可算是世界曆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影響後世頗大。
  撰成於南宋中晚期的《百寶總珍集》,也可算是一本奇書。《百寶總珍集》,據清代四庫館臣推測,大概為南宋都城臨安城中從事古玩珍寶生意的商賈所編集,但其撰者已不可考。書中所載所記百數種珍寶玩器,每每詳列其市場價格、真僞優劣、辨識手段等,並於每種器物前具載七言絕句一首,而行文多用市井口語、鑒寶行話,如捲一“青玉”條詩曰:“青玉從來分數等,滋媚潤者彼人觀。做造不論大與小,碾造仁相做錢看。”文雲:“凡看玉亦有數等,上至不斷青,下至碧綠色者,若顔色唧伶,樣製、碾造、花樣仁相,盞椀或腰條皮、束帶、縧環零碎事件之屬多著主。如綠色或夾石樣範,花樣不好,皆是貓貨。已上數等皆是賣外路官員,此間少著主。”可見具有很高的古玩鑒定價值,也可由此一窺當時與古玩相關的各色人等以及市井口語、風俗等等。
  承宋代餘緒,元人所撰譜錄雖然數量較少,但與宋代相比,其內容多關於器物及食譜,由此構成瞭元代譜錄著述的一個特色。
  隨著譜錄著述之種類、數量都較前激增,於是在宋代書目中開始設置譜錄專類以收錄此類文獻。
  宋代以前,譜錄文獻被附入彆類之中,如《隋書?經籍誌》將《竹譜》、《錢圖》等歸入“史部?譜係”類中,《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卻將《錢譜》、《相鶴經》、《鷹經》、《相馬經》、《相貝經》等歸入“子部?農傢”類。直至南宋中期以前,仍無專類可歸,如北宋《崇文總目》將《竹譜》、《筍譜》、《茶譜》、《花木錄》、《錢譜》等歸入“子部?小說”類,《相鶴經》、《鷹經》等歸入“子部?藝術”類;而鄭樵《通誌?藝文略》將譜錄收入“食貨”類,其“食貨”類下分六小類,其中《錢譜》、《鼎錄》、《刀劍錄》、《錦譜》等歸於“貨寶”小類,《墨譜》、《硯錄》、《文房四譜》與《香譜》等歸於“器用”小類,《相鶴經》、《相馬經》、《鷹經》、《禽經》等歸於“豢養”小類,《竹譜》、《筍譜》、《茘枝譜》、《花譜》、《木譜》等歸於“種藝”小類,而《茶譜》、《酒錄》等則分彆歸於“茶”、“酒”兩小類。南宋著名目錄學傢尤袤有鑒於此,遂在其所編撰的《遂初堂書目》“子部”之下專門設立瞭用來收錄上述相關書籍的“譜錄類”。
  對於尤袤在四部分類中設置“譜錄類”的原因,清代館臣如此分析道:“古人學問各守專門,其著述具有源流,易於配隸。六朝以後,作者漸齣新裁,體例多由創造,古來舊目遂不能該,附贅懸疣,往往牽強。《隋誌》‘譜係’本陳族姓,而末載《竹譜》、《錢譜》、《錢圖》,《唐誌》‘農傢’本言種植,而雜列《錢譜》、《相鶴經》、《相馬經》、《鷙擊錄》、《相貝經》,《文獻通考》亦以《香譜》入‘農傢’,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於無類可歸,又復窮而不變,故支離顛舛,遂至於斯。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創立‘譜錄’一門,於是彆類殊名,鹹歸統攝。此亦變而能通矣。”所以在其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時,即沿用《遂初堂書目》“其例,以收諸雜書之無可係屬者”。但因屬初創,故而《遂初堂書目》“譜錄類”所收錄的尚還混錄有《侍兒小名錄》、《警年錄》之類當歸入“傳記類”的書籍,而至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則專門收載記物之譜錄,並據圖書的內容,還於其下分為“器物之屬”、“食譜之屬”與“草木鳥獸蟲魚之屬”三小類。由此,譜錄當以記物為主的定義方纔正式定型。
  因歲月久遠,宋元時期的捲帙繁盛的譜錄著述多有佚失,其具體數量今日已難以考述。今日可考錄的宋元譜錄,大緻在120種上下,其中宋代譜錄約100種。這流傳於世的百餘種宋元譜錄,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其書完整保存至今的,如宋呂大臨《考古圖》、洪遵《泉誌》、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元李衍《竹譜》等。二是其書通過《說郛》等叢書摘要載錄纔得以傳諸後世的,如宋常懋《宣和石譜》、田锡《麯本草》、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已非完篇。三是從一書中抄錄一篇彆齣而為單行本者,如宋初陶穀《清異錄》本屬雜采隋唐至五代典故的筆記著作,其中“茗荈門”被後人抄齣單獨成書,題名《荈茗錄》,成為一本屢為後世引用的茶書。南宋著名文學傢範成大撰有《桂海虞衡誌》,有誌山、誌金石、誌香、誌酒、誌器、誌禽、誌獸、誌蟲魚、誌花、誌果、誌草木、雜誌諸篇,被後人分彆抄齣單行題《桂海酒誌》、《桂海果誌》、《桂海花誌》、《桂海草木誌》、《桂海蟲魚誌》、《桂海禽誌》、《桂海獸誌》、《桂海香誌》、《桂海器誌》等;而元代費著的《箋紙譜》、《器物譜》、《蜀錦譜》、《錢幣譜》、《楮幣譜》等,也本為其所著的方誌《成都誌》中諸篇,但為時人所珍視,而抄錄彆行者。對此,本叢編皆視為單獨著述,分彆編錄於各類之中。
  從現存的宋元譜錄情況看,其著者遍及社會各層麵,其中姓名可考的,有貴為天子者(宋徽宗《大觀茶論》),有官拜宰執大臣的(如蘇易簡、丁謂、歐陽修、周必大、賈似道等),有著名文人、書畫傢(如宋蘇軾、米芾、洪邁、範成大、陸遊,元倪瓚、楊維楨等),有隱士逸人(如林洪等),有僧侶(如釋仲仁、僧贊寜等),另外有署名彆號的,如題名審安老人者撰有《茶具圖贊》、漁陽公撰《漁陽石譜》、鹿亭翁撰《蘭》等,或是因為此類譜錄乃屬“小道”,為免世人“玩物喪誌”之譏而不願題真實姓名者。但也有個彆譜錄的著者姓名原本失傳不詳,今所題姓名乃是後人在刻印書籍時所添加,其真僞於今日已不易探考,故本叢編一仍其舊。
  本叢編所收錄宋元諸譜錄,大體先據其內容歸入其類,同類者大體依據著者生卒年月為序編列(生卒年不詳者,即以其主動活動年月為據編排)。每種譜錄正文前,皆簡述其撰者生平、譜錄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內容、傳世版本等情況;其篇末,酌收有關序跋、題記等,以助於閱讀。
  本叢編所收錄諸譜錄,其底本一般擇其精善且常見者,並酌校他本一、二種,但如其文字語義可兩通者,即不予校改,而有明顯舛誤、脫漏、衍文者,則以圓括號“()”標示其為誤字、衍文,而以方括號“[]”標示其為正字、補字,但不另齣校勘記。
  又本叢編在編纂中,參考瞭不少前賢時哲的研究或校點整理成果,限於體例,未能一一標示指齣,故於此一並緻以誠摯的謝意。
  顧宏義
  乙未五月於海上夢湖書屋


《金石論衡》:一部探尋古代禮器與藝術精神的鴻篇巨製 作者: 錢穆 輯錄 【圖書概述】 《金石論衡》並非一部單純的器物考據之作,而是一部融匯瞭金石學、禮樂製度、美學思想與曆史哲學的重量級著作。全書以對古代青銅器、石刻碑碣、古玉器等遺存的深入剖析為基礎,旨在重建並闡釋隱藏在這些物質載體背後的周秦漢魏乃至更早期王朝的“禮”之精神與“樂”之規範。作者錢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跳脫齣單純的形製辨識,將焦點投嚮器物所承載的文化意涵、社會功能以及其對後世思想風貌的深遠影響。本書旨在探究古代聖王製作禮器、鑄造鼎銘的根本動機,以及這些物質遺存如何體現瞭古代社會對於秩序、德行、天命的理解與追求。 【核心內容精要】 本書的結構嚴謹,層層遞進,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領域展開論述: 一、 禮器形製與禮製精神的溯源 《金石論衡》開篇即對商周青銅禮器(如鼎、簋、彝、尊等)的形製演變進行瞭宏觀梳理。但與一般考據不同,作者強調的並非紋飾的精細分類,而是不同形製在不同曆史階段所代錶的“差等之序”。例如,鼎之大小、簋之數量限製,如何對應於宗法製度中的長幼尊卑、等級權限。作者引述《周禮》、《禮記》中的相關記載,力圖證明禮器的物質形態是抽象禮製觀念最直觀的物化體現。特彆是對殷墟齣土重器銘文的研究,揭示瞭早期王室對“德”的強調如何通過鑄刻於青銅之上的文字,進行社會教化和政治閤法性的宣示。 二、 銘文的文本學與思想史價值 全書耗費大量篇幅解讀曆代金文的內涵。錢先生認為,銘文是研究先秦思想最可靠的“活化石”。他詳細辨析瞭西周中晚期銘文中關於“敬天保民”、“慎厥德”、“丕顯文武”等核心觀念的演變軌跡。書中尤其關注那些篇幅較長、具有敘事性的銘文(如毛公鼎、散氏盤等),將其視為當時史官撰寫、君王自述的政治宣言與道德訓誡。作者細緻地剖析瞭這些文字的語境,論證瞭銘文如何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和倫理規範,約束著貴族的行為。 三、 碑刻的興起與“文治”的轉型 自秦漢以降,碑刻成為重要的紀念和記事方式。《金石論衡》將漢魏六朝的碑刻視為中國政治形態從“血緣統治”嚮“文官製度”過渡的文化側麵反映。作者對漢代碑刻(如紀功碑、五言頌)的辭賦風格、書丹特點進行瞭分析,指齣其在書法藝術尚未完全獨立之前,主要承擔著“彰顯功業,垂範後世”的教化功能。書中對魏晉時期墓誌銘的探討也極具洞察力,認為其私密性略強的紀念文書,反映瞭士族對傢族曆史的珍視和對個人德行的強調,標誌著史學和文學開始嚮更個體化的層麵滲透。 四、 禮器與祭祀儀式的互動考察 作者並未將金石器物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古代的宗廟祭祀體係中進行考察。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參稽,本書推測瞭特定形製的器物在特定的祭祀場閤中的功能角色,例如,不同的酒器如何對應於不同的祭祀等級,不同的編鍾編磬組閤如何構成特定的“雅樂”聲景。這種對“禮器之用”的探究,實質上是對古代宇宙觀和人神關係的重構。 五、 審美範式的流變 《金石論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考據,深入探討瞭古代器物所體現的審美範式。作者認為,商周時期的審美偏嚮於“獰厲”與“神秘”,錶達對鬼神力量的敬畏;而秦漢之後,審美則逐漸轉嚮“莊重”、“典雅”與“秩序感”,這與儒傢入主政治核心的思潮高度吻閤。書中對比瞭不同時代器物錶麵紋飾(如饕餮紋、雲雷紋到蟠螭紋、八角紋)的演變,指齣審美趣味的變化,實質上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變遷的視覺映射。 【學術價值與曆史地位】 《金石論衡》的價值在於其深厚的曆史感和宏大的敘事結構。它成功地將原本分散的考古發現與完整的禮樂史觀連接起來,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社會結構和藝術史提供瞭重要的參閱框架。本書不僅是金石學傢的必備參考,更是中國古代史、思想史研究者理解“器物背後的精神世界”的鑰匙。作者以其批判性的眼光,辨析瞭曆代學者對金石器物的誤讀與附會,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本書的問世,標誌著金石學研究從單純的“摹泐”階段,嚮更深層次的“義理闡發”階段邁進的重要一步。 【本書適閤的讀者】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周秦禮樂製度、傳統倫理思想有濃厚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高校師生,以及所有緻力於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根基的文化愛好者。閱讀此書,需具備一定的古文基礎及對中國曆史脈絡的基本瞭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類專注於器物考證的著作,通常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博古”二字的分量著實不輕,它暗示著對浩瀚曆史遺存的梳理與界定。這本冊子的排版風格,乍一看去,似乎走的是嚴謹的學術路綫,字體選擇上偏嚮於宋體或仿宋,力求清晰、剋製,避免瞭過多花哨的裝飾性元素乾擾對主體物件的觀察。但仔細對比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卻能感受到一種微妙的節奏變化,仿佛作者在引導讀者從一個領域平穩地過渡到另一個領域,這種敘事上的“呼吸感”做得相當到位。那種將不同門類文物並置、卻又保持其各自獨立性的手法,體現瞭編纂者對整體結構有著清晰的掌控。初看之下,我感受到的更多是這種結構美學,它像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把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碎片,井然有序地放置在既定的坐標係內,讓人對後續的深入解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細節透露齣一種不張揚的自信。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復雜的、帶有雕刻或紋飾細節的圖像時,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即便是需要放大纔能看清的細微之處,其邊緣的處理也保持瞭極高的清晰度,沒有齣現那種圖像模糊或像素化的粗糙感,這在大量的圖版類書籍中是相當不易得的。這種對“清晰度”的堅持,反映齣一種對物質載體本身的尊重。拿在手中掂量,其重量也恰如其分,既不至於輕飄得像一本雜誌,也不至於重到令人望而生畏,這種物理上的平衡感,似乎也映射瞭書中內容在曆史深度與普及性之間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在“可供參考”和“可供欣賞”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舒適的交匯點,讓人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感受到瞭背後嚴謹的學術支撐。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近乎於“尋寶”般的心情。我注意到,在某些器物組的展示中,編者似乎特彆強調瞭“成對”或“係列”的呈現方式,這種布局不僅僅是為瞭信息對稱,更像是在復原它們在曆史場景中的原有語境。這種通過版麵設計來“重建曆史現場”的努力,是這本書非常齣彩的地方。它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追溯每一個被收錄器物背後的故事——它們是如何被製造的,它們的主人是誰,以及它們在漫長的時間中經曆瞭怎樣的流轉。這種由外及內的引導,使得閱讀不再是單嚮的信息接收,而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帶著好奇心去探尋的互動過程。這種精心設計的引導性,無疑提升瞭此書的收藏價值和學術趣味性,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細細品味。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舒適度來說,這本書處理得相當人性化。內頁的光潔度適中,既不會因為過於反光而影響到對細節的觀察,也不會因為過於粗糙而顯得廉價。更值得稱贊的是,那些作為輔助說明的文字部分,其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低於許多同類書籍。在某些關鍵器物的展示頁,或許是齣於對文物精神氣韻的捕捉,整體色調會略微偏嚮於沉穩的暖色調,這種細微的色溫調整,極大地增強瞭視覺上的代入感。這絕不是那種生硬的、工具書式的羅列,它似乎懂得如何用視覺語言與讀者進行溝通,傳達齣一種無聲的贊嘆。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讀者,也能在不被晦澀的專業術語壓倒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被那些靜默的文物所吸引,這是非常高明的處理。

評分

這本號稱“博古”的圖錄,初翻時著實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上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地也選得頗為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仿佛能透過指尖感受到歲月流轉的痕跡。裝幀的布局,那些古樸的紋樣和略微泛黃的邊緣處理,都營造齣一種置身於舊時文人書房的氛圍。翻閱的過程本身,其實是一種享受,那種小心翼翼嗬護珍本的心情油然而生。尤其是一些插圖的排版,雖然是印刷品,但能看齣設計者在力求還原原貌上的用心,光影的層次感處理得當,使得那些器物輪廓清晰,細節分明。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圖錄中的每一項內容,但就其視覺呈現和整體裝幀所營造齣的那種對文物的敬畏之情,已經足夠讓人心生贊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被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期待接下來的探索。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書

評分

京東你不用紙箱裝,起碼得用個氣泡袋吧,用個薄塑料袋,這不是敗傢仔是什麼

評分

很好的書籍,值得推薦!

評分

內容不錯 豐富閑暇讀物 愜意

評分

好書,齣版印刷水平也很高。

評分

任何波榖圖,對考試研究很有幫助,但是這是簡體版的,而且插圖有些淩亂

評分

不錯,很厚,紙質也不錯

評分

書很好,就是自己太懶,這麼久還沒有看完呢。

評分

不錯,很厚,紙質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