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

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佳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建筑
  • 建筑工程
  • 建筑智能化
  • 物联网
  • 自动化控制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发展
  • 信息技术
  • 建筑设计
  • 智能家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237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766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增加了新国家标准,融入了绿色节能的概念。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智能建筑的产生1
1.2智能建筑的定义1
1.3智能建筑的特点3
1.4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与现状4
1.5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构成要素5
1.5.1信息化应用系统7
1.5.2智能化集成系统7
1.5.3信息设施系统8
1.5.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8
1.5.5公共安全系统9
1.5.6机房工程9
1.6建筑智能化技术与绿色建筑9
1.7BIM技术推动智能建筑的变革9
第2章信息化应用系统11
2.1概述11
2.1.1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概念11
2.1.2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分类11
2.2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12
2.2.1公共服务系统12
2.2.2智能卡应用系统12
2.2.3物业运营管理系统15
2.2.4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20
2.2.5信息安全管理系统20
2.2.6通用业务系统20
2.2.7专业业务系统21
2.3智能建筑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配置21
思考题22
第3章信息设施系统23
3.1概述23
3.2电话交换系统23
3.2.1电话通信的起源23
3.2.2电话交换机24
3.2.3电信网24
3.3有线电视系统25
3.3.1有线电视系统的起源25
3.3.2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25
3.3.3有线电视系统的特点26
3.3.4我国有线电视系统的现状27
3.4信息网络系统28
3.4.1通信网概述28
3.4.2通信网的基本要求29
3.4.3通信网的业务29
3.4.4通信网的类型30
3.4.5通信网的发展31
3.4.6现代通信网32
3.5综合布线系统38
3.5.1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38
3.5.2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38
3.5.3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41
3.6无线通信网络43
3.6.1无线通信网络的优点43
3.6.2无线局域网络的发展趋势44
3.7多网融合系统45
3.7.1多网融合的概念45
3.7.2多网融合的优势45
思考题46
第4章智能化集成系统47
4.1概述47
4.1.1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概念47
4.1.2智能化集成系统分析48
4.2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50
4.2.1设计需求与设计步骤50
4.2.2系统设计的技术手段53
4.2.3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54
4.3现场总线56
4.3.1BACnet56
4.3.2Modbus协议58
4.3.3LonWorks协议60
4.4常用接口技术63
4.4.1OPC63
4.4.2DDE64
4.4.3ODBC65
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目录4.5智能化集成系统实例67
4.5.1施耐德Vista系统67
4.5.2霍尼韦尔EBI系统68
4.5.3清华同方ezIBS69
思考题70
第5章建筑设备管理系统72
5.1概述72
5.1.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组成与
功能要求72
5.1.2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建筑设备
管理系统中的应用74
5.2冷热源系统监控77
5.2.1冷热源装置77
5.2.2冷热源系统的监控80
5.3空调系统监控82
5.3.1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82
5.3.2空调机组的监控85
5.4给水排水系统监控88
5.4.1给水监控系统88
5.4.2排水监控系统91
5.5供配电系统监控92
5.5.1供配电系统的监控功能92
5.5.2供配电系统的监控内容92
5.6照明系统监控95
5.6.1照明控制方式95
5.6.2照明系统的监控功能97
5.7电梯系统监控98
5.7.1电梯系统的工作原理98
5.7.2电梯系统的监控功能98
5.8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101
5.8.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
设计原则101
5.8.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
设计流程102
5.8.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
节能优化设计104
思考题106
第6章公共安全系统107
6.1概述107
6.1.1公共安全系统的基本要求107
6.1.2公共安全系统的基本组成107
6.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08
6.2.1安防系统概述108
6.2.2安防系统的基本组成109
6.2.3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09
6.2.4防盗报警系统113
6.2.5门禁系统116
6.2.6防盗门控制系统118
6.2.7巡更系统119
6.2.8停车场管理系统120
6.3应急响应系统123
思考题124
第7章建筑环境125
7.1概述125
7.1.1建筑环境学的概念125
7.1.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125
7.2建筑外环境126
7.2.1天文特性126
7.2.2地理特性127
7.2.3城市微气候129
7.2.4室外气候131
7.3建筑热湿环境133
7.3.1建筑得热分析133
7.3.2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134
7.3.3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
热量与湿量135
7.4建筑声环境137
7.4.1声音的基本性质137
7.4.2声音的传播与衰减139
7.4.3噪声抑制140
7.5建筑光环境142
7.5.1光的性质142
7.5.2视觉与光环境144
7.5.3天然采光147
7.5.4人工照明148
7.6室内空气质量150
7.6.1室内空气污染问题150
7.6.2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154
7.6.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155
思考题156
第8章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
控制系统1578.1概述157
8.2火灾探测器158
8.2.1火灾探测器的分类158
8.2.2火灾探测器的构造158
8.2.3常用火灾探测器的基本原理159
8.2.4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162
8.3火灾报警控制器165
8.3.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165
8.3.2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分类165
8.3.3火灾报警控制器的
组成和性能166
8.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67
8.4.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167
8.4.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线制168
8.4.3智能火灾报警系统170
8.5消防联动控制系统170
8.5.1消防联动控制器171
8.5.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
联动控制171
8.5.3消火栓系统的联动控制172
8.5.4气体(泡沫)灭火系统的
联动控制173
8.5.5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173
8.5.6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系统的
联动控制173
8.5.7电梯的联动控制174
8.5.8火灾警报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的
联动控制174
8.5.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
联动控制174
8.5.10相关联动控制175
8.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175
思考题176
第9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177
9.1概述177
9.2化石能源177
9.3可再生能源179
9.4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特点与现状181
9.4.1光伏发电的优点181
9.4.2光伏发电的缺点181
9.4.3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182
9.5光伏发电系统182
9.5.1光伏电池182
9.5.2光伏电池的特性184
9.5.3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185
9.5.4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趋势188
9.6微电网188
9.6.1微电网技术及其研究内容189
9.6.2微电网实例190
思考题193
附录194
附录A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194
附录B商业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197
附录C文化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199
附录D媒体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03
附录E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05
附录F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06
附录G学校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07
附录H交通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11
附录I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15
附录J通用工业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216
参考文献217

前言/序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智能建筑规划教材之一,由智能建筑规划教材编委会组织编写。
  智能建筑是IT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增强建筑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同时也可满足用户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些需求又极大地促进了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推广和应用。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为建筑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工程在建筑中的综合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建筑设备制造业、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物业管理等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本书以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建筑行业为背景,全面地介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构成,并以最新的国家标准GB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依据,重点介绍了各子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信息设施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环境,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并在最后一章介绍了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从事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专业人员主要来自高校本科电气信息类、土建类各专业以及高职高专的相应专业,考虑到各专业的基础存在着差别,对该技术掌握的深度要求也不同,本书定位于这类专业学习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入门教材,深浅适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各学校可根据专业的不同,按24~32学时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本书也可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培训或自学教材。
  全书共分9章。第1章及附录由王佳编写,第2章由文晓燕编写,第3、6章由谢雨飞编写,第5章由王晓辉编写,第4、7章由辛山编写,第8章由肖宁编写,第9章由薛慧杰编写。王佳任本书主编并统稿。本书由陈志新教授主审。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国家标准,其中大部分作为参考书目已列于本书之后,以便读者查阅,同时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建筑智能化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也将继续融合于其中,而作者的认识和专业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疏忽或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世纪,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获得了空前的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利益。建筑领域也未能例外,智能化建筑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化建筑充分应用各种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并加以研发和整合成智能装备,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并日益成为主导现代建筑的主流。近年来,人们不难发现,凡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与行业,如政府、金融、商业、医疗、文教、体育、交通枢纽、法院、工厂等,他们所建造的新建筑物,都已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化。
  智能化建筑市场的拓展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天地。特别是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弱电系统,更是借助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综合利用,使其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化建筑也为其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物业管理等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促进了社会对智能建筑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急速增加。令人高兴的是众多院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致力于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应用方向的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需要。这正是这套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系列教材的出版背景。
  我欣喜地发现,参加这套建筑电气与智能建筑系列教材编撰工作的有近20个姐妹学校,不论是主编者或是主审者,均是这个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因此,我深信这套系列教材将会反映各姐妹学校在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系列教材的出版还说明一个问题,时代需要协作精神,时代需要集体智慧。我借此机会感谢所有作者,是你们的辛劳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好的教材。
  写于同济园2002年9月28日

感知世界,智享生活:下一代人居环境的蓝图 您是否曾想象过,一个建筑能够“感知”您的存在,主动调整室内环境以契合您的舒适度?一个建筑能够“思考”,优化能源使用,让您的生活更加经济和环保?一个建筑能够“交流”,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供无缝便捷的智能服务?如果您对这样的未来充满期待,那么,这本《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将为您揭开帷幕,勾勒出通往这一智能未来的清晰路径。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智慧城市,科技的触角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物理载体,建筑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冰冷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是一个集成了尖端技术、旨在提升居住品质、优化资源配置、并为使用者提供更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环境的有机整体。 本书的第二版,在原有坚实理论基础之上,更加聚焦于当下智能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我们将带领您深入探索,究竟是什么驱动了智能建筑的变革?又有哪些核心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感知:建筑的“眼睛”与“耳朵” 智能建筑的首要能力,便是“感知”。这背后离不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网络。想象一下,您走进一个房间,灯光自动亮起,温度调节到您偏爱的24摄氏度,窗帘也徐徐拉开,让柔和的阳光洒入。这些看似神奇的体验,都源于部署在建筑内的各类传感器。 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建筑之眼”与“建筑之耳”的奥秘。从基本的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到更高级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如PM2.5、CO2监测)、人体存在传感器、甚至可以识别情绪的生物传感器,我们将逐一剖析它们的工作原理、部署策略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您将了解到,如何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让建筑真正理解并响应居住者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物联网(IoT)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核心地位。数以亿计的传感器、设备终端如何互联互通,构成庞大而高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您将理解MQTT、CoAP等通信协议的原理,以及如何构建稳定可靠的IoT平台,为后续的智能决策奠定基础。 决策:建筑的“大脑”与“智慧” 感知到的海量数据,如果没有“大脑”进行分析和决策,将毫无意义。智能建筑的“智慧”,体现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能力上。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等技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 您将了解到,基于用户习惯和偏好,AI如何预测您可能需要的环境设置,并提前进行调整。例如,当您即将回家时,系统能够根据交通状况和您的日程安排,预判您到达的时间,并提前开启空调、调节灯光,营造最舒适的回家氛围。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阐述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对建筑能耗模式的深度学习,AI可以优化照明、 HVAC(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电梯运行等,实现能源的最大化节约,降低运行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负荷预测、需求响应、能源调度等关键技术,让建筑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执行:建筑的“行动力”与“响应” 感知和决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建筑环境的精准“执行”。智能建筑拥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能够根据指令或预设规则,对建筑内的各种设备进行控制。 您将详细学习到,建筑自动化系统(BAS)如何集成和管理各种子系统,如照明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电梯控制、遮阳系统等。我们将解析各种执行器(Actuator)的工作原理,例如智能阀门、调光器、电动窗帘电机等,以及它们如何接收指令并精确执行。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智能楼宇管理平台(BMS)的构成与功能。这个“中央控制室”能够整合所有子系统的数据,提供统一的监控界面、远程控制能力,以及故障诊断和预警功能。您将了解如何通过BMS,实现对整个建筑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营。 安全与舒适:智能建筑的核心价值 智能建筑的出现,最终是为了提升居住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探讨智能建筑在提升这两大核心价值方面的具体应用。 在安全方面,您将了解到智能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如何集成,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络。AI在视频分析、行为识别方面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安防系统的预警能力和响应速度,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舒适性方面,智能建筑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精细调控,为居住者创造个性化的宜居空间。除了前面提到的温度、光照调节,本书还将探讨空气质量的智能化管理,例如新风系统的按需开启,以及异味、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与净化。同时,声音环境的优化、甚至模拟自然光照的动态照明系统,都将为您呈现未来健康舒适的建筑体验。 可持续性与未来:绿色智能的愿景 在当下全球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将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赋能绿色建筑,实现能源的极致利用和环境的最小影响。 您将了解到,智能建筑如何通过优化能源管理,降低碳排放。例如,智能电网的接入、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优化配置与管理,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智能调度,都将成为绿色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本书还将展望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联动,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深入,以及人机交互的进一步革新(如语音助手、手势控制等)如何重塑我们与建筑的互动方式。您将看到,未来的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入更广阔智能生态系统的有机节点。 读者的收获 通过阅读《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您将获得: 全面的理论知识: 深入理解智能建筑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 前沿的技术视野: 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最新应用。 系统的实践方法: 了解智能建筑的设计、实施、运营和维护的完整流程。 对未来生活的洞察: 预见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居住和工作方式,提升生活品质。 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 为投身于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技术开发者、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者,还是对未来智能生活充满好奇的每一位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且富有启发的读物。它将带领您超越对传统建筑的认知,打开通往一个更智能、更舒适、更可持续的未来人居环境的大门。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智能建筑奥秘的旅程,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行业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入门途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智能建筑的世界。书中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智能建筑,它的发展历程是如何的,以及它与传统建筑有何区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智能化”这个核心概念的拆解,作者将智能化分解为“感知”、“识别”、“分析”、“决策”和“执行”等几个关键环节,并详细阐述了每个环节所涉及的技术和原理。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智能建筑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对各种关键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们是如何在建筑领域落地应用的,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生动的案例。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配以图示,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建筑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概念,而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深入了解智能建筑这一前沿领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严谨且富有条理,从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到其核心技术、应用系统,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集成”的重视,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各种智能设备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进行高度集成和协同运作。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系统集成如何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运行和高效管理。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探讨,作者在强调智能建筑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对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警示和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作者对智能建筑发展中潜在风险的深刻洞察。此外,书中对“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等概念的延伸,也让我看到了智能建筑在更广阔范围内的应用前景,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体建筑,更是构筑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石。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建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深入了解智能建筑这一新兴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直对如何让建筑变得“更聪明”、更符合人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智能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未来趋势,内容详实,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强调,智能建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技术的炫酷,而是为了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工作效率以及健康福祉。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室内环境、节能减排、提升安全保障等,让我对智能建筑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作者指出,未来的建筑必然是绿色和智能的有机结合,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资源利用,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当前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引方向的读物,它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虽然内容涉及大量的技术知识,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我之前对“智能建筑”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认为它就是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堆砌,但这本《智能建筑概论(第2版)》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关注硬件的智能化,更注重软件、数据、以及人机交互的整合。书中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是如何赋能建筑,使其具备“感知”、“思考”、“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智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便捷度和安全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智能建筑在改善室内环境、优化能源利用、提升安防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这让我对智能建筑的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主动式服务”的探讨,未来建筑不再是被动地响应需求,而是能够主动地预测需求,并提前做出反应。例如,在室温下降之前就自动调节供暖,或者在用户回家之前就提前打开灯光。这种“贴心”的服务,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未来生活进行想象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智能建筑”这个词的理解,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变得清晰而具体。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层层深入地解析了智能建筑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技术融合”的论述,智能建筑并非单一技术的产物,而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智能建筑的“大脑”和“神经网络”。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调,作者指出,智能建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为人类创造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空间。这一点与当前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书中对未来智能建筑发展趋势的展望,也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能够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理解建筑的方式。它不再将建筑仅仅视为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而是将其看作一个能够动态响应、自我优化、并与环境和人类深度互动的“生命体”。作者在书中对智能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每一个阶段都融入了智能化的理念和技术,这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数据驱动”的强调,智能建筑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海量数据,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这一点让我对如何利用科技提升建筑的效率和舒适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关于“人机交互”的探讨也十分精彩,它描绘了一个未来建筑能够理解人类意图、预测人类需求,并主动提供服务的场景。这种“无感式”的智能化服务,将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可能性充满了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预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让我对“智能建筑”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在翻开之前,我脑海中的“智能建筑”可能还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自动化控制,比如自动开关灯、温控系统之类的层面。但随着我一页页地深入,特别是看到书中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的论述,我才意识到,智能建筑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技术、信息、人机交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度融合。书中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那种能够自我学习、自我适应、甚至预测需求的建筑,简直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变成了现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技术实现层面,比如对传感器网络架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及云平台搭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虽然有些技术细节需要反复琢磨,但恰恰是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窥探到智能建筑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强调,智能建筑的最终目的不是炫技,而是为居住者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智能建筑如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来提升用户体验。这本书让我不再把智能建筑仅仅看作是一堆冰冷的设备,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能够感知、思考、并与人互动的有机生命体。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的演进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我看到了智能建筑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功能性空间,演变成一个能够与人、与环境、与城市进行深度互动的生态系统。书中关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理念,让我印象深刻。从最初的设计、建造,到后期的运营、维护,再到最终的拆除或改造,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智能化的思考和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深入讲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具,更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平台,为实现建筑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可持续性”的强调,智能建筑不再仅仅是追求“智能”,而是将“绿色”和“低碳”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能源、水资源、材料等进行精细化管理,智能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与当前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城市的面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能够为我们提供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更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讲起,逐步深入到核心技术、应用系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智能建筑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从早期的单体智能化向如今的系统集成化、平台化演进,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整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技术层面,书中对各种关键技术的介绍,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楼宇自控系统(BAS)等,都非常详尽,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阐述。我之前一直对BIM的应用有些模糊的认识,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理解了BIM不仅仅是一个三维模型,更是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信息载体,为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对智能建筑在不同领域,如绿色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智能建筑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能源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章节,作者在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后,详细介绍了智能建筑如何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这与当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启迪创新的读物,它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形态和功能有了更具象化的想象。

评分

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对“智慧化”生活方式的兴趣。我总觉得,未来的建筑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应该能够“活”起来,能够感知我的需求,甚至在我需要之前就做出反应。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书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高科技”堆砌,而是强调了其“智能化”的核心——通过感知、识别、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过程,实现建筑的自主运行和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感知层”的详细介绍,各种传感器是如何收集环境信息、人员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被传输和处理的。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智能建筑的“眼睛”和“耳朵”至关重要。书中对“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剖析也同样精彩,让我看到了数据是如何被转化为有意义的指令,并最终影响建筑的运行。此外,书中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毕竟,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建筑,如果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它的智能化就可能变成一种潜在的风险。作者在这一方面的谨慎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在探讨智能建筑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考量。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理解智能建筑的真正含义,并认识到其在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