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编:汪永平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局专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回国,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建筑系主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藏式传统建筑研究”(50478004)、“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50678082)、“西藏藏东乡土建筑研究”(50878104)、“西藏苯教建筑研究”(51078181),主持江苏省内多项古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发表古建筑保护与建筑教育论文50多篇。
第一章印度佛教的兴衰
第一节佛教创立时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2.理论基础
第二节印度佛教的创立
第三节印度佛教的发展
1.印度佛教发展初期
2.印度佛教发展繁荣期
第四节印度佛教的衰败
小结
第二章印度佛教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恒河流域国家与城市的兴起
1.历史政治背景
2.社会经济背景
3.佛教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恒河流域的佛教圣城
1.华氏城
2.瓦拉纳西
3.舍卫城
4.王舍城
5.吠舍离
6.考夏姆比
7.马图拉
第三节恒河流域以外的佛教城市
1.塔克西拉
2.白沙瓦和恰萨达
小结
第三章印度佛教建筑的类型与特色
第一节精舍与毗诃罗
第二节搴堵坡
1.印度窣堵坡的产生
2.印度窣堵坡的发展演变
3.宰堵坡的代表——桑契大塔
4.陀兰那艺术
5.婆罗浮屠
第三节寺庙
1.印度佛教寺庙的产生
2.印度佛教寺庙的发展演变
3.印度佛教寺庙的空间形式
4.精舍的平面布局形式
5.那烂陀寺(寺庙实例)
6.藏密伽蓝
第四节石窟
1.古印度石窟的产生
2.古印度石窟的发展演变
3.石窟艺术
第五节阿育王石柱
1.阿育王石柱的由来与基本形式
2.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
小结
第四章古代印度佛教六大圣地建筑遗址
第一节蓝毗尼
1.历史背景
2.蓝毗尼遗址概况
3.蓝毗尼遗址园整体空间布局
4.蓝毗尼的阿育王石柱
5.其他两根阿育王石柱
6.摩耶夫人庙
第二节迦吡罗
1.历史背景
2.迦毗罗遗址概况
3.毗普拉瓦
4.迦瓦瑞拉
5.尼泊尔的迦毗罗
第三节菩提伽耶
1.历史背景
2.菩提伽耶遗址概况
3.摩诃菩提大塔园的空间布局
4.摩诃菩提大塔
5.大菩提树
第四节鹿野苑
1.历史背景
2.鹿野苑遗址概况
3.鹿野苑遗址的空间布局
4.达美克塔
5.法王塔
6.乔堪衹塔
7.佛塔林
8.雕刻艺术
第五节祗园精舍
1.历史背景
2.衹园精舍园遗址布局
3.北片区建筑遗迹
4.南片区建筑遗迹
第六节拘尸那迦
1.历史背景
2.拘尸那迦遗址概况
3.涅槃寺及涅槃塔空间布局
4.涅槃塔和涅槃寺
5.火葬佛塔
小结
第五章《大唐西域记》对印度佛教建筑研究的贡献
第一节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1.玄奘简介
2.《大唐西域记》内容概述
第二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佛教建筑的记述
1.对伽蓝寺院的记述
2.对宰堵坡的记述
3.对石窟寺的记述
第三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民居的记述
1.民居建筑等级
2.民居建筑材料
3.民居结构及內部装饰
第四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城市的记述
小结
结语
中英文对照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一释迦牟尼足迹图(八大佛教圣地分布图)
附录二印度八大佛教圣地与《大唐西域记》对照表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印度佛教城市与建筑”的字样,但当我翻开它时,我并没有立刻沉浸在古印度佛教的宏伟寺庙和熙攘的城市生活之中。相反,我首先被吸引的是书的前言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喜马拉雅地区作为连接不同文明和思想的天然走廊的角色。他详细阐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聚落方式,以及为何在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下,佛教能够生根发芽并发展出如此多样的建筑形态。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入对具体城市的介绍,而是花了相当长的篇幅去探讨“城市”本身的概念,从原始部落的聚集地,到早期文明的城邦,再到后来的王国都城,他试图建立一个理解印度佛教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他对“建筑”的定义也远超出了砖石瓦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承载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载体,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开始思考,在那些被雪山环绕的古老土地上,人们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之间规划出他们的家园,又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建造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建筑。作者在这一部分展现出的广博知识和深刻洞察,让我感觉到这是一部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一次探索。他引用了一些早期旅行者的笔记和考古发现,这些零碎的史料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早期社会图景。我尤其对作者探讨的“环境伦理”与早期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感到兴趣,他认为,早期人类在与自然共处时,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更为和谐的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也体现在了他们的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之中。这种宏观的视角,为理解印度佛教城市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我翻阅到书中关于印度佛教建筑的章节时,我并没有立即看到那些熟悉的佛塔和石窟。作者将叙事从宏观的城市层面,转向了建筑的微观细节,但他的角度并非仅仅是描述建筑的样式和技术。他更关注的是这些建筑的“精神内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例如,他对早期佛教僧院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解释了为何僧院的房间会有特定的朝向,为何会有公共的集会空间,以及为何会有用于冥想的静室。他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布局,都蕴含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我尤其被作者对“菩提伽耶”大菩提寺的论述所吸引。他并没有过多地描述其宏伟的规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寺庙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进行的增建和修复如何反映了当时佛教的流派和信仰的变化。他详细分析了寺庙周围的围栏、佛塔的层数以及壁画的内容,并试图从中解读出当时信徒的虔诚和祈愿。作者还对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佛教建筑遗址进行了介绍,例如在北印度发现的一些早期砖石结构寺庙,他通过对其残存的柱础、门楣以及壁画的分析,推测出这些建筑的年代和功能。我对作者关于“空间叙事”的论述感到十分着迷,他认为,佛教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一种能够引导信徒进行精神体验的空间。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信徒在寺庙中行走、礼拜、冥想的场景,以及建筑如何通过光影、色彩和声音来营造一种神圣的氛围。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作者的兴趣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印度本土。他不断地将视线投向了喜马拉雅地区更广阔的范围,并探讨了印度佛教文化如何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这些地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印度本土的佛教文化。例如,他在书中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介绍尼泊尔的佛教城市和建筑,并分析了尼泊尔的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如何在吸收印度佛教元素的同时,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对藏传佛教的建筑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探讨了藏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以及印度佛教如何为藏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基础。这种“跨区域”的研究视角,让我对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甚至开始思考,在古代,旅行和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和深入。那些僧侣、商人和工匠们,在山川湖海之间穿梭,将思想、技术和艺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带回了新的元素,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我对作者关于“文化互动”的论述感到十分着迷,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
评分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并没有感觉到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虽然作者的知识非常渊博,但他运用的语言却充满了活力和画面感。他并不回避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即使是复杂的历史和建筑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描述某个古老城市时,他会这样写道:“那里的街道如同蜿蜒的河流,串联起无数的生活片段,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寺庙焚香混合的独特气息,孩童的嬉笑声与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市井画卷。”这种描写,让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城市之中,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灵魂。他对建筑的描写也同样精彩,他不会仅仅是罗列建筑的尺寸和材料,而是会着重于建筑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例如,他会描述阳光透过高窗洒进寺庙时的神圣光影,或者描述石窟内部回荡的低语声如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肃穆的氛围。他对一些仪式和节庆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他会细致地描绘信徒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香烛,载歌载舞的场景,展现出佛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甚至觉得,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如同他所描绘的那些古老建筑一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刻的情感。
评分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够驱使作者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那些遥远而古老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不到任何功利性的色彩,只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深刻关怀。作者在探讨印度佛教城市和建筑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描述和分析上,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例如,他在分析佛教寺庙的布局时,会探讨其所蕴含的“和谐”、“宁静”和“超越”的思想;在描述佛教城市的生活时,他会关注到那些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信仰的指引下如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对作者关于“时间”的理解感到十分深刻,他认为,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城市,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时间的凝固,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无声的对话。他鼓励读者去感受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智慧,去汲取那些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印度佛教城市和建筑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信仰、关于文明的哲学思考。
评分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一种“结束”的意味,反而觉得是一种“开始”。作者在书的最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继续思考。例如,他会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我们应该从这些古老的文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启示,来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我对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出的“文化再激活”的观点感到十分赞同。他认为,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们应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激发我们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源泉。他对“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而应该寻求一种更加和谐的共生之道。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发思考,在引导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我将这本书珍藏起来,并期待着作者能够推出“第2辑”,去继续引领我们探索喜马拉雅地区更丰富的文化宝藏。
评分翻到书中关于印度佛教城市的章节,我并没有立刻看到那些在纪录片里频频出现的标志性建筑。作者并没有选择从最著名的遗址开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些相对冷门的地区,并着重于那些已经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早期佛教聚落。他通过对出土文物、铭文以及文献资料的细致分析,试图重构这些曾经繁荣的城市的面貌。例如,他对摩揭陀国时期一个小型商业城镇的考古发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出土的陶器碎片、钱币以及房屋遗址的布局,来推测当时的经济活动、社会阶层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这种“微观”的考古学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古代印度佛教社会,而非仅仅是宏伟的寺庙群。作者在描述这些城市时,特别强调了它们作为佛教传播和发展中心的意义。他详细阐述了这些城市如何在地理位置上吸引僧侣和信徒,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为佛教寺院和学府提供了物质支持。我对作者对一个名为“跋罗娑”的古代城市的研究尤其感兴趣,这个城市在史书中记载不多,但作者通过对几个零散的考古点的发掘,大胆推测其曾经是一个重要的佛教贸易枢纽,连接了印度本土和东南亚的佛教文化圈。他甚至通过分析墓葬中的随葬品,来推断当地居民的信仰以及他们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程度。这种抽丝剥茧般的探究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与作者一同挖掘历史的真相。他对文献资料的解读也十分精妙,他并不满足于字面意思,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评分在我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并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他大量引用了一些相对冷门的古籍、地方志以及一些早期西方传教士的笔记。这种选择,让我觉得作者的研究是深入且全面的,他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试图从更广泛的资料中去寻找新的视角和证据。例如,他在探讨印度佛教城市的发展时,引用了一些印度古代的医学典籍,他认为这些典籍中记载的城市卫生设施和疾病传播的规律,能够侧面反映出当时城市的规划和居民的生活条件。他对一些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文献也进行了引用,他并没有将印度佛教视为一个孤立的宗教体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印度宗教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并分析了其与其他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我尤其对作者引用的一份公元前3世纪的锡兰王朝史料感到惊奇,这份史料详细记载了当时印度僧侣向锡兰传播佛教的过程,以及他们在当地建造寺庙的细节。作者通过对这份史料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印度佛教文化传播的早期模式。他甚至对一些西方探险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下的探险日记进行了引用,这些日记中记录的对当地风俗和建筑的观察,为作者研究印度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旁证。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部分,我并没有看到那些色彩鲜艳、比例精准的绘画或模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黑白照片,其中许多是我从未见过的。这些照片并非艺术摄影,而是带有明显考古学痕迹的现场照片,有些甚至是模糊的、粗糙的,但却透露出一种未经雕饰的真实感。作者在照片的旁边,会用非常细致的文字进行标注和解读。他会指出照片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的历史信息,或者解释某个残破的石块所代表的意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张关于一个偏远地区佛教寺庙遗址的照片,照片里只有几块堆砌在一起的石头,看起来杂乱无章。然而,作者却在这张照片的下方写了整整一页的文字,他通过对比类似的遗址,以及结合当地的传说和历史文献,推测出这块遗址曾经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并且解释了为何它会衰落。他对照片中每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展示图片,而是在通过图片与历史进行对话。他对一些壁画的描述也十分到位,他会指出壁画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所处的环境,并尝试解读其所代表的宗教故事或哲学思想。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他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跟着他一起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并没有觉得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理区域来划分的。作者似乎更喜欢以某种“主题”或者“议题”来组织他的叙述。例如,他可能不会按照朝代顺序来介绍不同时期的佛教城市,而是会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它们。在介绍建筑时,他也可能不会按照建筑的类型来分类,而是会围绕某个建筑的“功能”或者“象征意义”来展开论述。这种非传统的结构,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有些不适应,但仔细体会,却能发现其独具匠心的用意。作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印度佛教城市和建筑的内涵。我记得书中有一章,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某个城市或建筑,而是围绕“朝圣之路”这个主题,来串联起沿途的各个佛教圣地。他详细描述了古代信徒们如何踏上漫长的朝圣之旅,以及他们在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所获得的启迪。这种以“体验”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佛教文化的传播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佛教城市中的划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这些空间的设计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