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艺丛(2017年第1期 总第25期) [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西泠艺丛(2017年第1期 总第25期) [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振濂 编
图书标签:
  • 西泠印社
  • 传统艺术
  • 学术期刊
  • 艺术史
  • 书法
  • 篆刻
  • 绘画
  • 金石学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72095936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19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泠艺丛(2017年第1期 总第25期)》坚持以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已任,致力于沟通丰富灿烂的中华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传统关系,对发生于当代篆刻书画界的种种艺术现象作出审慎选择,负责地推出那些符合本民族艺术发展规律的、代表时代主旋律的学术或创作成果。

目录

专题·关山月研究
写生:再现的“知觉”与“视觉”——1949年前后关山月的“新国画”实践
只留清气满乾坤——关山月艺术生涯略论
再论关山月的艺术生命——_从新中国成立后国画改造中的实践谈起
关山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写生实验探索——由波兰写生展开
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纪念专访录
关山月影存
关山月作品选

学术研究
乾嘉学派对印学、篆刻之影响
关于陈豫钟的研究

文著解读
为乡贤书画家造像——沈定庵《近百年绍兴书画家传》(续集)帛读
简牍墨迹研究的新思路——读王晓光《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

西泠掇英
王北岳老师

艺丛信息
“舂喜联联”新春楹联创作展开展/“浙江省历史学会地域美术史论坛”在杭召开/“第二届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在杭举行/“第二届全国篆书书法大展”在杭举行/“美术传媒2016迎新年艺术品拍卖会”在杭举行/《金曩野逸——徐三庚书法篆刻集》发布研讨会举行/“江流有声·江浙沪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举行/“一片冰心-一高式熊书法篆刻艺术展”在沪开幕/“绿风——林乾良跨年书画篆刻展”在杭举行/朱关田校辑《吴昌硕题画诗》出版/《笔耕墨痕——胡效琦戏剧文艺论集续(三)》出版/《朵云当代名家·高庆春嘉泰轩印选》出版

社员近作
梁晓庄/韩焕峰/李夏荣
《西泠艺丛》(2017年第1期 总第25期) 是一本汇集了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前沿研究与深刻洞察的学术期刊。本期聚焦于一系列具有历史深度和现实意义的艺术议题,旨在为学界同仁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平台。 本期收录的多篇文章,在对传统艺术的物质性本体进行深入勘察的同时,也着力探讨其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从古老技艺的物质载体分析,到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视觉表征研究,作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展现了传统艺术多维度的生命力。 在绘画艺术方面,本期重点关注了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构图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研究者们通过对大量传世画作的细致梳理与比较,揭示了不同时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对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及其情感表达的探索,也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亦有深刻的论述。作者们深入探讨了不同书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以及书家在临摹与创作中对古法的理解与创新。对古代碑刻拓片的精细考证,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同时,本期也关注了书法与哲学、文化心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释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工艺美术领域,本期精选了几篇关于陶瓷、玉器、漆器等传统工艺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对工艺品的物质属性、制作工艺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例如,对某一时期特定地域陶瓷纹饰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趣味的演变。对古代玉器琢磨技艺的考察,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与智慧。 此外,本期还涉及了戏曲、音乐等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对传统戏曲声腔、表演程式的梳理,以及对新时期戏曲改革的观察与评论,都为我们理解这些活态艺术的生命力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学术探讨是本刊的宗旨,本期所有文章均体现了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深刻的理论思考。作者们既注重对艺术品本身的物质性、技法性研究,也充分关注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力求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西泠艺丛》始终致力于搭建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本期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无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 总而言之,《西泠艺丛》(2017年第1期 总第25期)是一份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刊物,它以其严谨的研究态度、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时代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西泠艺丛》的新一期,真是让我惊喜连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篇关于明清时期文人画的专题文章,从笔墨意趣到山水情怀,作者们旁征博引,论述精辟,让我对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分析几幅宋代山水画的论述,作者不仅指出了构图上的巧妙之处,还深入探讨了画家如何通过皴法和墨色的变化来传达自然的气韵,以及这些作品在当时社会和哲学思潮中的位置。读来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听到松涛在耳边回响,看到云雾在山间缭绕。此外,关于古代器物鉴赏的几篇文章也同样精彩,它们不仅仅是罗列器物的形制和年代,更是追溯了这些器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审美和工艺水平。每一次阅读《西泠艺丛》,我都感到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更加敬畏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更加热爱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最近读到的《西泠艺丛》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其中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的深度解析,简直就是一部精巧的工程学与艺术学的结合体。作者从最基础的木工技法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榫卯的结构特点、力学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宫殿、园林等建筑之中,形成坚固而又富有韵律的整体。那些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解说,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如何凭借巧手和智慧,在没有一钉一铆的情况下,构筑出流传千古的宏伟建筑。这不仅是对技术层面的梳理,更是对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另外,还有几篇关于戏曲服饰和脸谱艺术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剧种、不同人物的服饰色彩、纹样和款式,更深入分析了这些服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脸谱的色彩、线条和图案,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涂抹,而是每个角色性格、身份和命运的视觉密码。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古典音乐的听众,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乐器及其音乐文化感到好奇。《西泠艺丛》的这一期,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其中一篇关于古琴艺术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古琴的形制、音色和弹奏技巧,更深入地探讨了古琴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哲学、文学、养生等各方面的联系。读着文章,我仿佛能想象出古时文人雅士在月夜之下,抚琴独酌的悠然景象,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此外,关于古代音乐理论的研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们梳理了不同朝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并结合具体的乐谱和乐器实物,进行了详实的解读。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关系,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总而言之,《西泠艺丛》总是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一扇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者,我一直对《西泠艺丛》这份刊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西泠艺丛》的选材总是那么恰到好处,能够挖掘出那些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趣味的艺术话题。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匠心。从古老的绘画技法到精妙的书法艺术,再到陶瓷、玉雕等工艺美术,它总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更难得的是,《西泠艺丛》不仅仅是陈列孤证,而是善于将这些艺术遗产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艺术的生命力及其演变轨迹。那些细致入微的图版解析,专业的考据分析,以及对于艺术品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受益匪浅。它就像一位博学而温和的导师,引领着我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价值,深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这份刊物的影响力,在于它不仅满足了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激发普通读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是一本难得的普及与深化并重的艺术读物。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艺术。《西泠艺丛》恰恰扮演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这一期中,有几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比如砚台、笔墨、纸张等,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他们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些物品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是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怀、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我被其中关于早期制墨工艺的论述所吸引,了解到古人如何将不同的香料、颜料与胶质混合,经过无数次反复的研磨和晾晒,才能制出质地细腻、色泽沉郁的上品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同时,关于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和品评,也是《西泠艺丛》的一大亮点。作者们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作品的真伪辨别技巧,以及如何从笔墨、构图、色彩等多个维度去欣赏一件艺术品。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