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技术丛书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技术丛书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平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园林
  • 景观设计
  • 生态园林
  • 园林设计
  • 城市规划
  • 园林技术
  • 景观规划
  • 园林景观
  • 绿色生态
  • 环境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1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7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技术丛书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以园林规划者实际需求为切入点, 涵盖了多种园林工程设计思路及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形式,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表达,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园林水景景观设计, 假山、置石、塑石景观设计, 园林园路景观设计, 园林场地景观设计等知识要点。

  本书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园林设计中单品项目的设计方法、程序及要求, 并用各个分项工程设计案例加以展示, 是园林工程设计及相关人员值得一读的参考资料。

  本丛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园林设计从业人员和园林工作者、园艺观赏者及城市规划、环境艺术、旅游规划等相关人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园林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原则 1

第一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类型 (以公园为主要阐述对象) 1

一、 自然风景 1

二、 主题公园园林设计 2

三、 住宅区园林设计 4

第二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 5

第三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组织原则 6

一、 统一性 6

二、 顺序 8

三、 尺度和比例 9

四、 平衡 9

五、 协调性 10

六、 趣味性 12

七、 简单 12

八、 丰富 12

九、 强调 12

十、 框景和聚焦 14

十一、 形体整合 15

十二、 生态性 18

十三、 文化性 19

十四、 节奏与韵律 22

十五、 以人为本 22

十六、 时代性 23

第四节  园林景观设计场地设计原则 25

一、 基本面的考察 25

二、 立意 25

三、 功能分区 26

四、 确定出入口的位置 27

五、 景色分区 27

六、 视线组织 28

第二章  园林景观设计的形式 29

第一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自然形式 29

一、 不规则的多边形 29

二、 自由的螺旋形 33

三、 卵圆形和扇贝形图案 35

四、 分形几何学 38

五、 蜿蜒的曲线 39

六、 生物有机体的边沿线 44

七、 聚合和分散 46

第二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何形式 48

一、 90°/矩形主题 48

二、 120°/六边形主题 50

三、 135°/八边形主题 54

四、 椭圆形 57

五、 多圆组合 57

六、 同心圆和半径 60

七、 圆弧和切线 61

八、 弓形 63

九、 螺旋线 64

第三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非常形式 65

一、 相反的形式 65

二、 锐角形式 67

三、 解构 69

四、 变形和视错觉的景观 71

五、 标新立异的景观 73

六、 社会和政治景观 73

第三章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表达 74

第一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图示表达 74

一、 平面图 74

二、 剖面图 76

三、 立面图 77

四、 轴测图 78

五、 透视图 79

第二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光影的表达方法 80

一、 自然光影与景观艺术 80

二、 灯光对于景观空间的表达 81

第三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草坪和草地的表达方法 83

一、 打点法 83

二、 小短线法 83

三、 线段排列法 83

第四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树林及灌木的表达方法 84

一、 树木的平面表达方法 84

二、 树木的落影表达 85

三、 树冠的避让 85

四、 树木的立面表达方法 85

五、 树木平、 立面的统一 85

六、 灌木的表达方法 86

第五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石块的表达方法 86

第六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水面的表达方法 86

一、 线条法 86

二、 等深线法 87

三、 平涂法 87

四、 添景物法 87

第七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地形的表达方法 87

一、 等高线法 88

二、 坡级法 88

三、 高程标注法 89

四、 分布法 89

五、 地形轮廓线 89

六、 垂直比例 89

七、 地形剖断线的做法 90

第八节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手绘表达技巧 91

一、 画面构图技巧———视点 91

二、 画面表现的基本规律 92

三、 彩色铅笔表现 92

四、 透明水色表现 94

五、 综合表现 94

六、 马克笔表现 95

七、 水彩景观表现技巧 97

八、 水粉景观表现技巧 97

第四章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99

第一节  植物的分类 99

一、 草本花卉 99

二、 草坪和地被植物 99

三、 藤本植物 99

四、 灌木 100

五、 乔木 100

第二节  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意境 101

一、 植物景观与节令 101

二、 植物种植品种配置要考虑文化辉映 106

三、 因地制宜地种植绿色植物 107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的环境影响 109

一、 植物的非视觉品质作用 109

二、 结构和维护作用 109

三、 主景、 背景和季相景色 110

四、 障景、 漏景和框景作用 110

五、 改善环境 111

六、 植物改善环境氛围的方式 111

第四节  园林植物景观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 113

一、 符合用地性质和功能要求 113

二、 适地适树 114

三、 符合构景要求 114

四、 配置风格与景观总体规划相一致 114

五、 合理的搭配和密度 114

六、 全面、 动态考虑季相变化和观形、 赏色、 闻味、 听声的对比与和谐 115

第五节  园林植物景观种植设计形式 115

一、 自然式种植 115

二、 规则式种植 116

三、 抽象图案式种植 117

第六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117

一、 基地条件 117

二、 比例和尺度 118

三、 植物形态 119

四、 颜色 121

五、 种植间距 122

六、 植物种植风格 123

第七节  园林植物景观手绘表现方法 128

第五章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134

第一节  园林装饰小品设计 134

一、 园林装饰小品设计理论 134

二、 园林装饰小品的设计要点及内容 137

三、 园林装饰小品设计实例 143

四、 园林园椅设计实践要求 145

第二节  园林建筑小品———亭的设计 147

一、 亭的设计理论 147

二、 亭的设计要点及内容 150

三、 常见园林小品亭的构造及细部的设计实践 161

第三节  园林建筑小品基础的构造 166

一、 按基础构造形式分类 166

二、 按材料及受力特点分 167

第四节  园林建筑屋顶构造设计 170

一、 坡屋顶的承重结构 171

二、 坡屋顶屋面 172

三、 坡屋面的细部构造———檐口 173

第五节  园林建筑小品其他景观简介 175

一、 堂 175

二、 楼 175

三、 舫 175

四、 游廊 176

五、 景墙 177

六、 台阶 177

七、 园路及铺地 177

八、 栅栏 178

九、 园门 179

第六章  园林水景景观设计 180

第一节  水池景观设计 180

一、 水池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180

二、 水池设计要点及内容 184

三、 水池设计实践 187

四、 水池工程设计实例 192

第二节  喷泉设计 192

一、 喷泉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192

二、 喷泉设计要点及内容 202

第三节  驳岸和护坡设计 206

一、 驳岸和护坡理论 206

二、 驳岸和护坡设计要点及内容 209

三、 常见驳岸工程设计实践 211

第七章  假山、 置石、 塑石景观设计 214

第一节  假山景观设计 214

一、 假山设计理论基础及内容 214

二、 假山设计要点及内容 219

三、 常见假山平立面及结构设计实践 223

第二节  园林置石设计 232

一、 置石设计的基本理论 232

二、 园林置石设计要点及内容 237

第三节  园林塑石设计 240

一、 塑石设计理论 240

二、 园林塑石设计要点及内容 241

第八章  园林园路景观设计 243

第一节  园路设计理论 243

一、 园路的等级 243

二、 园路系统的布局形式 244

三、 园路的宽度确定 244

四、 园路的结构 245

五、 园路路面的铺装类型 247

第二节  园路设计的常用材料选择 253

第三节  园路设计要点及内容 255

一、 公园的园路类型分析 255

二、 公园园路系统的布局形式 255

三、 主园路铺装式样设计 256

四、 主园路结构剖面设计 257

五、 次园路铺装式样设计 258

六、 次园路结构剖面设计 259

七、 游步道铺装式样设计 260

八、 游步道结构剖面设计 260

九、 其他及整理出图 261

第四节  常见园路及其附属工程构造设计实践 261

一、 礓礤的结构设计 262

二、 园路台阶的结构设计 262

第九章  园林场地景观设计 265

第一节  园林场地设计理论 265

一、 园林场地的类型 265

二、 园林场地的地面装饰类型 266

三、 园林场地的竖向设计 267

第二节  园林场地景观设计分析及内容 268

一、 园林场地类型 268

二、 某公园入口广场的平面铺装设计 269

三、 入口广场的竖向设计 271

四、 入口广场的场地结构设计 272

五、 其他类型场地的设计 272

六、 整理出图 272

第三节  常见园林场地类型的设计 273

一、 游戏场的设计 273

二、 停车场的设计 274

三、 园林场地与园路的交接 275

第十章  园林场地景观设计案例 277

案例1  绿荫如盖的隐居处 277

案例2  平台连接 283

参考文献 287

前言/序言

  园林能够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它借助于景观环境、绿地构造、园林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从而为大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优越的游览、休息和活动平台, 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优秀的风景园林工程, 不但可以持续地使用, 还能提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园林工程通过在城市中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生态系统, 以缓减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 改善生活环境的质量, 促进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 成为我国目前建设的主旋律。 为解决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 我国许多地区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绿化, 竞相为人们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据专家预测, 园林产业的发展路途久远, 前景深广, 距离引领世界园林趋势潮流还有相当的距离。

  现阶段园林行业从业者, 特别是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 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大, 而园林行业复合型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并且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特别是园林科研、设计、养护、绿化、工程管理及预算的技术人才更为急需。 园林相关图书近几年已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真正将生态理念融合到园林设计、施工、养护, 包括材料选用的书还很少, 市场已有的图书大多是传统的园林设计施工方式叙述, 单独的案例罗列。 因此, 能将生态绿化从材料选用到园林修缮甚至与其他建筑、人、动物和谐为一体的园林图书应是迎合专业读者和市场需求的。

  本系列丛书系统地阐述了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生态、海绵等园林设计、施工领域新的发展观及应用技术, 注重客观实际及与相关建筑、文化等的跨界、融合。 内容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绿植养护、城市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指栽植)、城市园林施工常用材料等, 其中园林景观设计主要讲园林绿化及景观建筑的选址、布置等;绿化施工主要讲园林树木栽植方法和栽植要点;园林绿植养护主要讲花卉及植物的调理、灌溉施肥及修剪方法;城市园林施工常用材料主要是配合当今绿色及环保的主题而选用生态材料来做园林的各种新型材料。

  本书讲究“知识与技能”的有序性, 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 以“理论与技能”并重为宗旨, 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编写。

  本书的具体特色如下:

  1 选择在园林领域具有经验的人员编写。

  2 在选材方面, 选用典型、具有生态园林需求的案例或材料。

  3 在写法上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范例实用、图文并茂, 注重直观, 体现可操作性。

  4 本书从专业及从业人员实际需求的角度加以阐述, 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交汇编写, 内容充实、全面。

  5 本书的内容及阐述方式均采用大众风格和语言编写, 以达到普及和迎合更多群体的目的。

  6 从内容组成上来说, 本书兼顾生态绿化理论性与技术实用性, 力求做到理论精简、技术实践问题突出, 从而满足读者的需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其他有丰富理论及经验的优秀园林设计人员的指引及建议, 也参考了行业内很多文献资料, 在此深表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 加之时间仓促, 书中不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们将在本书再版时加以完善, 在此不胜感激!

  编 者


《城市中的绿色脉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篇章》 本书并非《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技术丛书》中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册,而是对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前沿理念、创新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广阔、更具前瞻性的设计视角。它是一本独立成册的专著,聚焦于如何在高密度、高挑战性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既具美学价值,又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意义的绿色空间。 第一章:重塑城市肌理——设计理念的迭代与升华 在传统城市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点缀”和“装饰”的层面,本书开篇即旗帜鲜明地提出“重塑城市肌理”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仅是增加绿化面积,而是将景观设计视为城市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激活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驱动力。 从“绿肺”到“绿脉”: 我们将讨论,如何打破单一的公园绿地孤岛模式,构建一个贯穿城市各个角落的、连续的、功能复合的绿色网络。这包括街道绿化、滨水景观、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社区绿地乃至城市农场的整合,形成一个有生命的、流动的生态系统。 以人为本的深度关怀: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早已超越了视觉的愉悦,而是深入到人的体验、情感与需求。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营造安全、舒适、便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互动,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偏好,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生态优先与可持续性: 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下,生态优先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然。本章将详述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将生态原则融入其中,例如雨水收集与利用、本土植物的应用、节能减排的设计手法、减少硬质铺装面积、保留和恢复原有地形地貌等。可持续性将贯穿设计的全过程,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的工艺,再到后期的维护管理,都将以长远的眼光来考量。 技术赋能与创新设计: 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正在深刻地改变设计的方式和可能性。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 BIM (建筑信息模型)、GIS (地理信息系统)、VR/AR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设计的精度、效率和表现力,同时激发更具想象力的设计方案。我们将探讨智能灌溉系统、环境监测技术、动态照明设计等创新应用。 第二章:城市绿色空间的创新实践——从理论到落地 本章将聚焦于当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实践案例,通过深入剖析,提炼出可借鉴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 垂直与屋顶绿化:挑战与机遇 高层建筑的绿色外衣: 探讨垂直绿化在提升建筑立面美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显著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植物的选择、支撑结构的创新、灌溉与维护的挑战,并介绍成功项目的经验。 “第三层”的诗意栖居: 屋顶花园的设计与开发,将城市地面空间向天空延伸。本章将讨论屋顶荷载、防水、排水、隔热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如何将屋顶花园打造成集休闲、观赏、生产(如城市农场)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滨水空间的活化与再生 重塑城市的蓝色动脉: 探讨如何将被忽视或被工业污染的滨水区域,通过精心的景观设计,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我们将分析如何平衡防洪、生态修复与休闲娱乐的需求,介绍雨洪管理(SUDS)在滨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水景的营造,提升空间的品质感。 海绵城市的建设: 城市雨洪管理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详细介绍“海绵城市”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滞留池、绿色屋顶等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和调蓄,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 社区花园与口袋公园:社区活力的催化剂 共享绿地的力量: 社区花园不仅提供种植的乐趣,更是邻里交往、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场所。本章将探讨社区花园的设计原则,包括参与式设计、多功能性、易于维护性等。 微观空间的艺术: 口袋公园(Pocket Park)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零散的、被遗忘的空间,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其转化为充满惊喜的绿色节点,为市民提供休憩、交流的场所。 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连接城市破碎的自然: 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构建连接城市绿地、公园、河流、山体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通道,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态韧性。 为城市“居民”创造家园: 介绍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群落,设置昆虫旅馆、鸟类栖息点、蛙类繁殖池等,主动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重塑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技术革新与材料的智慧——设计工具箱的拓展 在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支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实现其宏伟愿景的技术手段和材料选择。 数字化设计与智慧管理 从概念到实现的数字化流: 详细介绍 parametric design (参数化设计)、generative design (生成式设计)等前沿设计工具的应用,如何通过算法生成复杂多变的形态,实现设计的个性化和精细化。 物联网与智能景观: 探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在景观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如智能灌溉系统、土壤湿度监测、植物生长状况分析、游客流量预测等,实现更高效、更精细化的景观维护。 可持续材料的选择与创新应用 绿色建材的脉络: 深入分析透水砖、再生材料、竹材、木材等可持续建材的性能、应用范围及环保效益。 仿生材料与未来趋势: 展望仿生学在景观材料研发中的应用,例如模仿植物叶片结构的自清洁材料、模仿珊瑚礁的生态护岸材料等,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生命力。 水管理技术的集成 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 详细介绍雨水花园、生态湿地、渗透池等雨洪管理设施的设计原理、施工要点和维护方法。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探讨滴灌、微喷灌、智能灌溉控制器等技术在节约水资源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四章:未来展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下一站 本章将聚焦于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应对城市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韧性城市与适应性设计: 在面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城市景观如何变得更具韧性?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例如建设具有滞洪功能的绿地、设计可适应洪水位的景观节点等。 城市“再野化”的可能: 探讨在城市环境中,如何有意识地引入和恢复自然野性,创造出更接近原始生态的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同时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景观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探讨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在解决社会不公、促进社区融合、提升公众健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通过设计,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达性更好的绿色空间,利用景观提升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终,本书将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创新的技术应用和对生态的深刻理解,城市园林景观将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更是城市有机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充满活力的绿色脉络,为我们构建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 这本书将以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翔实的技术解读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探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所有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城市绿色空间的全面而深入的指南。它是一次关于如何将城市变得更宜居、更健康、更富有生命力的思考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有逻辑性,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实践,层层递进,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城市通风廊道”设计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划几条绿化带,而是深入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问题,然后提出了如何利用绿地系统来优化城市通风,引导清洁空气流动,从而改善城市微气候的详细策略。书中列举的案例,有些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但通过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我顿时茅塞顿开。比如,它展示了一个如何利用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和不同高度的绿化带,在城市中形成有效的风道,将城市的“废气”吹散,将新鲜空气引入的案例,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而且,书中对于植物的选择也并非停留在“种什么树”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比如哪些植物更适合吸收污染物,哪些植物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和昆虫,从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它还强调了植物季节性变化的魅力,如何通过不同季节的植物组合,来创造出四季有景的城市景观。这种对植物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让景观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绿化”,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城市园林景观,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美丽画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都非常关注的读者,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太多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内容。它在谈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并没有回避现实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比如土地资源的紧张、建设成本的压力、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等,反而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在探讨如何利用“垂直绿化”来增加城市绿量时,不仅仅介绍了各种垂直绿化技术,还分析了不同技术在不同建筑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心的植物配置来保证美观和生态效果。书中还非常强调“社区参与式设计”,鼓励居民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发表意见,共同参与到绿地的维护和管理中来。它提供了很多案例,说明了当居民真正参与到设计和维护中来时,他们会更珍惜这些绿色空间,也会更有动力去保护它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动员和社区建设的问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而不仅仅是设计师单方面的努力。它让我看到了城市绿色发展充满希望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是一位城市规划的爱好者,一直关注着城市绿色发展的前沿理念。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在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路。比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一些吸引鸟类的植物,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中不同生境的缺失,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设计不同的植物群落,来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它还强调了“廊道化”的设计理念,如何将分散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生态廊道,让野生动物能够在城市中自由迁徙。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时,所提出的关于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议。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城市中的昆虫、鸟类等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本土植物”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避免外来入侵物种的破坏。这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考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景观设计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城市变得更有生命力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觉得,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地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它在探讨景观设计时,非常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比如,在设计社区公园时,它不仅仅考虑了绿化面积的多少,还会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比如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闲区、运动健身区等等,并且强调了这些功能区域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过渡,避免了空间的碎片化和功能上的冲突。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场所精神”的营造,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让城市绿地不仅仅是绿色的填充物,而是成为承载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举了一个例子,在改造一个废弃的工业厂区时,设计师并没有完全铲除历史遗留的工业痕迹,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的景观设计中,比如保留部分老建筑作为展示空间,或者将废弃的管道、钢架作为艺术小品,这样一来,新的景观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故事性,也更能引起居民的共鸣。此外,书中还非常强调设计的可持续性,不仅仅是生态上的可持续,也包括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如何选择易于维护的植物,如何利用本地的材料,如何设计能够激发社区参与的公共空间,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更是在探讨城市园林景观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在讲到“城市微气候营造”的时候,让我大为震撼。书中详细分析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它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景观设计来缓解热岛效应的策略,比如增加乔木的种植密度,利用水景来降低温度,选择具有反光性能的铺装材料等等。它还分析了如何通过绿地系统的规划,来优化城市的热量分布,形成凉爽的区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城市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改造,成功地将市中心的平均温度降低了好几度,这对于一个炎热的夏天来说,简直是巨大的福音。这本书让我明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它让我看到了,通过精心的设计,我们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凉爽、更舒适、更宜居。

评分

这本书的条理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时,所提出的“生态与休闲并重”的理念。在很多城市中,滨水空间往往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但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休闲功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设计既能够满足人们亲水需求的观景平台,又能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驳岸。它还强调了如何通过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来营造不同风格的滨水景观,比如宁静的湿地公园、活力的亲水步道等等。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滨水空间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提升滨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城市通过改造一条被污染的河流,不仅将其变成了美丽的滨水景观,还将其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生态廊道,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昆虫。这种将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城市的水景,也可以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人文的关怀。它在讲解一些专业术语和理论时,总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生态驳岸”设计的部分。在城市中,河流和湖泊往往是重要的景观元素,但如何处理好岸线的设计,既要美观,又要能够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利用生态格宾、植物护坡等技术,来稳定岸线,同时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它还分析了不同水体条件下的岸线设计原则,比如静水区和流水区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选择最合适的植物和材料。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雨水花园”的设计,如何通过模拟自然雨水径流的过程,让雨水在景观中得到净化和渗透,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能滋养植物。这种将生态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城市的水景设计,也可以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就挺吸引我的,封面用了那种淡雅的绿色调,搭配上一些写意的山水线条,看起来就非常有艺术感,让人联想到在城市中也能拥有一片宁静的绿洲。刚翻开目录,就觉得内容非常扎实,从基础的生态学原理到具体的景观设计手法,再到技术层面的实施,几乎涵盖了一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绵城市”的章节很感兴趣,讲解得非常透彻,不仅仅是介绍了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概念,还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绿地系统、透水铺装、湿地公园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城市雨洪管理。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分析,这些实实在在的图片和详细的描述,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点。比如,它在讲到如何处理高密度城市中的小微空间景观时,列举了几个国内外非常有创意的小型公园和口袋公园的设计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解决了空间狭小的问题,还巧妙地融入了生态保育的功能,比如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微气候等等,这让我对“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也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绿色空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有很详细的指导,比如如何选择环保的、耐用的、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材料,这对于一个实际操作的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一种“授人以渔”的感觉,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设计模板,而是引导我去思考设计的深层逻辑和生态意义,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技能,更是在培养一种对城市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这样的景观设计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它在讲解“城市雨洪管理”的部分,让我对“海绵城市”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技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在分析城市内涝问题时,不仅仅是从工程学的角度,还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很多时候内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绿地功能的缺失和不当的硬化处理。它提出的“绿色排水”理念,让我看到了通过生态手段来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可能性。书中还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看到,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城市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能够“呼吸”的有机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这本书让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环境问题深感忧虑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它在探讨“城市废弃地更新”时,提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对被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如何利用本土植物来恢复地被植被,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它还强调了“参与式设计”的重要性,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废弃地的改造过程中,让他们成为社区绿色空间的共同创造者和守护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曾经被污染的工业厂区,通过精心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了城市的一个新的地标。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曾经被破坏的土地,也能够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有机的改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看到了,城市的发展,也可以是可持续的和充满希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