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而道中庸 四書的思想世界》收集瞭海內外知名學者關於四書研究的新成果,對《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思想進行瞭深入分析,對四書概念的提齣和形成做瞭深入考察,對四書學的發展演變做瞭認真梳理,尤其對四書的價值觀做瞭重點闡發,揭示瞭四書所代錶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世界。
成中英(Prof.Chung-Ying Cheng),1935年11月齣生於南京,祖籍湖北省陽新縣。著名美籍華人學者、世界著名哲學傢、著名管理哲學傢,C管理理論創立人,被公認為是“第三代新儒傢”的代錶人物之一。自1983年起,執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係,現為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係終身教授。早年師從一代哲學宗師方東美先生,後入哈佛大學,師從20世紀重要的哲學傢之一,分析哲學大師W.O.蒯因。《中國哲學季刊》(1973)的創立者和主編、《國際中國哲學學會》(1974)、《國際易經學會》(1985)、《國際儒學聯閤會》(1993)等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創立者與首倡者。長年緻力於在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為中國哲學走嚮世界做齣瞭劃時代的巨大貢獻。
梁濤,男,1965年6月齣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院,文化部“孔子文化奬”推選委員會委員,孟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荀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思想史、經學思想史、齣土簡帛等,齣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8年)、《思孟學案》(中華書局2016年)、《孟子解讀》(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0年)、《儒傢道統說新探》(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3年)等,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纔百人工程(2009),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支持計劃(2010),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2011),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纔支持計劃(2014)等。
創造與和諧:論《大學》與《中庸》心性統一的本體學成中英(1)
“新四書”與當代經學的重建梁 濤(15)
百年來香港華文學校的四書教材
———辛亥後清末翰林遺民在香港的文化與教育事業杜祖貽(22)
從“五經之學”到“四書之學” 陳壁生(34)
論元人的“《四書》《六經》觀” 周春健(43)
硃熹與中國思想的道統論問題陳 (58)
子思與《學》《庸》郭 沂(76)
讀《大學》《中庸》劄記黃懷信(93)
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劉又銘(106)
硃熹對《大學》“明明德”的詮釋硃漢民 周之翔(123)
宋儒《中庸》學之濫觴:從經學史與道學史的
視角看鬍瑗的《中庸》詮釋郭曉東(136)
《大學》《中庸》重返《禮記》的曆程及其經典地位的下降石立善(151)
硃熹、王陽明關於《大學》“至善”概念的不同闡釋
———以明代“大禮議”為視角曾 亦(165)
段正元對《大學》的現代詮釋韓 星(180)
《論語·裏仁》篇三考廖名春(206)
如琢如磨:《論語》中的人性與道德修養陳 慧(221)
孔子的人性論張茂澤(233)
“伐顓臾事件”評議
———以《論語·季氏》章的“誰之過”問題
為中心的探討趙 新(243)
陸九淵詮釋《論語》的心學特色唐明貴(283)
對《論語》“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與宋代儒學的內傾肖永明(292)
硃子對《孟子》“盡心知性”的詮釋方旭東(304)
《五臣解孟子》與宋代孟子學吳國武(322)
北宋文教舉措與《孟子》的官學化李峻岫(343)
張九成對孟子性善論的詮釋特點李春穎(362)
《孟子》中的德性與關係金 瑞(391)
序
儒傢《四書》(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作為一套代錶古典儒學經典的書,是北宋二程提齣的理念。但真正把《大學》與《中庸》從《禮記》中抽引齣來,獨立成篇, 並把《四書》形成概念上的一體,代錶孔孟學派的正統思想而有經典或經學的含義,應是硃子的功勞。硃子之後,纔有元明清三代的所謂《四書》學的理解與傳承。這裏我們麵臨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何以《四書》被集閤為古典儒傢的代錶?二是此一代錶的真正含義與精神何在?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儒學自孔子提齣以後,一定有一個曆史的發展與繼承的綫索。孔子的弟子很多,但真正繼承開發與彰顯孔子思想的弟子有哪些,他們是誰?我們也要問他們如何繼承?如何開發?如何彰顯?這裏有一個比照與印證的重要工作,需要進行曆史與齣土文物考證來建立真實的曆史關係。從《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中,我們知道顔迴等人,至北宋二程傳言曾子作《大學》,而我們看到《孔子世傢》記載子思作《中庸》,孟子自然是《孟子》一書的作者。因之我們有理由相信孔子的思想有一個實際發展的曆史過程。《四書》概念的形成因之反映瞭一個先秦儒傢思想(不隻是德行、政事與文學) 建立的曆史。此一曆史(包含唐之韓愈與李翱) 體現瞭一個孔子思想發展的大綱領。在此大綱領的認識中, 《荀子》並未列入,說明此一曆史文本係列已經在一個整體的思考之中做瞭一些選擇與整閤。
基於此,我們要問,這些反映曆史的文本何以能反映孔子儒傢思想的內涵,何以可以說即為儒學。有何曆史與理性的原因未能把《荀子》放入其中?顯然,對此一問題的迴答必須提齣一些對孔子儒學的界定性的思想認識,方能把曆史上的《四書》文本結閤為一個思想與哲學的統一體。這個認識可以說是《四書》被賦予古典儒學的載體的重要驅動力。當然這就帶來《四書》排列次第的問題。
在此我要指齣,硃子盡其一生可說都在緻力於注解《四書》,其目的有二:一是抉發孔孟道學的本義與真義,二是對前此諸傢注釋(自漢以來達30—50種) 進行疏解,以定其是非或優劣。此兩目的決定瞭他的方法,他推敲文本章句,用自己的已有的學問(可說源於二程及張載),參考前人的注釋,作齣他認為最恰當的詮釋與評論。錢穆說他晚年最後改訂本隻是復述原文,看不到新意瞭。但如就硃子本人的體驗來說,48歲定本的章句集注經過一再體驗涵練,能迴到本文的錶達就是最自明的錶達瞭。但有一點不同:此時的本文已是活的語言,而不是死的文字瞭。若就真理值來說,此也閤乎邏輯學傢Tarski所提齣的一句子之真即句子本身之呈現與肯定的說法。但此一呈現與肯定在此必須是自明的,或假設為自明的,這樣也可以說把傳承與詮釋,經學與理學閤而為一瞭。這裏我想簡述一下經學與理學的態度差彆,為一般學者所忽視者:經學以儒傢文本為真,旨在彰顯其真,維護其真;理學以儒傢文本說理,意在詮釋義理,並富批判精神。宋明理學中,宋人多由理學進入經學,但明人卻由理學而進入心學,而非經學。
當然這仍未解決《四書》之所以為一思想的整體的問題。此點當然涉及《四書》內涵次第問題。硃子對《四書》的內涵次第錶述如下:“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硃子語類》捲十四)硃子弟子陳北溪則發揮曰“概不先諸《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諸《論》《孟》,則無以發揮蘊奧,而極《中庸》之歸趣;若不會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天下之大本,而經綸天下之大經哉!” (陳淳《嚴陵講義》) 這個內容次第是就一個讀者或學者的理解過程與有效性來說明的:這當然不是一個曆史發展的次序,而是一個教育思考的次序。但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理論展開的程序。但作為一個理論開展的程序,顯然這個次第並非唯一可行的次第。因為理論實現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考慮。如就思想發生過程中開展處理的問題與觀念考慮,也是理論逐漸開顯的可能步驟。即就硃熹與呂祖謙閤編的《近思錄》而言,其所呈現的一個理論程序是以本體論(道體) 為其首務。次之以為學、緻知、存養與剋己等,體現瞭一個由深遠而淺近的思慮過程,愈到後麵愈是與具體實踐有關,愈能見到實踐功夫的重要。
這裏我們看到硃子思考的梗概,硃子思想一方麵受到《大學》循序漸進的邏輯思路的影響,從內在的理解與對道體的認識漸進於篤實的體現個人的誠正人格,然後從一己的修持擴大影響到傢庭、社群以及天下,同時也成就瞭一己的聖賢心誌。從這一個修持的角度觀察,我們看到硃子所說的《四書》學習次第與《近思錄》的進程自有相互呼應對接之處。唯一不同之處在前者是針對古典儒學提齣的,而後者則把北宋理學的精華含攝進去瞭,其中包含瞭周敦頤、二程與張載的本體宇宙論思想。古典儒學自然也有本體宇宙論這一嚮麵,而且是孔子後期開發齣來的, 體現在《易傳》裏麵,但《四書》卻並不包含《易傳》。由此觀之,《四書》還隻是孔子之學的一個大體,更體現孔子經孟子到《中庸》的一條理論路徑,但對從荀子到《易傳》這一理論路徑卻是有所闕如的。
現在我們仍然要問《四書》作為一個古典儒學的經典,究竟體現瞭什麼思想發展的途徑。我們要追問一個曆史性與理論性發展統一的過程,此即一個理論性發生的次第過程。在實踐上,顯然《論語》是首先發展齣來的文本,而最後發展齣來的文本則是《孟子》。至於《大學》與《中庸》,我們又如何判彆其前後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思考良久的,最後我決定的標準是以“心” 與“性” 概念的齣現與錶達作為基礎。這個標準的齣現是由於我發現在《論語》孔子是“罕言” 心、性與天道的,但在《孟子》中,心性之說已經明顯地提齣瞭,並在文字上已有專門的論述。至於《大學》,我注意到它隻論及心的功能而未能涉及人之性。硃子《大學補傳》也是就心的全體大用予以點齣,而不涉及人之性。心是可以知覺的,但性卻見人的情感與行為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的齣現應在性的齣現之前。有瞭心的知覺纔能有性的反思。有意思的是我們檢查《中庸》,卻隻見到瞭性之齣現,而不見心的運用。整本《中庸》可以看成是一本論性不論心的儒傢論述。綜閤來說,我們看到《四書》體現瞭一個不論心性的《論語》,到論心不論性的《大學》,到論性而不論心的《中庸》,再到心性俱論的《孟子》。我們看到瞭人類心性概念與思想的逐漸齣現與概念化,似乎等待者一個心性哲學的發揮。我由此認識到《四書》之成為《四書》取決於人的心性的自覺,由此提供瞭儒傢道德哲學一個心性本體學的基礎,值得我們去做深入的概念及其關聯的探討。此一探討可以命名為四書哲學的探討。四書哲學應可包含傳統的《四書》學,而為《四書》的精義與基礎開啓一個大門與通道。
我想在此另行補充一個有關孔子思想內涵的認識:孔子說他的哲學(道) 是一以貫之的。但何為此一以貫之之道並未明顯地涉及心性的概念呢?迴答是:心性的功能與概念實已潛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命題中,心能欲,但也能製欲,能同情於人,則由於性。心與性的細微區分何在?則要到《孟子》中纔透露齣來。事實上,此一區分到瞭曾子與子思纔透過《大學》與《中庸》得到錶達。
我在此等對《四書》的深刻認識下,接受瞭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杜祖貽教授的捐款,並與梁濤教授商議,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辦“國際四書學學術” 研討會。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議。除瞭我有機會嚮相關學者們錶達瞭我的四書哲學的理念,同時也有機會聆聽大陸、港颱及海外漢學傢發錶他們對《四書》的見解,感到分外喜慰。如今開會的成果經過整理成書,即將付梓。我在此利用機會對杜教授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本次會議的當地負責人梁濤教授錶示深切的感謝。
是為序。
成中英
2014.8.11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引人深思的古韻,初拿到手時,我就被那種沉靜而又富有力量的氣息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寶庫的門,裏麵的內容想必會帶給人一種撥開迷霧、豁然開朗的體驗。我期待它能為我們現代人解讀那些看似遙遠卻又異常貼近日常的哲學命題。比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清明?這本書的名字暗示著一種平衡之道,一種既不偏激也不平庸的處世智慧。我猜測它會深入探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找到那個既高遠又腳踏實地的立足點。那種“道中庸”的境界,絕非是和稀泥的苟且,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洞察與實踐。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將這種看似矛盾的“極高明”與“中庸”結閤起來,構建齣一個完整且自洽的思想體係。這種對傳統經典進行現代化闡釋的努力,往往最能觸動人心,因為它迴應瞭我們對深度思考的渴求。
評分讀完第一印象,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似乎在嘗試為我們重建一種“完整性”的認知框架。在當今世界,我們習慣於將事物切割、對立化,而這種書名暗示的,恰恰是要超越二元對立。我猜想,它可能深入挖掘瞭東方哲學中那種“體用相閤”的智慧。如果它能清晰地闡述,何為“極高明”的心性修養,以及如何在具體行動中落實那份“中庸”的節製與圓融,那麼它無疑具有極高的啓迪價值。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梳理不同流派的思想脈絡,並最終匯流到“中庸”這一核心概念上。這種宏大的敘事結構,往往最能帶來思想上的滿足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係統的思維工具,讓我們不僅理解瞭理論,更能將其內化為一種觀察世界、安頓自我的全新方式。
評分拿起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但絕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陳述。它更像是一位飽學之士,以非常清晰、邏輯嚴密的筆觸,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長徵。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顯示齣作者對文字的精雕細琢,每一個段落的轉換都顯得那麼自然流暢,仿佛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對話。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一些核心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讓人不得不跟著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去探究那些隱藏在字麵背後的深層含義。如果它能有效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過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並用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它們,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猜測它在處理古代典籍的詮釋上,一定下瞭不少功夫,力求既尊重原意,又不失對當代讀者的吸引力。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涉及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書籍通常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學究氣,讓人望而卻步;要麼為瞭迎閤大眾,將深刻的道理闡釋得過於淺薄,失去瞭原有的厚度。然而,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引言部分卻給我留下瞭一種截然不同的印象。它透露齣一種沉穩的力量,暗示著作者有能力駕馭這種復雜的題材,並且敢於觸及那些不易被言說的微妙之處。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生活場景,來佐證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論。畢竟,真正的“道”一定是可以在日常瑣事中找到印證的。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單純的文本解讀,將這種思想世界與我們當下社會麵臨的倫理睏境、人際關係難題等緊密結閤起來,提供一些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見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書就不隻是一本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劑療愈現代人精神睏頓的良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返璞歸真的美學,讓人聯想到古代士人焚香讀書的場景。這種視覺上的暗示,無疑為閱讀體驗奠定瞭基調。我更關注的是作者的“語感”——他是否能用一種既能保持思想的莊重性,又不至於疏遠讀者的語言風格來敘述?如果他能成功地構建起一座從古老文本到現代心靈的橋梁,那將是一次偉大的成功。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探討“中庸之道”時,是如何界定“明”的邊界的?“極高明”是否意味著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而“中庸”則是將這份洞察以最恰當、最不具破壞性的方式付諸實踐?這種高超的技藝,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急需學習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追求卓越與適應環境之間的失衡,並指引我們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