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美国头号科幻小说系列,“老人的战争”系列第三部作品。
◆美国时下首席科幻作家,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前主席斯卡尔齐全新力作。
◆9次入围雨果奖,3次获奖。2013年凭借《星际迷航:红衫》斩获雨果奖、轨迹奖两项大奖,几乎包揽了当年所有科幻小说重要奖项。
◆2008年雨果奖、轨迹奖双项提名。
◆2010年日本星云奖获奖作品。
◆21世纪头号科幻小说。——Locus Online
◆人类历史上百大科幻小说系列!——NPR
◆21世纪前十年头号科幻小说!——TOR
◆为人类在群星之中争取一席之地!
宇宙就是一个彼此争战的战场,每个文明都不给对方任何机会。
16世纪,英国在美洲洛诺克岛建立殖民地,随后该殖民地神秘消失。
在未来太空, 412个外星种族成立联合体,禁止联合体之外的种族殖民,企图让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种族自生自灭。
为对抗种族联合体,退役军官约翰和简,再次进入争战不断的宇宙,领导一个新开辟的殖民星球——洛诺克。约翰和简不知道的是,他们领导的星球会是第二个消失的殖民地……
约翰·斯卡尔齐(John Scalzi)
美国时下头号科幻作家,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前主席。9次入围雨果奖,3次获奖。2005年,他以《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成名,获得2006年约翰·W.坎贝尔奖新人奖。2013年,他凭借《星际迷航:红衫》斩获雨果奖、轨迹奖两项大奖,几乎包揽了当年所有科幻小说重要奖项。
《消失的殖民星球》是斯卡尔齐“老人的战争”系列,继《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幽灵舰队》之后的第三部作品。获得2008年雨果奖、轨迹奖两项提名,并获得2010年日本星云奖。
◆快节奏的星际阴谋,细腻的人物刻画,一流的对话,杰出的科幻小说。
——《卫报》
◆斯卡尔齐将太空冒险和政治阴谋进行了有趣的混合,一如既往地吸引人。
——《书单杂志》
◆这本书会全宇宙地追着踢你屁股,还会让你很喜欢!
——里克·克雷菲尔,书评网站专栏作家
◆当代海因莱因!甚至可以说斯卡尔齐超过了海因莱因!
——《圣安东尼奥快报》
◆如果史蒂芬·金也写科幻小说,他能写到斯卡尔齐一半那么好的话,就算不错了。
——《达拉斯早报》
◆续作结合了紧张的军事行动和对科技发展引发的道德问题。斯卡尔齐还对个人戏剧和大场面进行了细微调整。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
听我说说我离开的那些世界吧。
地球,你知道的;没有人不知道它。它是人类的诞生地,但现在已经没几个人当它是我们的母星了——自从殖民联盟出现,引导并保护人类种族在宇宙中扩张,凤凰星就接过了母星的角色。但话说回来,故土毕竟难忘。
从地球到宇宙,就像小镇青年登上大巴来到大城市,一整个下午都在傻看高耸入云的建筑物。然后他被人打了闷棍,因为他犯了错,错误就是傻乎乎地端详这个奇异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里还有其他存在。这些其他存在没时间也没同情心应付新进城的乡下小子,他们很愿意为了他的随身行李杀了他。小镇青年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他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我在地球上活了七十五年,绝大多数时间都住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和同一个女人共度了差不多一辈子。她死了,留在地球上。我活了下来,并离开地球。
我要说的第二个世界是个比喻。殖民防卫军带我离开地球,只留下了我身上那些他们需要的组件:一是意识,二是我的一小部分DNA。他们用后者为我建造了新躯体,年轻、敏捷、强壮、美丽但并非全是人类的躯体。他们把我的意识塞进去,却没给我多少时间享受第二次青春。他们带走这具由我占据的新躯体,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费尽心思地想搞死我——让我去对抗一切需要对抗的敌对外星种族。
敌对的外星种族有很多。宇宙很大,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却少得可怜,而太空又凑巧挤满了也想要那些星球的其他智慧种族。事实证明,这些种族没几个热爱分享的。我们当然也不喜欢。大家都打来打去,宜居星球在彼此之间频繁换手,直到被某个种族牢牢占领,别人谁也抢不走为止。在过去几百年间,人类成功殖民了几十颗星球,但也在更多的星球上遭遇了失败。不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没能帮我们交到什么朋友。
我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六年。我勇猛作战,不止一次地差点儿丧命。我交了些朋友,大部分都死了,也有几个因为我而保住了性命。我遇到一个女人,她和我在地球上共度一生的女人惊人地相似,但并不完全是她本人。我保卫殖民联盟,为此我相信我也帮助了人类在宇宙中求生。
这段生活到头,殖民防卫军取出始终就是“我”的那一部分我,塞进第三具也是最后一具躯体。这具躯体很年轻,但并不怎么敏捷和强壮——说到底,只是人类的躯体而已。然而这具躯体不需要战斗和牺牲。我挺怀念那段强壮得像个卡通英雄的时间,但并不怀念我遇到的每一个外星种族都很想杀死我的那种经历。这个交易很公平。
接下来的一个世界你恐怕听都没听说过。站在我们以前的母星地球上(几十亿人仍在那里生活,梦想进入星空)仰望天穹,紧邻大熊座的天猫座内有一颗黄色恒星很像我们的太阳。它拥有六颗主要行星,其中第三颗简直就是地球的翻版:周长是地球的96%,但铁质内核稍大一点,因此重量是地球的101%(当然你不会注意到那多出来的1%)。它有两颗卫星,一颗有月球的三分之二大,但距离更近,因此占据了相同的天球面积。另一颗是被捕获的小行星,体积更小,距离更近。它的轨道并不稳定,最终会掉下来砸中行星。根据合理估算,这件事将发生在二十五万年之后,当地居民这会儿还不太担心。
人类在大约七十五年前发现了这颗星球,当时伊兰人已经建立了殖民地,但殖民防卫军纠正了这个错误。然后,伊兰人——怎么说呢?研究了一番等式两边的数字,双方折腾好几年后总算尘埃落定。殖民联盟于是向地球殖民者开放这颗星球,殖民者主要来自印度,分几批抵达。第一批就在防卫军从伊兰人手中夺过这颗星球之后。第二批在地球的南亚次大陆战争结束后不久,重掌政局的临时政府请乔德里政权最尊贵的支持者选择是殖民还是监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带着全家离开地球。这些人对进入星空没什么梦想,只是被逼无奈罢了。
既然提到了这里的居民,你一定会以为星球的名字能够反映他们的血统。那你就错了。这颗行星叫哈克贝利,为之起名的殖民联盟工作人员无疑很喜欢马克?吐温。哈克贝利比较大的卫星叫索亚,比较小的叫贝琪,三块大陆分别叫萨缪尔、兰亨和克莱门;克莱门大陆旁有一条弯曲而狭长的火山岛链,名叫丽薇群岛,位于卡拉维拉斯海中。早在第一批定居者抵达前,这位吐温迷就已经给行星上的主要特征地形起好了名字,定居者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了。
现在请你和我一起站在这颗星球上。仰望天空,远眺莲花座的方向。那里有一颗恒星,与这颗行星所环绕的恒星一样是黄色,我出生并度过了上上一段人生的那颗行星就围绕它运行。它和这里离得太远,肉眼根本看不见,我对我在那儿的那段人生也常有这种感觉。
我叫约翰·佩里,今年八十八岁。我在这颗行星居住了近八年。这里是我的家,我和妻子,还有领养的女儿生活在一起。欢迎来到哈克贝利。在这个故事里,哈克贝利是我将要离开的又一个世界,但还不是最后一个。
这个我如何离开哈克贝利的故事和所有的好故事一样,都开始于一头羊。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希望”这个概念的处理方式。它不是那种廉价的、戏剧性的最终胜利,而是一种更接近于微弱星火般的存在。在故事的后段,当所有看似合理的退路都被切断,情节似乎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悲剧深渊时,作者却巧妙地引入了一个极小的、几乎不被注意到的变量。这个变量不是奇迹,而是基于角色前期所有努力和牺牲积累下来的某种可能性。这种希望的重建过程极其艰难,充满了挫折和反复,以至于当它最终实现时,读者感受到的不是狂喜,而是一种带着深刻疲惫感的释然与敬畏。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坚韧并非永不跌倒,而是在无数次跌倒之后,仍然能找到支撑自己站起来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理由。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关于生存、选择与人性韧性的深刻寓言。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着实令人赞叹,它绝非那种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质感的流水账式叙述。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环境描摹上所下的苦功,那些关于异星地貌、人造栖息地乃至腐朽官僚机构内部的描写,都呈现出一种近乎舞台布景般的精确感。文字的密度很高,但得益于精准的动词和富有想象力的形容词,阅读过程反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负担。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科幻设定堆砌,而是将技术细节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日常困境之中,让冰冷的技术拥有了温度和重量。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记忆”这一主题的处理相当老练,碎片化的闪回和当下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界限,使得角色的动机和行为逻辑变得极其复杂且富有层次感,让人不得不反思,究竟是环境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固执地带着过往的阴影在新的世界里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评分我对这部作品中对于权力结构的解构感到非常满意。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对抗坏蛋”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方博弈的灰色地带。高层决策者的傲慢与短视,中层执行者的麻木与算计,以及底层民众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无力和反抗,都被描绘得真实可信。这种对权力腐蚀性的探讨是深刻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渗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中。你会发现,在资源极度稀缺或信息被严格管制的环境下,道德标准是如何弹性地、甚至扭曲地发生位移的。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妥协,最终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和评判这些复杂的人性选择,这种留白的处理,比直接灌输观点更具力量和持久的回味空间。
评分这部作品的配角群像塑造得极其成功,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工具人式的存在,即便是出场寥寥数笔的人物,也似乎有着完整而丰富的人生背景。我特别被那个负责后勤保障的工程师所吸引,他的戏份并不在主要冲突线上,但他在维持系统运转中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职业精神和对既有秩序的顺从,却构成了对主角那种激进反抗姿态的另一种有力注解。他们代表了两种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哲学:一种是积极地寻求突破,另一种则是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来确保延续。这种不同生存哲学的碰撞,为作品增添了思想的深度。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使得同一个事件从多个角度被审视,拓宽了读者对事件全貌的认知,也揭示了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真相往往是多面且难以捉摸的。
评分这部作品,我得说,它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细微的笔触勾勒出宏大世界的肌理,开篇并不急于抛出那些爆炸性的事件,而是缓缓地、带着一种近乎老派的细腻,将我们引入那个充满未知的边界地带。读者的心绪就像被牵引着,在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暗流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中缓慢沉浮。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金属锈蚀的味道,感受到角色们在绝境中那种近乎本能的求生欲望。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边缘人”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或主动疏离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张力与微妙的默契,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的未尽之意。这种不疾不徐的铺陈,反而为后续情节的爆发积蓄了强大的势能,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的不安,期待着那个必然到来的转折点,但又害怕它过早降临,因为当前这种悬而不发的张力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评分约翰·斯卡尔齐(JohnScalzi),美国当红科幻作家,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前@。3次获得雨果奖,9次入围。2005年,他以《老人的战争》成名,获得2006年约翰·W.坎贝尔奖优秀新人奖。2013年,他凭借《星际迷航:红衫》斩获雨果奖优秀长篇小说、轨迹奖优秀科幻小说两项大奖,几乎包揽了当年所有科幻小说重要奖项。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今夜群星将为你闪烁。买了老人的战争系列。没有书签,读客怎么不赠书签了。
评分书很不错 很喜欢 慢慢的看 推荐看
评分不错不错,我挺喜欢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活动入手超值推荐。
评分早就想买了,618活动真不错的,还会一直支持的。速度快,东西好。
评分图书就在京东买,活动给力,一次买一年的,发货也快,哈哈孩子喜欢。
评分作家什么的先不用管 只要读客的科幻系列 先收来再说 肯定耐看 肯定精彩 没的说 重要的是一版一印 不错
评分在地下反恐探员大卫的协助下,两人发现伊麻里掌握人类自古至今的历史进化秘密,与其背后的恐怖动机。原本互不信赖的凯特和大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携手合作,一起解决这桩危及全世界的跨国阴谋,而亘古以来关于人类进化的大谜底也即将揭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