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冕之王 英國公學必讀的曆史名人傳記

無冕之王 英國公學必讀的曆史名人傳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赫伯特·弗朗西斯·威廉·泰特海姆 著,張宏佳,陳海涓 譯,孔寜 校
圖書標籤:
  • 曆史傳記
  • 英國曆史
  • 公學教育
  • 名人傳記
  • 無冕之王
  • 曆史人物
  • 英國文化
  • 勵誌故事
  • 人物傳記
  • 教育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892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5570
包裝:軟精裝
叢書名: 人 , 貴在讀正確的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1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世界上除瞭那些頭戴王冠、受人膜拜的君王之外,還有很多無冕之王。他們或許並沒有名垂韆古、流芳百世,但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他們孜孜不倦,用一己之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瞭重大的推進作用;

  ★ 兩位作者都曾齣任過英國伊頓公學校長職務,而泰特海姆先生又是時任英國教材委員會的委員。這本傳記的人物選擇和評傳既嚴謹又客觀,同時兼顧瞭中學生及相關愛好者的閱讀能力,齣版後即被列入英國公學必讀書目。


★【人,貴在讀正確的書】全係精彩圖書(軟精修訂版):

  

  

  

  

  

  

  

  

  

  

  

  

  

海報:

內容簡介

  劍橋大學教授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的又一經典作品,是黑龍江教育齣版社目前推齣的“本森”係列書籍中的一本人物傳記。

  《無冕之王:英國公學必讀的曆史名人傳記》是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和赫伯特·弗朗西斯·威廉·泰特海姆兩位教育傢閤著的一部人物傳記,全書收錄瞭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華盛頓、戈登將軍等十四位曆史人物的傳記,適閤十五歲到十八歲的男孩子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傢、詩人、作傢,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傢亨利·西奇威剋。因此,本森傢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傢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鬱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傑齣的學者和多産作傢。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並於1885-1903年期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後,他齣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擔任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的後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瞭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瞭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産。代錶作有:

  《仰望星空》(At Large)

  《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

  《大學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

  《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

  《為師之道》(The Schoolmaster)

  《劍橋論道》(Cambridge Essayson Education)

  《阿城信劄》(The Upton Letters)

  《我心無懼》(Where No Fear Was)

  《嚮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

  《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

  《無冕之王》(Men of Might)

  《安靜的傢》(The House of Quiet)

  《靜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

  《追隨本心》(Along the Road)

  《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

  《雅緻生活》(The Thread of Gold)

  《黑夜爐火》(Thy Rod and Thy Staff)

  《心靈樂園》(Joyous Gard)

  《論羅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

  《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

  《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赫伯特·弗朗西斯·威廉·泰特海姆(Herbert Francis William Tatham,1861-1909),英國教育傢、作傢、伊頓公學校長。齣生於英國米德賽剋斯郡帕丁頓,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1886-1909年間,任伊頓公學校長。英國公學教材委員會成員。代錶作有:

  《雪中的足印》(Footprints in the Snow)

  《叢林駿馬》(The House in the Wood)

  《曼菲爾德的三個心願》(Manfred's Three Wishes)等。

精彩書評

  “兩位文學大傢、同時又都曾為伊頓公學校長的教育傢的智慧結晶,精心篩選的影響人類曆史的人物簡史,兼具通識教育理念和權·威性。”

  ——《觀察傢報》

  “書中有耳熟能詳的人物,更有離我們遠去但不該被遺忘的人物,權·威教育傢幫助高中、大學初年級的學生精選的這些人物小傳,是開啓人類文明進程的必讀書。”

  ——《倫敦標準晚報》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雅典人蘇格拉底

第二章 穆罕默德

第三章 明榖的聖伯爾納

第四章 吉羅拉莫·薩伏納羅拉

第五章 米開朗基羅

第六章 卡洛·博羅梅奧

第七章 弗朗索瓦·德·費奈隆

第八章 約翰·衛斯理

第九章 喬治·華盛頓

第十章 亨利·馬廷

第十一章 阿諾德博士

第十二章 大衛·利文斯通

第十三章 戈登將軍

第十四章 達米安神父

精彩書摘

  雅典人蘇格拉底


  聖徒保羅在希臘雅典見到瞭“未識之神”的祭壇。在嚮馬爾斯山的民眾布道之時,他宣稱自己崇拜的天神是他們以前所不認識的,而且創造宇宙天地的神衹並不住在人們搭建的寺廟神殿裏,因為“神從一本造齣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每個人不遠”。蘇格拉底便是這些追隨者中的一員。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或者說齣生於希臘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當時的希臘聯軍在馬拉鬆和塞莫皮萊擊退瞭進犯的波斯大軍,雅典的實力也達到瞭頂點。其間,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得希臘四分五裂,雅典城邦遭受失敗和屈辱。那個時代屬於大詩人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剋勒斯,屬於政治傢伯利剋裏和雕刻大師菲狄亞斯,也屬於軍事統帥米太亞德、西門以及布拉西達斯。當時,希臘的國力和文明程度都達到瞭最高峰,然後便開始走嚮衰落。劇烈的國運興衰是亙古未見的,那時希臘人的文學藝術、政治思想和愛國精神如花朵般精彩綻放,然後又慘淡衰敗,其過程同樣也是史無前例的。雕刻師索福羅尼斯剋斯的兒子蘇格拉底登上瞭曆史舞颱,盡管錶麵上更像一齣喜劇,但他注定要扮演悲劇的角色。

  這位大哲學傢的相貌一點也不齣眾。朋友們甚至用文字對蘇格拉底的醜陋容貌進行挖苦和嘲笑,把他比作森林之神西勒諾斯。街邊的店鋪裏就有西勒諾斯的頭像齣售,打開後人們能看到裏麵的一尊小神像。按照亞西比德斯的說法,蘇格拉底的粗陋的軀殼內隱藏著非凡的靈魂。蘇格拉底的毛發濃密,嘴唇肥厚,雙眼像螃蟹一樣凸齣,鼻子又扁又寬。他的體魄異常強健,能經受得住最嚴苛的軍事訓練和酷暑嚴寒。即使參加鼕天的作戰行動,蘇格拉底也都打著赤腳行進,穿著同樣的夏裝。他在飲食上十分節製,也有記載說,他在節慶之時的酒量超過任何到場的賓客,但卻從不會喝醉。

  如果蘇格拉底身邊的朋友所言不虛,他的脾氣很好。可是,其他人則錶示,他是天生的火暴脾氣,隻是不輕易發作而已。他在傢裏一定經受瞭彆人未曾經受過的考驗,因為妻子贊西佩是齣瞭名的悍婦,他不得不經常藉用全部的哲學思想來壓製怒火,不讓自己發狂。

  盡管蘇格拉底生活在多事之鞦,卻極少參與政治和軍事活動。可是一旦應招為國效力,無論是當士兵還是平民,他都能英勇無畏地完成任務。在圍攻波提狄亞時,他參加瞭整場鼕季戰役,在戰鬥中英勇救援年輕的朋友亞西比德斯,並把受奬的機會讓給瞭朋友。在代裏昂戰役(與斯巴達交戰)的潰敗過程中,蘇格拉底又一次救瞭一名同胞的性命,把色諾芬從戰場上背到瞭安全的地方。當時,亞西比德斯在為蘇格拉底斷後,藉機報瞭朋友的救命之恩。蘇格拉底沒有接受亞西比德斯的馬匹,而是昂首闊步地撤退,瞪著一雙螃蟹眼打量著四周,嚇得敵軍都不敢前去襲擾。

  這些功績一定為蘇格拉底贏得瞭勇士的美名,而僅有兩次在“國民大會”上的高調舉動同樣顯示瞭他的勇氣和愛國精神。更重要的是,阿吉紐西戰役獲勝後,八位將軍因為無視傷亡和損失的失職行為受到審判,這造成瞭巨大的影響。有人跳齣法律框架,提齣無須聽取他們的辯護就可以審判案件,結果開脫瞭將軍們的罪過,隻是對他們進行瞭聲討。陪審團當中隻有蘇格拉底始終堅決反對非法程序,但是人們不理睬他的抗議,堅持進行非法程序審判。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看齣蘇格拉底特有的教育傢和哲學傢的纔能。色諾芬的迴憶錄裏有過直接的描述,柏拉圖的對話中也有更為生動的展現。我們無法得知蘇格拉底何時放棄瞭子承父業的想法,但可以大概知曉,他義無反顧地把大半生的時間都投入到教育事業和哲學研究當中。我們可以想象,蘇格拉底經常現身於集市和競技場等人群集聚之地,公開演講辯論,與人探討各種問題。他遍訪城內的各界名流。有一群所謂的門徒經常追隨其左右,把他奉為導師和主人。

  公開傳播知識最終給蘇格拉底帶來瞭麻煩。雖然他招收瞭一些弟子,結交瞭不少朋友,但也樹敵頗多。阿裏斯托芬一定是根據人們對蘇格拉底的普遍印象,結閤對他獨特個性的瞭解,在戲劇《雲》中把他當作詭辯傢的獨特原型進行刻畫,隻有那樣纔更加公平閤理。據說,蘇格拉底本人曾看過《雲》的演齣,非但不生氣,而且跳到座位上告訴觀眾,颱上的演員演的就是他本人。

  蘇格拉底明顯有彆於當時的其他傳道者。他堅信自己身負神聖的使命。那是上天通過神跡、通過一種先知般的超自然聲音嚮他下達的使命,就是人們所謂的“蘇格拉底的天賦或魔性”。他對審判者說:“小時候我就能聽到一種聲音,它所指引的方嚮並不明確,卻能製約我的欲望,讓我遠離政治。”奇怪的是,上天給他的指令總是禁止性的,從來不會鼓動他去做什麼事情。蘇格拉底本人倒不覺得奇怪,而是經常調侃自己的天賦。朋友們都認為他很瞭不起,可是敵對者們卻視之為危險的信號和大不敬的異端。

  人們經常討論蘇格拉底得到的神啓到底是什麼。有人認為那隻是蘇格拉底對人類良知所用的代名詞;而有人覺得他瘋瞭,竟然編造齣奇怪的天外之音,隻不過是其內心的真實流露而已。無論如何,現如今的我們根本無法做齣明確的解答。

  此外,蘇格拉底也從朋友查勒豐得到的特爾斐神諭中受到瞭啓發。阿裏斯托芬曾在戲劇《雲》中同樣嘲諷瞭查勒豐,將其描繪成陰暗猥瑣的學者,他的想法大多荒唐無用,比如測量跳蚤能跳多遠。神諭說,世上無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可是蘇格拉底清楚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絕對沒有過人的智慧和知識,所以神諭的迴答令他感到睏惑和苦惱。後來,他決定進行驗證,開始尋訪那些有名的智者。他在法庭辯護時說:“我覺得,隻要能找到一個比我更高明的智者,我就可以和天神辯駁一番瞭。所以,我找到一位享有盛名的智者,他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傢。剛剛開始和他攀談,我便覺得他並不聰明,可是彆人都認為他很聰明,而且他也自認為比彆人聰明,於是我試圖嚮他解釋其中的原委,結果招來他和在場聽到談話的幾個人的憎恨。我隻好離開他,邊走邊安慰自己,‘好吧,雖然我們二人都算不上高明,但是我還是比他強,因為他是一無所知,卻自認無所不知;而我不知道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智者。’”這就是蘇格拉底的探究結果,無論是政治傢、哲學傢、詩人還是演員,都對自己的纔智非常自負,同樣暴露齣十足的無知。由此,他開始認可那條神諭的準確性。

  盡管讓彆人很不舒服,也會惹禍上身,可是蘇格拉底通過這種方式確立瞭教育傢和哲學傢的地位。在國內的教育傢當中,他顯得特立獨行,與其他的哲學傢和學者們的做法截然不同。假如有兩類人可以稱為教育傢的話,我們有必要比較一下他們的差異。

  我們應該先迴顧一下古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本質的。第一,不要忘記當時的人們對外部世界和世間萬物的瞭解極其有限;第二,他們認為可以很輕易地破解任何謎團;第三,包括思想在內的一切事物都在發生極其快速的變化,所以人類被迫得齣輕率的結論,不然的話就會落後。現在,我們對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四個問題自問:“它是什麼?”“它由什麼構成?”“它是誰造齣來的?”“它能乾什麼用?”其中第二個問題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質,嬰兒把玩具放進嘴裏就是在試著迴答這一問題。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傢差不多解決瞭自然科學的各方麵問題,他們研究瞭與地球和宇宙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通過觀察後得齣瞭一些結論。其中的一項結論是,有的人認為宇宙由水構成,有的人則認為是空氣,還有人認為是火。他們的確在努力解答世界的本源問題,但在蘇格拉底看來,他們的結論明顯是矛盾的,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極其粗淺、混亂。他認為,上述那些答案根本無法得到驗證,更堅信人們不可能找到簡單的終極答案。實際上,沒有事實根據的解答根本不可信,無論何時也找不到這樣的答案。所以他定下瞭一條原則:“人類本身纔是我們最應該研究的對象。”

  蘇格拉底很難被定義為詭辯傢式的學者。人們歸納齣他與彆人的差異之處,如下:

  那些人教學是為瞭獲得報酬;而蘇格拉底則是為瞭免費傳播知識。

  他們教授的“文化”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基於常規雅典道德體係的膚淺的教育;而蘇格拉底強調的是現實的德行,是立足於是非原則的基本知識。

  那些人自以為無所不知;而蘇格拉底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隻是知識的傳播者,但不能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同先哲們相比,他更接近詭辯傢的身份,所以纔會成為戲劇《雲》中的人物。

  蘇格拉底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是我們接下來必須探討的重點。

  因為對自然哲學感到失望,同時受到特爾斐神諭的啓發,更是在內心的感召下,蘇格拉底首先把哲學研究轉嚮倫理思考,探究人性的善惡與是非。他認為,一旦把自然科學知識的作用局限在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在不知曉人性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敢於僭越各種神聖的事務,有的人甚至會妄想呼風喚雨,或者僅僅因為閑來無事便研究學問,以滿足其好奇心,這種情況豈不荒唐?據說,蘇格拉底的全部哲學思想圍繞著三大原則:第一,研究人本身是根本;第二,認為人類對自己瞭然於胸的想法恰好錶明瞭人類的無知;第三,為瞭修習德行,人類必須分析自己的信念並為所有行動找到正確的方嚮,這樣纔能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

  正如西塞羅所言,蘇格拉底把哲學研究從天上拉迴到人間,他引導人們研究人類心智的各種現象,而不是那些有限的自然哲學知識。他坦承自己十分無知,從不宣揚任何個人理論。無論是在集市上還是競技場中,隻要是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他都願意與人探討一些簡單直白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正義”或者“什麼是勇敢”等等,任何人都有權自如應答。蘇格拉底得到的迴答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人說勇敢就是不臨陣脫逃。他似乎沒有理解,接著又問瞭一個問題,錶示在戰場上的錶現不能涵蓋生活中的所有情況,於是,那個人會修正他的迴答,說勇敢是果斷和決心,這時蘇格拉底又會認為,這樣的定義不隻針對勇敢,還包括其他的品性。討論就這樣進行下去,給齣的很多定義要麼過於寬泛,要麼過於偏頗,直到對方承認自己完全沒辦法迴答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如果那個人不知道勇敢是什麼,蘇格拉底會進一步追問對方會如何錶現勇敢,就像詢問一個不懂建築學的人怎樣纔能造好一棟房子。蘇格拉底的辯證法無疑會使普通人感到睏惑和混亂,但是聰明人聽到後卻能眼前一亮、豁然開朗。一種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思維邏輯就這樣齣現瞭,它引領人們開始思考那些以前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從而産生全新的獨到見解和認識。

  然而,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有一點不足。他所要教給人們的是美德,並認為美德體現著智慧和知識—那的確是一條教育原則,但卻不能涵蓋教育的全部。它忽略瞭真正的美德所必需的很多東西,它不考慮情感,隻在乎智慧。蘇格拉底認為,無知等同於罪惡,而且一旦與虛假的知識為伴,則更加糟糕。所以在他看來,與那些因為無知而犯錯的人相比,知道正義和善良為何物的人即使行不義之事,也更接近正義的標準。

  蘇格拉底用瞭三十年的時間進行教育和哲學實踐,他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到瞭公元前399年,我們不得不提到對於蘇格拉底的審判和他的死刑。有一天,大執政官巴賽勒斯的府門前的高大廊柱上貼齣瞭這樣的控告書:

  “以下內容是美勒托及美勒托之子對索福羅尼斯剋斯之子蘇格拉底的控告。蘇格拉底犯有如下罪行:第一,褻瀆雅典所認可的神靈,另立新神;第二,腐蝕青年。故判處其死刑。”

  蘇格拉底的當庭詰問無疑觸怒瞭主控人,詩人美勒托。其他控訴人是修辭學傢呂孔和富商阿尼圖斯,後者也是三人當中最有權勢的。阿尼圖斯的兒子也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並且錶現齣瞭一定的潛質。蘇格拉底因此試圖說服阿尼圖斯把兒子從傢族的皮革生意中解放齣來,幫助他有所成就。哲學傢的建議肯定傷害瞭這位父親的自尊心。同樣受傷害的還有很多其他學生的父親,因為蘇格拉底的學生們經常把一些奇談怪論帶迴傢,講述一些令人費解的事情,並且經常提齣傢長們無法迴答的問題。這些因素成為第三次控訴蘇格拉底的依據。

  我們對於蘇格拉底的獲罪一定不會感到奇怪,也不會像色諾芬一樣感到憤慨。色諾芬認為,蘇格拉底的主張就是在褻瀆神明。可以想象,蘇格拉底的那些問話必定是極不得人心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其無人能及的思辨能力。

  當時的蘇格拉底沒有強力的後援,他必須獨自承受社會偏見和宗教仇恨的重重壓力,獨自麵對由五百五十七名城邦公民組成的審判團,他們有裁判權,如果判定他有罪,那些人還有權量刑。

  庭審分為三個階段,由一颱水鍾定時。那是用水取代沙子的計時器。第一個階段是檢察官發錶控告書;第二個階段是由被告人發言陳述,如果經裁定有罪,第三個階段則是控辯雙方就處罰進行辯論和法官的最終裁定。我們現在對控訴人的發言一無所知。因為蘇格拉底自己承認聽到過神靈的聲音,所以他們大概會強調崇拜異神的罪名。蘇格拉底接下來的辯護詞是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即使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在《申辯篇》中做瞭記錄。

  蘇格拉底對第一項指控進行瞭充分的辯駁,對第二項罪名卻沒有做齣真正的迴應,而對於第三項腐蝕雅典青年的罪名,他認為那無疑建立在一種錯誤的觀念之上,就是年輕人一定不如父輩聰明。在這一點上,他和控告者們當然意見相左、水火不容。在他看來,美德和知識同樣存在分歧。

  在整個辯護過程中,蘇格拉底好像並不在乎生死。因為執著於自己的神聖使命,他從被告人身份轉變成傳道者,把自己比作附著在一匹慵懶而又高貴的戰馬身上的“牛虻”,聲稱他隻要還有一口氣,便要不停地叮咬,好讓馬恢復靈動和活力。他不願以終止齣格的舉動為條件求得赦免,他必須完成上天交給他的任務。

  蘇格拉底說:“不管一個人的崗位在哪裏,他選擇瞭什麼,或者神聖的命令把他放在瞭什麼地方,每當危險降臨,他都應該堅守崗位。唯一應該想到的便是屈辱,而不應該貪生怕死或者心存顧忌……雅典人啊,我聽命於你們推選的將軍,曾在他們的指揮下奔赴波提狄亞、安菲波利斯和代裏昂的戰場,與其他士兵一樣堅守崗位,直麵死亡,從未有過退縮;這是我的想象,如果神要我去完成哲學傢的使命,去探查自己和其他人的內心,而我卻因為害怕死亡或者其他任何原因而逃避自己的責任,我的所作所為就太不閤情理瞭……雅典人啊,我尊敬你們,愛戴你們,但是,我應該聽從神的旨意,而非對你們唯命是從,隻要一息尚存,我就永遠不會停止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

  像其他人一樣,蘇格拉底習慣性地提起瞭辯護時常見的話題之一—過去的經曆,但是沒有就此引申開去。他說自己也像彆人一樣有自己的孩子,但不會把他們帶上法庭來博得同情和憐憫。如果他懇求法官違心地為他開脫罪責,他便會成為罪人。“我會因為不信神明自擔其罪,可是我對神明的信仰遠比那些原告們虔誠。我嚮你們和神進行瞭申辯,現在就請你們裁決吧,你們和我都需要最閤理的裁決。”

  法庭僅以五六票的數量優勢給齣瞭“有罪”的判決。我們認為,當時雅典的法官們從來沒有見識過那樣的辯護場麵,蘇格拉底的申辯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所以,與裁定的實際結果相比,有罪認定的微弱優勢確實齣人意料。

  雖然控告人明確提齣瞭死刑的要求,但是如果蘇格拉底沒有用那種特殊的口吻進行辯護,法庭是絕不會強行判處死刑的。如果要求他嚮公正的民眾提齣明確的要求,他便希望大傢把自己視為雅典民眾的大恩人,正因為他的一生都在報效國傢,所以又大膽提議,應該把他供養在城邦的公共會堂裏,作為自己應受的處罰。要不然在他的朋友的擔保之下,給他一小筆補償也行,數額是三十邁納,相當於一百二十英鎊左右。

  倘若蘇格拉底隻有上述要求,很可能會得到法官的認可。他們一定要在原告或被告的意見之間做齣選擇,而不能給齣摺中的判決。

  能夠進入公共會堂裏養老是雅典人的至高榮譽之一,蘇格拉底的提議等於是在藐視法庭。盡管有罪裁定勉強通過,而且也進行瞭死刑判決,我們卻無法得知主流意見的優勢有多大。

  在之後的簡短發言中,蘇格拉底錶示,自己很滿意法庭的判決,赴死是最好的結果。死亡能讓人無憂無慮地安眠,也可能是重生的開始。雖然他的名聲因為死亡而終結,但是死亡不是壞事,而是一種福分。

  他這樣結束庭辯:“所以,法官大人們啊,高興一點麵對死亡吧,一定要記住,沒有什麼壞事會危及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他和他的一切都不會被神拋棄。我將麵臨的死亡不是偶然,那正是上天的安排。我很清楚,死後得以解脫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所以神諭沒有給齣任何指示。因為同樣的原因,那些給我定罪的人或者原告們也不會讓我氣憤。他們沒有傷害到我,不過,他們對我沒有一點好意,所以我還是有一點不喜歡他們……該和你們分彆瞭,我們會各走各的路,讓我去死吧,而你們會繼續活著,哪一條路更好,隻有神纔知道。”

  死刑要等到提洛島的聖使返迴雅典纔能執行,因此推遲瞭三十天。據說,沒有聖使在場,處死罪犯會冒犯天神。在此期間,蘇格拉底被關在監獄裏,腳上戴著枷鎖,極其平靜地與前來探視的朋友們交談。蘇格拉底堅決反對剋裏托(又譯為剋力同)提齣的越獄計劃,他認為,逃齣牢獄違反瞭自己一貫遵守的法律和原則。

  載著聖使的薩拉密斯三橈戰船終於返航,船上裝點著神聖的宗教徽標,也帶來瞭蘇格拉底的死刑執行令。他將在第二天黃昏時喝下毒藥。

  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斐多嚮蘇格拉底的好友埃剋格拉底講述瞭老師的赴死經過。那天早晨,已經摺服於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的監獄看守喚醒蘇格拉底,然後除去那些枷鎖,多少減輕瞭他身體上的痛苦。牢門打開之際,前來探望的好友們魚貫而入。他的妻子贊西佩抱著孩子坐在旁邊,捶胸頓足地哭泣著。蘇格拉底請人把贊西佩送迴傢,然後用一貫的方式與友人敘談起來。他提到瞭死亡和身後事。他們的談話持續瞭很長時間,直到黃昏時分,蘇格拉底結束談話,迴到與監捨相連的浴室洗浴一番,嚮傢人告彆之後又迴到友人身邊。那名十分悲傷的看守送進來一杯毒藥。蘇格拉底想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看守告訴他,隻需四處走動走動,等到雙腿沉重時,躺下便可。裴多嚮我們講述瞭這樣的情節:“蘇格拉底把杯子端到嘴邊,非常坦然地將毒藥一飲而盡。我們以前大多都能忍住悲傷,可是我們目睹他喝完毒藥後,再也難以自製。我掩麵而泣,眼淚不由自主地奔流而下。我當然不是為他哭泣,而是為自己痛失好友的莫大不幸而哭泣。剋裏托也難忍熱淚,隻好起身走開,我也跟瞭過去。一直在流淚的阿波羅多羅斯則突然放聲縱情悲號,使得我們眾人無地自容。蘇格拉底本人卻泰然自若。‘為什麼要如此哭號?’他說。‘我之所以送走女人們,就是擔心她們破壞這裏的氣氛,我不想聽到她們的哭號,因為我聽說,人應該死得安寜些。你們都安靜下來,耐心等待吧。’聞聽此言,我們感到很慚愧,忍住眼中的淚水。他起身開始走動,然後說自己的腿沒有力氣瞭。他按照指示仰麵躺下。送毒藥的人不時檢查他的腿腳。過瞭一會兒,那人用力按壓他的腳,問他有沒有感覺,他迴答說‘沒有’;然後寒氣一點點沿著雙腿上升,他的身體開始變冷、僵硬。他自己摸著雙腿說,‘毒藥抵達心髒後,一切就結束瞭。’大腿根部開始變冷時,蘇格拉底揭開臉上的布(此時他已經把自己包裹起來),說瞭最後的幾句話,‘剋裏托,我許諾要嚮阿斯剋勒庇俄斯獻祭一隻公雞,你能記得替我還願嗎?’剋裏托說:‘我一定照辦;還有什麼話要交代的嗎?’蘇格拉底沒有迴答,但是一兩分鍾後,人們聽到一絲響動,揭開瞭蓋布後,發現他的目光已經凝固,剋裏托親手閤上蘇格拉底的嘴和雙眼。埃剋格拉底啊,我們的朋友就這樣去瞭。在我認識的人當中,隻有他是最聰明、最正直、最受人敬仰的好人。”

  蘇格拉底慷慨赴死的情景,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蘇格拉底與神的距離並不遙遠,他直接升入天國的接見廳—一生追隨神的蘇格拉底最終得到神的召見。粗陋容貌之下的非凡靈魂終於可以在無名神殿裏見識到夢寐以求的終極智慧和宇宙大愛。

前言/序言

  本書所收錄的人物傳記適閤十五歲到十八歲的男孩子(即作者任教的英國公學的學生)閱讀使用。據說,很多男孩喜歡看有一定真實性的文學作品,可是課堂上所呈現的內容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實際上,課堂時間很有限,所以在介紹一些人物的生平事跡時,教師如果沒有事先進行精心設計,很難保證不同內容之間的比例能夠協調。但是,教師經常需要在課堂上通過口頭講授和現場提問的方式配閤教學,如果發現學生對某一部傳記産生瞭興趣,那麼對其具體的解釋和信息補充應該有便利的獲取來源,這樣纔能産生更好的效果。

  許多教師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人物傳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並維持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其他文學形式所不能做到的。可是,通常情況下,知名的傳記作品內容過於龐雜,語言錶述和思想境界又過於高深,根本不適閤普通學生閱讀,所以我們編輯這些傳記的齣發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是如何有利於學習者,而非講授人的感受。教師往往對自己的課程激情洋溢、津津樂道,卻容易忽視這一重要的齣發點。

  對於專職牧師和信教的教師而言,我們希望他們也能利用這些材料幫助年輕人。我們相應地盡量規避材料中有爭議的或者涉及教派分歧的內容。

  我們在課堂上已經全部采用過這些內容,其實際效果也得到瞭某種程度上的檢驗。換句話說,那些無法調動學生興趣的一些相似的內容都被捨棄和剔除瞭。

  正如前麵所言,這裏的多部傳記內容隻是編輯整理的部分。我們必須要感謝斯坦利所著的《阿諾德生平》、瓊斯小姐的《卡洛·博羅梅奧的一生和時代》和《亨利·馬廷》;同時還要感謝考特·莫裏森先生的《聖伯爾納生平》、柯頓博士和泰爾曼先生閤著的《衛斯理生平》、托馬斯·休斯先生的《利文斯通》、巴特勒上校的《戈登》、斯托巴特先生的《伊斯蘭教》以及未經發錶的古爾本博士關於蘇格拉底的講座材料;一並感謝剋利福德先生的《達米安神父》;還要通過朗曼公司的諸位特彆感謝《費奈隆生平》的作者,他極其熱心地準許我們使用原著中那些精彩的信函和文件—其中的英文翻譯都非常精妙。

  我們也必須嚮貢獻三部內容的伊頓學院的勒剋斯穆爾先生和格林威尼基督城的貝內斯牧師大人緻謝。

  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

  赫伯特·弗朗西斯·威廉·泰特海姆

  1892年5月於伊頓學院


用戶評價

評分

很不錯的商品,價格不是很貴

評分

期待在看一本好書,給大腦補充能量。

評分

書很好,就是內容有點少,不過癮!

評分

有錯彆字,排版不好,書內容挺好

評分

內容還可以,適閤孩子看

評分

好很好真的很好,物流快,包裝的也很好

評分

有錯彆字,排版不好,書內容挺好

評分

內容還可以,適閤孩子看

評分

好很好真的很好,物流快,包裝的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