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茂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王夫之
  • 明朝
  • 清朝
  • 思想史
  • 哲学
  • 文学
  • 人物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5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9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书生报国,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怀。


作者简介

聂茂,本名陈庆云,男,1970年生,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恩怨情仇》《心灵的暗香》《伤村》和《情泊奥克兰》等40余部。曾获《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等。


精彩书评

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手法,展示了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的生平事略。全书资料收罗丰富,对传主的把握准确、到位,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是近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的别开生面之作。

——文史专家 黄留珠

本书的作者,对于王夫之其人其文,知之甚深,爱之甚切,因而作品写来有理有据,有声有色;环绕着王夫之的时代更替与社会动荡等,也描写得波澜不息、跌宕起伏,让人如临其境。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与环境之中,作者写出了王夫之虽被各种风浪和事件裹挟,却能在飘忽不定的行旅中坚持从事文史典籍的阐释与整理,以及在哲学思想上锲而不舍地进行问题研讨与体系构建,一个传统知识文人旷达的个性与旷世的成就,也经由这样的过程充分地揭示出来,令人深为纫佩和叹服。

——文学专家 白 烨


目录

目录

001??序言/书生苍茫??唐浩明

001??引子/孤独的圣贤

006??第一章/归西

031??第二章/报丧

063??第三章/奔丧

100??第四章/吊唁

132??第五章/大殓

169??第六章/守灵

202??第七章/出殡

238??第八章/入土

283??第九章/头七

316??第十章/千古

351??附录一/王夫之大事记

360??附录二/参考文献

369??后记/信仰的力量


精彩书摘

引子?孤独的圣贤

已是午后,静谧无声。我在湘西草堂前徘徊了很久,阳光和阴影互不相让,紧紧跟随,我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虚空,一股发烫的力量从胸口涌出。所谓草堂早已变样,不再是当年的泥土草房,而是白墙黛瓦,肃穆威严。

看着王夫之画像,清瘦的,黝黑的,坚毅的,愁绪的。一介书生,满腹经纶,千秋文字,令人景仰。

毛泽东曾说:“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

谭嗣同评价:“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章太炎称:“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

船山、“南岳雷”、而农,皆王夫之、船山先生之谓也。

学界认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中华文明史中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面对这样一位思想巨擘、我的同乡前辈,我以虔诚之心前来寻访。一次又一次,在衡阳的船山书院,在船山发黑的故土王衙坪,在他终生流连的南岳圣地,在他写出旷世巨著的隐居之地金兰乡。

然而,除了蝉鸣,寂静之中再无其他声音响起。虽然远处很喧嚷,但属于夫之的却是寂静。也许这遂了夫之的本意,他生前的绝大部分日子不都是这么寂静的吗?但是,在后辈的我看来,这种令人发慌的寂静难免悲凉。

此刻,船山书院依旧寂静。不远处,渺远的人声和寥落的人影仿佛只是幻境,与我无关,与夫之无关,与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无关,与泱泱大国经历的五千年文明无关。奈何这个院落仿佛炙热天地下的一个摆设!一只蝉似乎比人更有人情味,听到我的脚步,立即发出礼节性的嘶鸣。当一对男女终于姗姗而来,嬉笑着进入堂内,勾肩搭背,对着夫之画像指指点点,不时发出浅薄的评价,我更觉得失望。他们不来还好,这里不是哗众取宠与谈情说爱的地方,夫之更不应该是后人用手指指点点和用眼睛调侃的对象。人们怎样对待这位清瘦的先贤,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内心。或许是我对世人太自信,于是,落得一个笑话。其实,这个世界,谁还会与你谈及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呢?且不论人们知不知道夫之是否为圣贤,只怕世人进了这草堂,都不知道夫之是何人。

转念又想,寂静也好,不要来打扰夫之的沉思吧。他不再挣扎,不再纠结,不再书写,只是一味地沉睡。他沉睡,只是因为太疲惫。

夫之生在大明衰亡之际,死在大清繁盛之时,一生国仇家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时间过去了,无人问津是夫之的不幸,无人问津亦是夫之的大幸。孤独才会安稳,即便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至少可以平安地活着。孤独才会思考,即便伤痕累累、苦不堪言,但内心反而会更丰富,思维也会变得比任何时候更敏锐、更清晰、更深刻。

回顾历史,我们不幸于夫之没有安身立命、飞黄腾达,我们更庆幸于没有错失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如何在逆境中百炼成钢。虽然夫之并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拾旧山河,但夫之的人生遭际与在寂寞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比肩历史上众多的英雄好汉。若历史给他机缘,他一定可以成为岳飞,成为文天祥。可惜,他生不逢时,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寂寞中打拼。寂寞让他的思想沉淀,思想让他的寂寞开花,最后,他成了孤独的圣贤。

孤独的圣贤穷其一生并没有走多远!

今天,从衡阳到南昌,坐高铁只需两个半小时,而这两个半小时距离,却是夫之一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用时几个月。从衡阳到肇庆,没有高铁,坐普通列车,最多只需八个小时,而夫之却经历了百转千回、九死一生,那是他最辉煌和最失落的地方,在将近一年的时光里他度日如年。夫之的一生以衡阳为中心,踟蹰徘徊,来来回回,始终没有离开南岳群山和双髻峰。今天,我们甚至不能确切地指认双髻峰到底是哪座山,因为,它未名列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中。是的,这座山后来就成了无名的山,被人们遗忘。而正是那样一座不起眼的山,夫之一生上上下下,数以千次,走了上万里山路,不变的是风景,变化的是光景与人心。若以当下人一生行走的足迹分析,夫之连最最普通的山民都算不上。但是,人的视野不是行走的距离所能决定的。他一生没有走多远,可是明明又走得很远很远,远到看不见尽头,远到超越所有同时代的人,超越了时代和王朝,超越了华夏与海内,也超越了他自己。

孤独的圣贤穷其一生并没有爬多高!自小在书香门第成长,他聪颖过人,学富五车,却只参加过乡试,且中第五名。他本想进京赶考,誓要闯出一番名堂,安身立命,报效大明。可是,明朝已亡,他报国无门,但是,虽说无门报国,他仍旧以身报国;南明苟延残喘,他怀着一腔热血,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地投奔而去。在腐朽混乱的小朝廷内,他恪守忠诚和正义。你可以说他愚忠,可以说他糊涂,可以说他不识时务。不错,他就是这个性格。他十分纯粹,忠君爱国,这个国自然是大明,他甘愿做马前卒,在朝廷走动,做一个品级都无的官场中人,并且越级谏言,以卵击石,头破血流,最终,仓皇逃出宫廷。吴三桂先是扶清灭明,后又反清复明,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无耻之徒,在衡阳建国要过皇帝瘾,竟然想请夫之撰写《劝进表》,以昭告天下。这本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好机会,然夫之嗤之以鼻:“某先朝遗臣,誓不出仕,素不畏死。”他宁愿做一个“卑贱”的逃难者,也不愿做一个“高贵”的叛逆者。大清盛世,夫之颇有声名,朝廷几次请其出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做一个落魄的隐匿者,也不愿做大清的高官。你可以说他不识抬举,可是,他认定自己“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到死,他的长发还倔强地留在他不屈的头颅上;到死,他都是一介穷困潦倒的书生。若以世俗的眼光分析,夫之爬得真是不高,但是,人的高度岂是头顶的乌纱所能决定的!他一生没有在世俗的道路上爬得多高,可是他又爬得很高很高,因为孤独而纯粹,才让他高过一切,高过闯王,高过两个交替的王朝,也高过很多靠出卖灵魂而权倾一时的显赫者。

一间草堂,笔墨纸砚,一盏油灯,泥墙断瓦,看庭前花开花落,听屋后雨落雨歇,竹子四季常青,河水经年不枯。夫之的心灵则是通透的、自由的,他天生有发光的羽翼,艰难困苦折不断他的翅膀,他越飞越高,走出了他从平凡到伟大的道路,完成了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的绝大部分。

倒下之前,他是一个湖湘人;倒下之后,他成了湖湘的魂。

以品性而论,他可以比美屈子,如芳草,若幽兰,所思所想所写,不是《离骚》,胜似《离骚》;以学识而论,他可以比肩张栻,经天纬地,笑傲中华,不是理学,胜过理学。

于是,很多人将夫之看作湖湘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少了他,就没有“湖湘”这个响当当的文化流派,甚至连湖湘的山水也会黯然失色。比如,世人称颂的“潇湘八景”就是他留给后世的礼物,众多湖湘精英都毫无例外地视他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为了秉承夫之讲学著书传道授业的精神,后世建立了船山书院,在清末民初之年,这座小小的学院撑起了湖湘学派的大旗,风头盖过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儒王闿运是首任院长,杨度这位帝王之师则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时间一晃百年,如今,船山书院旧址只剩下一片残墙旧瓦。百年的时间仍旧在院内久久不散。孤独者走来走去,却无立足之地,玻璃碎了一地,屋檐坍塌,烟熏的痕迹处处可见,这并非时间的过错,这也并非孤独者的过错,时间和孤独者一直都在那里,形影不离和形影相吊,难道圣贤的后世也注定孤独?

其实,遗忘也罢,记住也罢,于夫之而言,都无所谓了,无论生前身后名,于他,都是孤独的凭吊。一介书生,一名圣贤,他能得到的只有一抔黄土,比别人不多也不少。当时间白发苍苍,天地跟着茫茫,书生与圣贤也在人间正道里变得更加苍茫。

夕阳西下,晚岚四起。我慢慢地走出船山书院,突然一阵钟声传来,恍惚间,我依稀看到一个清瘦老人临终前仍要努力睁开双眼,仍要倔强地昂起头,仍要执拗而孤傲地看看这个世界……

前言/序言

序言?书生苍茫

中国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传统文人都是很关注天下大事的。比如,晚明东林党人要救“王学之末流”,因为王阳明的学术到了晚明以后就不行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痛定思痛,要来重新研究整个中国文化史,要发现中国文化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清兵南侵的时候,黄宗羲在山上带兵打仗,打败了,就将老师留下的书“尽读之”。他写出了《明夷待访录》,认为国家虽然已经灭亡了,但圣人还是会出现,国家还是会重新兴盛起来。顾炎武当年写《日知录》就是为以后的圣人立法。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国家都没有了,你还要做学问吗?顾炎武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亡国和亡天下关系的名言。他认为国家亡了不要紧,但天下不能亡,也就是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看来,天下和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天下是不能亡的,天下就是道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三纲五常,先秦诸子就是希望能有一个道统能够和当时的“势”,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官僚相抗衡,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民族的兴亡,匹夫也是有责任的。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知”与“行”表现得尤为坚定与执着。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而他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越了黄、顾二人。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有“东方的黑格尔”之称。王夫之生于乱世,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情结。他盼望自己能报效祖国于疆场,横刀立马,壮怀激烈,虽九死亦不悔。他是一个韧劲十足的人,渴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敢于为了信仰而自我牺牲;他还是一个刚性的人,敢于为了国家利益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这样的人,作文,必作惊世之文;做人,誓做“至刚”之人。当然,他也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弱点,即遇到人生抉择,他会十分纠结,小心谨慎,反复思考、斟酌,生怕有所闪失。他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机会。

王夫之从历史的探寻中不断调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先哲前贤那里汲取着人生的滋养。他在孤独的探寻中,对历史兴衰得失有着独特的发现,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有着深刻的认知,对哲学、时空观和宇宙观等有着与众不同的领悟。这样一种生命认知和历史纵深感,往往能让他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襟。用这样的心襟和视野来观照现实人生,就多了一份丰厚,多了一种秉持,也就平添了思想的宽度、精神的广度和生命的高度。

很高兴读到聂茂创作的王夫之传记。这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辨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书生报国,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怀。

人们不一定喜欢某种信仰,但应当向具有坚定信仰的人致敬!

王夫之思想感情上的夷夏之界,使他终其一生,都不能接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现实。他以为,从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到谢叠山的绝粒于大都,千古信奉的都是一个观念:受一朝的恩典,享一朝的荣华,奉一朝的正朔,做一朝的人臣。这也是王夫之一再拒绝与清王朝合作的缘由所在。

很难想象,为大明王朝送终的,竟是一批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些知识者,有的深痛亡国之创,又感到无力与当权者抗争,于是遁迹山林,走消极反抗的道路,甘做“隐逸君子”;有的竟削发为僧,遁入空门,看透人生,自绝红尘。他们那不为世人所用的思想,虽不足以为后人称道,但在当时来说,都没有半点奴颜媚骨,相反,表现得堂堂正正,彰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操。

而王夫之与这些“凄怨灵魂”有些不同,他采取的是反抗与不合作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充满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人,王夫之生命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化,他在经受了事业的巨大挫折之后,又感悟到人生的痛苦。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身同槁木而心犹未死,仍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以自己的不屈坚贞,留住人间一点春色。这点“春色”,就是他引以为自豪的民族文化传统,即书中所说的“文脉”。他要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播下民族文化的优良种子,以期在将来盛开出满园的春光。

读完这本传记,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全书写史不囿于史料,写古是为了喻今。作者把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个性化的感悟,并以平等姿态与历史对话,以史为鉴,如砥如砺,自由自在。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始终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情怀关注历史、解读历史和还原历史。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操,作者从人性的挣扎、人性的完善出发,将历史人物的痛苦、矛盾置于一种具体的语境之下,努力发掘其隐藏在时间碎片深处的独立的文化人格,灵活运用史料,观照现实、观照人生、观照心灵。这样的创作是原创性、知识性、史实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高度融合。文贵有“气”,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这本传记有一股“气”,它既是“书生意气”,更是血气、豪气、大气、正气,亦是浩然之气。气自肺腑而出,化在纸上,化在字里行间,发出澎湃之声。

从结构上看,这本传记的叙事路径由一经一纬一主线构成。经线:时间和生平。突出传主的一个“求”字,从开始求功名,到后来求报国,再后来是求内心的安宁,一辈子都在追求,在奔波,在辗转,后来避世仍在不断追问。纬线:事件和时空。突出传主的一个“孤”字,孤独、孤寂、孤苦、孤愁,既是思想上哲学上认识上的,又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主线:矛盾和斗争。突出传主的一个“格”字,即品格、人格、性格,聚焦他的血性、他的韧性、他的人性、他的高贵的品质。

不仅如此,传记在书写上还努力追求文化、哲学和审美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史学情怀,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最大限度地呈示出来。这种写作是在参考史界、学界、文学界等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复制。同时,本书借助诸多表现形式和叙事技巧,追求透明的写作,文本的细节和故事的动力都源自王夫之一生的艰难跋涉,源自其骨子里的傲气、血气和正气,源自其天地苍茫处所迸发出来的人格力量。作者常用经典的平铺直入,佐以倒叙、插叙、抒情、诗化、蒙太奇、记忆回放和夹叙夹议等多向度的叙事模式,简单明了,质朴生动,恰到好处地将天下、国家、民族之巨型语言与个人、家庭、亲情之小写话语“糅合”起来,使文本的精神空间大大扩充和延伸,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提高认识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别样风味”的阅读快感,是当前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唐浩明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天地行人:王夫之传”内容的图书简介,以确保详尽且自然: --- 《文明的裂隙:晚明士人的精神图谱》 作者: 李承德 出版社: 鸿远文化 装帧: 精装,附插图和重要文献摹本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提要: 《文明的裂隙:晚明士人的精神图谱》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明末清初这个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阶层在王朝更迭、文化冲击与社会崩塌边缘所经历的深刻精神危机与自我重塑。本书试图跳出传统的“忠君”或“遗民”二元对立的窠臼,通过对一批典型人物的文本、书信、日记及未刊稿件的细致爬梳,描摹出他们面对“天地易位”时的复杂心境、知识重构的努力以及个体信仰的坚守与动摇。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晚明的衰亡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崩溃,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意义危机”。当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所构建的秩序感和价值体系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瓦解时,士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何以为人”“学为何用”这些根本命题。 卷目与核心议题: 全书共分为六卷,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卷:儒学范式的断裂与重构 本卷考察了晚明士人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继承。重点分析了心学向外求索的倾向,以及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读。我们不再满足于空泛的“心性”讨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现实与自然万物。这一阶段的士人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内心的修炼不足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剧变。通过分析李贽的“童心说”与后世哲人对“义理”的回归,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立足点时的挣扎。 第二卷:江湖与庙堂的张力:士人的社会责任重估 晚明士人不再将入世视为唯一的出路。本书详细探讨了“清谈”文化在此时期的异化——它既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也是批判时弊的隐晦场所。我们选取了若干地方乡绅与清流派代表人物的档案,展示了他们如何试图在地方治理中实践“经世致用”,以及这种努力在面对中央权力衰弱时所遭遇的无力感。关注点在于,社会责任感如何从国家层面下沉到乡里社区,以及士人对“民间秩序”的建构尝试。 第三卷:艺术与生活:隐逸哲学的世俗化 随着政治高压和对功名利禄的幻灭,隐逸成为一种时尚。但这种隐逸并非陶渊明式的彻底抽离,而是一种“入世的隐居”。士人通过精湛的艺术(如金石学、园林艺术、雅集活动)来构建一个微观的、精致的审美世界,以此对抗外部的粗粝与污浊。本卷着重分析了艺术实践如何成为一种精神庇护所,以及这种审美化生活方式背后的经济基础与阶层固化问题。 第四卷:域外冲击与知识的“新异”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天文学、数学和地理知识。本书探讨了少数开明士人如何接纳这些“奇技淫巧”,并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分析了他们处理“中西知识”冲突时的心态:是全盘否定,还是选择性吸收?重点研究了那些热衷于翻译和校勘西方科学著作的学者,揭示了他们并非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知识体系的框架内进行“嫁接”和“融合”的复杂过程。 第五卷:乡土记忆与家族传承 王朝覆灭后,知识分子的主要战场转移到了家族内部和地方文献的保存上。本卷细致考察了族谱重修、地方志编纂、以及私人藏书的流散与保护工作。这些行为不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重建历史记忆、维护家族尊严的最后堡垒。通过对族谱中“忠义”叙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士人在政治失意后,如何将历史的责任感转化为对血脉和文化的延续义务。 第六卷:口述与书写:遗民群体的复杂心态 清朝建立后,遗民群体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他们中有坚决的抗争者,有转而依附的“贰臣”,也有专注于学术的“纯粹学者”。本书拒绝将遗民简单地划分为“忠”与“奸”,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个体在道德压力下的生存策略。通过对比不同人物在私密书写(如日记、尺牍)与公开著述中的言辞差异,展现了他们在个人良知、生存需要与历史评价之间的艰难权衡。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文明的裂隙》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作者李承德先生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情境史学”,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的艰辛。 本书语言凝练,叙事富有张力,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力求让对明清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能够轻松进入议题。书中配有多幅珍贵的古代画作、地图及手稿拓片,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 适合读者: 历史研究者、文化史爱好者、对明清思想史、士人阶层命运感兴趣的读者。 --- (全书约35万字,精装,开本适中,适于案头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天地行人:王夫之传》,我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景仰,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更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将王夫之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个人的际遇里,依然保持着其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的风貌。它让我看到了王夫之在学术上的钻研,在政治上的无奈,在生活中的坚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王夫之个人的传记,它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时代中保持定力,如何在纷繁世界中探寻真知的思考。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深度,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更引导我思考自身的“行人”之道。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读之下,或许会被书名所吸引,以为它是一部纯粹的史书,但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书中对王夫之思想的挖掘,并非简单地摘录其著作,而是试图去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却又带着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将王夫之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我从中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士人的担当,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坚持,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行人”二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行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而这本书,就是通往这种境界的一条路径。

评分

这本《天地行人:王夫之传》,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描摹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王夫之的人生轨迹,我仿佛看见了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人生际遇,更是他对乱世的洞察,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严谨,更欣赏他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叙事能力。读这本书,仿佛坐上了一辆时光列车,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身经历那些风雨,感受那些变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王夫之晚年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通透,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一次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传承的追溯。

评分

掩卷之后,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个在时代的巨变中,独立思考、踽踽独行的身影。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生平事迹的流水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探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王夫之的人生片段串联起来,仿佛能听到他笔耕不辍的声音,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能体会到他在晚年避世隐居时的那种宁静与淡泊。我尤其被书中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解读所吸引,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不被世俗所染,不被功名所惑?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启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王夫之,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同时又是一个肩负着时代使命、引领着思想潮流的巨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厚情感,以及他试图通过文字,让更多人理解并走进王夫之精神世界的良苦用心。

评分

初拿到《天地行人:王夫之传》这书名,就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思,似乎王夫之的一生,就是一部行走在天地之间的史诗。我尤其对“行人”这个词感到好奇,它不仅仅指一个普通的路人,更可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不随波逐流、自有其独立思考与行走的姿态。王夫之,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他的思想早已被誉为“活哲学”,其著作《船山遗书》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一直很好奇,这样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究竟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大时代背景孕育了他?他的“行人”之道,又是在何种经历中淬炼而成?是对家国天下的悲悯,还是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传记,我期望能为我揭开这些层层迷雾,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伟大的思想者,在乱世中的挣扎、坚持与超越。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份史实的堆砌,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士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

评分

大思想家,抗清英雄,明末遗民,连买了几本传记的书。

评分

王夫之乃是明代真正的大儒,王阳明根本不入流,是个疯子。

评分

希望有时间阅读。

评分

好评,好书!

评分

每一次购书都是极开心的经历。作家出版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还是会坚持收下去。

评分

还不错的还不错的还不错的

评分

印刷清晰,装订平整结实。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