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山田正纪为日本SF推理协会会长,曾获日本推理协会大奖,在日本与东野圭吾齐名,是日本“国民级”的文学大师。已出版作品一百余部,著述之丰、获奖之多、影响之大,在日本文坛罕有出其右者!
五感推理系列《诱饵搜查官》在日本已出版多个版本,从精装版到平装版,再到口袋版,至今已经畅销数百万册!被改编成知名电视连续剧《おとり搜查官?北见智穗》,在日本家喻户晓!
小说配有与犯罪场景相对应的东京地图,并有详尽的出场人物表与日本警察层级表,让读者思维逻辑清晰,更好地感受悬疑推理小说的魅力。
《诱饵搜查官》系列此次在国内首次出版,是日系推理翻译帝曹逸冰的全新译作。曹逸冰是日系推理翻译界的佼佼者,翻译日系推理小说《堪忍箱》(宫部美雪)、《时间的习俗》(松本清张)、《怪胎》(绫辻行人)、《残秽》(小野不由美)等一百余部。
附录日本侦探小说评论家新保博久评山田正纪五篇,以及山田正纪一百余部作品年表,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日本“国民级”推理大师。
惊险离奇的情节,耐人寻味的案件。描述了嫉妒,崇拜,母爱,暗恋,欲念,对扭曲人性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诱饵搜查官北见志穗开枪打死了凶残的杀人犯,从而患上了轻微的神经衰弱。不久,又发生了绑架案件,绑匪点名要志穗送赎金。绑匪究竟是谁?是志穗本不存在的“双胞胎妹妹”吗?在本册中,诱饵搜查官带我们挑战“全世界极小的密室”之谜!原来,破案的突破口在于听觉……
作者简介
山田正纪,1950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毕业于明治大学。1974年,年仅24岁的山田正纪发表处女作《神狩》,次年该作一举夺得日本科幻至高奖“星云赏”。此后,其陆续出版作品亦屡次获得“星云赏”大奖。
从1988年起,山田正纪开始涉足本格推理小说界,获奖颇丰。《神曲法庭》跻身年度“本格推理Best10”,《推理歌剧》则同时获得了本格推理大奖和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双冠王。
迄今为止,山田正纪已出版作品120余部,内容涉及科幻、推理、动作冒险、历史、犯罪、神秘、恐怖等诸多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高产全能型文坛常青树。被日本媒体奉为“国民级”小说作家。
曹逸冰,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至今已出版一百余本译著,主要译作有小说《天璋院笃姬》(宫尾登美子)、《堪忍箱》(宫部美雪)、《赫眼》(三津田信三)、《时间的习俗》(松本清张)、《怪胎》(绫辻行人)、《残秽》(小野不由美)等。
目录
序 章 1
绑架·上午八点三十分 7
绑架·上午九点 25
绑架·上午十点十分 43
司法精神鉴定·两周前 57
自杀了的女人·十一天前 73
昏迷·十天前 99
东京地检特搜部·九天前 117
多重人格·同一天 133
绑架·上午十一点 155
胎儿的名册·八天前 163
双胞胎妹妹·同一天 189
听觉·一周前 209
绑架·下午一点 235
绑架·下午三点三十分 255
终 焉 279
精彩书摘
女邻居真的在家。
她回过头来,表情是何等扭曲。
不知她是哭是笑。
她站起身,高喊着。
志穗怕了。
她还以为,那个女邻居会朝她扑来。
然而——
女邻居一个转身。
下一秒,她便消失了。
唯有笑声,绕梁三尺。
没错,她笑了。她的笑声,在志穗耳边久久不散。
志穗呆若木鸡。
窗门大开。
一阵风吹来。
无数万元大钞如落叶般飞舞。
房间角落里,堆着十捆一千万纸钞。其中一捆松了,被风吹散了。
这便是那一亿赎金。
但孩子并不在这儿。
孩子,并不在房间里。
……
《诱饵搜查官3:听觉双胞胎异案录》的故事,并非关于一群被诱骗的搜查官,也不是围绕着某种声音的陷阱展开。它的核心,是一场关于“听觉”本身奥秘的深度挖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对在声音世界中有着超乎常人感知的“双胞胎”,在迷案漩涡中如何运用他们独特天赋,拨开重重迷雾的惊心动魄的旅程。 故事的开端,并非是直接的犯罪现场,而是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下的异常事件。一座曾经宁静的城市,近来频繁发生一些令人费解的案件。这些案件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受害者身份迥异,作案手法也各不相同,但唯一的共同点,却在于那些被忽视的,或是被误解的“声音”。 例如,一起看似简单的盗窃案,现场却留下了警方难以解释的细微声响痕迹,仿佛是某种精密机械运转的余音;又比如,一起离奇失踪案,失踪者最后一次被听到声音的地点,与后来发现的线索之间,存在着难以用常理推断的声波指向。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些案件的目击者,报告听到了“不存在的声音”,或者声称某些物品发出了“不应该有的声音”,这些描述在初期都被当作是惊吓过度的臆想,直到一系列事件的堆叠,才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听觉异常”。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人物——拥有“听觉双胞胎”之称的哥哥“静”与妹妹“聆”——被卷入了这场风暴。他们并非传统的刑侦专家,没有高科技的监听设备,也没有超凡的体能,他们的能力,源自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的极端敏感与精准辨识。静,他的听觉可以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低频振动,甚至能够通过微小的空气流动变化,感知到隐藏在黑暗中的物体;而聆,她的听觉则更加专注于高频声波,能解析出人耳无法区分的细微音色差异,甚至能辨别出不同材质摩擦时产生的独特声纹。 当普通警方的搜查陷入僵局,依靠逻辑推理和物理证据时,静和聆却能在看似空无一物的现场,捕捉到那些被时间冲刷、被巧合掩盖的“声音线索”。他们能够从远处细微的风声中,判断出某个物体曾被移动过的轨迹;能从一段模糊的录音中,分辨出说话者细微的情绪波动,甚至捕捉到背景中其他微弱的声音,从而还原出事件发生时的完整场景。 故事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静和聆的调查,充满了挑战。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将这种难以言喻的听觉天赋,转化为能够被他人理解和采信的证据。他们需要克服自身对声音世界的过度敏感,以免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那些故意制造混乱、试图用声音作为“诱饵”来误导调查方向的幕后黑手。 “诱饵搜查官”这个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些异常的声音,并非简单的干扰,而是精心设计的“陷阱”,旨在引诱搜查人员走向错误的方向,制造假象,掩盖真相。而静和聆,他们不被这些“诱饵”所迷惑,反而能透过声音的表象,洞察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在调查的过程中,双胞胎的“异案录”逐渐浮现。这些案件,看似分散,但随着静和聆的深入,它们之间却显现出惊人的联系。他们发现,这些案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阴谋,一个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精密操控的犯罪网络。这个网络可能利用了某些未被公开的声学技术,或者利用了人类对声音的普遍认知盲区,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例如,某个案件中的受害者,可能曾接触过某个特殊的声波频率,而这个频率恰好可以引发某种特定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导致受害者做出异常行为。又或者,某个重要的信息,是通过一种只有特定人群才能听到的频率传递的,而普通人则完全无法感知。 静和聆的调查,也让他们暴露在危险之中。那些幕后操纵者,自然不希望他们的计划被轻易识破。他们会利用声音作为武器,制造各种“听觉幻觉”,试图动摇静和聆的判断,甚至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攻击。他们可能会在特定的频率下播放令人不安的噪音,制造恐慌;或者利用声音的定向传播,模拟出威胁和警告。 故事的高潮,在于静和聆如何利用他们对声音的理解,破解一个又一个关于声音的谜团。他们需要辨别出哪些是真实的声响,哪些是人为制造的“诱饵”;需要从嘈杂的环境中,提炼出那个最关键的声音信号;需要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判断出隐藏在幕后真凶的身份和意图。 例如,在一次关键的对峙中,真凶可能试图利用一种特殊的声波来控制现场的混乱,制造恐慌,以便逃脱。而静和聆,则需要通过分析这种声波的频率、振幅和传播方式,找到其弱点,或者找到对抗它的方法。他们可能需要通过精准地发出某种反向声波,来抵消或干扰真凶的控制;或者通过定位声源,找到真凶的藏身之处。 “听觉”在《诱饵搜查官3:听觉双胞胎异案录》中,不再仅仅是感官的一种,而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线索,是解开谜题的钥匙,也是制造陷阱的工具。它被剥离开日常的平淡,展现出其潜在的强大力量和无限的可能性。 故事的结局,并非简单的抓捕,而是对声音与人类感知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静和聆的经历,也让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到,我们所依赖的感官,背后隐藏着多少未知与奥秘。他们所揭露的,不仅仅是几个离奇的案件,更是关于信息传递、心理操控,以及人类感官极限的探索。 《诱饵搜查官3:听觉双胞胎异案录》,是一部关于倾听、关于辨识、关于那些隐藏在声音背后,却又至关重要的真相的冒险故事。它将带领读者一同潜入一个由声音构建的迷宫,去感受那份被忽视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去体会一对特殊双胞胎,如何在声音的世界里,寻找光明,揭示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