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师、古村保护与规划专家、古建保护、规划研究者、古村落爱好者 ①选题从多方面介绍古村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规划。 ②本册所选案例为安徽地区、浙江地区特色古村,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可向全国推广借鉴。
内容简介
《中国zui美的古村》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优秀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进行报导,为至今未得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古村提供经验借鉴,本册《中国zui美的古村2》主要报导安徽地区及浙江地区古村落,从其历史变迁、选址规划、建筑特色、建筑与景观以及保护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内页插图
目录
平阳顺溪古建筑
历史变迁
建筑特色
建筑巡礼
陈氏老大份大屋
陈氏新二份大屋
陈氏宗祠
陈氏祖屋
陈氏老四份大屋
陈氏新大份大屋
陈氏老二份大屋
陈氏老七份大屋
陈迢岩大屋
陈有相大屋
缙云河阳村
历史变迁
选址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八士门
河阳古街
虚竹公祠
廉让之间
文翰公祠
循规映月
荷公特祠
耕凿遗风
答樵路马头墙群
三朝巷(三院同春)
圭二公祠
气象钱
朱大宗祠
福昌寺
陪嫁井
义田公所遗址
古树古墓
永康厚吴村
历史变迁
规划布局
建筑特色
建筑与景观巡礼
澄一公祠
吴氏宗祠
吴仪庭公祠
司马第
始祖居(前轩间)
向阳公祠
屏山精舍
衍庆堂
存诚堂
丽山公祠
松阳界首村
历史变迁
规划格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节孝牌坊
刘氏宗祠
禹王宫
居易堂
长庚献瑞
一亩居
卓庐
苍南碗窑古村
历史变迁
选址规划
建筑与景观巡礼
碗窑博物馆
古戏台
三官宫
吊脚楼
陈氏祖宅
古龙窑
古水碓
永嘉岩头村
历史变迁
规划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历史变迁
规划格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东宗祠
丽水街
塔湖庙风景区
乡土建筑
永嘉芙蓉古村
历史变迁
规划布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陈氏大宗祠
司马宅
三星祠
如意街
芙蓉亭
芙蓉书院、明伦堂
将军屋
南寨门
芙蓉村古民居
陈虞之纪念馆
永嘉苍坡古村
历史变迁
规划格局
建筑与景观巡礼
苍坡溪门
仁济庙
李氏大宗祠
望兄亭
义学祠
水月堂
官厅(农村改革展馆)
惠风轩
精彩书摘
关麓的主要建筑均为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坐北朝南。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经历了200 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 幢、四合屋2 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 幢,占地约6 000 平方米。“八大家”并不仅仅是“八大间”,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建筑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八大家”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比如每幢民居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庭院、花园,数枝红杏出墙,几重竹篱绕舍,粉阁灰墙,石栏漏窗,屋舍相接,甚至屋楼上下都有门户相通,成为一个联幢民居群。八大家结构别致,异常精巧,外人入宅宛如进入迷宫。户户均有铁皮大门,有的为八字门罩,莲花小门,粉墙回抄,过弄重重。在相连的两间过道处,门户虽狭窄,但在过道中央却设有宽敞的便厅,不出户便可展望四方八家。不但节省地基,也有利于村落治理,真是“百家之族,未尝散处”,充分体现了明清以宗族聚集而居的特色。
大门多数向北
中国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为的是冬暖夏凉,而“八大家”大门却大都朝北,
而不朝南。这是因为汉代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而关麓汪氏经商习贾人数众多,如果门向南开,属“相克脉”,有谁敢冒此风险,故连“汪氏宗祠”大门也不朝南开。
建筑装饰精美
“八大家”古民居的砖、木、石“三雕”艺术非常精美。门楼、墙门、花窗等外墙镶有各种砖雕饰品,花纹图案大多追求高雅和吉祥。石雕主要施于勾栏踏步、
柱础、门框、漏窗等部件,力度不凡,别有韵味。
幢幢民居的大堂前雕梁画栋,富丽雅致,尽显豪富之家的气派。宅内大厅描金绘彩,彩绘、木雕竞显其美,经历长则二百多年,短则百余年,至今犹如新出,鲜艳耀目。
八大家厅堂藻井、居室内壁的彩绘艺术非常丰富,大多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及居住者的不同而绘以和谐鲜明的水彩画面,虽历经百年,今仍鲜艳。主题有福寿双全、清白似家、晨钟暮鼓等。比如画鱼,多画青、白、鲤、鳜四种鱼,用于表达“清白礼贵”之寓意。居室内板壁的彩绘,主题常是“麒麟送子”“富贵花开”“冰清玉洁”(冰裂纹花瓶内插一枝梅花)等,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或高贵品格的向往。
中国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为的是冬暖夏凉,而“八大家”大门却大都朝北,
而不朝南。这是因为汉代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而关麓汪氏经商习贾人数众多,如果门向南开,属“相克脉”,有谁敢冒此风险,故连“汪氏宗祠”大门也不朝南开。
岁月留痕:探寻徽州古建的诗意栖居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华夏文旅出版社 装帧: 精装,含大量高清摄影图及手绘建筑图 定价: 168.00 元 ISBN: 978-7-5080-9876-5 --- 内容简介 《岁月留痕:探寻徽州古建的诗意栖居》并非一本关于当代旅行指南或热门旅游景点的介绍,它是一部深入徽州这片“人文膏腴之地”的腹地,对那些静默伫立的明清徽派建筑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与文化解码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超越表面上的“古朴”与“小桥流水”,真正走进古村落的肌理,理解其千年不变的生活哲学与空间智慧。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二十章,历经作者近十年的时间,行走于黄山南麓的数百个大小村落之间,以人类学、建筑史学和民俗学的交叉视角,重构徽州聚落的物质文化景观。 上卷:形制之思——徽派建筑的骨骼与灵魂 上卷侧重于徽州建筑的本体分析与技术密码。我们首先探讨了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多雨、防火、宗族聚居需求)如何塑造了其标志性的建筑形态。 第一章:白墙黛瓦的逻辑起点 详细解析徽州民居的“四水归堂”格局,这不是简单的美学选择,而是对雨水资源循环、家族财产集中管理的实用主义体现。图解了从选址到开工的复杂仪式,以及地基处理的精妙技术,以应对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 第二章:马头墙的“沉默宣言” 深入剖析“马头墙”(防火墙)的结构力学与象征意义。本书提供了数十张侧面剖视图,展示其阶梯式的构造如何实现高效的防火隔离,同时阐释了它在宗族威望和邻里关系中的微妙张力——既是保护,也是界限。 第三章:天井与“四水”的哲学 天井,被誉为徽州民居的“心脏”。本章不再将天井视为采光通风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框架下,探讨“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如何通过这一核心空间得以实现。每一滴落入天井的水,都象征着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与回馈。 第四章:雕梁画栋的“无声教科书” 重点研究徽州建筑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品鉴赏,本书着重于解读雕刻内容背后的宗族家训、民间信仰与历史叙事。例如,特定纹样(如“福禄寿喜”的变体、历史典故的隐喻)在不同等级宅邸中的使用规范和差异。 第五章:牌坊的记忆与纪念碑性 聚焦于徽州保存完好的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分析其在宗族文化、社会道德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它们如何成为家族权力与社会规训的外在投射。 第六章至第十章 分别对祠堂、民居(分普通民居、士绅大宅)、书斋、园林(徽州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差异)以及具有防御性质的“天井院落”(如汪口、呈坎的特定布局)进行了案例分析与技术对比。 下卷:人居之境——生活在古村落的日常与变迁 下卷将焦点从“物”转向“人”,探讨在这些特定空间中生活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以及古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一章:宗族秩序与空间布局 徽州宗族观念对聚落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本书展示了以祠堂为核心,血缘关系如何决定了房屋的朝向、大小和材料的使用权限。分析了在“前厅后堂”布局中,不同辈分成员的居住区域划分。 第十二章:光影与时间——室内环境的人体工程学 细致观察古人如何利用有限的窗户(或“漏窗”)控制光线,以及家具的摆放如何适应四季气候变化。探讨传统“暖坑”与夏季“凉席”的更替,体现了古人对微气候的精妙调控。 第十三章:烟火气的传承——厨房与灶台的仪式感 灶台在徽州文化中不仅是烹饪之所,更是家庭祭祀和生火习俗的中心。本章详细记录了传统徽州灶台的结构、燃料使用习惯,以及与其相关的“烧年灶”等重要仪式。 第十四章:布匹与丝绸之路的遗产 徽州作为茶叶、木材和丝绸的集散地,其商业活动如何渗透到建筑细节中。例如,特定仓库(用于储藏茶叶或食盐)的通风结构,以及商贾大户在宅邸中设立的“会客厅”与一般起居室的区别。 第十五章:风水观下的选址与改造 跳出迷信的窠臼,从古代环境科学的角度解析徽州风水学的合理内核,即如何通过“藏风聚气”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山脉的屏障作用,引入活水,避免洪水和风暴的侵袭。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 聚焦于古村落中的生活场景,包括婚丧嫁娶的习俗如何与特定的建筑空间(如“新房”、“丧房”)相匹配;当地的戏台文化与建筑的声学设计;以及传统手工艺人(如木匠、石匠)的技艺传承。 第十九章:沉默的见证者——历史变迁下的古建适应性 探讨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这些古建筑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利用。从土楼被用作粮仓,到祠堂被用作学校,记录了建筑功能转化的具体案例和对原貌的破坏与保护之间的张力。 第二十章:寻觅“未被发现的角落” 本书的终章,作者回归到对未来保护理念的思考。强调真正的“最美”不在于被过度粉饰的焦点景区,而在于那些依然有老人在居住、依然在使用传统方式生活的、尚未被商业化完全侵蚀的角落。呼吁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理解这些建筑的“活态价值”。 本书配有大量由作者亲自绘制的建筑剖面图、平面图以及精确测绘的古建三维模型草图,力求为建筑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扎实而富有诗意的参考指南。它讲述的不是旅游的便捷,而是时间磨砺下的生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