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和研究儒傢思想的必讀之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思想,是瞭解和研究孔子思想極其可靠的文獻,也是研究儒傢的重要經典,奠定瞭儒傢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核心信仰的至高地位。
中國古老的立身處世智慧經典
“半部《論語》治天下”,從古至今,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論語》都被奉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智慧經典,其地位不可逾越,不容替代。
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影響深遠
《論語》所代錶的儒傢思想廣泛且深入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深遠,被譽為“影響世界曆史的100部名著”之一,孔子也被稱為“世界曆史上*有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之一。
內容簡介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是一部婦孺皆知的哲學之作。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麵,是儒學主要的經典,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為瞭便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本書在編撰體例上對《論語》的20篇分彆逐一從原文、注釋、譯文、曆代論引、評析等五個方麵進行瞭全景式的解讀,力求以詳細的解析和現代的眼光進行有實際意義的闡釋。
作者簡介
唐品,本名唐建福1964年11月18號生於湖南臨澧縣。1984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即進入江西人民齣版社從事編輯工作。1996年調入廣東旅遊齣版社。編輯策劃有季羨林、周一良等主編的《東方文化叢書》30餘種,餘鞦雨著作全集22種《鞦雨閤集》。策劃齣版瞭南昌大學中文係教授鬍平先生代錶作《禪機》。另有於丹教授暢銷書《於丹重溫*美古詩詞》發行152餘萬冊。現為自由齣版策劃人、北京唐品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策劃。
內頁插圖
目錄
⊙ 學而第一
⊙ 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裏仁第四
⊙ 公冶長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鄉黨第十
⊙ 先進第十一
⊙ 顔淵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憲問第十四
⊙ 衛靈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陽貨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張第十九
⊙ 堯曰第二十
精彩書摘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齣,恥躬之不逮①也。”
【注釋】
①逮:及、達到。
【譯文】
孔子說:“古人不輕率地發錶言論。因為,恥於言而無行、躬行不及。”
【曆代論引】
範氏曰:“君子之於言也,不得已而後齣之,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輕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則齣諸其口必不易矣。”
【評析】
孔子認為,在德行的視野裏,“言”與“行”是一體的。“言”本身意味著一種“行”,是一種承諾。如果“言”與“行”失衡,“言”遠遠地超過瞭“行”,“行”之中沒有實現諾言的保證,“言”就成瞭空頭支票。
俗話說:“言而無信,人之大忌。”承諾彆人的事一定要兌現,這樣纔能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重。一諾韆金不僅是立身處世之道,而且也是一種提升自己的方法。
4-23
【原文】
子曰:“以約①失之者鮮②矣。”
【注釋】
①約:約束。②鮮:少。
【譯文】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發生失誤的是很少的。”
【曆代論引】
謝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
尹氏曰:“凡事約則鮮矣,非止謂儉約也。”
【評析】
古賢有雲:“三日而省乎己。”這句話所體現齣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個有誌於做有品位的人,以及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必須學習的。做不到這一點,即使能有一個良好的開始,但未見得會有良好的發展過程和結果。
因此,經常性地檢點自己的言行,並及時做齣調整和約束,是十分有必要的。從積極方麵來講,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的需要;從消極方麵講,這是少犯和不犯錯誤的關鍵所在。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凡事皆可善始善終。
4-24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
【注釋】
①訥:這裏指說話謹慎。②敏:敏捷。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行動敏捷。”
【曆代論引】
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評析】
我們說話時,務必要把握時機,如果該說的時候不說,便失去錶達的機會。同樣,如果不顧及說話對象的心態,不注意周邊的環境氣氛,或者是不該說話時卻急於搶說,都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
同時,對於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快速承諾,不要隻耍嘴皮子,要多乾實事。總之,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少說多做,絕對是至理名言。
4-25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
【注釋】
①鄰:鄰居,這裏指誌嚮相同的人。
【譯文】
孔子說:“有仁德修養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誌同道閤的人和他相處。”
【曆代論引】
硃子曰:“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評析】
這一章孔子贊揚他所提倡的仁德具有無所不在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有瞭美德,自己就不會感到孤單,會得到很多朋友,人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生活在人群中間的,有德之人的朋友遍布天下。這就是孔子講的“仁義”,即愛己就是愛人,“仁義”就是大傢好,“仁義”就是快樂。
4-26
【原文】
子遊曰:“事君數①,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①數:屢次、頻繁。
【譯文】
子遊說:“對待君主,頻繁進諫,這是自取其辱。朋友交往,多次勸導他的言行,就會被疏遠。”
【曆代論引】
鬍氏曰:“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
範氏曰:“君臣朋友,皆以義閤,故其事同也。”
【評析】
這一章子遊談論瞭侍奉君主和結交朋友所應注意的方式方法。
說起來也是,人各有誌,不能勉強。君臣之間也好,朋友之間也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會走嚮真正的和諧,所謂“遠香近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實都有這種意思在內。
……
前言/序言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積澱而成的文化成果碩大而豐富,為我們留下瞭極寶貴的文化遺産。而孔子及其《論語》對中華文化曾産生過的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是一部婦孺皆知的哲學巔峰之作,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曆代注解、研究《論語》的專著,捲帙浩繁,各領韆鞦,形成瞭具有獨特風貌的《論語》文化,從倫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麵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前進的方嚮。《論語》在世界範圍內也影響深遠,被稱為“世界最有影響的100部著作”之一。
對於《論語》的解讀,曆來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為讀者所處時代的社會需要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今天,我們需要學習瞭解傳統文化;而要瞭解傳統文化,必須瞭解儒傢思想;要瞭解儒傢思想,必須瞭解孔子思想;而要瞭解這一切,必須讀《論語》。為此,我們精心編著瞭《論語全集》一書,力求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使《論語》鮮活起來,使《論語》的思想精神與現實生活相結閤,從而讓每個讀者都能沐浴到兩韆多年前聖賢先哲的深邃智慧。
時下注譯《論語》的版本可謂汗牛充棟,所以我們在編著本書的過程中參考瞭大量權威注譯版本,在編撰體例上對《論語》的二十篇分彆逐一從原文、注釋、譯文、曆代論引、評析等五個方麵進行瞭全麵的解讀。原文部分以楊伯峻版的《論語譯注》為主;注釋部分主要是針對一些較為難懂和有爭議的字詞進行詳細闡釋,並對原文中涉及的一些曆史人物進行瞭簡單介紹;譯文以直譯為主,為瞭行文的順暢我們還兼用瞭意譯,但力求不背離《論語》的思想精神;書中所設的“曆代論引”,引用曆代名人經史典籍中的相關語句對《論語》進行進一步闡釋,以期起到互為佐證、幫助理解的作用;最後,每一章的“評析”,重點是對原文內容及曆史背景進行簡短介紹,並結閤當下現實生活,力求使人們的頭腦變得清晰。內心變得豐盈,從而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注入瞭些許認識和感悟,但更多的還是參考瞭他人的著作,在這裏,嚮這些著作的作者和編者錶示衷心的感謝。由於學識水平所限,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華夏智慧之光:中華經典選粹》 序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先哲的思想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瞭民族前行的道路。其中,一批經典著作更是集大成者,它們以其深刻的洞察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為世界文明貢獻瞭寶貴的財富。 《華夏智慧之光:中華經典選粹》正是這樣一部旨在精選並闡釋中華文明寶庫中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文獻的著作。本書並非孤立地呈現某一部古籍,而是試圖從廣闊的文化視野齣發,梳理齣貫穿中華數韆年思想史的核心脈絡,甄選齣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篇章,並輔以深入淺齣的解讀,力求讓讀者能夠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古聖先賢的智慧與風範。 內容概述 本書的編纂,並非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進行簡單的堆砌,而是遵循一條清晰的思路:探尋思想源頭,展現文明內核,傳遞價值精義。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奠定中華文化基石的經典,從中汲取最富有啓迪性的思想精華,並將其以係統化的方式呈現給當代讀者。 第一篇:肇始洪荒,思想之萌發 本篇將帶領讀者迴溯中華文明的源頭,追溯思想的雛形。我們精選瞭先秦時期部分重要的思想文獻,這些文獻雖非成體係,卻為後世的哲學、倫理、政治思想奠定瞭基礎。 《詩經》中的人生百態與傢國情懷: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以樸素而真摯的語言,描繪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男女之情,到農耕勞作,再到祭祀慶典,無不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詩經》中蘊含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對傢國的責任感,許多篇章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共鳴。本書將選取《國風》中的經典篇章,如《桃夭》、《關雎》、《碩鼠》等,分析其藝術特色,探討其中反映的社會風貌與情感世界。 《尚書》中的治理智慧與曆史反思: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曆史文獻之一,它記錄瞭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史實,尤以其包含的“訓誡”、“誓命”、“徵伐”等篇章,展現瞭古代君王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撫百姓、如何從曆史中吸取教訓。本書將選取《堯典》、《舜典》、《盤庚》等篇章,分析其政治思想,探討其中蘊含的民本觀念、居安思危的警示以及對統治者提齣的道德要求。 《易經》的宇宙觀與辯證思維: 《易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部奇書,它以陰陽變化為基本原理,構建瞭一個包含萬事萬物的宏大宇宙圖景,並揭示瞭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象”、“數”、“理”的結閤,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選取《乾卦》、《坤卦》等核心卦象,闡述其基本原理,並探討其所蘊含的“天人閤一”、“剛柔相濟”等哲學思想,以及其在古代哲學、占蔔、醫學等領域的應用。 第二篇:百傢爭鳴,思想之繁盛 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諸子百傢,各抒己見,構成瞭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思想格局。本篇將選取最具代錶性的幾傢思想,展現其獨特貢獻。 儒傢思想的倫理基石: 儒傢思想以其對仁、義、禮、智、信的強調,構建瞭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體係。本書將選取儒傢經典中關於“仁愛”、“孝悌”、“忠恕”、“君子之道”等核心概念的闡釋,分析其如何在個體修養、傢庭倫理、社會治理等層麵發揮作用,並探討其對中國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的影響。我們將深入挖掘其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道傢思想的自然精神與逍遙境界: 道傢思想崇尚自然,主張“道法自然”,追求“無為而治”。其“道”、“德”、“無”、“有”等概念,為人們提供瞭一種超脫世俗、迴歸本真的思考方式。本書將選取道傢經典中關於“道”的闡釋,以及“無為”、“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等重要思想,探討其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以及“逍遙遊”的哲學內涵。 法傢思想的製度構建與國傢理性: 法傢思想以其嚴謹的法治理念和務實的國傢治理方略,對中國古代政治産生瞭重要影響。本書將選取法傢經典中關於“法”、“術”、“勢”的論述,分析其如何通過法律和製度來維護社會秩序、富國強兵,並探討其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製度的貢獻,以及其思想在現代國傢治理中的藉鑒意義。 墨傢思想的兼愛與非攻: 墨傢思想以其“兼愛”的博愛精神和“非攻”的和平主張,在早期思想史上獨樹一幟。本書將選取墨傢經典中關於“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重要學說,分析其思想的獨特性和人文關懷,以及其在古代社會所産生的積極影響。 第三篇:經世緻用,智慧之傳承 隨著曆史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吸收融閤,呈現齣更加豐富多樣的麵貌。本篇將選取一些在經世緻用、文化傳承方麵具有重要意義的經典。 兵傢孫子的軍事哲學: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早已超越瞭軍事領域,成為一種深刻的處世哲學和戰略智慧。本書將選取《孫子兵法》中的核心篇章,闡述其戰略思維、戰術原則,並探討其在現代商業競爭、管理決策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史傢司馬遷的史學精神: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的豐碑,它不僅記錄瞭中國古代曆史,更展現瞭史學傢的獨立精神、批判意識和人文情懷。本書將選取《史記》中關於“史記”體例的說明,以及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探討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學追求,以及其筆下那些鮮活的曆史人物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 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奠基之作,它不僅闡述瞭人體的生理、病理,更提齣瞭深刻的養生保健理論。本書將選取《黃帝內經》中關於“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經絡學說”以及“治未病”等核心概念,探討其對中國人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其在現代健康科學中的價值。 文學藝術的審美意境: 本部分將選取唐詩宋詞中的經典之作,如李白、杜甫、蘇軾等大傢的作品,分析其藝術風格、意境營造,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我們將探討詩詞如何反映時代風貌,錶達個人情感,寄托傢國情懷。 第四篇:文化精神,薪火相傳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那些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氣質,並對後世産生廣泛影響的文化載體。 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與人格塑造: 深入探討中華文化中關於“德”、“善”、“信”等核心道德範疇的內涵,以及這些道德觀念如何在傢庭教育、社會習俗中代代相傳,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模式: 總結中華文化中貫穿始終的哲學思維模式,如整體性思維、辯證思維、模糊性思維等,並分析其如何影響中國人在認知世界、解決問題的方式。 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嚮與民族認同: 探討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和閤”、“中庸”、“民生”等價值取嚮,以及這些價值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獨特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結語 《華夏智慧之光:中華經典選粹》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座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橋梁。本書所收錄的經典,雖僅是中華文明的滄海一粟,但它們匯集瞭先哲們的真知灼見,蘊含著民族的集體智慧,閃耀著不朽的人文光輝。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 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所在。 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啓迪: 學習如何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處理問題。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認識到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具有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 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當今時代,賦予古老的智慧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本書的編纂者,秉持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力求以嚴謹的態度、真誠的語言,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呈現給讀者。我們深知,理解和闡釋經典是一項艱巨而充滿意義的任務,本書或許存在不足之處,但我們期望它能成為您探索中華智慧的一份有益的參考,點燃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和思想的升華。 願中華智慧之光,普照古今,永耀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