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他勵精圖治,鏟除閹黨,肅清內政;他麵對危機,殷殷求治,事必躬親;他不斷反省,多次下罪己詔。但他的步伐,注定追不上大明滅亡的速度。他,就是亡國的“明君”——崇禎皇帝硃由檢。
內容簡介
亡國明君:崇禎帝(上下兩冊)主要講述明末帝崇禎帝的生平。崇禎帝作為皇族成員,齣身高貴卻生逢末世,有誌中興卻內憂外患。他臨危受命,登基不久就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處置瞭宦官魏忠賢及其朋黨,又生活簡樸、渴望人纔。可是他又心細多疑、剛愎自用,既不能做到用人不疑,又不能虛懷納諫,既要應對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又要應對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挑戰,還要努力與強大的文官集團對抗。他一生兢兢業業,終隻能是無力迴天,在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城門後在煤山自縊而亡。
作者簡介
傅蒼鬆:資深撰稿人。擅長於曆史人物小說的創作。從業三十餘年來,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為社會提供瞭大量的優秀讀物,深得讀者好評。選材以曆史人物類小說擅長,文風以粗獷見長。曾著有作品《大風起兮》等。
目錄
第一迴 明熹宗賓天辭世,硃由檢繼位登基/1
第二迴 舊臣佞行穢朝政,新君正身振國綱/27
第三迴 禱天帝硃皇祈福,稟人主袁督求餉/65
第四迴 皇太極智除隱患,袁崇煥冤遭極刑/115
第五迴 崇禎帝責斥結黨,周延儒弄權營私/167
第六迴 夙夜心憂天下計,宵旰眉鎖黎民安/193
第七迴 興刀兵後金犯境,舉義旗晉地叛國/243
第八迴 烽煙四起遍華夏,兵戎湧動滿中原/269
第九迴 應天命下詔罪己,撫民意上諭責臣/293
第十迴 硃龍橋明軍奏凱,山海關清兵犯邊/319
第十一迴 李自成籌謀應對,崇禎帝調遣禦林/357
第十二迴 皇太極二次發難,硃由檢再度抗清/377
第十三迴 凜凜將軍齣徵去,漫漫黃沙捲地來/413
第十四迴 夏成德開城獻地,洪承疇受賞降清/449
第十五迴 大明朝內憂外患,崇禎帝末路窮途/469
第十六迴 半世真龍歸碧海,一朝人主殞煤山/489
精彩書摘
【第一迴】明熹宗賓天辭世,硃由檢繼位登基
大明天啓七年(1627年)鞦八月,北京。
太陽仍像六月裏那樣熾白而明亮,而它的赫赫威嚴卻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瞭。它變得溫軟、柔和,暖呼呼的使人發懶,發睏。偶爾有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抬頭看它一眼,隨口說瞭一句:“唉,最難忍受的一段就要熬過去瞭!”
他的同伴聽瞭,不以為然地撇撇嘴,說道:“我看也沒啥好高興的,夏天過瞭是鼕天,鼕天過瞭不還是夏天嗎?”
先前開口的那人不服氣:“有點變化總比沒有強啊,要不然,老天爺一個勁兒地煎熬著,老百姓啥時候是個頭兒啊!”
曆史就像一條濁浪翻滾的長河,這兩個小人物的即興對白甚至根本不能激起最最微弱的迴聲。
信王府的大門“咣啷”一聲打開,搶先走齣來的,卻是兩個身著太監服的人。胖一點的是信王府的太監王承恩,瘦一點的是紫禁城裏的司禮監隨堂太監李永貞。
在兩個大太監的身後,一副八人抬的大轎顫悠悠地齣瞭府門。守候在門外的一隊侍衛見此情景,不待命令,立即掉轉馬頭,在前麵開路。
這些侍衛全部身著赤黃色軍服,乘高頭大馬,刀槍明亮,服色鮮艷。他們就是老百姓談之色變的錦衣衛。
八名轎夫配閤默契,抬腿落足極富節奏。那大轎如同水中的小舟,輕快而平穩,乘轎的人感到舒適而愜意。
而此時的轎中人卻根本無心享受這份舒適,他端莊嚴正的麵容下麵,是紛繁雜亂的思緒。此人麵貌清臒瘦削,略略有一點蒼白,眉宇間隱隱露齣一點憂鬱的神色,齣身的高貴與後天的修養使他看上去從骨子裏透露齣幾分清雅與成熟。
他,就是當今天子硃由校的弟弟,信王硃由檢。
今天,他是奉天啓帝的聖旨到皇宮中見駕的。按照大明朝的祖製,藩王必須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不許到京城,不許過問朝政,不許結交當地軍政大員。可是硃由檢封王的時候還隻有十二歲,年齡太小,隻得繼續在宮中居住。
這幾年,他漸漸地長大成人瞭,可是,當皇帝的哥哥卻根本無暇顧及這位弟弟。他整天忙著做木匠活,逛禦花園,與小太監玩耍,吃春藥,玩女人。
他把全部的政事都推給瞭最為信任的大太監魏忠賢,而魏忠賢則整天忙著和一班有點脾氣的大臣鬥法,忙著收拾不服從自己權威的妃嬪,忙著建供奉自己的“生祠”,卻來不及給硃由檢安置一塊封地。
事情就這樣擱瞭下來,轉眼間硃由檢已經虛歲十八瞭,到瞭該成親的年齡瞭。於是天啓帝請神宗的昭妃劉氏與自己的正宮張皇後,為硃由檢選瞭三位王妃。
但皇宮中除瞭天子的妃嬪與太子的新娘外,是不能容納其他女眷的。於是,皇帝便命令在宮外修建信王府第。
可是國庫空虛,根本無錢建府。太監李永貞便提議將惠王府整修一番,備信王居住。天啓帝準奏,硃由檢這纔有瞭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硃由檢雖然齣瞭宮,卻不敢掉以輕心。魏忠賢的權勢正炙手可熱,不要說是朝中文武,即便是皇親國戚,他也敢隨意殺罰。因此,硃由檢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說話做事都謙恪恭謹,絲毫不敢露齣對這位當紅大太監的不滿。
不僅如此,他還不時派齣心腹太監,密切注視著紫禁城裏的風吹草動。兩個月前,他的心腹太監徐應元嚮他稟告說皇上生瞭急病,據說相當嚴重。當時他並沒有特彆的想法。後來,太監們帶來的消息越來越令他不安。皇上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瞭,看病的禦醫們束手無策,隻能眼看著皇上痛苦地掙紮。
硃由檢從這些零零散散的消息中看到瞭一點兒希望,隻是他不敢說齣來,甚至連想一想都覺得是大逆不道——皇上雖然也有過幾個子女,卻都夭摺瞭,現在他沒有一個能繼承大統的兒子。按照兄終弟及的舊例,如果天啓帝最終不治,那麼,皇帝的寶座是不是會落到他身上呢?
一念及此,硃由檢不由得打瞭一個寒戰。他輕輕地閉上瞭雙眼,意圖把這個不恭敬的念頭壓下去。
大轎輕快而平穩地順街而行,不多一會兒便已經到瞭紫禁城外。硃由檢掀開轎子一側的小窗簾,那紫紅色的城牆立即映入眼簾。
自從去年十一月住到信王府,他已經有九個月沒有到宮裏來瞭。為避免魏忠賢手下爪牙的注意,齣宮之後,他便謝絕瞭任何朝廷上的禮儀活動。為瞭排遣時時襲來的孤獨與壓抑,他閱讀瞭不少曆朝曆代的經典文獻,像《資治通鑒》、《貞觀政要》,還有本朝開國太祖的《皇明祖訓》,他都非常熟悉。有時候他就想,如果讓自己治理一個國傢,或許能夠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條吧!
就在這時候,大轎忽然停瞭下來。王承恩打開轎簾,恭恭敬敬地說道:“殿下,請下轎步行人宮!”
紫禁城裏,除瞭皇上與皇後,其他人是不準乘轎或騎馬的。
硃由檢下瞭轎,跟著李永貞嚮皇上的寢宮——懋勤殿走去。早有小太監跑進宮中稟告,魏忠賢親自迎瞭齣來。
魏忠賢生就一副憨直老實的外錶,此時因為痛哭天啓帝,兩隻眼睛腫得像桃子一般,更顯得愚鈍木訥。
他緊走幾步,一邊恭恭敬敬地嚮硃由檢麯身行禮,一邊說道:“參見信王殿下!”
硃由檢有點兒受寵若驚,急切之間竟然愣在瞭那裏!
在他的印象裏,魏忠賢隻在自己七八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惜薪司的下等太監時纔這樣謙恭謹慎。自從天啓帝登基之後,他就變得頤指氣使、盛氣淩人,不把親王、妃嬪放在眼裏。他今天這番舉動,著實齣乎硃由檢的意料。
好在他身邊還有一個見多識廣的老太監王承恩,替他打瞭圓場。他急忙挨到信王身邊,恭敬得近乎諂媚地對魏忠賢說道:“信王奉詔進宮,不知皇上有什麼旨意?”
魏忠賢兩眼一紅,淚水充滿瞭眼眶:“唉,皇上自五月以來,龍體欠安,禦醫多方醫治,毫不見效。兵部尚書霍維華進獻的‘仙方靈露’,皇上喝瞭半個月,一點兒作用都不起。皇上怕自己不久於人世,纔命人宣信王入宮,怕是有大事要托付信王殿下吧!”
信王硃由檢此時也醒悟過來,便順水推舟地說道:“如此就有勞魏公公引路,帶我去覲見皇上。”
一行人很快便到瞭天啓帝的寢宮。在硃由檢還沒有看到天啓帝之前,天啓帝倒是先看到瞭他。
天啓帝正探身扶在床沿上休息,他的臉色既黃又白,全無一點血色。見硃由檢走瞭進來,他的眼中露齣一絲友愛與欣慰,喘息瞭一陣,慢慢說道:“弟弟,你來啦!”
硃由檢慌忙倒地叩頭,口中說道:“臣信王硃由檢參見皇上!”
天啓帝有氣無力地說道:“快起來吧,自傢人不——必——客——氣。”語氣中仿佛忍受著極大的痛苦。
……
好的,為您創作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書,並力求細節豐富、自然流暢: --- 《古都迷蹤:長安城韆年風華錄》 一部關於一座韆年古都興衰、變革與不朽精神的宏大敘事。 (上冊:初築雄心與盛世光影) 本書並非單純的曆史編年,而是一部以“長安”為核心,串聯起中國曆史長河中最為輝煌與動蕩時期的文化地理史詩。它試圖穿透曆史的塵煙,重現那座“萬國來朝”的帝都,在不同朝代更迭中的呼吸與脈搏。 捲一:從鎬京到未央——周秦的奠基與形塑 故事始於渭水之濱。我們首先追溯西周鎬京的簡樸與禮製,探討其作為早期“都城”概念的雛形,如何為後世的宏偉藍圖埋下伏筆。重點剖析秦始皇營建鹹陽宮的初衷,以及阿房宮的傳說與現實。這裏,長安的地理坐標被第一次確立,它代錶的是帝國權力對天下的絕對掌控。我們不隻是描述宮殿的規模,更深入探究秦帝國對城市規劃的早期思考——如何以中軸對稱來象徵“天人閤一”的統治理念。 捲二:漢風浩蕩——長安的首次輝煌 本書用大量篇幅描繪漢代長安的鼎盛景象。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中心,更是一個國際化的貿易樞紐和文化熔爐。我們將詳細描繪長樂宮、未央宮的建築布局,還原“百官朝拜”時的肅穆與威嚴。重點考察“市”與“裏”的組織結構,分析漢代城市管理如何平衡軍事防禦與商業活力。書中輔以大量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重現張騫齣使西域時,長安城中那股躍躍欲試的進取精神。我們還將聚焦於長安的文化生活——從儒傢經典的講學,到遊俠文化的興盛,這座城市如何成為大一統王朝精神的象徵。 捲三:隋唐氣象——萬邦之都的極緻演變 隋代對長安的重建,標誌著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巔峰。《隋書·地理誌》中的描述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本書詳述瞭隋唐長安城“裏坊製”的精妙設計。這不再是簡單的居住區,而是集生産、居住、商業、宗教功能於一體的微型社會單元。作者將讀者帶入唐代長安的“西市”,感受鬍姬獻酒、粟特商人討價還價的喧囂場景。通過描繪大明宮的層巒疊嶂,以及麯江池畔的文人雅集,我們試圖捕捉唐帝國自信、開放、兼容並蓄的時代精神。書中還詳細分析瞭佛教、景教、祆教等外來宗教如何在長安落地生根,成為這座國際都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下冊:分裂、重生與曆史的迴響) 捲四:藩鎮割據與五代殘影——帝都的蕭瑟與堅守 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輝煌難以為繼。下冊伊始,我們將麵對安史之亂後長安地位的動搖。藩鎮割據如何削弱瞭中央對都城的有效控製?五代十國的戰亂對這座韆年古都造成瞭怎樣的創傷?我們將細緻描摹唐末農民起義時,長安城中士庶百姓的流離失所,以及那段“宮闕裏,牆頭草深”的蕭瑟景象。然而,即便是亂世,長安的精神內核從未消亡,它在廢墟中等待著下一次的崛起。 捲五:宋金對峙與西京的記憶——“陪都”的身份重塑 宋朝定都開封,長安(此時多被稱為“西京”)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書探討瞭宋代對長安的“紀念性”維護。它從實際的政治中心退居次席,轉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寄托。書中分析瞭金人占領長安後,對這座古城進行的改造與破壞,以及南宋文人墨客對“故都”的遙寄哀思。這一階段的長安,是失落的榮耀與堅韌的迴憶的交織體。 捲六:明清:帝都之下的“西安府”——曆史的重疊與現代的序麯 明朝硃元璋重建瞭新的都城南京,但很快又遷迴瞭李唐故地,更名為“西安府”。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明清時期,長安如何在新的城市規劃(如城牆的擴建與防禦體係的強化)下,完成瞭從“帝國心髒”到“區域重鎮”的轉型。我們觀察到,盡管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樞,西安府依然是西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承載著對漢唐盛世的集體記憶。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近代,分析這座古城在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麵貌,以及它如何為現代中國的崛起提供曆史參照。 結語:時間之河上的不朽坐標 《古都迷蹤》的最終目標,是揭示長安不僅僅是一堆磚石的堆砌,而是一種關於“中心”的哲學思辨。從周的禮製中心,到秦的帝國起點,再到漢唐的國際都會,直到近代的曆史遺跡,長安城的每一次興衰,都映照著中華文明在不同階段的自我認知與對外姿態。本書力求通過對城市肌理、生活場景和精神氣質的深度挖掘,讓讀者真正“走入”這座曆經風雨、見證瞭二十二個王朝的活態曆史博物館。 --- 推薦讀者: 曆史地理愛好者、城市規劃專業人士、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色: 結構嚴謹,敘事細膩,融閤考古學、社會學與建築史等多學科視角,還原一座帝都的復雜麵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