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李雪涛 著,李雪涛 译
图书标签:
  • 达·芬奇
  • 童年
  • 回忆录
  • 艺术
  • 传记
  • 历史
  • 典藏
  • 文艺复兴
  • 意大利
  • 大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73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128
字数: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洛伊德有关达·芬奇童年记忆的心理史学经典著作,对达·芬奇一些画作呈现的心理学潜意识状态进行分析。这是他仅有一次大规模地涉足传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研究的主题从早年开始的列奥纳多的感情生活,其艺术和科学冲动之间的冲突,他的性心理历史轨迹,到同样重要的次主题:创造性艺术家的心理本质,某种特殊类型同性恋的起源,对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自恋症概念。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李雪涛,男,196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汉学》副主编。主要从事德国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目前担任教育部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总协调人。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主要专著、编著、译著有:《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专著,2009)、《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主编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编之一,1999)、《佛像解说》(翻译,2003)、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主译,2004),并主持翻译了德国汉学家顾彬(W. Kubin)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并发表“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80余篇。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1965年生于江苏徐州。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中国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近期的主要作品有《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专著,2014)、《民国时期的德国汉学:文献与研究》(编著,2013)、《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译著,2012)等,并发表《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150余篇。

目录

德文版编辑前言/Ⅰ
第一章/1
第二章/24
第三章/37
第四章/55
第五章/69
第六章/83
译后记/92
人名索引/98

精彩书摘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
  列奥纳多成了第一位现代的自然探索者,他的勇气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想象,因此成为希腊时代以来第一位只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判断来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但是,当他教育人们必须轻视权威、抛弃对古人的模仿,并且一再主张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所有真理的源泉时,他只是在重复自己在人类可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中的坚定态度,而这种态度产生于他的童年时代,那时他还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将科学的抽象概念转换成个人的具体经验,那么古人和权威则仅仅相当于他的父亲,而大自然则重新变成了曾经养育过他的,温柔、善良的母亲。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迫切地需要依附于某个权威,以至于当那个权威受到挑战时,他们的世界就会倒塌,唯有列奥纳多可以不需要这种支持。如果在他生命的初期,他没有学会放弃他的父亲,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童年的性探索没有受到父亲的压抑,这是他后来从事冒险、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并将研究延伸到了性以外的领域。
  如果一个人像列奥纳多那样,在他童年的最早期就摆脱了来自父亲的恐吓,并在他的研究中挣脱了权威的羁绊,但我们又发现,这个人仍然是一名虔诚的教徒,无法摆脱宗教教义的约束,那么这种情况就和我们所希望的迥然而异了。精神分析学说使我们认识到了恋父情结和信仰上帝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向我们表明,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上帝无异于一个拔高了的父亲形象,它使我们每天都认识到:一旦父亲的权威在年轻人的心中倒塌,他们便失去了宗教信仰。因此在父母情结之中我们认识到了人们宗教需要的根源。万能而又公正的上帝,善良的大自然在我们看来是父母亲卓越的升华,更确切地说是对幼儿期有关父母亲概念的更新和恢复。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宗教性应当归根于儿童长期、持久的无助和对帮助的需求。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认识到了自己真正的孤独和在强大生活压力面前的弱小,并感到现在的情形和童年时代很类似,于是他就尝试用唤回他幼儿时期的保护力量来否定自己的绝望无助。宗教给予它的信徒预防精神病的能力,因为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负罪感都来源于恋父母情结,宗教帮助他们去除了这个情结,而那些不信教的人则必须独自来面对这个问题。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旷世天才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位创作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收藏于巴黎卢浮宫万国大厅(Salle des Etats)中的这幅木板油画《蒙娜丽莎》,尽管仅有77厘米×53厘米大小,但画中人物脸上露出的让人着迷又无法接近的浅浅微笑,赋予了这幅油画不朽的名声。
近五百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卢浮宫镇宫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每年吸引了约550万游客造访。
任何一个想起列奥纳多油画的人都会想到一个独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将这一微笑魔术般地附在了他画中女性形象的嘴唇上。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唇上,成了作者的艺术特征,并被特别命名为“列奥纳多式”(leonardesk)的。(见本书第四章,S.56)
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智性,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肖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她在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人类学深意?
蒙娜丽莎的出现,引发了作为私生子的列奥纳多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他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倾诉了自己的孤独身世。这次倾诉导致了一场长达四年乃至更久的爱慕:画家狂热地迷恋自己的模特儿,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满了隐秘的激情。但只有奥地利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发现了列奥纳多的秘密,并用“恋母情结”解码了“微笑”的语义。弗洛伊德宣称,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对母爱的渴望。他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品,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伟大女性,是因为她就是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破解列奥纳多秘密的这部著作便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弗洛伊德于1910年撰写的《达·芬奇童年的记忆》(Eine Kind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以下简称《童年记忆》)。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先驱之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心理史学的创立。

20世纪初,西方史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运用,特别是追溯他所研究的历史名人的俄狄浦斯情结(�Zdipuskomplex)——幼儿在3~5岁间以双亲中的异性作为自己性爱的对象,视同性中的一方为情敌的情结——的情况,产生了一种对传记主人公使用精神分析手法的新传记,弗洛伊德的这部《童年记忆》就是一例。在弗洛伊德看来,性生活方面的活动,是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关键所在。而历史人物创造性活动的原始动力很可能源自童年早期的性:由于性欲得到升华的缘故,成年时期的创造力取代了一部分受压抑的性生活。艺术家的创作正是这种性欲的一种宣泄方式,艺术和科学成就是性欲得到升华的两种方式。
在这部著作出版之前,精神分析学一直是以问题研究作为其重点的。而在当时围绕着文艺复兴巨匠列奥纳多的身世和创作之谜,人们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解释。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列奥纳多虽然以绘画大师闻名世界,但他并未真正完成过一件作品,并且从未对自己的创作表示过满意。他是艺术大师,却又研究飞鸟,设计出许多机械装置。除了著有重要的《绘画论》(Trattato della pittura, 1817)外,他还留下了大量的草图速写,以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的手稿。在他的画笔下,出现了无数的美丽女性,但他却终身独自一人,甚至没有谁知道他曾经有过什么风流韵事。诸如此类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欧洲学者。弗洛伊德尝试着以达·芬奇童年时期的性经历作为出发点来解释上述的悖论。
弗洛伊德以列奥纳多日记中的一段话——“当我还躺在摇篮里时,一只秃鹫向我飞来,它用它的尾巴打开了我的嘴巴,并多次用它的尾巴撞击我的嘴唇”(见本书第二章,S.24)为切入点,以童年的记忆是当时的记忆和以后成长经历中的各种想象的混合体这一观点为前提,指出“秃鹫的尾巴”事实上象征了母亲的哺乳与亲吻,这些动作由于激起了幼儿的口唇快感而具有了性的含义,并因此刺激了儿子对母亲强烈的依恋和性早熟。何以秃鹫象征着母亲呢?因为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秃鹫只有雌性,并且由风而受孕,进而生育。由于这样的一个神话后来被天主教用来解释圣母受孕,生活在天主教大行其道的意大利,列奥纳多对此理应有所了解。因此他无意之中把自己比喻成了秃鹫之子。因是私生子,小列奥纳多在五岁前是有母无父的,母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他身上的结果是使其性探索的冲动更为强烈。这种冲动在无法释放而又不愿受压抑的情况下升华为一种普遍的求知欲,并演化为成年列奥纳多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在对列奥纳多所收的爱徒全是漂亮的男孩子这一事实的解释上,弗洛伊德认为,在列奥纳多对母亲的爱受到压抑之后,他便潜意识地把自己认同于自己的母亲,以至于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来选择自己爱的对象。
很显然,弗洛伊德在这里将列奥纳多对艺术的追求与对科学的探索之间的矛盾,追溯到他童年时代的重要经历,以此分析与探讨儿童早期的性欲、同性恋、自恋倾向与被压抑的愿望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流露与表现,并由此进一步解释其成年后的行为,如作画风格及何以具有广泛而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等等。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建树上来讲,他在此对幼儿心理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分析,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幼儿“自恋期”的心理活动规律。总之,在弗洛伊德看来,隐藏的“恋母情结”是存在于列奥纳多身上一切疑问的最终答案。

“经历了几乎四个世纪的时光,蒙娜丽莎依然让那些曾久久凝视过她的人谈论着,甚至对她失魂落魄。就让这成为不解之谜吧。”(见本书第四章,S.56)
弗洛伊德根据自己的推断,认定蒙娜丽莎在列奥纳多心里,是母亲的代替物,蒙娜丽莎的笑是列奥纳多性欲的结晶,她那神秘的微笑引发了列奥纳多被压抑的一段记忆,那是对亲生母亲微笑的记忆。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这种记忆被他遗忘了。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画家对这个微笑不是一般的迷恋。为此,他试图在他所有关于女人的作品中再现这一天赐福祐的微笑。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吉奥孔多(Lisa del Giocondo)这个人物,他和他一直渴望的、永恒的母亲重新团聚。画中的微笑既带有诱惑性,又带有几分自信。
列奥纳多很可能是被蒙娜丽莎的微笑迷住了,因为这个微笑唤醒了他心中长久以来沉睡着的东西——很可能是往日的一个记忆。这个记忆一经再现,就不能再被忘却,因为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必须不断地赋予它新的表现方式。(见第四章,S.60)
弗洛伊德由此推论道,“由此我们猜测,他的母亲有可能拥有这种神秘的微笑,他曾经遗忘了这种微笑,当他在这位佛罗伦萨的夫人脸上重新发现它时,他被深深地迷住了”。(见第四章,S.61)
列奥纳多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感到满意,他没有将它交给订货人,扬言它尚未完成,而后便将它随身带到了法国。在那里,他的保护人弗朗茨一世(Fran?ois Ier, 1494-1547)从他那里得到了这幅传世之宝,并将它送入了卢浮宫。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出版之后,学术界对列奥纳多的研究又有两项重大的发现:其一是在“德文版编辑前言”中已经指出过的,列奥纳多在原始意大利语的笔记中所记载的鸟并非“秃鹫”而是“鸢”。而弗氏为支持其论断所引用的证据只是德语中的秃鹫(Mut)与母亲(Mutter)在字形上的近似。这是由于受德译本误译的影响而犯了这个错误。其二是达?芬奇祖父所记录的有关小列奥纳多出生、受洗的家庭日记,从中可以推断出,列奥纳多出生在父亲家里,而并非像以前想象的那样出生在母亲家中。因此列奥纳多的童年时代很可能是在父亲家度过的。弗氏从这两个错误的基础出发所引出的整个推测及由此引申的结论架构就不可避免地倒塌了。
在这部传记中,弗洛伊德几乎完全不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只是片面地考察了人物在性生活方面的活动和特点,并且将这些活动和特点又追溯到人物的童年经历。这是“儿童时期的性决定论”的一大体现。
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也已经意识到了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他写道:
不过,即使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并且对心理机制的运用也最有把握,这在精神分析看来是最重要的两点,精神分析研究也不能解释清楚,一个人为什么必然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见本书第六章,S.89)
因此,弗洛伊德并没有将心理史学的方法看作是能解释一切的通用理论。
但正如作者一再表明的那样,他只是想通过新的方法弥补过去人物传说的不足,“以对心理机制的认识为依据,从个体的反应中去积极研究他的本性,去发现他原始的心理动机以及他后来的转变和发展”。(见本书第六章,S.88)他引导传记作家们不仅仅要在既定的文化、社会和不同的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中探索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更要注意到潜藏在历史人物表面现象背后的无意识领域及其作用。并且,在弗洛伊德看来,以精神分析法诠释人物是对传统方法的有机补充而不是替代。
作为心理分析学家的弗洛伊德不仅注意到一段长期为列奥纳多的传记作家所忽略的文字,而且从中发掘出了深刻的内涵。心理史学在史料的拓展方面远远超过传统史学。传统史学界所认可的官方档案文件之外的、个人色彩浓厚的日记、书信、便条等由此被引入历史研究之中,这一做法逐渐为史学界所接受。
精神分析学在理论创建时是以问题研究为其核心的,但在运用时却是理论直接指导研究。《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可以被视为以理论解决一个问题,更可以被认为用一个问题的解答来证明理论。这又是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完全不同于以大量史实推论历史规律或作者观点的传统治史方式的一个方面。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尝试为史学界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它预示着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相互结合,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学派的正式形成。弗氏将人物个体的人格的形成,追溯到其童年的经历之中,这种重视人物的连续性发展的认识方法,是值得传统历史学家进行思考的。此外,弗氏对理性层面之下的无意识的揭示,为历史人物的思想研究另辟了蹊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史学最初并未在史学界引起多大反响,他的直接继承人是由欧洲大陆移居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1958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Erik Erikson,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1958)一书,这部著作的特点是,它将路德个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经历同历史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察,既摒除了只强调童年性经历重要性的弗洛伊德的主张,又不仅仅以心理因素来决定青年路德的一切。在路德的传奇人生中,埃里克森发现,他可以很好地运用“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的理论模式。正因为如此,《青年路德》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逐渐成为心理史学派的代表作。
在这之后,一些年轻史学家开始接受专业精神分析训练,由于他们已经具有正规的史学训练,他们的著作既严格地遵循史学规范,又能准确地应用精神分析理论,至此,心理史学逐渐成熟。


德文版编辑前言

各种德文版本:
1910年 莱比锡和维也纳:弗兰茨·多也提克出版社(作为“应用心理学丛书”第7种),共71页[Verlag Franz Deuticke, Leipzig und Wien (als Heft 7 der Schriften zur angewandten Seelenkunde), 71 Seiten]。
1919年 同一家出版社第2版,共76页(包括补充)。
1923年 同一家出版社第3版,共78页(包括补充)。
1925年 《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共12卷,维也纳),第9卷,第371~454页。
1943年 《全集》(Gesammelte Werke,共18卷,伦敦),第8卷,第128~211页。

弗洛伊德对列奥纳多这一人物的兴趣由来已久,这从他在1898年10月9日写给弗利斯(Flei?)的一封信(弗洛伊德,1950a,第98封信)中可略见一斑:
列奥纳多,也许是最著名的左撇子了,不过没有谁知道他有什么风流艳事。
对弗洛伊德来说,这一兴趣决非暂时的,因为他在回答一份有关最喜爱的书的“问卷调查”中(1906f),除了其他的书之外,还列举了梅列日科夫斯基(Mereschkowski)有关列奥纳多的这本书(1902)。然而真正促成他完成这部著作,显然是由于1909年秋天一位患者的原因。正如弗洛伊德在10月17日写给荣格(Jung)的信中所说的那样,这位患者似乎具有与列奥纳多同样的性格,但不具备他的天才。他还补充说,他想要从意大利买一本有关列奥纳多青年时代的书。这本书便是斯考克那米克立欧(Scognamiglio)的专题研究著作(1900)。在弗洛伊德读过这一部以及其他有关列奥纳多的著作之后,他于1909年12月1日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做了有关列奥纳多的报告,而这一研究的定稿一直到1910年4月初才得以完成,5月底出版。
在以后的版本中,弗洛伊德对这一著作做了一系列的修订,并且增加了一些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关于环割包皮的简短注释以及引用莱特勒(Reitler)和费斯特(Pfister)著作中的大段引言。以上内容均为1919年增补的,其他尚有1923年增补的有关伦敦草图的注释。
弗洛伊德所写的关于列奥纳多的著作并不是第一部尝试用临床精神分析法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的作品。在他之前,塞德格尔(Sadger)就曾出版过有关迈耶(C. F. Meyer, 1908)、雷瑙(Lenau, 1909)以及克莱斯特(Kleist, 1910)等历史人物研究的著作。时至当时,弗洛伊德并没有进行过详细的传记研究,只不过是以作家们著作中的片段为基础,对作家本人的性格做一些不完整的分析而已。不过在许多年以前,亦即在1898年,他就给弗莱斯寄去过研究迈耶的“女法官”(Richterin)的论文(弗洛伊德,1950a,第91封信),并由此推断出了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不过弗洛伊德有关列奥纳多的这篇研究论文,不仅是他在传记方面的第一个详细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他在这方面的唯一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使弗洛伊德遭到了至当时为止比其他著作更为严厉的指责,以至于弗洛伊德本人在第六章一开头便为以前的章节进行辩解。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道理。时至今日,他的这些见解对那些传记作家和批评家来说依然是有价值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似乎还没有哪位评论家指出过这部著作最薄弱的环节。书中着重描写了当列奥纳多还是躺在摇篮中的婴儿时,一只猛禽访问过他的记忆,或者可以说是幻想。这种鸟在列奥纳多的笔记中被称作“nibio”(现在则写作“nibbio”),这是意大利语习惯用来称谓“鸢”(Milan)的词。而弗洛伊德在他的研究中却将“nibio”译成了“秃鹫”(Geier)。
这一错误的来源似乎是弗洛伊德所使用的几部有关列奥纳多的德文译本。赫茨菲尔德(Marie Herzfeld, 1906)在谈到弗洛伊德用“秃鹫”来替代“鸢”这一事实时,是持这种观点的。不过从弗洛伊德在其图书馆中所藏的梅列日科夫斯基关于列奥纳多著作的德译本上所加的众多眉批来看,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是梅氏的这一本书。这才是弗洛伊德著作中有关列奥纳多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据推测,正是在这一本书中,弗洛伊德第一次读到了猛禽的故事。并且在这里讲到摇篮幻想时,他使用了“秃鹫”一词,尽管梅列日科夫斯基在俄文原版中正确使用了“korshun”亦即“鸢”一词。
鉴于这样的一个错误,可能有些读者会拒绝接受弗洛伊德的整个研究,认为这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应当带着某种感情色彩来看待这件事,而应该逐一考察一下弗洛伊德的论点和结论,由一个错误而推测整个研究一无是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对列奥纳多油画中的“鸟的字谜画”(Vexierbild eines Vogels)的看法必须予以摒弃。即便有谁真的想把它看作是一只鸟,那也只是一只秃鹫,连一点儿像鸢的地方都没有。字谜画的“发现”应归功于费斯特,而并非弗洛伊德。这一看法是在本书的第2版中才加入的,弗洛伊德在引用这一观点时是持相当的保留意见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与埃及神话相关的问题。象形文字的“mut”,在埃及语中是“母亲”(“Mutter”)的意思,可以确定地说象征着秃鹫而非鸢。伽尔廷纳(Gardiner)所制定的规范埃及语文法(第2版,1959,第469页)将这种鸟界定为“Gyps fulvus”,亦即具有赫黑色翅膀及尾羽、长长的几乎不长羽毛的颈,以及颈部下面长着白色浓毛的鹅鸢(G?nsegeier)。从这里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是从自己的理论中推断出了列奥纳多幻想的鸟代表着他的母亲,而这一点并不能直接从埃及神话中找到证据。这样便产生了如下的问题,即列奥纳多本人是否知道这个神话,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在鸟的幻想与神话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直接的关联。不过如若不将这二者作为有关系的存在来看待的话,那么便引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代的埃及人为什么要将“秃鹫”和对“母亲”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呢?真的像某些埃及学家所解释的那样,这纯粹是由于某些语音上的偶然巧合而造成的吗?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弗洛伊德有关两性同体的女神的讨论,并不一定与列奥纳多有关系,不过其中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同时列奥纳多有关大鸟访问了摇篮中的他,并将尾巴放入了他的嘴里的幻想,都还在寻求着解读——不过究竟这只动物是秃鹫还是鸢,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弗洛伊德关于幻想的精神分析完全没有因为这种修正而失去其价值,而只是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而已。
尽管弗洛伊德在叙述中出现了离题现象,他将主题引入了埃及神话之中——他认为这个神话妙趣横生——他的研究并没有因为对鸟的错误鉴定而在基本研究方向上失去价值:对列奥纳多自幼年时期起心灵生活的重构,对他艺术与科学活动间冲突的描绘,对他的性心理经历的深刻剖析,这些都跟上述的错误毫无关联。除了这些主题外,这一研究还向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其他主题,如关于创造性艺术家心理活动和本质的一种普遍讨论,关于某种特殊类型同性恋的起源的概述,以及自恋(Narzi�xmus)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这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有着特别的意义。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 一部跨越时空的艺术与哲学探险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是一扇通往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灵魂初生之地的奇妙窗口。这本书并非以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李奥纳多·达·芬奇的童年,而是通过对当时意大利乡村风貌、社会习俗、家庭环境以及那些细微之处的细腻描摹,去捕捉那个孕育了无数艺术与科学奇迹的土壤。它致力于展现一个与我们熟悉的、神圣的艺术大师截然不同的童年形象——一个充满好奇、探索欲和无限可能性的男孩,一个在自然万象中寻求解构与理解的早慧者。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回避了对后世已知的达·芬奇成就的直接回溯,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可能”与“孕育”之上。它试图去想象,那些在他日后作品中闪耀的智慧与洞察,究竟是在怎样的童年经历中悄然播下种子。因此,读者在书中不会读到关于《蒙娜丽莎》的创作构思,也不会看到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早期研究笔记。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一个男孩如何被飞鸟的翅膀所吸引,如何观察水流的纹理,如何被星辰的轨迹所迷惑,以及如何在家乡托斯卡纳的山峦之间,感受着自然的宏大与精妙。 还原一个时代的呼吸 翻开《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你仿佛能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芬芳,听到远处传来的羊群咩咩声,感受到阳光穿透橄榄树叶的斑驳光影。作者凭借严谨的历史考证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精心构建了一个逼真而生动的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乡村图景。我们看到的是淳朴的农耕生活,是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是教会的庄严肃穆,以及当时社会阶层之间微妙的互动。这些背景的呈现,并非为了烘托主角的光环,而是为了还原一个完整的时代氛围,让读者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的。 书中对达·芬奇家庭环境的描绘尤为生动。并非聚焦于显赫的家族史,而是深入到他与父亲、祖父,甚至是那个时代的家庭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温情、互动和教育方式。这包括了父辈对子嗣的期望,家庭中的日常劳作,以及可能存在的教育机会。读者将看到,即使在看似平凡的家庭环境中,也可能孕育出非凡的潜质。这种对家庭细节的深入挖掘,使得这个童年时代的李奥纳多,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 好奇心驱动的早期探索 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现达·芬奇少年时期那颗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它将重点置于他对周围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懈的追问。你不会在这里读到关于他如何学习绘画技法的专业指导,而是会看到,他如何被一片落叶的脉络所吸引,如何试图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如何对不同颜色的光影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玩乐,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它们是未来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最初萌芽。 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瞬间,并将它们放大,呈现出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比如,他可能会花费大篇幅描绘男孩如何模仿小鸟的飞行姿态,并非为了记录一个玩乐的游戏,而是为了深入探讨他对空气动力学的初步感知。又或者,他会对男孩如何摆弄泥土、观察水的流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借此来揭示他对物质属性与运动规律的早期探索。这种对“为什么”的追寻,贯穿了整本书,将一个充满活力的童年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哲学思考的种子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不仅仅是关于观察,它更触及了童年时期可能产生的哲学思考。当李奥纳多凝视着夜空中的星辰,他可能在思考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当他在自然中观察生命的循环,他可能在感悟生与死的奥秘。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他日后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对他童年时期一些行为和思考的推测,去展现那些可能影响他一生世界观的早期哲学火花。 例如,作者可能会通过描绘男孩对昆虫短暂生命的好奇,来暗示他对生命意义的初步探求。又或者,通过他对自己影子的迷惑,来展现他对现实与虚幻的早期认知。这些推测,都建立在对那个时代哲学思潮的理解,以及对一个早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之上。本书旨在告诉读者,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它们往往源于童年时期对世界最本真的感受和最深层的思考。 艺术的基因在自然中觉醒 本书巧妙地将艺术的萌芽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它不是直接描述他开始绘画的场景,而是通过他对色彩、形状、光影的敏感,去展现艺术的基因如何在自然万象中悄然觉醒。当他观察清晨的露珠如何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当他被山峦连绵的起伏所吸引,当他被花朵绽放时的姿态所打动,这些都是他对美的最初感知。 作者会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些自然的瞬间,并将其与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联系起来。例如,他可能会描绘男孩如何用手指在泥土上勾勒出树枝的形状,或者如何尝试用颜料模仿天空的色彩。这些行动,并非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创作,而是对美的本能追求和对形式的初步探索。本书致力于展现,达·芬奇日后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形式的独特理解,以及对自然万象的深情描绘,都可以在他童年时期对美的最初接触中找到源头。 并非完美,而是充满生命力 《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孩童形象,而不是一个神化的偶像。他可能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也可能有懵懂无知的时候,也可能有因为好奇心而闯下小祸的时候。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使得这个童年时代的李奥纳多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本书没有回避他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他对当时教育体系可能存在的疏离,或者他与同龄人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 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伟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探索、挫折与坚持。本书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成长过程,一种在不完美中不断发现和创造的精神。它鼓励读者去发现自己童年时代的点滴,去珍视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瞬间,因为它们都可能成为未来成长的基石。 对“典藏版”的诠释 “典藏版”的含义,不仅仅在于精美的装帧和高质量的印刷,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刻价值。《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将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成为读者深入理解达·芬奇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更是一份关于童年、好奇心与创造力的珍贵馈赠。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曾经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对人性最深处奥秘的探索,一次对生命最初力量的致敬。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感受一个男孩如何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孕育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无尽智慧与艺术光辉。 本书的精装版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为了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感与历史感。精选的纸张,考究的字体,以及可能包含的精美插图(如果典藏版包含的话,例如对当时风土人情的描绘,或者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演绎),都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件可以陈列的物品,更是一件可以反复品读、从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达·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是一部充满想象力、人文关怀与艺术气息的力作。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它是一部关于“可能”的书,关于一个灵魂如何从最纯粹的好奇心与对世界的深深热爱中,汲取养分,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去细心呵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其典藏的定位,无疑将它推向了收藏者的书架,但抛开其收藏价值,我更看重它在学术和普及之间的微妙平衡。许多深度研究往往晦涩难懂,而大众读物又往往流于表面,使得真正想了解这位巨匠的读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我期待这本典藏版能成功架起这座桥梁。它应当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史料准确性的要求,又能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让对艺术史或科学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心领神会。我关注它如何处理那些涉及早期观察和实验的片段——比如他对光影的最初感知,对水流形态的首次记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行为,是如何被巧妙地植入到后续的伟大创作蓝图之中的。这种从细微处见宏大主题的叙事技巧,是衡量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高明的关键指标。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启蒙教材。

评分

坦白说,我对“童年回忆录”这类主题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极易流于感伤或空泛的赞美,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厚度,让我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严肃性。我猜想,作者(或编纂者)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形象,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好奇的幼年个体。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关于早期教育环境的描摹——那些家庭的氛围、早期导师的影响,乃至社会环境对一个早慧心智形成的制约与激发。一个天才的童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温室,必然充满了无数次“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挖掘出那些被主流传记忽略的“边缘叙事”,那些关于早期失败、早期误解的记录。只有完整地呈现出成长的曲折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其最终成就的非凡意义。这种对复杂性的追求,才是典藏版书籍应有的内在精神。

评分

从装帧的工艺和选材来看,这是一本致力于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息:它所承载的内容具有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价值。我深信,要理解一个跨越了艺术、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巨人,溯源其最初的好奇心和认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童年,是心智的原始拓扑结构形成的关键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早期环境对感官系统培养的详细描述。比如,童年时期所处的地理环境、接触到的手工艺品,乃至家庭成员的性格特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后他在解剖学上的精确描绘,或是在建筑结构上的空间想象力。一本优秀的传记应当是全息的,它不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阐释“这如何塑造了那”。因此,我期待的不是一段被美化的流水账,而是一部详实的、关于一个伟大心智如何被“建筑”起来的工匠手记。这种深度挖掘的努力,才能让“典藏”之名名副其实。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快节奏阅读体验的简化版,这个“典藏版”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了近乎偏执的考究。字体选择古朴而不失现代易读性,行距和字间距的比例经过精密计算,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时代背景的插图或手稿摹本,虽然我此刻还未深入阅读文字内容,但仅凭这些辅助图形的质量,就能判断出编辑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不懈努力。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带着历史的温度,仿佛在无声地为接下来的叙述搭建起坚实的场景框架。阅读的过程不应该只是信息的输入,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这本厚重的典藏品显然深谙此道。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幅图的意图。我仿佛能听到纸张被翻动时发出的细微声响,预示着即将揭开的,是一段饱含时代风云却又异常私密的内心旅程,那种等待探索的期待感,实在令人难以抑制。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泛着旧时光光泽的房间里。封面设计典雅,色彩沉稳,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佳作。我向来对那些探寻天才心灵深处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那些伟大人物的早年经历,才是构建其日后辉煌的基石。这本书无疑抓住了这种心理,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耳熟能详的宏伟成就,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人文关怀的路径——去触碰那些柔软、稚嫩的记忆碎片。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个塑造了文艺复兴巨人灵魂的童年世界是如何一番景象,那些启蒙的瞬间、那些困惑的低语、那些不经意的观察,是如何汇聚成一股日后推动艺术与科学革新的洪流。装帧的质感也格外令人赞叹,书页的边缘处理得当,拿在手中分量十足,透露着出版方对“典藏”二字的郑重承诺。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一个伟大的头脑是如何在懵懂中开始学习如何观察世界、解构世界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