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全数整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较具代表性、涵盖性的八部译述所附“译名对照表”,藉此反映前辈译者的历史贡献和文化积累,并为当今研究者和翻译者提供检索便利,及与类似工具书进行互补和比对。内容包括“正表”和“索引”两大部分。正表二千多条,按人物、家族、机关、团体、商行、企业、教会、学校、医院、工厂等分为六类,每类之内均以英文字母排序。索引依据汉语拼音排序,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从中文名称藉正表内序号反查西文名称的便捷。
作者简介
马军,1969年11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上海史、民国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主要成果有《上海通史·当代文化》、《1948年:上海舞潮案》、《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等。
目录
编纂说明
正表
索引
编纂者简介
前言/序言
编纂说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革前”的所务档案有许多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里,馆藏档案B181—1—311(“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62年度研究项目计划表”)第27页有如下的记载:
1962年度研究项目计划表: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
负责人:章克生、顾长声
参加人:章克生、马博庵、王作求、雍家源、沈遐士、叶元龙、吴绳海、顾长声、金亚声、倪静兰、叶庆俊
本项目研究目的,基本步骤,预期最终结果:在翻译外文资料过程中,陆续积累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名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作成卡片,以供研究与翻译之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编成工具书。
年度工作进展:(第三季度)开始根据过去已收卡片加以整理,(第四季度)陆续收集并作成卡片。
此外,馆藏档案B181—1—336(“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科研规划”)第34页涉及历史研究所1962至1971年规划项目时也有类似的记载,即: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
内容摘要:工具书
参加人员:章克生、马博庵、顾长声、吴绳海、金亚声、雍家源、沈遐士、叶元龙、倪静兰、叶庆俊
实施步骤:逐年积累,七年完成
完成时间:1962—1968年
上述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项目,后来显然因“文革”的爆发而终未完成,当年积累的卡片和资料,现在亦不知存留何处。至于提到的“参加人员”,除叶庆俊外,均系历史所“编译组”的专业翻译,他们在1956至1966不到10年的时间内,大约汉译了500万至800万字的外文史料,尽管只有少数正式发表,但依然居功至伟。
有鉴于此,编纂者拟将历史研究所具有代表性和涵盖性的8部成果(资料集、译著)所附之“译名对照表”挑选出来,并全数整合,以期尽可能地把50年前未竟的“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重建出来。虽然它在篇幅上还构不成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工具书,但毕竟部分反映了前辈译者们的历史贡献和文化积累,同时亦能为当今的研究者和翻译者提供检索便利。当然,它还可以和类似的工具书进行互补与比对。
所选8部成果(资料集、译著)的概况可见下表:
书名书名缩略语责任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对照表名称对照表所在页码
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鸦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初版附录:汉英译名对照表第389至392页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修订本)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附录二:译名对照表第1245至1250页
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五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版附录:四、主要译名对照表第895至898页
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
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马博庵选译,章克生、吴乾兑校订补充,吴乾兑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附录:译名对照表第509至521页
上海法租界史法【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附录四:人名译名对照表第583至592页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钥【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章克生、徐肇庆、吴竟成、李谦译,章克生校订、加注、定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译名对照表第250至257页
美商琼记洋行在华经商情况的剖析(1858—1862年)琼【美】斯蒂芬·洛克伍德著,章克生、王作求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附录一:译名对照表第187至197页
五卅运动史料(第3卷)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附录:译名对照表第1335至1359页
拙编“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表”分“正表”和“索引”两大部分:
前者共2047条,下分六类,即:一、人物、家族,二、机关、团体、派别、部队、商行、企业、教会、学校、医院、工厂、建筑,三、报纸、期刊、档案、图书、档案、文件,四、船只、军舰,五、货币、商品,六、其他。每类之内均以英文字母排序。
后者则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从中文名称藉正表内序号反查西文名称的便捷。其内排序依据汉语拼音,若首字相同,则依次字,余则类推。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表》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旨在介绍该书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同时不涉及对原书内容的具体介绍,完全聚焦于其他可能的历史或学术著作的特点。 --- 《世界文明的交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变迁与思想碰撞》 内容简介: 本书《世界文明的交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变迁与思想碰撞》并非聚焦于特定国家或区域的断代史叙述,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视野,探讨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所展现出的复杂互动与共振。全书结构宏大,力图描摹出一部多线程、多声部的世界历史画卷,旨在揭示不同文明体系在长期演进中所形成的独特逻辑、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影响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基石与轴心时代的精神探寻 本书的开篇部分深入考察了世界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特征。我们不仅仅关注两河流域的城邦兴起、尼罗河畔的法老统治,以及黄河与印度河流域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早期文明在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技术创新方面所奠筑的共同遗产。特别地,本部分将大量的笔墨聚焦于“轴心时代”——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空前活跃的时期。从古希腊的理性思辨,到印度的奥义书与佛教的创立,再到孔子和老子在中土的教化,以及希伯来先知对一神信仰的坚守,作者力图展现的是一种跨越地理界限的精神觉醒。这里的核心议题是:在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相近的时期,人类的心灵是如何不谋而合地转向对终极真理、道德秩序以及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的?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在解释宇宙秩序和人类责任方面的异同,来理解人类共同的哲学底色。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整合与区域性发展的高峰 中世纪,常被误解为一个停滞的阶段,然而本书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张力、区域性整合与文化高峰涌现的时期。在西方,罗马世界瓦解后,基督教文化如何通过修道院体系、经院哲学,逐步重塑欧洲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结构,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详细分析了查理曼帝国、拜占庭的传承与衰落,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科学、数学、医学和哲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伊斯兰文明作为连接东西方知识的桥梁,其贡献被置于全球知识传播的背景下进行评估。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宋代中国在经济、技术(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大规模应用)和城市化方面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探讨了其内部的张力和外部的挑战。通过对这些区域性发展高峰的对比,我们试图描绘出中世纪世界在文化安全感与知识积累方面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先声——航海时代的碰撞与权力重塑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兴起,世界历史的叙事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的突破如何成为全球互联的催化剂。重点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早期殖民网络,以及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物种、疾病、人口、财富以及生产方式的剧烈流动。这种流动带来的并非简单的交流,而是深刻的权力结构重塑。我们关注的焦点包括:新旧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如何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中心主义观念是如何在殖民扩张的实践中被建构和强化的?以及被卷入全球体系的亚洲、非洲和美洲社会,在面对外来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抵抗、适应与内部瓦解的复杂过程。 第四部分:启蒙与革命的遗产:理性、自由与主权国家的诞生 近现代的开端,是思想解放与政治剧变的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理性、个人权利、科学方法论——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政治实践的。我们系统梳理了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后果。这里的分析侧重于“主权国家”这一现代政治形态的诞生及其内在矛盾:一方面是普世的人权宣言,另一方面是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边界的固化。同时,工业革命作为一场深刻的技术与社会革命,其对人类劳动组织、阶级结构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被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蒸汽机的轰鸣不仅改变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所有社会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多重危机与全球秩序的建构 进入二十世纪,现代性所承诺的进步与理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否定。本书深入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源,将其视为全球竞争、帝国主义遗留问题和极端意识形态冲突的总爆发。我们分析了自由民主、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主要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演变及其对全球政治版图的重塑。冷战的对峙,虽然在表面上带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两极格局,但其背后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路线之争。最后,本书触及了后冷战时代的新挑战:全球化加剧带来的文化身份的焦虑、环境危机的紧迫性、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 结语:走向未来的回望 《世界文明的交响》旨在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观看法。它提醒读者,任何单一的历史叙事都难以穷尽人类经验的广袤。通过这种多声部的交响,我们期望读者能够超越地域和时代的壁垒,以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理解我们共同的过去,并审视我们正在共同塑造的未来。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比较分析能力,是历史研究者、跨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命运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