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中国历史
  • 政治思想
  • 历代政治
  • 中国文化
  • 史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0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49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18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版)》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吏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精彩书摘

  再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时时可以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分为两种,也可说是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譬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往往就下一道诏书,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朝廷;或是碰着大荒年,大水灾,或是大瘟疫,这表示政府行政失职,遭受天谴,也常下诏希望地方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些选举是无定期的。这样选举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策即是一种竹片,问题写在竹简上,故称策问。一道道的策问,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这叫对策。政府看了他们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这是一个方式。这一种选举,既不定期,也无一定的选举机关。地方民意也可举,三公九卿,政府大僚,也可举。所举则称为贤良,贤良是指有特出才能的人。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变,所谓出使绝域的人,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又如军队里要用军事人才,或如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大家知道有这种人才,大家可以举,自己觉得有把握,自己也可直接来应选。这是一种特殊的选举。后来又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那就是选举孝廉。
  ……

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导读与延伸阅读)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钱穆先生的鸿篇巨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深度导读和历史背景补充。 本书并非对原著的简单摘要或重复,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辅助读物,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钱穆先生洞察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精髓,同时拓展对相关历史时期和思想流派的认识。 第一部分:钱穆与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背景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钱穆先生的学术生涯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我们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思想困境与探索方向。着重分析当时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的复杂心态。 钱穆的学术根基: 深入剖析钱先生早年对经学、史学、子学的扎实训练,阐明其治学的核心理念——“温情与敬意”。我们将考察他如何从传统学术体系中汲取资源,形成其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对“中西之辨”的时代回应: 在“全盘西化”与“保守复古”的两极张力下,钱穆如何定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本书将梳理与钱穆同时代的其他重要思想家(如胡适、梁漱溟等)在政治与文化定位上的主要观点,以凸显《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理论光谱中的独特位置——即主张在继承中创新,而非彻底断裂。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诞生背景: 本章将回顾该书最初的演讲场景(香港大学),分析其如何在战后初期、知识分子亟需为国家未来寻找历史经验的背景下,迅速成为一份重要的“思想诊断书”。 第二部分: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关键节点梳理 本部分将不重复原著对历代制度的逐一分析,而是聚焦于制度演变中的核心矛盾点与转折机制,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以更好地对接钱穆先生的论述。 秦汉之变:中央集权体制的奠基与优化: 重点探讨郡县制如何取代分封制,以及中央政府在人事调动、财政收支上的早期设计。我们辅以更详细的汉代察举制与三国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细节对比,说明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 唐宋变革:士人政治的兴起与行政效率的挑战: 深入剖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精妙之处,并与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化相对照。本节将引入对“文官制”早期形态的比较研究,探讨宋代士大夫群体对政治稳定性的双重影响——既是稳定力量,也是制度僵化的潜在因素。 明清之局: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密折”制度的历史功能: 我们将详细考察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的权力架构,并以档案史料为参照,分析清代内阁、军机处在皇权日常运作中的实际权力分配,探讨君主个人能力对国家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极限。 第三部分:制度背后的“精神”与“技术” 钱穆先生强调,制度的成败不仅在于其形式,更在于其精神内核和运行技术。本部分将扩展解读这些“非制度”要素。 政治精英的培养与选拔: 我们将考察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功能侧重(从选拔经学家到选拔通才),并引入对“地方精英”与“中央官僚”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理解地方治理的内在逻辑。 财政与经济制度的关联性: 简要梳理历代赋税制度(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的演变,但重点在于分析经济基础的变动如何反作用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以及财政权力如何始终是衡量中央集权程度的重要指标。 “法”与“礼”的张力: 结合先秦诸子对“德治”与“法治”的探讨,阐述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法律条文的执行力往往依附于君主和官僚群体所秉持的道德伦理基础,这是西方政治史中较少被突出的关键点。 第四部分:延伸阅读与现代视角下的反思 本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将钱穆先生的历史洞察,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史和当代政治理论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 与西方政治制度史的对话: 简要概述西方(如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近代议会制)制度演变中的关键议题,重点对比“权力制衡”概念在东西方历史中的表现形式差异。强调钱穆对“内在平衡”的重视,与西方“外在制衡”理念的区别。 当代政治研究的新进展: 介绍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如“官僚国家”、“伦理国家”等概念)的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方法论上对钱穆时代的传统史学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历史的借鉴”与“历史的陷阱”: 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历史经验。本节旨在提醒读者,理解历史得失是为了提供智慧,而非简单的模式复制。重点分析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如何审慎地处理传统中蕴含的积极元素与潜在的负面惯性。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避免对原著核心论点的照搬,而是以史料为基础,辅以跨学科的比较视角,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不仅知其“然”,更能深究其“所以然”。全书语言力求精准、平实,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和严谨态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内敛,却又暗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锐利。它不像现代学术那样追求完全的客观中立,而是饱含着一种对“理想政治形态”的深切关怀与探寻。每一章的论述都显得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让人不得不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常态。在分析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常常会引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节,这些细节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钥匙,瞬间打开了理解当时社会运作机制的全新视角。它强迫你停下来,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满足于“就是这样”的表象,对于希望深挖历史肌理的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智力冒险。

评分

与市面上流行的许多历史解读不同,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问题意识的先导性。它似乎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与局限性究竟在哪里?随后所有的论证,都是围绕着如何解构和回答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对于“因袭传统”与“革新图变”之间微妙张力的描绘,尤其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保守,也没有盲目地推崇变革,而是深刻揭示了每一项制度变迁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成本与潜在风险。这种审慎的、不轻易下结论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历史责任感,让我对任何试图用“简单公式”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论调都保持了警惕。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笔触,如同一卷缓缓展开的古代画轴,将历史的烟云描摹得淋漓尽致。它并非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论著,而是充满了洞察力的观察与深刻的反思。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空的魔力,能够精准地把握不同朝代统治者在面对权力和治理难题时的真实心境与抉择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权力制衡艺术的探讨,那种在稳定与灵活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读罢掩卷,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大历史长河中,人性与制度不断碰撞、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它引导我超越了对“好皇帝”或“坏皇帝”的简单标签化判断,转而探究制度本身的韧性与缺陷,这种层次感的提升,是阅读其他通史著作难以获得的宝贵体验。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浮躁的时期开始阅读此书的,原本以为会是另一本加速我焦虑的读物,没想到它却起到了奇异的镇静作用。作者构建的历史框架极其宏大,但细节之处又极其精准,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当下困境的更高维度平台。读到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地方行政体系的论述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古代官吏在处理积案时的叹息与挣扎。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书中讨论的“治”与“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家族的切肤之痛,读来感触良多,心绪也因此沉淀下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它的阅读难度并非源于生僻的词汇,而是源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尤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论述,那种精妙的平衡术,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细致地测量和记录了过去数千年间政治机器的运行轨迹、磨损点和故障原因,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正在沿用哪些古老的逻辑,又在哪些地方重蹈覆辙。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真正品出其醇厚的佳作。

评分

高人推荐的,也相信作者的水平。薄薄的册子,应该较易读完。包装有点小脏是瑕疵。

评分

首先赞赞快递春运期间可以如常送到!书本是买给女儿的(寒假功课需要)。书本实物与图片一至,价格优惠原价*的*元就买到了,一直孩子的学习资料我都在京东自营购买的,因为方便快捷。

评分

我从上学起就对历史绝缘,老师一上课我就犯困。唯一考高分的时候是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历史占了50大分,无奈只能学。

评分

《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版)》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评分

帮朋友购买的图书,京东现在活动力度远不如从前了。券也越来越抠,希望还能多做活动吧!

评分

0

评分

本来是凑单的,印刷和纸张都挺不错的。以后买书再也不去实体店了。

评分

钱穆先生的作品,书送过来的速度也很快。

评分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