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

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弘一法师 著,林子青 编
图书标签:
  • 弘一法师
  • 书信集
  • 近代史
  • 佛教
  • 文化
  • 艺术
  • 人生
  • 哲学
  • 心灵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5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31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5
字数:49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最初搜集弘一法师书信的,是法师的挚友夏丐尊先生,他于1944年出版了《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共收入三百七十余通;其次是1958年,远处异国的道侣性愿法师把弘一写给他和几个人的一部分书信真迹编辑出版,共约一百通,书名仍为《晚晴山房书简》;其三是1961年,由新加坡广洽法师施资,丰子恺先生编辑出版的《弘一大师遗墨》,收入书信数十通。本书汇集了以上的各版本内容,并编者林子青先生数十年搜集的弘一法师书信,共七百余通。为通俗起见,书名定为《弘一法师书信》,于1990年法师逝世四十八周年时出版。1990年版早已售罄,此次为第二次印刷。
  夏丐尊先生在《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的序文中说:“师为一代僧宝,梵行卓绝,以身体道,不为戏论。书简即生活之实录。举凡师之风格及待人接物之状况,可于此仿佛得之。故有见必录,虽事涉琐屑者,亦不忍割爱焉。”这是夏丐尊先生编辑《晚晴山房书简》的初衷,也是林子青先生编辑《弘一法师书信》的用心。

作者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1907年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组织,参加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的演出。1906年创办《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在上海任报刊编辑,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di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佛学院”。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护生画集》等。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目录

前言
致许幻园(六通)
致杨白民(二六通)
附:致天津周啸麟
致杨雪玖(二通)
致毛子坚(三通)
致夏丏尊(九七通)
致丰子恺(八通)
致刘质平(一0二通)
致堵申甫(一四通)
致蔡丏因(四一通)
致李圣章(一七通)
附:致北京徐蔚如
致李晋章(六通)
致李圆净(二三通)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
致黄庆澜
致蒋维乔
致聂云台
致丁福保(四通)
致王心湛(五通)
致姚石子
致吕伯修
致黄幼希
致邓寒香(三通)
致林赞华(三通)
致刘肃平
致赵伯庼
致陆丹林
致李绍莲
致谭组云
致周敬庵
致郁智朗(一一通)
致朱稣典(四通)
致马冬涵
致许晦庐
致崔海翔(二通)
致陈无我(二通)
致陈海量(三通)
致孙选青
……
附录
印光法师致弘一法师书(五通)
马一浮致李叔同书(四通)
夏丏尊《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序

精彩书摘

  《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
  七
  (一九三二年九月初四日,温州)圆净居士慧览:昨奉到尊片,又双挂号寄到稿本一册,同时收到。
  书写对照文字,须俟画稿寄到,乃能书写。因每页须参酌画幅之形式,而定其文字所占之地位。(或大或小,或长或方或扁,页页不同,皆须与画相称。
  )又每写一页时,须参观全部之绘画及文字之形式,务期前后统一调和。(不能写一页,只照管一页。)故将字与画分两回寄上之事,亦势有所未能。诸乞亮之为幸。
  朽意以为此事无须太速,总期假以时日,朽人愿竭其心力为之编纂书写。俾此集可以大体完善,庶不负仁者期望之热忱耳。
  《护生痛言》,至为感佩。拟留此详读,俟对照文字写就,于他日一齐挂号奉上。
  《调查录》中所载之各团体,大半有名无实。故凡有赠送之书,宜先赠一册。并附一明信片告彼等,如愿多得者,可再函索,并附寄邮费,云云。如此办法,最为合宜也。且就朽人所知者而论,各团体多是若有若无,其能聚集数十人而开念佛会者,其中之人,亦大半不识文字。或有少数之人,曾在私塾读书数年者,文理亦不能通。故各处赠送之书等寄来者,以五彩石印洋纸西方三圣像,为彼等大半所欢迎请求。
  其次,则为《弥陀经》白文。至于《弥陀经白话解》,亦有少数之人能阅览。至其他诸书,则能阅者殊希。
  前月北京万居士之流通处,代人分送《陀罗尼》二种。依《调查录》所载之各机关,各赠送二十册。
  此种悲心,固甚可钦佩。但恐阅者不多。其寄至庆福寺者,直无处可以转送。即朽人亦不愿披阅,只可束之高阁而已。
  再者,凡赠送之书,必分出若干部,以极廉之价,于各处寄售。因分送之书,不久即罄。他日有人愿得者,无处可以觅求,每兴向隅之叹也。
  以上两事(一为不可多赠,一为须分出若干部寄售。朽人之意,非是阻止法宝流通。实愿法宝不致虚弃,俾不负施者之意耳。)实为朽人多年经验,所常常眼见者。拟请仁者编辑《新调查录》时,附以赠送佛书时应注意之事数则刊入。(除上记之二事外,乞仁者与尤居士①酌增。)俾他日有人依《调查录》赠送佛书时,可以得良善之办法也。
  关于画集印刷排列格式之事,俟后再详陈。仁等对于此事,具有十分之热忱,至用钦佩。《上法场》一画,拟不编人。此次未编人之画稿,虽可希望他年能再出二集。但此事难以预定。且朽人精力衰颓,急欲办道。此次画集竣事之后,即谢绝一切,不能再任嘱托之事。朽意以为未编入之画稿,或可附入他种戒杀书中出版。(如居士林之洋装本,最为合宜。)此事将来有便,再乞仁等酌之。
  新作之诗,皆已作就,共十六首。务期将全集之调子,调和整齐。但终未能十分满意耳。不具。
  九月初四日演音上画集出版之后,若直接寄赠与各学校图书馆,似未十分稳妥。应由校中教员转交,乃为适宜也。现在即可托人调查介绍。如浙江两级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及第一师范毕业生,现在某校任艺术教员者。又如上海美术学校及专科师范毕业生,现在某校任艺术教员者,皆可托子恺及吴梦非等设法调查。其南京两江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可托姜敬庐②居士调查。俟画集出版之后,每校共赠二册。一赠与此艺术教员,一乞彼转赠与彼校图书馆。朽意以为不仅限于赠送艺术学校。其他之中等以上之学校,皆可赠送。乞酌之。
  或恐此画集,须迟至明春乃可出版。则延至明春再调查亦可。因各校教员,至年底或须更动也。
  ……
书信,是心灵的回响,是岁月的回眸。 《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并非一本讲述故事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在俗世尘缘与佛法海潮之间,那些不曾轻易示人的内心风景。这本书所呈现的,是法师生命中一段段珍贵的印记,是他与亲友、弟子、信众之间,以笔墨传达的关怀、教诲、思念与体悟。 增订版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更是精益求精,搜集了更多散佚的书信,得以更全面地展现法师晚年生活的点滴,以及他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法师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对世事的淡然超脱,以及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信中的,是无声的教导 阅读弘一法师的书信,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道场,法师以他特有的温厚与慈悲,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谈论的,并非高深的佛理,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悟。或许是一封写给友人,询问近况的家常问候,但字句中却隐约透露着对人生无常的体认;或许是一封写给弟子的勉励,叮嘱其精进修行,但其间的耐心与期望,足以温暖任何一个迷茫的心灵。 法师的书信,从来不是板起面孔的训诫,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引导。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找到答案。例如,他会在信中提及自己读经的心得,分享抄经的体会,又或是提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比如对食物的俭省,对衣着的朴素。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实则蕴含着他对“少欲知足”的身体力行,以及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刻理解。 他写给年轻弟子的信,更是充满着关爱与引导。在时代的洪流中,他理解年轻人的困惑与彷徨,但他也会用他坚定的信念,为他们指点迷津。他会劝诫他们要“持戒”,但并非生硬的束缚,而是将其视为“解脱”的契机。他会鼓励他们要“用功”,但也会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这些劝导,无不体现着法师对众生疾苦的悲悯,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信中的,是淡泊的智慧 弘一法师,一生都在追求“淡”。从艺术家、教育家到出家僧人,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转变,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他都始终秉持着一份淡泊的心境。他的书信,便是这种淡泊心境的最佳体现。 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封信的到来,往往承载着作者所有的思念与心意。法师的信,即便是在战乱时期,或是身体抱恙之际,字里行间却鲜有抱怨与愁苦,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的观察,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解脱的向往。他会描绘窗外的景致,记录下雨落的声音,分享他对花开花谢的感慨。这些自然的描摹,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佛法的显现,从中体悟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谛。 当他提及生活中的困顿,例如物质的匮乏,他也不会流露出过多的情绪,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面对。他会感谢给予帮助的人,并从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连接。这种淡泊,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生命真相的透彻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宁与自在。他能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智慧,对于身处纷繁复杂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更是弥足珍贵。 信中的,是深沉的牵挂 法师虽然出家,但他对尘世的牵挂,却从未因此而断绝。他的书信,便是连接他与过去、与亲友、与众生之间情感的纽带。 他会写信给远方的亲人,询问他们的生活,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他们能在佛法中得到安稳的期盼。他的挂念,不是世俗的物质给予,而是精神上的指引与祝福。他希望亲人能够明白人生的真谛,找到内心的解脱,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 他对弟子和信众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他会细致地询问他们的修行进展,解答他们的疑惑,并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即便有时无法亲自见面,他也会通过书信,将他的关怀与期许传递过去。读这些信,你能感受到法师那颗慈悲为怀的心,他将每一个众生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尽己所能去关怀与度化。 增订版,是对过往的追溯与传承 《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的“增订”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层深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了篇幅,更是对法师生命历程的一次更全面的梳理与呈现。新增的书信,可能来自不同的收藏渠道,填补了以往认知的空白,让法师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这些新增的内容,或许能让我们了解到法师在某些时期的具体思想转变,或是他与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细节,亦或是他对于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一旦被重新串联起来,便能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增订版的出版,也意味着对法师精神财富的进一步挖掘与传承。它不仅仅是供人阅读的文本,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的诠释。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的人生,体悟他“不为己身,但为众生”的宏愿。 阅读,是与智者对话 阅读《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不是一次消遣,而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聆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法师那颗历经沧桑却依旧澄澈的心。我们感悟的,不仅仅是言语,更是他那深邃的人生智慧与博大的慈悲情怀。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它所呈现的,是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简朴的日子里,也能活出最真挚的生命。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解脱,不在远方,而在心中。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迷茫、焦虑时,不妨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让弘一法师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安抚我们躁动的心灵。它所传达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与清澈。这,就是《弘一法师书信(增订版)》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它不像某些严肃著作那样佶屈聱牙,而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作者的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韵味,即便是描述一些相对枯燥的理论或背景,也总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细节处理,那些光影、气味、微小的动作,都仿佛被精心雕琢过一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句子都值得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从中咂摸出不同的味道和深意。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人性温度的叙事空间。作者对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流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更能深入挖掘驱动历史洪流的内在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着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既有时代的局限性,又闪耀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扑面而来,绝非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可以比拟。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过去复杂性的独特视角,读完之后,对于理解我们身处的现在,也多了一层坚实的基石。

评分

最令我感动的是,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股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关怀。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录或分析,更像是一种对“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安顿心灵的哲学追问。作者似乎并未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各种不同的境遇和思想碰撞,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这场深刻的思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态度,非常契合当代人对精神世界探索的需求,让人在读完故事的表象后,仍能沉浸在对意义、价值和终极关怀的追寻之中。读罢掩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留下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仿佛被作者牵引着,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线上自由穿梭,却没有丝毫的迷失感。叙事的张力从开篇便紧紧抓住人心,每一个转折都处理得自然而又出乎意料,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究故事最终的归宿。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场面时,总能适时地切入个体的情感体验,使得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感染力。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完美结合,让文本的层次感极为丰富,它既能满足我对史实细节的探究欲,又能抚慰我对人类情感共鸣的渴望。

评分

从结构上看,该书的逻辑性极强,虽然内容涵盖的信息量巨大,但作者通过精妙的章节划分和清晰的论述线索,将所有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知识体系。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信息点散落,需要读者自行拼凑,而是像一个已经搭建好的精巧装置,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路径去探索即可。这种清晰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框架。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表达能力。

评分

书不错!不错???

评分

包装很好,书完整地入手了。内容等我看完了,再跟大家分享哈

评分

弘一法师,我心中的偶像。

评分

印刷质量很不错,扉页厚度也刚刚好

评分

送给舅妈看

评分

书还没来得及读,买时看了介绍,应该不错

评分

硬货,自己看送人绝对硬货,推荐

评分

好评

评分

送给舅妈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