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英國

權貴英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翔鍾 著
圖書標籤:
  • 英國曆史
  • 貴族
  • 社會階層
  • 權力
  • 文化
  • 政治
  • 曆史
  • 傳記
  • 社會
  • 維多利亞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02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032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0
字數:33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退齣歐盟、難民問題、匯率大跌、經濟下行,英國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權貴英國》通過分析英國的政治建製——君主製和貴族製的曆史與現實,指齣英國的復興必定是從曆史與文化傳統中汲取力量。
  ★英劇《唐頓莊園》在國內受到熱捧,收獲瞭大批英國貴族的擁躉。他們對英國貴族日常生活和英國貴族文化非常感興趣,但是國內圖書市場上介紹英國貴族曆史的嚴肅讀物隻有一種學術著作,《權貴英國》以記者的敏銳視角、豐富的曆史素材、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英國貴族曆史,尤其是對五傢曆史上知名的貴族世傢做瞭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英國現存的政治製度和社會製度——君主製和貴族製。分析瞭兩種製度的曆史和現狀。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王室製,介紹瞭英國曆史上的各個封建王朝,說明瞭君主立憲製是如何逐步確立起來的。下篇貴族篇,介紹瞭英國貴族製度的曆史形成和曆史命運,以及幾個知名的英國貴族世傢。《權貴英國》以描述英國王室與貴族的曆史與現實為綫索,勾勒齣一幅英國政治、社會乃至精神風貌演變的畫捲。

作者簡介

  邱翔鍾,曾任英國廣播公司(BBC)資深節目製作人,香港《信報》總編輯,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居英三十餘年,曾為香港《信報》《信報月刊》《明報月刊》等報刊撰寫國際評論及英國政治、社會和經濟動態。

精彩書評

  王權與貴族,是洞察英國曆史與製度進化、改良的主軸。君主立憲與保守主義理念,浸潤英人的日常生活,深入其國民的骨髓。邱翔鍾先生的這部著作,適逢其時。它是有關英國王權與貴族製度的入門讀物。更有價值的是,英國三百多年來平穩而又秩序的製度實踐,對正經曆陣痛的中國,無疑是彼岸遞來的一麵鏡子。
  ——張力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FT中文網創刊總編輯)
  
  該書資料詳實準確,不論是敘述曆史,還是描述現狀,作者均以學術界的資深研究成果作為資料來源,即使是掌故趣聞,也都有可靠的事實依據。
  ——李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目錄

關進籠子的王室與引領時代的貴族(序)
王室篇(Monarchy)
——邁嚮立憲君主之路
前言 英國當代君主:喪失瞭權力,還有什麼作用?/ 003
1. 象徵性和禮儀性角色/ 004
2. 君主特權仍在,卻非君主掌握/ 012
第一章 英格蘭國王與專製君主不同在哪裏? / 019
1. 君權與教權:王大還是神大?/ 020
2. 限製君權的傳統/ 026
3. 歐洲封建和英格蘭君主的血統承傳/ 032
4. 英格蘭也有農民起義:隻是次數少、規模小/ 035
5. 限製君權的理論/ 037
第二章 早年的英格蘭/ 041
1. 諾曼入侵前的入侵者到薩剋遜王國的齣現/ 041
2. 徵服者威廉建立的諾曼—盎格魯王國/ 044
3. 擺脫依附法國,英格蘭民族主義興起/ 050
4. 兄弟鬩牆——紅白玫瑰戰爭/ 060
第三章 都鐸王朝時期的政治和宗教紛爭/ 068
1. 熱情爽朗的亨利八世初登政治舞颱/ 070
2. 紛爭的開始:亨利八世想休妻再娶,教宗不批準,怎麼辦?/ 073
3. 亨利八世嚮羅馬教廷攤牌:自封為教會至尊首腦/ 081
4. 伊麗莎白一世:奇裏斯馬女王?/ 091
第四章 讓英國人刻骨銘心的內戰和“光榮革命”/ 105
1. 斯圖亞特早期君王:狂熱信仰君主絕對權力/ 105
2. 查理一世君權神授觀念帶來的悲劇:與國會的決裂/ 111
3. 查理一世之死和剋倫威爾邁嚮軍事獨裁道路/ 122
4. 王政復闢的根由:君主受到國會約束,護國公無法無天/ 133
5. “君臨而不統治”原則的確立:“光榮革命”/ 138
第五章 漢諾威王朝:君權進一步削弱,英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 152
1. 漢諾威王朝:德國人做英國國王/ 153
2. 維多利亞女王:無災無難,長期在位,英國稱霸全球/ 165
3. 溫莎王朝:誠惶誠恐的“新”王朝/ 172
4. 伊麗莎白二世:“傢庭式君主製”麵對的考驗/ 179
貴族篇(Aristocracy)
——從韆年的主角到落日的餘暉
前 言 英國現存的貴族/ 189
1. 貨真價實的貴族:傳統的世襲貴族/ 189
2. 舊瓶裏的新酒:終身貴族/ 191
3. 上議院:階級和種族的熔爐?/ 197
4. 永遠的封建玩意兒:王室貴族/ 201
第一章 英國還存在貴族階級嗎?/ 205
1. 貴族製已死,貴族猶存/ 205
2. “英國貴族在衰敗的邊緣”/ 208
3. 長期執掌英格蘭和英國運程的貴族階級/ 216
第二章英格蘭貴族製的起源/ 222
1. 諾曼人建立的封建製/ 224
2. 君主與貴族:相剋相生/ 228
3. 貴族和騎士如何煉成?/ 236
第三章英格蘭貴族階級的形成/ 244
1. 成為英格蘭貴族容易嗎?/ 244
2. 貴族階級的教育和婚姻/ 249
3. 講實際的近代貴族:投身工商業活動/ 265
4. 貴族的終極奢華和炫耀:莊園豪宅/ 271
5. 貴族階級的生活方式/ 278
6. 貴族的天職:管治國傢/ 285
第四章 如日中天的日子不長瞭/ 289
1. 財雄勢大的貴族地主階級/ 289
2. 厄運的開始/ 295
3. 新興富豪侵入貴族領地/ 301
4. 貴族領地失守/ 314
第五章 喪失財富和地位之後,怎麼辦?/ 319
1. 臉皮夠厚:迎娶(美國)富豪獨生女/ 319
2. 頭銜有價,齣任裝飾性職位/ 323
3. 到海外去:殖民地的冒險生涯/ 327
4. 天翻地覆,迷失方嚮/ 331
5. 貴族在殖民地的拿手好戲/ 336
6. 管治權是如何喪失的?/ 340
第六章 著名的英國貴族世傢/ 349
1. 德文夏公爵—卡文迪什傢族/ 349
2. 馬爾博羅公爵—丘吉爾傢族/ 364
3. 白德福公爵—羅素傢族/ 376
4. 威斯敏斯特公爵—葛羅甫納傢族/ 387
5. 索爾茲伯裏侯爵—塞西爾傢族/ 397
尾 聲 無可奈何花落去/ 406




前言/序言

  關進籠子的王室與引領時代的貴族
  2005 年夏天,英國開始接待中國團體遊客旅遊時,第一批旅遊團訪客當中,有一位名叫馬添國(音譯)的中國新聞工作者。他嚮政治上持態中間偏左的英國《衛報》記者提齣他可能以為會讓英國人感到棘手的問題。他問道:“你們實行君主製,怎麼會是個民主國傢呢?”想來,應該有相當見識的記者尚且會提齣這樣的問題,那麼,普通人中存在類似的誤解大概也就不足為奇瞭。即使是英國人統治過一百多年的香港,也有許多人對英國的事情不甚瞭瞭。在香港,有人把英女王稱為“事頭婆”。這個說法雖然有些開玩笑的性質,不過,事實上,不僅在香港,而且,在其他華人社區裏,對於英國立憲君主製度和其他建製的認知存在誤差,甚至誤解的人不少。可不是嗎?英國不但有女王,有王室;國會有貴族院;這個國傢還存在公、侯、伯、子、男不同等級的爵爺——盡管他們多半收斂沉潛,不再“招搖過市”。用當代一些中國人的觀念看,這不就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或封建國傢嗎?
  想要瞭解英國社會及其建製,顯然不能從想當然的概念齣發。要瞭解這個國傢,有必要拋棄固有的成見,尤其要拋棄意識形態造成的偏見,從曆史真相,從事實齣發,認識這個國傢的曆史和現狀。許多華人認為,英國人頑固保守,英國一切沒有大的變化,是保守主義的大本營,有人甚至以為倫敦還是大霧籠罩,濃霧滿天。其實,英國大緻上治理好瞭倫敦和其他大城市地區的空氣汙染。雖然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英國在鞦季和鼕季陰雨綿綿,然而,陽光燦爛的日子不少,春天和夏天的天氣尤其好,藍天白雲,時時可見。多年不見魚兒的泰晤士河重現鮭魚。英國的確以保守主義見稱,沒有動不動就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但是,
  它同時不斷改良;它不輕易放棄傳統,卻又不停變革,實施緩進改革。連他們的社會主義倡導者也用古羅馬曆史上以緩緩推進兵力的將領費邊(Fabius Maximus )為名,把他們的組織叫做費邊社(Fabian Society),主張緩慢推動社會主義。英國曆史上形成的種種重要建製,包括君主製、貴族製、議會製、公學製,都是古老的建製。這些建製錶麵上亙古不變,實際上都不停地以不同方式展開改革。它們或許保存瞭外殼,而內涵早已經翻新。有的建製亦舊亦新,有的與時俱進,有的改頭換麵。除瞭古老的建製之外,英國還有今天看來可以說是半新不舊的建製,如內閣製、文官製(公務員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纔完整建立起來的社會福利製度和全國醫療係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簡稱NHS)。
  對於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誤解,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原因是翻譯文字帶來的問題,所謂“lost in translation”(這一詞組源自中文譯名為《迷失東京》或《愛情,不用翻譯》的美國電影片名);翻譯文字不但容易走樣,而且容易産生歧義。不同國傢裏的同一建製,名稱或許相同,內涵卻可能大相徑庭。拿君主來說,且不說當代被稱為“虛君”的英國立憲君主,即使是曆史上大權在握的英格蘭和英國君主,其權力不僅遠遠比不上皇權主義傳統深厚國傢裏的皇帝,也遠遠比不上同為西歐封建製度下的法國君主。在法國,據說那位被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曾經宣稱“朕即國傢”。不論他是否說過此話,從17 世紀後半期直到18 世紀初(1643—1715),長期執政的路易十四的確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然而,英格蘭君主嚮來就受到製約:早年的國王勢力小,其他伯爵國幾乎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從英格蘭可算自
  成一統的國傢時,基督教已在西歐得勢,不但支配神的世界,而且控製世俗的活動,西歐各國君主無不受到羅馬教廷的控製。即使是宗教改革之後,教權也還是強大。而當時的英格蘭正經曆鼓吹絕對君權的君主被關進籠子、被迫交齣權力,實現立憲君主的曆史陣痛中。英國君主製的曆史,也就是君主被關進籠子裏、權力被褫奪的曆史。從1215 年的《大憲章》開始,貴族和其他階層民眾一起,逐漸削減君主的權力。到1688—1689 年的所謂“光榮革命”,立憲君主製確立,君主變成虛君,即掛名的國傢元首,沒有實權;實權先是落到貴族和地主階級代錶,其後落到民選的各個階級代錶手中以及經過嚴格考試長期在政府各部門工作的高級公務員,或稱文官手中。早年的文官多半來自中上層階級,之後,越來越多來自中産人傢。英國的君主雖然喪失瞭權力(power),卻成為國傢的象徵,成為國傢元首,在任何慶典儀式中穩占首席。英國君主隻要恪守立憲君主製的原則,和善親民,規行矩步,便可以安坐其位,擁有不能以實際權力、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威望(prestige)。
  英國另一個容易令人誤解的建製是貴族製度。誠然,曆史上的許多貴族伺候君主,響應國王的徵召,帶領兵丁討伐叛逆或開疆闢土,參加十字軍東徵,但是,他們同時製約國王的權力。在西歐封建製度下,貴族,尤其是大貴族,在自己的領地上大權在握,割據一方。至少在英格蘭和英國,貴族是過去上韆年曆史上最重要的階級。貴族階級是限製王權的主力,是驅動英國最早邁嚮立憲君主製的推手;貴族不僅控製貴族院,他們還通過平民身份的子侄長期操控平民院,即下議院;貴族在英國文化和文明發展中處於主導地位,他們的品位愛好,影響無遠弗屆。到瞭今天,貴族階級成瞭過時的階級。雖然貴族院還叫貴族院,但是,多數世襲貴族已經被趕瞭齣去,取而代之的是退休政治人物,即前內閣大臣和各黨頭麵人物和各界代錶人物(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包括退休的工會領袖),或是學有專長、民選的行政首長想要延攬委以重任的人士。他們都戴著“男爵”(或“女男爵”)帽子,但是,他們既沒有田連阡陌的農地,也不能像以往的世襲貴族,把爵位傳予子弟。根據筆者的粗淺研究,無可諱言,我認為英格蘭和英國貴族是英國曆史上最重要和最值得重視的階級,不是斥之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勢力所能簡單否定的。
  一言以蔽之,英國像一個舊瓶子,盛載著現代文明社會的內涵;外錶古舊,內容簇新。用另外一個比喻來說,英國像是一個充滿古老陳舊建築的地方,外錶古色古香,內部陳設和裝備則是現代的。就像英國保存、繼續使用古老建製一樣,許多當代英國人仍然使用或者居住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之內,這些建築或房宅的外牆也許古樸,甚至陳舊,而裏邊的裝修時髦,設施先進。任何人到英國各地走走,都會發現從中世紀晚期以來種種不同時
  期、不同風格的建築。眾多不同時期興建的城堡,包括至今仍然是英國王室住所之一的溫莎堡,那是11 世紀徵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66—1087 )開始修建的城堡,更多的是中世紀晚期以來的王室和貴族的深宅大院,豪華府邸;多年來支配英國人精神世界的教堂乃至普通民居,形形色色的建築,由哥特式和新哥特式、巴洛剋式、都鐸時期、喬治亞時期、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到現代和新古典建築,應有盡有。英國的建製就像其建築,新舊雜陳,舊建築不停維修或翻新,繼續使用,同時,又有最新穎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爭奇鬥艷,令人眼花繚亂。無論是何時何種建築,隻要沒有在戰亂中被毀或遭到擯棄變成為廢墟,仍然還在使用,經過一代一代人的維修、保養和更新,裝設瞭各種現代設施。
  如果要用當代中國人熟知的觀念來看,可以說目前英國社會主體是一個裝在封建社會框架中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和民主自由和多元的社會結構內容。其實,這樣的說法不免過於簡單化;英國社會極為復雜,難以用簡單的一套觀念來概括。如果非藉用那些概念不可的話,可以說,在英國,從影響深遠的封建貴族殘餘,居於經濟主流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遍及民眾生活和福祉各方麵的社會主義成分,多彩多姿的後現代創意言行,等等,應有盡有,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層次的立體社會。在許多人眼光中,在當代世界,由於舊的建製更為人所熟知,甚至更為引人矚目,英國顯得古舊保守。實際上,在英國,從社會結構、政治建製、文化創作到民眾生活,樣樣事情都在不停改革,都在與時俱進的英國,比世界上許多地方顯得更為年輕活躍。“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用在英國,可說恰當。
  當代英國史學傢夏瑪寫道:“英國曆史,看來像是溫和節製社區的産物,甚少由於痙攣而顫動。”像其氣候的溫和適度一樣,英國,尤其是其主要構成部分即本書主要討論的英格蘭,宮闈內的同室操戈,陰謀詭計,封建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不可避免;統治集團之間,尤其是貴族與君主之間的爭鬥,更是史書不絕,並在17 世紀終於釀成內戰,兵戎相見。但是,與許多國傢民眾揭竿而起,或暴民纍纍起事推翻統治階級相比,英國曆史上,下層民眾造反起事圖謀推翻王室統治的暴烈事件罕見;社會的發展安穩節製,漸進的改良動作不斷,卻無疾風暴雨式的革命;朝代循環,民眾抗爭,暴民肆虐,以緻軍閥混戰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死亡人數以成百上韆萬計,最終改朝換代的慘烈事件則更是聞所未聞。長期在英格蘭以及英國其他部分處於統治地位的君主和貴族,當然也是廝殺和醜聞充斥,但是,由於沒有發生大規模殘殺造成文化傳統的斷裂,主流文化和傳統連綿不斷,優雅高尚的文化成果世代延續承傳,多年積纍,豐富多彩。
  作為一個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發達的多元開放社會,英國的社會政治、曆史書籍和資料不但汗牛充棟,而且眾說紛紜,觀點各異。英國所有君主和重要王室成員都有大量成書的
  傳記,曆任首相、重要大臣、王公貴族留下的記錄,不計其數。十幾年前,曾經在大西洋兩岸受過教育的曆史學傢福爾曼博士(Dr. Amanda Foreman )在研究其他問題的過程中發現
  瞭第五代德文夏公爵夫人左婕娜(Georgiana Cavendish the 5th Duchess of Devonshire )這個人物以及她與其母親史賓塞伯爵夫人(Countess Spencer )之間的大量來往書信。福爾曼越看越有興趣,並因而寫成左婕娜的傳記《德文夏公爵夫人左婕娜》一書。此書齣版之後,成瞭暢銷書,其後還拍成電影。此書行文流暢,傳主為人行事堪比當代的短命王妃戴安娜,多姿多彩。但是,許多批評傢認為作者太過同情傳主,不夠客觀。在英國,不但王室有大量藏書和各種資料,貴族傢庭也有大量藏書和資料,對於研究者而言,那是無盡的寶藏。
  筆者介紹英國建製,這個題目大得很,不可能作第一手的研究,而隻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取和利用英國史學傢們的研究成果。英國史學研究,尤其是英格蘭和英國史方麵,根基深厚,成果豐富,而又存在各種各樣的觀點。本書根據英國主流史學傢的研究成果,簡略介紹英國君主製和貴族製的主要特徵,以偏概全,掛一漏萬,在所難免。
  除此之外,筆者還參考英國報章資料上的最新信息。主要參看的報章有《泰晤士報》、《衛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每日郵報》等。報章信息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各報的名人訃聞。英國報章的訃聞不隻是介紹履曆,更重要的是介紹死者主要事跡,要言不煩,重點突齣。這些訃聞不但有助於瞭解死者,而且有助於瞭解過去近百年來的重要人物以及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遷。

遠方的燈塔:一個失落時代的航海日記 作者:伊萊亞斯·索恩 一、海圖之外的呼喚 公元1878年,蒸汽與煤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著舊日世界的麵貌。然而,在大西洋的怒濤與太平洋的靜謐之間,仍有大片未被精確測繪的藍色荒原。本書並非一部關於帝國擴張或政治博弈的宏大敘事,它是一本深埋於航海日誌與個人手稿中的發現——一位名叫亞瑟·彭德爾頓的自然曆史學傢兼業餘製圖師的遺作。 彭德爾頓的旅程始於對“確定性”的反叛。他厭倦瞭倫敦濕冷的霧氣和學院派無休止的辯論,渴望親眼目睹那些隻存在於古老水手傳說中的景象。他的船隻“信天翁號”,一艘小型的、經過改裝的巴拿馬帆船,載著他的少數幾名忠誠船員,於九月一個陰沉的早晨,悄然離開瞭泰晤士河口,駛嚮瞭未知的南方。 二、赤道風暴與星辰的指引 日記的第一部分,詳細記錄瞭穿越赤道太平洋的艱辛。彭德爾頓的筆觸冷靜而精準,充滿瞭對海洋力量的敬畏。他描繪瞭珊瑚礁的詭秘色彩,那是任何陸地畫傢都無法調和的熒光綠與深紫的交織;他記錄瞭罕見的“綠閃”現象,以及在南緯二十度時,海豚群仿佛領受瞭某種無形指令般,集體躍齣水麵,追逐著“信天翁號”的船艏浪。 與其他航海傢不同,彭德爾頓的興趣並非財富或領土,而是生態的孤立性。他花費瞭大量篇幅描述船隻停泊在幾處無人知曉的火山島礁時,對當地動植物群落的細緻觀察。例如,他在一張模糊的素描旁寫道:“這裏的甲蟲體型堪比我的拇指,其外殼摺射著一種近乎金屬的虹光,它們似乎從未見過比它們體型更大的掠食者。” 這些島嶼的名字在官方海圖上是空白的,彭德爾頓以希臘神話中的名字為它們命名,如“卡呂普索之淚”和“俄耳甫斯的低語”。他的觀察記錄瞭生物演化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所能達到的奇異程度。 三、人造迷宮與失落的文明 航程的轉摺點發生在澳大利亞西海岸以西,一個被彭德爾頓命名為“迷霧之域”的海域。船隻遭遇瞭一場持久的、幾乎不閤常理的濃霧,持續瞭近三周。在這片迷霧中,他們發現瞭一些不該存在於此的痕跡:人工雕琢的、由某種堅硬的、非當地石材製成的方形石塊,被衝刷在潮濕的沙灘上。 彭德爾頓對這些遺跡進行瞭發掘。他相信這並非任何已知殖民者的作品。日記中充斥著關於“地基的幾何結構”和“無法辨認的符號”的推測。他用細緻的筆觸描摹瞭那些符號——它們既不似瑪雅,也與波利尼西亞的紋飾相似,卻又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對稱性。 他推斷,一個高度發達,但最終被海洋吞噬的文化可能存在於此。他的描述聚焦於材料學的謎團:這些石頭似乎能吸收光綫,即使在最明亮的白晝下,也散發著幽微的暗影。 四、內陸的探險與異樣的感知 在補給瞭一周後,彭德爾頓決定將“信天翁號”托付給大副看管,自己帶領兩名船員,攜帶必要的儀器,進行瞭一次短暫的內陸探險。這次探險占據瞭日記的後半部分,也充滿瞭最令人不安的記載。 他們進入瞭一片廣闊的、被扭麯的紅土平原所覆蓋的地區。這裏的植被稀疏,但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奇特的、類似臭氧的氣味。彭德爾頓描述瞭地平綫上不斷齣現的“視覺錯覺”——仿佛遠處的山脈在呼吸,它們的輪廓會周期性地拉伸和收縮。 更重要的是,他的聽覺記錄。在日記中,他多次提到一種低沉的、無法定位的“嗡鳴聲”,這種聲音似乎並非來自外部環境,而是直接作用於內耳,引發瞭持續的偏頭痛和失眠。他試著用當時最先進的聽音器進行記錄,但所有儀器都顯示“絕對的靜默”。他隻能依靠文字來描述這種“存在的噪音”。 有一次,他的船員之一,一個名叫詹姆斯的強壯水手,突然陷入瞭一種類似癲癇的狀態,口中不斷重復著一個詞:“錨,但沒有船。”詹姆斯幾天後恢復瞭正常,但拒絕再談論那片平原。 五、終章:歸途的迷惘 日記的最後幾頁,書寫得異常倉促,墨水有明顯的洇開痕跡。彭德爾頓似乎帶著一種既興奮又恐懼的心情寫下瞭最後的記錄。他聲稱在那個嗡鳴聲最強烈的夜晚,他通過望遠鏡觀測到瞭夜空中一個不應存在的、移動緩慢的“光斑”,它的運動軌跡完全不符閤任何已知的星體規律。 他相信自己發現瞭某種地球深處或海洋深處的“諧振”,一種影響瞭古代文明,甚至可能影響瞭當地生態感知的自然現象。他迫切地想要返迴文明世界,將他的發現公之於眾,證明那些“被排除在科學之外的異常”是真實存在的。 “信天翁號”最終在歸途中失去瞭聯係。官方記錄顯示,船隻在接近馬六甲海峽時,遭遇瞭突發的颶風而沉沒。然而,這本書的發現者——一位二十世紀初在蘇拉威西島的廢棄燈塔中找到這些密封木箱的探險傢——在遺囑中強調,這些日記的真實性遠高於船隻的沉沒報告。 《遠方的燈塔》不是一部關於地理發現的史詩,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感官極限、對未知世界的純粹探索,以及被“異常”所滲透的孤獨旅程的記錄。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熟知的世界邊界,並思考那些存在於科學地圖邊緣的“噪音”與“陰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試圖重塑曆史輝煌或批判舊製度的作品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走嚮極端化或臉譜化。但這本書卻展現齣一種難得的平衡和剋製。它沒有簡單地將貴族描繪成十惡不赦的惡棍,也沒有把平民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相反,每個人物都被賦予瞭復雜的動機和多麵的性格。這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作品具有瞭超越時代的普適價值。它探討的是權力腐蝕人心、傳統與變革的拉鋸戰,這些議題直到今天依然在我們身邊上演。因此,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思考、不滿足於錶麵敘事的讀者,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和推敲的佳作。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情有獨鍾,那是一種融閤瞭古典的嚴謹和現代的鋒利的文筆。它的語言充滿瞭力量感,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絕無半點冗餘。很多段落,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其間的深層含義。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晦澀的政治博弈描繪得如同一場精彩的戲劇,讓人屏息凝神。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在描寫宏大的曆史進程時,作者也從未丟失對個體情感的細膩捕捉。那些關於忠誠、背叛、愛情與責任的描寫,雖然發生在那個遙遠的背景下,卻能精準地擊中當代讀者的內心深處,引發強烈的共鳴。這是一種高級的文學體驗,它挑戰讀者的智力,同時也撫慰著我們的情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鍾錶匠,將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時代背景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初讀之下,你可能會被書中描繪的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圖景所震撼,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絕非簡單的曆史羅列,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命運展現齣來的。作者對於細節的打磨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貴族莊園裏精緻的茶具擺設,還是底層民眾為瞭生存而進行的艱難掙紮,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對於權力的運作邏輯,書中展現瞭一種近乎冷酷的洞察力,揭示瞭光鮮外錶下隱藏的那些交易與妥協。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關於人性、階層與時代的深刻洗禮。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者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永恒的睏境與追求。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密度。它絕非一本膚淺的作品,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研究基礎之上。無論是對當時社會習俗、法律條文的描摹,還是對特定時期藝術思潮的穿插介紹,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然而,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將這些知識點以一種極其自然、不生硬的方式融入到故事情節中,絕不讓人産生“上課”的感覺。相反,這些背景信息如同血液般注入瞭人物的言行舉止和環境氛圍中,使得整個世界觀無比真實可信。我感覺自己不僅讀瞭一個故事,更上瞭一堂生動且引人入勝的社會文化史課程。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體量頗為可觀,起初我有些擔心會讀不下去,怕陷入故事情節的泥沼中。然而,一旦被其獨特的魅力捕獲,時間仿佛失去瞭意義。作者的敘事結構設計得極為巧妙,采用瞭多綫敘事和時間跳躍的手法,將不同階層、不同視角的故事綫並行推進,最終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這種敘事上的復雜性非但沒有造成混亂,反而增強瞭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往往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道德睏境,迫使讀者不斷反思自己以往的判斷。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自洽而又極具張力的世界,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評分

總體比較滿意,還不錯的商品。

評分

好,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總體比較滿意,還不錯的商品。

評分

及時

評分

好,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及時

評分

書寫得非常棒!

評分

好,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書寫得非常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