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人——王夫之传(精)

天地行人——王夫之传(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茂 著
图书标签:
  • 王夫之
  • 明代
  • 传记
  • 历史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学
  • 人物传记
  • 学术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3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手法,展示了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的生平事略。全书资料收罗丰富,对传主的把握准确、到位,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是近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的别开生面之作。

——文史专家 黄留珠


本书的作者,对于王夫之其人其文,知之甚深,爱之甚切,因而作品写来有理有据,有声有色;环绕着王夫之的时代更替与社会动荡等,也描写得波澜不息、跌宕起伏,让人如临其境。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与环境之中,作者写出了王夫之虽被各种风浪和事件裹挟,却能在飘忽不定的行旅中坚持从事文史典籍的阐释与整理,以及在哲学思想上锲而不舍地进行问题研讨与体系构建,一个传统知识文人旷达的个性与旷世的成就,也经由这样的过程充分地揭示出来,令人深为纫佩和叹服。

——文学专家 白 烨


内容简介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书生报国,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怀。

作者简介

聂茂,本名陈庆云,男,1970年生,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蒋介石与张学良的恩怨情仇》《心灵的暗香》《伤村》和《情泊奥克兰》等40余部。曾获《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等。

目录

001??序言/书生苍茫??唐浩明


001??引子/孤独的圣贤

006??第一章/归西

031??第二章/报丧

063??第三章/奔丧

100??第四章/吊唁

132??第五章/大殓

169??第六章/守灵

202??第七章/出殡

238??第八章/入土

283??第九章/头七

316??第十章/千古


351??附录一/王夫之大事记

360??附录二/参考文献

369??后记/信仰的力量


精彩书摘

引子?孤独的圣贤

已是午后,静谧无声。我在湘西草堂前徘徊了很久,阳光和阴影互不相让,紧紧跟随,我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虚空,一股发烫的力量从胸口涌出。所谓草堂早已变样,不再是当年的泥土草房,而是白墙黛瓦,肃穆威严。

看着王夫之画像,清瘦的,黝黑的,坚毅的,愁绪的。一介书生,满腹经纶,千秋文字,令人景仰。

毛泽东曾说:“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

谭嗣同评价:“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章太炎称:“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

船山、“南岳雷”、而农,皆王夫之、船山先生之谓也。

学界认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中华文明史中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面对这样一位思想巨擘、我的同乡前辈,我以虔诚之心前来寻访。一次又一次,在衡阳的船山书院,在船山发黑的故土王衙坪,在他终生流连的南岳圣地,在他写出旷世巨著的隐居之地金兰乡。

然而,除了蝉鸣,寂静之中再无其他声音响起。虽然远处很喧嚷,但属于夫之的却是寂静。也许这遂了夫之的本意,他生前的绝大部分日子不都是这么寂静的吗?但是,在后辈的我看来,这种令人发慌的寂静难免悲凉。

此刻,船山书院依旧寂静。不远处,渺远的人声和寥落的人影仿佛只是幻境,与我无关,与夫之无关,与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无关,与泱泱大国经历的五千年文明无关。奈何这个院落仿佛炙热天地下的一个摆设!一只蝉似乎比人更有人情味,听到我的脚步,立即发出礼节性的嘶鸣。当一对男女终于姗姗而来,嬉笑着进入堂内,勾肩搭背,对着夫之画像指指点点,不时发出浅薄的评价,我更觉得失望。他们不来还好,这里不是哗众取宠与谈情说爱的地方,夫之更不应该是后人用手指指点点和用眼睛调侃的对象。人们怎样对待这位清瘦的先贤,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内心。或许是我对世人太自信,于是,落得一个笑话。其实,这个世界,谁还会与你谈及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呢?且不论人们知不知道夫之是否为圣贤,只怕世人进了这草堂,都不知道夫之是何人。

转念又想,寂静也好,不要来打扰夫之的沉思吧。他不再挣扎,不再纠结,不再书写,只是一味地沉睡。他沉睡,只是因为太疲惫。

夫之生在大明衰亡之际,死在大清繁盛之时,一生国仇家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时间过去了,无人问津是夫之的不幸,无人问津亦是夫之的大幸。孤独才会安稳,即便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至少可以平安地活着。孤独才会思考,即便伤痕累累、苦不堪言,但内心反而会更丰富,思维也会变得比任何时候更敏锐、更清晰、更深刻。

回顾历史,我们不幸于夫之没有安身立命、飞黄腾达,我们更庆幸于没有错失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如何在逆境中百炼成钢。虽然夫之并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拾旧山河,但夫之的人生遭际与在寂寞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比肩历史上众多的英雄好汉。若历史给他机缘,他一定可以成为岳飞,成为文天祥。可惜,他生不逢时,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寂寞中打拼。寂寞让他的思想沉淀,思想让他的寂寞开花,最后,他成了孤独的圣贤。

孤独的圣贤穷其一生并没有走多远!

今天,从衡阳到南昌,坐高铁只需两个半小时,而这两个半小时距离,却是夫之一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用时几个月。从衡阳到肇庆,没有高铁,坐普通列车,最多只需八个小时,而夫之却经历了百转千回、九死一生,那是他最辉煌和最失落的地方,在将近一年的时光里他度日如年。夫之的一生以衡阳为中心,踟蹰徘徊,来来回回,始终没有离开南岳群山和双髻峰。今天,我们甚至不能确切地指认双髻峰到底是哪座山,因为,它未名列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中。是的,这座山后来就成了无名的山,被人们遗忘。而正是那样一座不起眼的山,夫之一生上上下下,数以千次,走了上万里山路,不变的是风景,变化的是光景与人心。若以当下人一生行走的足迹分析,夫之连最最普通的山民都算不上。但是,人的视野不是行走的距离所能决定的。他一生没有走多远,可是明明又走得很远很远,远到看不见尽头,远到超越所有同时代的人,超越了时代和王朝,超越了华夏与海内,也超越了他自己。

孤独的圣贤穷其一生并没有爬多高!自小在书香门第成长,他聪颖过人,学富五车,却只参加过乡试,且中第五名。他本想进京赶考,誓要闯出一番名堂,安身立命,报效大明。可是,明朝已亡,他报国无门,但是,虽说无门报国,他仍旧以身报国;南明苟延残喘,他怀着一腔热血,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地投奔而去。在腐朽混乱的小朝廷内,他恪守忠诚和正义。你可以说他愚忠,可以说他糊涂,可以说他不识时务。不错,他就是这个性格。他十分纯粹,忠君爱国,这个国自然是大明,他甘愿做马前卒,在朝廷走动,做一个品级都无的官场中人,并且越级谏言,以卵击石,头破血流,最终,仓皇逃出宫廷。吴三桂先是扶清灭明,后又反清复明,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无耻之徒,在衡阳建国要过皇帝瘾,竟然想请夫之撰写《劝进表》,以昭告天下。这本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好机会,然夫之嗤之以鼻:“某先朝遗臣,誓不出仕,素不畏死。”他宁愿做一个“卑贱”的逃难者,也不愿做一个“高贵”的叛逆者。大清盛世,夫之颇有声名,朝廷几次请其出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做一个落魄的隐匿者,也不愿做大清的高官。你可以说他不识抬举,可是,他认定自己“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到死,他的长发还倔强地留在他不屈的头颅上;到死,他都是一介穷困潦倒的书生。若以世俗的眼光分析,夫之爬得真是不高,但是,人的高度岂是头顶的乌纱所能决定的!他一生没有在世俗的道路上爬得多高,可是他又爬得很高很高,因为孤独而纯粹,才让他高过一切,高过闯王,高过两个交替的王朝,也高过很多靠出卖灵魂而权倾一时的显赫者。

一间草堂,笔墨纸砚,一盏油灯,泥墙断瓦,看庭前花开花落,听屋后雨落雨歇,竹子四季常青,河水经年不枯。夫之的心灵则是通透的、自由的,他天生有发光的羽翼,艰难困苦折不断他的翅膀,他越飞越高,走出了他从平凡到伟大的道路,完成了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的绝大部分。

倒下之前,他是一个湖湘人;倒下之后,他成了湖湘的魂。

以品性而论,他可以比美屈子,如芳草,若幽兰,所思所想所写,不是《离骚》,胜似《离骚》;以学识而论,他可以比肩张栻,经天纬地,笑傲中华,不是理学,胜过理学。

于是,很多人将夫之看作湖湘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少了他,就没有“湖湘”这个响当当的文化流派,甚至连湖湘的山水也会黯然失色。比如,世人称颂的“潇湘八景”就是他留给后世的礼物,众多湖湘精英都毫无例外地视他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为了秉承夫之讲学著书传道授业的精神,后世建立了船山书院,在清末民初之年,这座小小的学院撑起了湖湘学派的大旗,风头盖过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儒王闿运是首任院长,杨度这位帝王之师则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时间一晃百年,如今,船山书院旧址只剩下一片残墙旧瓦。百年的时间仍旧在院内久久不散。孤独者走来走去,却无立足之地,玻璃碎了一地,屋檐坍塌,烟熏的痕迹处处可见,这并非时间的过错,这也并非孤独者的过错,时间和孤独者一直都在那里,形影不离和形影相吊,难道圣贤的后世也注定孤独?

其实,遗忘也罢,记住也罢,于夫之而言,都无所谓了,无论生前身后名,于他,都是孤独的凭吊。一介书生,一名圣贤,他能得到的只有一抔黄土,比别人不多也不少。当时间白发苍苍,天地跟着茫茫,书生与圣贤也在人间正道里变得更加苍茫。

夕阳西下,晚岚四起。我慢慢地走出船山书院,突然一阵钟声传来,恍惚间,我依稀看到一个清瘦老人临终前仍要努力睁开双眼,仍要倔强地昂起头,仍要执拗而孤傲地看看这个世界……


前言/序言

序言?书生苍茫

中国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传统文人都是很关注天下大事的。比如,晚明东林党人要救“王学之末流”,因为王阳明的学术到了晚明以后就不行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痛定思痛,要来重新研究整个中国文化史,要发现中国文化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清兵南侵的时候,黄宗羲在山上带兵打仗,打败了,就将老师留下的书“尽读之”。他写出了《明夷待访录》,认为国家虽然已经灭亡了,但圣人还是会出现,国家还是会重新兴盛起来。顾炎武当年写《日知录》就是为以后的圣人立法。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国家都没有了,你还要做学问吗?顾炎武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亡国和亡天下关系的名言。他认为国家亡了不要紧,但天下不能亡,也就是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看来,天下和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天下是不能亡的,天下就是道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三纲五常,先秦诸子就是希望能有一个道统能够和当时的“势”,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官僚相抗衡,这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民族的兴亡,匹夫也是有责任的。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知”与“行”表现得尤为坚定与执着。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而他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越了黄、顾二人。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有“东方的黑格尔”之称。王夫之生于乱世,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情结。他盼望自己能报效祖国于疆场,横刀立马,壮怀激烈,虽九死亦不悔。他是一个韧劲十足的人,渴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敢于为了信仰而自我牺牲;他还是一个刚性的人,敢于为了国家利益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这样的人,作文,必作惊世之文;做人,誓做“至刚”之人。当然,他也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弱点,即遇到人生抉择,他会十分纠结,小心谨慎,反复思考、斟酌,生怕有所闪失。他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机会。

王夫之从历史的探寻中不断调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先哲前贤那里汲取着人生的滋养。他在孤独的探寻中,对历史兴衰得失有着独特的发现,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有着深刻的认知,对哲学、时空观和宇宙观等有着与众不同的领悟。这样一种生命认知和历史纵深感,往往能让他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襟。用这样的心襟和视野来观照现实人生,就多了一份丰厚,多了一种秉持,也就平添了思想的宽度、精神的广度和生命的高度。

很高兴读到聂茂创作的王夫之传记。这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辨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书生报国,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怀。

人们不一定喜欢某种信仰,但应当向具有坚定信仰的人致敬!

王夫之思想感情上的夷夏之界,使他终其一生,都不能接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现实。他以为,从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到谢叠山的绝粒于大都,千古信奉的都是一个观念:受一朝的恩典,享一朝的荣华,奉一朝的正朔,做一朝的人臣。这也是王夫之一再拒绝与清王朝合作的缘由所在。

很难想象,为大明王朝送终的,竟是一批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这些知识者,有的深痛亡国之创,又感到无力与当权者抗争,于是遁迹山林,走消极反抗的道路,甘做“隐逸君子”;有的竟削发为僧,遁入空门,看透人生,自绝红尘。他们那不为世人所用的思想,虽不足以为后人称道,但在当时来说,都没有半点奴颜媚骨,相反,表现得堂堂正正,彰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操。

而王夫之与这些“凄怨灵魂”有些不同,他采取的是反抗与不合作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充满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人,王夫之生命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化,他在经受了事业的巨大挫折之后,又感悟到人生的痛苦。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身同槁木而心犹未死,仍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以自己的不屈坚贞,留住人间一点春色。这点“春色”,就是他引以为自豪的民族文化传统,即书中所说的“文脉”。他要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播下民族文化的优良种子,以期在将来盛开出满园的春光。

读完这本传记,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全书写史不囿于史料,写古是为了喻今。作者把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个性化的感悟,并以平等姿态与历史对话,以史为鉴,如砥如砺,自由自在。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始终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情怀关注历史、解读历史和还原历史。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操,作者从人性的挣扎、人性的完善出发,将历史人物的痛苦、矛盾置于一种具体的语境之下,努力发掘其隐藏在时间碎片深处的独立的文化人格,灵活运用史料,观照现实、观照人生、观照心灵。这样的创作是原创性、知识性、史实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高度融合。文贵有“气”,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这本传记有一股“气”,它既是“书生意气”,更是血气、豪气、大气、正气,亦是浩然之气。气自肺腑而出,化在纸上,化在字里行间,发出澎湃之声。

从结构上看,这本传记的叙事路径由一经一纬一主线构成。经线:时间和生平。突出传主的一个“求”字,从开始求功名,到后来求报国,再后来是求内心的安宁,一辈子都在追求,在奔波,在辗转,后来避世仍在不断追问。纬线:事件和时空。突出传主的一个“孤”字,孤独、孤寂、孤苦、孤愁,既是思想上哲学上认识上的,又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主线:矛盾和斗争。突出传主的一个“格”字,即品格、人格、性格,聚焦他的血性、他的韧性、他的人性、他的高贵的品质。

不仅如此,传记在书写上还努力追求文化、哲学和审美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史学情怀,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最大限度地呈示出来。这种写作是在参考史界、学界、文学界等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复制。同时,本书借助诸多表现形式和叙事技巧,追求透明的写作,文本的细节和故事的动力都源自王夫之一生的艰难跋涉,源自其骨子里的傲气、血气和正气,源自其天地苍茫处所迸发出来的人格力量。作者常用经典的平铺直入,佐以倒叙、插叙、抒情、诗化、蒙太奇、记忆回放和夹叙夹议等多向度的叙事模式,简单明了,质朴生动,恰到好处地将天下、国家、民族之巨型语言与个人、家庭、亲情之小写话语“糅合”起来,使文本的精神空间大大扩充和延伸,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提高认识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别样风味”的阅读快感,是当前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唐浩明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



寰宇探微:一部关于宇宙秩序与人类精神的宏大叙事 书名: 《寰宇探微:宇宙秩序与人类精神的宏大叙事》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书籍的真实简介格式)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历史人物的个人传记,也无意于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或学术争鸣。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探索宏大哲学命题、试图勾勒宇宙运行的深层逻辑以及人类精神在其中定位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一种近乎于博物学的严谨态度,融合了经典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系统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用以解析“秩序”与“混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时间之河与空间之网——宇宙的结构性解析 本卷着重于对我们所处的时空结构的本体论探讨。作者避开了对具体天体事件的罗列,转而深入到对“时间性”本身的哲学反思。我们如何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它仅仅是熵增的副产品,还是宇宙演化的基本动力?通过对爱因斯坦时空观的继承与批判性发展,本书提出了一种“多层级时间结构”的假说,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不同尺度的、相互嵌套的时间流速,从夸克级别的超短周期到暗能量驱动的永恒膨胀,每一种时间维度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物质的形态和信息的累积。 在空间维度上,本书将视野从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抽离出来,侧重于对“关系性空间”的建构。空间不再被视为一个空旷的容器,而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的网络节点。我们审视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在维持宇宙结构稳定中的“沉默贡献”,并探讨了拓扑学原理在描述宇宙宏观几何结构中的潜力。重点分析了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论所揭示的“维度折叠”现象,试图说明我们三维世界的感知如何局限于特定频率的振动模式。 第二部分:涌现的奇迹——复杂系统与生命的原动力 如果说第一部分构建了宇宙的舞台,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演出:复杂性的诞生与演化。本书深刻剖析了“涌现性”(Emergence)的机制。它不再将生命视为物理定律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在特定的非线性条件下,简单的规则如何能产生出不可预测的、全新的属性和行为。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借鉴了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详细描绘了从星际尘埃到原始汤,再到细胞结构形成的路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信息阈值”的讨论——究竟需要多少量的组织化信息,才能跨越“非生命”与“生命”的界限?书中对基因组学中的冗余性和可塑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看似低效的特征,恰恰是生命系统抵御环境随机性、实现长期适应性的关键。 本卷的哲学核心在于探寻“目的性”的起源。在纯粹的物理决定论框架下,生命似乎是偶然的。但作者引入了“反向因果”的观点,探讨生命体对环境施加的反作用力,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宇宙演化的可能性空间。 第三部分:精神的边界与意义的拓扑——人类经验的内向探索 这是全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它将目光从浩瀚的星系转向人类意识的幽微之处。本书不预设任何宗教或形而上学的结论,而是将“精神”视为一种高级的、高度压缩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 我们探讨了意识的“具身性”——即思维活动如何不可分割地依赖于感官、身体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持续反馈。作者对比了东西方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万物一体”的论述,试图找到一个跨文化的、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共通基础。重点研究了人类在面对“有限性”(死亡、无常)时所发展出的文化、艺术和道德结构,认为这些是人类为自身的有限存在赋予“无限价值”的努力。 其中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意义的拓扑结构”。意义不是一个单一的点,而是一张由情感连接、叙事结构和集体记忆构成的网格。当个体体验世界的“张力”(痛苦与喜悦、确定性与偶然性)时,就是在不同的意义节点间进行穿梭和重构。本书强调,人类的进步不仅在于掌握了外部世界的规律,更在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达到了更深的理解。 结语:无限的可能与谦卑的求索 全书在结尾处回归到一种“动态的谦逊”姿态。宇宙的广袤和规律的深邃意味着人类的知识永远是暂时的、局部的。然而,正是这种“已知边缘的模糊性”,构成了求知最大的动力。 《寰宇探微》旨在为那些不满足于碎片化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个整合性的视野,鼓励他们以更广阔的尺度去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并在冰冷的自然法则与滚烫的人类情感之间,寻找到一种既理性又充满敬畏的生存姿态。它不是一本提供最终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张邀请读者一同踏入未解之谜疆域的详细地图。阅读此书,将是一场对存在本质的深度哲学远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起《天地行人》之前,我对王夫之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那些零碎的记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但对于他具体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却知之甚少。而这本书,从书名便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天地行人”是如何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走出自己的路。他的人生,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和挣扎?他的思想,是否也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蜕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鲜活地认识王夫之,了解他的思想深度,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与困境。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的解读,一次对知识分子命运的追问。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个在乱世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的灵魂,感受那份“天不绝人,人亦有可为”的韧性。

评分

“天地行人”,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对《天地行人——王夫之传(精)》充满了期待。在我心中,“行人”二字,饱含着一种动态与力量,它意味着一种积极的、不懈的生命姿态。而“天地”,则象征着广阔的舞台与深邃的哲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王夫之,不仅仅是那些书本上关于他的名言警句,更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用他的双脚丈量天地,用他的头脑思考人生。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他如何面对历史的变迁,如何承载时代的重担,以及他那些思想的火花,如何在黑暗中闪耀。这不仅是一次对王夫之生平的了解,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探索,一次对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精神坚守的致敬。

评分

初次翻开《天地行人》,就被书名所吸引。“天地行人”,何其辽阔,何其寻常,又何其意味深长。我一直在思考,王夫之先生,这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究竟是如何在这天地间行走的?他是否曾感到自身的渺小,亦或是,他在天地间行走,便已足以承载这天地?这本传记,并非仅仅是梳理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个思想家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挣扎、探索、沉思,最终又如何以他的方式,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王夫之这个人,更是希望借由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去感受那份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与担当,去探寻他们内心的坚守与彷徨。我甚至在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否也能从中汲取一丝力量,去审视自己在这广阔天地间的行走姿态。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那些被文献淹没的情感,是否也能借由作者的笔触,重新焕发光彩,让我得以与这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当我看到《天地行人——王夫之传(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想象着一位饱学之士,在广袤的天地间踽踽独行,他步履维艰,却又目光坚定。王夫之,这位被誉为“清代思想之巨擘”的人物,他的生命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勾勒出这位“行人”在天地间的行走姿态?是展现他如何面对家国沦丧的痛苦,如何在乱世中求索救国之道?还是深入挖掘他那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探讨他如何构建一套与时代相呼应的学说体系?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体悟他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与担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深刻解读,是一次对一位伟大灵魂的致敬。

评分

《天地行人——王夫之传(精)》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苍茫而深邃的气息。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思想家,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潮水中保持清醒,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照亮前路。《天地行人》,这个意象,让我联想到那种不卑不亢、从容行走于世间的姿态。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王夫之的人生片段,更会着力于展现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进行深刻的思考,又是如何将这些思考融入到他的生命实践中。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里,读到他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如何在政治动荡中保持思想的独立,以及他对于“天地”和“行人”这两个宏大命题的独特见解。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灵魂的机会,也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评分

明末清初的人物,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不由己!

评分

明末清初的人物,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不由己!

评分

好书,精装版适合收藏,快递大哥很热情,给快递大哥打五星!

评分

好书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

评分

好书,精装版适合收藏,快递大哥很热情,给快递大哥打五星!

评分

中国历史名人传系列,16开精装。

评分

中国历史名人传系列,16开精装。

评分

明末清初的人物,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不由己!

评分

明末清初的人物,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不由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