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 [Pyrolysis of Biomass]

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 [Pyrolysis of Bioma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荣,骆仲泱 著
图书标签:
  • Biomass
  • Pyrolysis
  • Renewable Energy
  • Biofuels
  • Waste Management
  • Energy Technology
  • Chemical Engineering
  • Sustainable Energy
  •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7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6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绿色能源丛书
外文名称:Pyrolysis of Bioma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t follows the thread of the three majorcomponents of biomass and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theories involved in biomasspyrolysis liquefaction. This book begins with the structure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The basic struc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of biomass, namely cellulose,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common model compounds of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ir proper-ties and corresponding extraction methods are also expounded in the first chapter.Then from Chapter 2 to Chapter 4 we give an in-depth illustration of the pyrolysismechanism of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biomass. Beginning with the basic pro-cess of pyrolysi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biomass component pyrolysis iselaborated, and the biomass component pyrolysis mechanism is discussed based onkinetics research, product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oretical simulation at molecular level. Chapters 5 and 6 intro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components,catalysts and inorganic salts on the pyrolysis behavior of biomass. Finally, pyrolysisbehavior and pyrolysis liquef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iomass species are illustrated, and research about bio-oil graded upgrading based on the separation of bio-oil is presented in Chapter 7.

内页插图

目录

Preface
Acknowledgement to financial support
1 Biomass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
1.1 Biomass compon
1.1.1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biomass
1.1.2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compounds
1.2 Cellu
1.2.1 Structure of cellu
1.2.2 Characteristics of cellu
1.2.3 Isolation of cellulose and its model compounds
1.3 Hemiceilu
1.3.1 Structure of hemiceUul
1.3.2 Characteristics of hemiceUul
1.3.3 Isolation of hemiceUulose and its model compounds
1.4 Lignin
1.4.1 Structure of lig
1.4.2 Characteristics of lig
1.4.3 Isolation of lignin and its model compounds
1.5 Extracti
1.6 Inorganic sa
1.6.1 Composition of Inorganic salts
1.6.2 Removal of inorganic salts
1.7 Water in biomass

2 Pyrolysis of cellulose
2.1 Fundamental process of ceUulose pyroly
2.1.1 Introduction to cellulose pyroly
2.1.2 Pyrolysis of ceUulose model compou
2.2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the pyrolysis of cellulose
2.2.1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
2.2.2 Effect of residence time
2.2.3 Effect of acid pretreatm
2.2.4 Effect of other reaction factors
2.3 Pyrolysis kinetic models for cellulose pyroly
2.3.1 One-step global reaction model
2.3.2 Two-step reaction
2.3.3 Isoconversion methods
2.3.4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
2.4 Active cellulose
2.4.1 The col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cellulose
2.4.2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cellulfurfural
2.5 Mechanism of cellulose pyrolysis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s
2.5.1 Formation pathway of levogluc
2.5.2 Formation pathway of 5-hydroxymethylfurf
2.5.3 Formation pathway of hydroxyacetaldehyde and hydroxyace
2.5.4 Formation pathway of small molecular g
2.6 Mechanism of cellulose pyrolysis at molecular scale
2.6.1 Simulation of pyrolysis of cellulose monomer
2.6.2 Simulation of pyrolysis of cellobiose and cellotriose
2.6.3 Simulation of pyrolysis of cellulose crystal with periodically repeated structure

3 Pyrolysis of hemicellulose
3.1 Fundamental process of hemiceliu[ose pyrol
3.1.1 Pyrolysis of hemiceUulose-based monosacchar
3.1.2 Pyrolysis of xylan and glucom
3.1.3 Pyrolysis of the isolated hemicellulose
3.1.4 Comparison of the pyrolysis behaviors of hemiceUulose-based monosaccharides and xylan
3.2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the pyrolysis behavior of hemiceUu
3.2.1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
3.2.2 Effect of residence
3.2.3 Effect of other reaction factors
3.3 Mechanism of hemiceUulose pyrol
3.3.1 Pyrolysis kinetic model for hemiceUulose pyrol
3.3.2 Formation pathway of typical products from hemicellulose pyrolysis
3.3.3 Mechanism of hemiceUulose pyrolysis at molecular scale

4 Pyrolysis of lig
4.1 Lignin pyrolysis proc
4.1.1 Fundamental process of lignln pyroly
4.1.2 Pyrolysis of typical model compounds for lignin
4.1.3 Pyrolysis of different lignin model compou
4.2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the pyrolysis behavior of lignin
4.2.1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
4.2.2 Effect of residence time
4.2.3 Effect of other reaction paramet
4.3 Mechanism of lignin pyroly
4.3.1 Pyrolysis kinetic model for ignin pyroly
4.3.2 Lignin pyrolysis mechanism based on product distribut
4.3.3 Mechanism of [ignin pyrolysis at the molecular scale

5 Cross coupling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5.1 Influence of component interaction on pyroly
5.1.1 Effect of the ratio of hemiceUulose to cellul
5.1.2 Effect of the ratio of cellulose to lig
5.1.3 Effect of the ratio of hemicel[ulose to lignin
5.2 Coupled pyrolysis of compone
5.2.1 Pyrolysis behavior of a mixture of biomass compone
5.2.2 Influence of component propor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yrolytic produ
5.3 Pyrolysis behaviors of detergent fib
5.3.1 Pyrolysis behaviors of different detergent fib
5.3.2 Distribution of pyrolytic products for different detergent fib
5.4 Influence of extractives on biomass pyroly
5.4.1 Pyrolysis behaviors of biomass extracti
5.4.2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xtractives on biomass pyroly

6 Catalytic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1 Influence of inorganic salts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1.1 Influence of inorganic salts on the kinetics of biomass components pyroly
6.1.2 Influence of inorganic sat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ellulose pyrolysis produ
6.2 Catalytic effect of zeolite catalysts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2.1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eolite cataly
6.2.2 Catalytic effect of microporous zeolite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2.3 Effect of mesoporous zeolites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3 Catalytic effect of metal oxide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6.3.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
6.3.2 Catalytic effect of metal oxides on the pyrolysis of biomass compone

7 Pyrolysis of biomass
7.1 Introduction to biomass pyrolysis
7.2 Pyrolysis of different biomass species
7.2.1 Pyrolysis of forestry biomass
7.2.2 Pyrolysis of agricultural biomass
7.2.3 Pyrolysis of herbaceous biomass
7.2.4 Pyrolysis of aquatic biomass
7.2.5 Comparison of pyrolysis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biomass species
7.3 Fast pyrolysis of biomass for bio-oi[ production
7.3.1 Reaction process of biomass fast pyrolysis
7.3.2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biomass fast pyrolysis
7.4 Bio-oil graded catalytic upgrading
7.4.1 High-efficiency separation of bio-oil based on molecular distillation
7.4.2 Upgrading of bio-oil fractions from molecular distillation
Abbreviations
Selected PhD theses supervised by the authors
The Authors' representative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field
Index
《生物质热解》:一窥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本书深入探讨了生物质热解——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它不仅是关于一种化学过程的详尽解读,更是对未来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一次全面审视。 核心概念与技术原理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生物质热解的核心世界,详细阐释其基本原理。热解,顾名思义,是在无氧或贫氧条件下,通过加热使有机物(此处特指生物质)发生复杂分解的过程。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一过程的分子层面的变化,包括长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生物质主要成分在高温下的裂解、重排、聚合等反应路径。 书中将系统介绍不同热解技术: 慢速热解 (Slow Pyrolysis): 关注产物中的生物炭(biochar)的生成,其较低的加热速率和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碳化,是生产生物炭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深入研究影响生物炭产率和性质的因素,如生物质类型、温度、加热速率和催化剂等。 快速热解 (Fast Pyrolysis): 旨在最大化生物油(bio-oil)的产率。书中将详细介绍实现快速热解的关键技术,如流化床反应器、闪速反应器和气力输送反应器等,并分析优化操作参数以提高生物油得率和质量的方法。 气化 (Gasification): 虽然与热解有所区别,但本书也会阐述气化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生物质热转化过程,在更富氧的环境下将生物质转化为合成气(syngas)的原理,以及其与热解过程的联系与差异。 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理解热解过程的复杂性 necessitates 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本书将详细分析: 生物质原料的特性: 不同种类、组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比例)、含水量、粒度、表面积等生物质原料对热解产物的影响。例如,木质素在热解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芳香族化合物,对生物油的组成有重要影响。 操作参数: 温度、加热速率、停留时间、压力以及载热体/气氛的选择,这些参数的微小变化都能显著影响热解反应的路径和产物的分布。本书将提供数据驱动的分析,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目标产物来优化这些参数。 催化剂的应用: 催化剂在提高产率、改变产物分布、降低反应温度以及提高生物油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书中将介绍多种催化剂(均相和非均相),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酸碱催化剂等,并讨论其作用机理和选择原则。 产物及其应用 热解过程产生的三大主要产物——生物油、生物炭和合成气——各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书将对这些产物进行详尽的介绍: 生物油 (Bio-oil): 作为一种复杂混合物,生物油富含酚类、醛类、酮类、酸类等多种有机化合物。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以及经过升级处理(如加氢、酯化、精馏等)后,如何转化为可替代的液体燃料(如汽油、柴油)、化学品(如酚类、乙酸)以及用于生产高附加值材料。 生物炭 (Biochar): 这一富碳物质具有多孔结构、高表面积和稳定的化学性质。本书将详细介绍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提高肥力、保水保肥、吸附污染物)、吸附剂(废水处理、空气净化)、材料(催化剂载体、复合材料)以及碳封存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合成气 (Syngas): 主要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合成气是重要的平台化学品。本书将阐述如何利用合成气通过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生产合成燃料,或用于生产甲醇、氨等基础化学品,以及直接燃烧发电。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生物质热解技术前景光明,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书将诚实地审视这些挑战,包括: 技术经济性: 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效益,尤其是在原料收集、预处理、设备投资和运行维护等方面。 产物升级与利用: 生物油的稳定性、腐蚀性以及高效精炼技术的需求;生物炭的标准化生产和应用推广;合成气的高效转化等。 环境影响与政策支持: 热解过程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以及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框架。 最后,本书将展望生物质热解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集成化与协同化: 将热解与其他生物质转化技术(如气化、厌氧消化)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智能化与过程强化: 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过程模拟和人工智能优化热解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应用领域的拓展: 探索生物质热解产物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其科学的严谨性、技术的全面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前瞻性的视角,成为生物质热解领域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不仅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了深入的学习平台,更为能源政策制定者、产业界人士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了理解和把握生物质能源未来方向的关键洞见。通过本书,读者将对生物质热解技术及其在构建绿色、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获得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积极寻求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关注生物质能源的转化技术。这本书《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一本重要参考。生物质热解作为一种能够将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生物油、合成气和生物炭)的关键技术,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不同类型的热解工艺,例如快速热解、慢速热解、气化以及闪蒸热解等,并对其在反应机理、产物分布、能量效率以及经济性方面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特别地,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工艺在处理不同生物质原料(如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时的实际应用效果和面临的挑战。此外,对于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油,其成分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的升级和精炼,使其满足作为燃料或化学品原料的要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希望书中能对此提供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解决方案,包括催化裂化、加氢处理、溶剂萃取等方法。同时,生物炭作为热解的固体产物,其作为土壤改良剂、吸附材料以及能源载体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也需要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质热解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投身绿色能源研究领域的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一直以来,我对生物质这个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充满了好奇,而“生物质热解”这个概念更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众多关于新能源的文献中,这本书以其明确的卷名和主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其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所传达的信息,我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严谨性和技术前瞻性。想象一下,当生物质经过精确控制的热解过程,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能源产品,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预处理到产物的分离提纯,再到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都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不同热解技术(如快速热解、慢速热解、气化等)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适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同时,对于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物,如生物油、合成气、生物炭等,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化学组成分析、性质表征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探讨,这一点也是我非常关注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是否会深入探讨热解过程的机理,例如自由基机理、分子链断裂机理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将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找。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质热解的科学原理,并为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的地图,指引着我探索生物质能源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初学者,对于“热解”这个概念感到既新奇又充满挑战。当我在琳琅满目的专业书籍中看到《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时,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作为新手,我最需要的是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介绍生物质热解基本原理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解释什么是热解,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与燃烧、气化等其他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区别。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的图示和模型,来帮助我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例如,对于生物质在热解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水分蒸发、挥发分释放、炭化等,我期待能有详尽的解释。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几种主流的生物质热解设备,并对其工作原理、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快速热解和慢速热解究竟有哪些不同?它们分别适用于生产哪种类型的产物?我还需要了解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比如生物油、合成气和生物炭,它们的化学成分和基本性质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的潜在应用领域。这本书能否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因为它将直接影响我未来是否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学习。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了解绿色能源技术的书籍。这本《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的名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角度来介绍“生物质热解”这个概念?是否会从生物质本身的多样性说起,比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甚至是我们生活中的有机垃圾,它们都拥有巨大的能源潜力?然后,这本书会如何解释“热解”这个过程?它是不是就像是一种在高温下,“烹饪”生物质,将其转化为新的物质的过程?我特别希望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的图示,来解释热解的原理,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生物质在热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新产品”?是像煤炭一样的固体燃料,还是像石油一样的液体燃料,又或者像天然气一样的气体燃料?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新产品”的性质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潜在用途?例如,它们能否用来发电、供暖,或者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生物质能源的兴趣,并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绿色能源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多种途径,而“热解”技术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本《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需求。我预想这本书会详细阐述生物质热解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反应过程到微观的分子断裂机制,都希望能有详尽的解释。特别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影响热解产物分布的关键因素,例如温度、升温速率、停留时间、压力以及生物质的组成成分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最终产物的类型和比例。我期待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热解反应器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结构特点、操作条件、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例如,流化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旋转窑反应器等。此外,对于热解过程中产生的高价值产物——生物油,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其复杂的化学组成,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分离、提纯和升级,使其成为有用的燃料或化学品。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将直接影响我未来的研究方向。

评分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生物质能源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生物质热解作为一种将生物质高效转化为能源和化学品的重要技术,其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自然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作为一名在这个领域进行初步探索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权威、全面信息的参考书。这本书《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正是满足了我这一需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生物质热解的分子机理,例如,不同化学键在高温下的断裂方式,以及自由基的形成和反应过程。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生物质(如木质纤维素、脂肪、蛋白质等)在热解过程中展现出的特异性行为,书中是否会有详尽的解析,并探讨如何根据生物质的组分来优化热解工艺?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各种催化剂(如沸石、金属氧化物、生物炭基催化剂等)在提高生物油产率和选择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催化剂失活和再生问题。同时,对于热解过程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耦合效应,以及反应器设计与放大方面,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实践案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质热解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对“绿色能源”的发展动态保持高度敏感。这次看到《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我感到非常兴奋。生物质热解听起来就像是把废弃的植物材料变成有用的能源,这完全符合我心中对循环经济和零浪费社会的构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个过程?它是否会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生物质在高温下的“分解”过程,就像我们用火加热食物一样,但热解是更加精确和可控的“烹饪”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不同种类的生物质,比如农田里的秸秆、森林里的枯枝落叶,甚至是我们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它们在经过热解后,会变成什么样的“新产品”?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生物油”,它是一种液体燃料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汽油、柴油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潜在的用途?而“合成气”和“生物炭”,它们又是什么?是否能像煤炭一样用来发电,或者有更特别的用途?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让我理解生物质热解是如何实现“变废为宝”,为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做出贡献。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能源转型的学生,我对所有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技术都充满热情。这次偶然间接触到《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英文版《Pyrolysis of Biomass》),我感觉自己仿佛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研究宝藏。生物质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可再生的碳资源,其利用效率一直是能源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而热解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将生物质转化为多种高价值能源载体和化学品的重要途径,其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我预想这本书会系统地介绍生物质热解的理论基础,包括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对产物分布的调控作用。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催化热解进行详细的论述,因为催化剂在提高产物选择性、降低反应温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如木质纤维素、藻类、厨余垃圾等)在热解过程中的行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针对不同原料优化热解工艺的策略。此外,对于热解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这本书是否会给出相关的评估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生物油精炼和升级技术的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生物油作为替代燃料或化学品原料的可行性。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研究生物质热解技术的绝佳机会。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我一直对“绿色能源”这个词汇抱有高度关注。当我在书店的科普区看到这本《绿色能源科学与技术丛书·卷一:生物质热解》,并且其英文版名为《Pyrolysis of Biomass》时,立刻被它吸引了。虽然我并非专业科研人士,但“生物质热解”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将废弃的植物材料转化为有用的能源,这听起来既环保又充满智慧。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来解读这项技术呢?是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读者解释热解的原理?例如,它会不会通过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生物质比作“厨余垃圾”或“农业残余”,然后解释热解是如何在高温下“烹饪”这些材料,使其变身为“干净的燃料”或“有用的炭”?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不同种类的生物质,例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都市有机垃圾等,它们在热解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区别?另外,热解产生的“副产品”——生物油和合成气,它们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实际的用途?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令人惊叹的例子,说明这些“副产品”是如何被重新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一项科学技术,更是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变废为宝”的绿色理念,以及生物质热解在构建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最近,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生物质热解技术的书籍,而这本《Pyrolysis of Biomass》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为一名对可再生能源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科研人员,我深知生物质能源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热解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我一直以来密切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英文标题——《Pyrolysis of Biomass》,直观地表明了其研究主题,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涵盖基础的理论知识,比如热解的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如温度、升温速率、停留时间、催化剂等),还能深入探讨各种先进的热解工艺,包括但不限于流化床热解、旋转窑热解、多功能热解反应器等。此外,书中对于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分析和利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生物油的成分复杂,如何有效分离和提纯,使其成为可持续的燃料或化学品原料,这其中的挑战和机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同样,合成气和生物炭的潜在应用,例如作为清洁能源、吸附材料或土壤改良剂,也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这本书是否能提供这些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可行性分析,将直接影响我后续的研究方向。我期盼着能通过这本书,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生物质热解知识,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