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民國經典國學教材,再現江湖
淺顯易讀的國學常識,民國中學生的國學教材。
★80年後重新麵世,繁體首改大陸簡體版本
遺珠濛塵的國學經典,幾乎被遺忘的大師之作。大陸簡體版本,滄海遺珠,極具收藏價值。
★文經史哲,皆有涉獵;百傢學派,各有所長
關於國學的一切,在這裏都能找到。
中國言國學之人甚多,而通國學之人甚少。《國學大綱》——欲解國學本義不可不讀之書
★精裝小開本,輕巧便攜
精裝收藏版,帶來更有質感的閱讀體驗;便攜小開本,隨時隨地領悟國學菁華。
內容簡介
《國學大綱》是學者汪震和王正己閤著的一部國學論著。《國學大綱》原為民國中學生經典國學教材,其中所含國學常識,條理清晰,不甚艱深,又不失偏頗。文經史哲,皆有涉及;總論分述,各有所長。
全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綜述國學概義,餘下各章分彆從經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文學、文字學等方麵入手,用語淺白,介紹全麵,脈絡清晰地將國學概況展示在讀者眼前,能滿足一般讀者瞭解國學之需要。
作者簡介
汪震,現代學者,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研究頗深,專攻哲學、倫理學等。著有《孔子哲學》《論理學》《中國心理學史上的戴震》等。為滿足時人對於國學知識的需求,與王正己閤著《國學大綱》,風靡一時。
王正己,國學大師,編著多已散佚,與王述達閤編《國音學生字典》,與汪震閤著《國學大綱》。
精彩書評
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強國,但根本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傢屹立韆年的基石。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裏,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鞦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傢園更加美好。
——季羨林
為什麼要推動兒童讀經運動?這首先基於近百年來中國文化齣現斷層的深刻危機。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可怕的是一個國傢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瞭。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南懷瑾
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
——餘光中
有人曾問國學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投資賺錢。但國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能夠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也是國學無用之大用。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袁行霈
目錄
目 錄
壹 什麼是國學 001
貳 經學 009
總論 詩 書 易 禮 樂 春鞦 論語 孟子 孝經 爾雅 四書
叁 史學 033
緒言 定義 甲骨文與曆史的關係
分類 二十四史
肆 哲學 043
孔、墨、老 周秦各傢 漢、魏、晉、唐宋 明 清
伍 自然科學 073
緒論 數學 天文學 物理學 結論
陸 文學 095
詩 戲劇 小說
柒 文章之派彆 131
殷、周、漢 《文選》
捌 文字學 175
意義 曆史 字書 甲骨文 金文 六書四聲 韻書 詩韻 反切 雙聲疊韻
玖 清代學術史 189
學派分類(一) 學派分類(二)
王學、算學及校刊與輯佚
精彩書摘
貳 經學
一、總論
中國古籍浩繁,所以有分目錄以便檢閱的必要,首先分目錄的人是漢朝的劉歆,他著有《七略》:分《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種。《七略》不傳,可是漢朝班固作《漢書·藝文誌》,就是根據《七略》刪改而成的。後來到瞭晉朝荀勖,把一切的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告成,目錄上也以經史子集為綱。所以經書這個概念,實在有很久遠的支配曆史。
究竟(1)何以稱書為經?(2)稱書為經始於何人?(3)經數有多少?(4)什麼書可以稱經?(5)我們對稱書為經的態度如何,等等,這些問題是經學常識上要解答的。
要知何以稱書為經,先解決經的意義是怎樣。經字的初義本是編絲連貫的意思,《說文》:“經,織從絲也,從係,巠聲。”後來引申有經術、經營、經過、經曆、經常、經紀的意義,書的稱經也是由於編絲綴屬的情形得名,因為最早的書籍是一片一片的尺簡有條不紊地綴屬起來的,同編絲連貫的意義是一樣的。漢人以經為萬世不刊之典,所以把經訓作常典路徑來解釋,這是後起的經的意義。
首次稱書為經的是《莊子》。《天運篇》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鞦》六經,自以為久矣。”這一篇東西在《莊子》的外篇中,大約作書的時代在莊子的本人以後,時代很難斷定,最早仍在戰國末年。
《莊子》書中稱《詩》《書》《禮》《樂》《易》《春鞦》為“六經”,漢時劉歆的《七略》中有《六藝略》,也就是指著六經而言。到瞭漢代,《樂經》不傳有人想《樂經》本無書,所以漢時隻有五經。《白虎通·五經篇》說:“五經者何?謂《易》《尚書》《詩》《禮》《春鞦》也。”從漢武帝定儒傢為一尊之後,政治變成經術化,文人們對於孔子的言行,不用說是尊若金科玉律瞭。即到東漢時,把孔子的言行錄《論語》《孝經》加進五經去,成為七經。唐朝以《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詩》《書》《易》九書來試士,所以有九經的名字。唐朝及後蜀的石經,在九經以外,加刻《孝經》《論語》《爾雅》,於是叫著十二經,宋儒虛談理性,崇尚《孟子》,於是把《孟子》補刻上去,就成瞭今日通行的十三經。或者把大戴《禮記》加入,名為十四經從前人讀書有“四書”“九經”的話,“四書”就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所以經數的多少,沒有一定標準。
經數既然沒有一定的限製,那麼什麼書可以稱經?我們可以解答著“什麼書都可以稱經”。我們把這些經書分解一下,就可看齣稱經的要素或成分是什麼。《三禮》是政治上社會上禮節的條文記載;《三傳》,《左氏傳》是史,但也解釋《春鞦》,《公羊》《榖梁》也都是解釋《春鞦經》的;《詩》是古代文學作品集;《書》是古代政治記錄;《易》是初民迷信思想的産物;《孝經》是孝的倫理學的擴大觀;《爾雅》是文學訓詁;《論語》《孟子》是傳記言行錄。這樣分析齣來,可知稱經沒有標準,所以說隻要有人提倡,大傢贊成,做到“約定俗成”的地步,什麼書都可以稱經。因此後人把《老子》稱《道德經》,《莊子》稱《南華經》,《楚辭》有《離騷經》,佛典稱經,今人還有《三字經》《女兒經》,這是後話。
末後要問我們對稱書為經的態度如何?從前麵看來,稱書為經是無準的,所以章學誠先生的《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上說:“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章氏“六經皆史”的主張,並非獨創,唐劉知幾《史通》已有此說,這種見解是很超卓的。
究竟六經內容是些什麼?孔子時有無六經?可以這樣簡單地說:《詩經》的年代大約西周有一百多年,東周二百多年,是三百多年間文學作品總集,在孔子之前,多是用真摯的情感、美妙的技術來寫當時政治社會風俗的,所以把《詩》認為是史未嘗不可。《尚書》中有一部分是秦漢文章,有一部分是周朝宮廷檔案,所以《尚書》可說是殷周政治史。《禮》在漢時稱《禮經》,即今之《儀禮》,內容是冠、昏 、喪、祭等的禮節,這當然是社會風俗史。《樂》是音樂唱歌,假若不失傳的話,在中國音樂史上一定坐在鼻祖的首席瞭。《易》是最有問題的東西,不過內容的思想,確是古代民族迷信的産物,所以《易經》可以看作古代的思想的記載。至於《春鞦》是孔子時魯國二百四十二年的編年史,內容有政府公報、天災戰爭、任免官吏、製定章程等。
這樣看來,“六經皆史”這句話並無大弊病。可是《詩經》不能明說它是史,隻在文人描寫的背景上,顯示齣曆史的材料。《尚書》隻是一篇一篇的檔案,沒有係統,沒有組織,其為雜碎兒的史料無疑。《禮》《樂》《易》《春鞦》都嚴格說起來,本身並不夠曆史的價值,名之為史料可矣。所以梁啓超先生、鬍適之先生、錢玄同師對六經用史料的眼光去看它們,確實是對的。所以說:“六經皆史料。”
前言/序言
初版序
國學為中國固有之學問,蓋指我國歐學東來以前之學也。近數年來,梁任公、鬍適之諸先生提倡於前,大學入學試驗又每有國學常識之測驗,中學學生國學常識之需要三倍於前。坊間已刊書多種,間或失之艱深,間或失之雜亂,間或失之偏畸;而試者又每以其個人之所研究、之所貢獻,試之中學畢業生,於是而中學生苦?矣。
是篇之作,內容務求其普通,主張則兼錄今人之新獲,列以體係,寫以國語;教學自修,均求其適。第因力求淺顯,若乾學者,若乾學派,均不敢羅列;若乾國學之支流,如名學、生理學、心理學等,亦均不得不割愛。至於何者應存,何者當廢,尚希師友教之為幸!
暑假刊印,著者先後離平,同學範凱之先生代為校對,董魯安先生為題封麵,人文書店鬍殿升先生代為校閱設計;謹誌,並謝三先生。
(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再版自序
本書之作,所以輔佐中學生之升學:係統建於某一綱領之上,成於倉促之間,脫略疏忽,不相謀處甚多。刊印以來,甫逾半載,全書盡銷,幸得再版。師友所教,謹以訂正,尤謝錢疑古、黎劭西兩師。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六日
國學大綱:中華智慧的韆年迴響 《國學大綱》並非一部虛構的奇幻史詩,也不是對遙遠星際的探索,更非描繪現代都市中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它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典籍,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思想精華、哲學智慧、曆史積澱以及審美情趣。這部著作,如同一個宏大的博物館,將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一一陳列,引導讀者穿越時空,深入理解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文明。 哲學與思想的殿堂: 《國學大綱》的首要篇章,如同開啓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大門。這裏匯聚瞭先秦諸子百傢的智慧火花。儒傢的仁愛、禮儀、中庸之道,是構建社會秩序與人際和諧的基石。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無不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倫理。讀者將在此領略到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超脫世俗、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老子的《道德經》以其深邃的辯證法和對宇宙本源的獨特闡釋,啓發人們思考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莊子的逍遙遊,則以其浪漫主義的筆觸,描繪瞭精神自由的境界,告誡人們不被外物所纍,追求內心的寜靜與灑脫。 墨傢的兼愛、非攻、尚賢,代錶瞭古代一種樸素的平等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對後世的社會改革和民間組織産生過重要影響。法傢的嚴刑峻法、君權至上,雖然在曆史上引發爭議,但其對國傢治理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藉鑒意義。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是超越軍事範疇,成為一種普遍的戰略智慧,在商業競爭、人生規劃等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國學大綱》並非僅僅羅列這些思想流派,它更注重梳理這些思想之間的內在聯係、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會分析不同學派的觀點如何碰撞、融閤,又如何影響瞭曆代帝王的治國理念,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文學藝術的瑰寶: 除瞭深邃的思想,《國學大綱》還將引領讀者步入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璀璨星河。詩歌方麵,從《詩經》的質樸民風,到楚辭的浪漫瑰麗,再到唐詩的雄渾壯闊、宋詞的婉約清麗,以及元麯的通俗灑脫,每一個朝代都留下瞭不朽的篇章。讀者將有機會品讀李白的豪放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樂觀,李清照的淒婉哀怨。這些詩詞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情感的錶達、曆史的縮影,以及民族心靈的寫真。 散文方麵,先秦的諸子散文,春鞦戰國時期言辭犀利、邏輯嚴謹的辯論;漢代的司馬遷《史記》的雄渾史筆,敘事生動,文采斐然,開啓瞭中國散文敘事的先河;唐宋八大傢,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王讜,他們提齣的古文運動,倡導樸實自然的文風,對後世散文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這些散文作品,無論是記敘、議論還是抒情,都展現瞭古代文人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小說方麵,從魏晉南北朝的誌怪小說,到唐代的傳奇,再到明清時期白話小說的蓬勃發展,如《三國演義》的曆史演義、《水滸傳》的俠義江湖、《西遊記》的神魔世界、《紅樓夢》的世情百態,這些作品不僅是故事的載體,更是對社會現實、人情世故、民族心理的深刻洞察。它們以鮮活的人物、麯摺的情節、生動的語言,勾勒齣中國社會的風貌,反映瞭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追求。 戲劇方麵,《國學大綱》會介紹中國戲麯的起源與發展,從元雜劇的跌宕起伏,到明清昆麯、京劇的成熟與繁榮。那些膾炙人口的劇目,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以及京劇的經典片段,都體現瞭中國古代藝術的獨特魅力,融閤瞭文學、音樂、錶演、美術等多種元素,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曆史與文化的溯源: 《國學大綱》絕非憑空捏造的文化概念,它緊密地與中國曆史的演進緊密相連。它會追溯中國文字的起源,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展示漢字演變的脈絡。這不僅僅是文字學上的探討,更是對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視覺呈現。 曆史著作方麵,《國學大綱》將提及中國古代史學的重要著作,如《尚書》、《春鞦》、《左傳》、《史記》、《漢書》、《三國誌》等,它們不僅是記錄曆史的文獻,更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通過這些著作,讀者能夠瞭解中國曆史發展的宏觀圖景,以及重要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國學大綱》還會涉足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經濟模式、科舉製度、社會結構等方方麵麵,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全麵的古代中國社會圖景。它會探討不同朝代的政治變革如何影響瞭社會發展,經濟政策如何塑造瞭人民生活,科舉製度如何成為人纔選拔的重要途徑,以及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生存與發展。 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國學大綱》不僅是對古代文化的梳理與介紹,更是對這些文化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傳承、發展,以及如何影響後世的探討。它會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如春節的團圓、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龍舟、中鞦的賞月,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內涵。 在藝術方麵,除瞭文學,還會提及中國的書法、繪畫、建築、音樂、器樂、戲麯等各個領域。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蘇州園林的麯徑通幽到故宮的宏偉壯麗,從古琴的悠揚深遠到二鬍的婉轉動人,這些藝術形式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基因。 《國學大綱》還會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價值觀,如孝道、忠誠、誠信、仁義、禮智信等,探討它們在古代社會中的體現,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它會引導讀者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如何在古老智慧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總而言之,《國學大綱》是一部旨在全麵、深入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精髓的著作。它不涉及奇幻的想象,也不描繪虛構的故事,而是立足於真實的曆史文獻、思想典籍和藝術作品,帶領讀者走進中華文明的韆年殿堂,感受其博大精深,體會其永恒魅力。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一次對民族根源的追溯,一次對智慧寶庫的探索,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理解。